二十四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十四史读后感》自古以来,历史一直是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中国的二十四史作为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我国自古至明清的历史发展,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阅读完《二十四史》之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部巨著进行读后感的分享。
首先,二十四史作为我国历史文献的集大成者,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文精神。
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中《史记》以其简练明晰的文字风格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使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资治通鉴》则以其全面客观的史料整理和批判性的分析,使我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明史》则以其详实的史料和对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入研究,使我对明代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
通过阅读这些史书,我不仅了解到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其次,二十四史作为历史文献,其研究方法和叙事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二十四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史家们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通过整理、分析和归纳,形成了一部部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历史著作。
史家们在叙事过程中,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们也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以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对这些史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对史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二十四史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其编纂和传承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这些史书的编撰历时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凝聚了无数史家的心血和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史家们不仅要处理好史料的选择和整理,还要面对各种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
同时,这些史书的传承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些史书经历了多次的抄写、整理和修订,才得以传世至今。
二十四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十四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二十四史读后感(一)放假期间,我读了《二十四史》,它是我国史籍中最有代表性的书籍。
《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卓然成果。
《二十四史》包含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5部巨着。
我只看了一点点,最喜欢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说到项羽,大家都会想起一首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项羽是个英雄,他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的性格使人折服。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项羽志大材疏,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腹自用,残暴不仁,赶走范增。
最终使他走上了末路,终于无奈别了虞姬,在乌江自刎,可叹一代英雄就此沉睡乌江,任其血液注入滚滚乌江。
这对英雄而言,也许也是一种荣耀吧。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读完二十四史,我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作为君主,或者说皇帝,在道德操行上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的。
中国人对权力和地位的崇拜,在万人敬仰下心很难始终保持清醒不迷失。
而众多的阿谀奉承,很容易让自己飘飘然起来,忘记东西南北。
而皇帝是不能犯错的,一个小错,就会酿成大的灾祸。
而在历代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到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那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常常告诉他的大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
”有了愿意受批评的皇帝,也就有了敢于批评的大臣。
有了唐太宗,也就有了魏征;有了魏征,也有了唐太宗。
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清明,最和谐,也是最兴盛的一个时期。
他活到52岁。
是在壮年时就去世了。
我有时想,他如果活到老年,是不是同样会犯错误?第二个结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也不全然是朝廷的责任。
二十四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旧宋史》、《新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这些史书记录了从中国上古时期到明朝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阅读《二十四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些史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二十四史》的阅读,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些史书详细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是一个辗转复杂的过程,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例如,《史记》详细地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史,使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些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包括了许多文化、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使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史记》中也记载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如《离骚》、《孔子家语》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此外,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史书中记载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孔子、刘备、曹操、李白等。
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我对他们的品质和背后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们的努力和奋斗精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总结起来,阅读《二十四史》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我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十四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包括了从夏朝到明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宝库。
在读完《二十四史》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读完《二十四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象。
从夏朝的传说开始,一直到明朝的覆灭,这部史书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帝王、智慧的文人、勇敢的将士,以及那些兴衰更替的王朝。
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稳定的社会。
其次,读完《二十四史》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部部史书的记载,更是一部部文化的传承。
在《二十四史》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也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自豪和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最后,读完《二十四史》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
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发展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稳定的社会。
总之,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稳定的社会。
我相信,只有深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也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二十四史》,了解中国历史,珍爱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十四史》读后感(精选5篇)

《二十四史》读后感(精选5篇)《二十四史》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四史》读后感1如果历史是一杯香茗,读史便犹如品茶,别看一杯清澈见底,其中滋味,却需要细细茗品,是苦中带甘,还是醇香馥郁,真是无比的耐人寻味。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说过:“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翻开《二十四史》,感受历史的伟大!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淡泊名利的心境。
淡泊无疑是一种解脱:从利益纷争之中解脱出来,从官场争执之中解脱出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用淡泊为自己撑开一片晴空。
晋代的陶渊明,清廉正直,淡泊名利,因看不惯官场中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以一首《归园田居》退隐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南山之下,每天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生活,日日沉浸在乡村田园的悠闲自得之中,为自己开启了一方乐土,此淡泊名利,退隐山村之举,皆为后人所称赞。
因此,人要学会淡泊。
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奋发进取的精神。
奋进无疑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只有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往上爬,才会离成功近一点,再近一点。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奋进都会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遇,创造出更多成功的机会。
战国时期的苏秦,由于学识浅薄,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的态度亦是十分冷淡,这让他大受刺激,于是决定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终于学有所成。
正因为苏秦拥有奋进的精神,并持之以恒的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辛苦与努力,后来,苏秦凭着满腹学识先后去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取得了成功,被封为六国宰相,一时风光无限。
因此,人要学会奋进。
合上《二十四史》,我感慨万分: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二十四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十四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十四史读后感篇1如果历史是一杯香茗,读史便犹如品茶,别看一杯清澈见底,其中滋味,却需要细细茗品,是苦中带甘,还是醇香馥郁,真是无比的耐人寻味。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说过:“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翻开《二十四史》,感受历史的伟大!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淡泊名利的心境。
淡泊无疑是一种解脱:从利益纷争之中解脱出来,从官场争执之中解脱出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用淡泊为自己撑开一片晴空。
晋代的陶渊明,清廉正直,淡泊名利,因看不惯官场中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以一首《归园田居》退隐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南山之下,每天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生活,日日沉浸在乡村田园的悠闲自得之中,为自己开启了一方乐土,此淡泊名利,退隐山村之举,皆为后人所称赞。
因此,人要学会淡泊。
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奋发进取的精神。
奋进无疑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只有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往上爬,才会离成功近一点,再近一点。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奋进都会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遇,创造出更多成功的机会。
战国时期的苏秦,由于学识浅薄,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的态度亦是十分冷淡,这让他大受刺激,于是决定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终于学有所成。
正因为苏秦拥有奋进的精神,并持之以恒的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辛苦与努力,后来,苏秦凭着满腹学识先后去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取得了成功,被封为六国宰相,一时风光无限。
因此,人要学会奋进。
合上《二十四史》,我感慨万分: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让我们趁一个慵懒的午后,在窗明几净下持一卷古色古香的史书,让指尖抚过墨香浓郁的字迹,让历史熏陶我们情操!二十四史读后感篇2世上历史是何其之多,中国的历史就很多,中国史上有很多个王朝,也有很多个描写这些王朝的史书,他们加起来就能拼接出中国的历史。
二十四史读后感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总结了从夏朝到明朝共计二十四个朝代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阅读《二十四史》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还可以深入了解每个朝代的历史特点和人物故事。
在阅读完《二十四史》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夏朝的王朝制度到明朝的官僚制度,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
例如,秦朝的法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则使得社会上升的机会更加公平。
通过了解这些政治制度的变迁,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特点,例如,宋朝的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明朝的海禁政策则对海外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通过了解这些经济特点,我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还了解到了许多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例如,我了解到了商朝的商汤和周朝的周文王等重要君主,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我还了解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唐朝的安史之乱等。
通过了解这些人物和事件,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通过阅读《二十四史》,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例如,汉朝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唐朝的诗词和绘画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特点,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综上所述,阅读《二十四史》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十四史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二十四史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二十四史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用心品位一部名篇后,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写一份阅读感想,纪录获得与投入吧。
想来很多人都是在为要怎么写好阅读感想而苦恼吧,下列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二十四史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热烈欢迎阅读文章与个人收藏二十四史阅读感想1大家大家都了解,历史时间记述着一个国家、中华民族造成和发展趋势的整个过程,有着一个国家,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和聪慧,充分说明着我国和中华民族盛衰交替的客观现实。
鲁迅说过,历史时间“撰写着我国的生命,标示中华民族的将来。
学习知识,对中华民族、我国和本人都具备关键的观实实际意义。
这一暑期,我荣幸借到《二十四史》这本书,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真实有效、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历史典故吸引住着我要去阅读文章、去发觉,自然,自身的了解很有可能不能向别人讲到,但在学的全过程中,我的确拥有自身的获得与思索。
我不但看过《史书》、《汉书》等二十四史中皇朝的盛衰,历史时间的交替,在历史时间发展趋势中具有关键功效的知名历史名人及其产生在她们的身上经典传奇故事。
在持续的阅读文章全过程中,我惊讶的发觉许多时期的没落、交替都源于执政者本身的一些缺点:有的天性猜疑疑神疑鬼听信谗言,有的天性狂躁、暴力行为诸行无常,有的鼠目寸光、目光短浅,有的奢糜,有的骄傲自大,这些,总得来说她们这种性情的缺点,在历史时间的盛衰和交替全过程中具有了至关重要的功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们的这种人格缺陷造成了皇朝的没落。
掌握昨日,更关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造就明日,是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的大脑,吸取珍贵的人生道路启发。
例如这种王侯将相还是存有许多性情上的缺点,何况是大家这种等闲之辈呢。
大家大家都了解李阳疯狂英语的事例,李阳在小的时候就用自身的勤学好问摆脱了自身的诸多缺点和缺点,不但提升了自身的学业成绩,并且还为大家造就了一种学英语的好方法。
不难看出,大家本身存有的一些缺点不是不能摆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读后感
导读: 二十四史读后感(一)
放假期间,我读了《二十四史》,它是我国史籍中最有代表性的书籍。
《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卓然成果。
《二十四史》包含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5部巨着。
我只看了一点点,最喜欢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说到项羽,大家都会想起一首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项羽是个英雄,他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的性格使人折服。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项羽志大材疏,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腹自用,残暴不仁,赶走范增。
最终使他走上了末路,终于无奈别了虞姬,在乌江自刎,可叹一代英雄就此沉睡乌江,任其血液注入滚滚乌江。
这对英雄而言,也许也是一种荣耀吧。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
读完二十四史,我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作为君主,或者说皇帝,在道德操行上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的。
中国人对权力和地位的崇拜,在万人敬仰下心很难始终保持清醒不迷失。
而众多的阿谀奉
承,很容易让自己飘飘然起来,忘记东西南北。
而皇帝是不能犯错的,一个小错,就会酿成大的灾祸。
而在历代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到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那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常常告诉他的大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
”有了愿意受批评的皇帝,也就有了敢于批评的大臣。
有了唐太宗,也就有了魏征;有了魏征,也有了唐太宗。
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清明,最和谐,也是最兴盛的一个时期。
他活到52岁。
是在壮年时就去世了。
我有时想,他如果活到老年,是不是同样会犯错误?
第二个结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也不全然是朝廷的责任。
如果地方官犯了错或罪,如果民众犯了错或罪,上天也要惩罚。
看看历史,中国几千年来天灾人祸何其多。
第三个结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比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多,都重。
灾祸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战祸,而是天灾。
战争不断,而且残酷。
成千上万的人被杀害或者活埋。
中国的天灾更是频繁和严重,有的会连续七年干旱。
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因饥饿而吃人的。
他们把饿死的人易人而食。
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几乎是常事。
读历史,看到中国人的生命这么被轻易地摧残,丧失,你会想起老子那句话:“天地不仁,视万物为?狗。
”
在看到历史中中国人反复遭受的苦难时,我常常想,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灾多难?有人会说,是制度的原因;还有人说是文化的原因。
而我从来都认为不管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遭受的苦难
都是源于他自己。
我现在不讨论中国二千年的制度文化是否适合中国人。
我首先从性格,行为和习惯上找原因。
透过历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性格的构成,过度的文明和野蛮基因的结合。
过度的文明也可叫过度的进化。
中国任何一种文明的确立,似乎都走向了正和负两个方面。
例如以家族为基础的家国天下,使中国便于管理和团结,但也培养了一种自私自利,少有公德心和国家概念。
例如儒家的礼,本来是对人的一种制约,使国家管理恒常有序。
但后来变得繁琐和过度,又演变为请客送礼取代典章制度。
例如中国的道,也被人变成了术。
也就是计谋和小聪明。
等等等等。
中国文明中正的和负的,都变成了中国人基因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化,让中国人变得过度聪明,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本能,例如诚实不欺,不说谎话,心口如一。
许多中国人从小都会撒谎,许多中国人把谎话当成真话来讲。
许多中国人都有以私利为根基的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这种小聪明我一眼都能看穿,这种小聪明让我厌恶。
其实最后是“机关算进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如果中国人能学傻,也许中国人的灾难就会少些。
中国人性格的另一种基因,野蛮基因。
也许许多人会不认同。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人爱好和平,怎么中国人和野蛮联系起来?从源头上讲,中华民族的诞生是在血腥中诞生的。
《易经》中的第一卦乾卦中有一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从黄帝和蚩尤的大战,到东周列国,春秋战国,都是一系列野蛮的战争。
当时的上层人以肉食为主,这就造就了他们好战,杀戮成性。
正是因为这样的野蛮,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璀璨的文明的创造,以此来教化约束这种野蛮。
但野蛮的基因依然存在,再看看历次朝代更替时的战争,项羽进关后坑杀二十万秦国人。
张献忠的杀人取乐。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还有中国的酷刑,都透露出一种野蛮,例如油烹,腰斩,砍足,挖眼等等。
也有人说,这是太遥远的事情,中国已经变文明了。
那么就说说最近,离我们最近的有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屠杀。
文革中民众对当权派,知识分子,以及民众之间的那种斗争无不表现出一种野蛮。
在互联网中那种不堪入目的脏话不是野蛮的表现吗?读史不仅知更替,更是让人明智。
中国人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后,才能知道该改变什么,做些什么。
中国人称自己为文明古国,以有五千年文明而自豪。
但在具体的个人和行为上,我们的文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透过历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缺点,也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人的优点。
中国人吃苦耐劳,肯学习,什么都能做到最好。
从一般性的性格来讲,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都具有两面性,在是优点的同时,也会是弱点。
对于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有各自的短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所以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在学习和包容中互相融合。
二十四史读后感(三)
翻开《二十四史》,感受历史的伟大!
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淡泊名利的心境。
淡泊无疑是一种解脱:从利益纷争之中解脱出来,从官场争执之中解脱出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用淡泊为自己撑开一片晴空。
晋代的陶渊明,清廉正直,淡泊名利,因看不惯官场中的黑暗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
是以一首《归园田居》退隐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南山之下,每天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生活,日日沉浸在乡村田园的悠闲自得之中,为自己开启了一方乐土,此淡泊名利,退隐山村之举,皆为后人所称赞。
因此,人要学会淡泊。
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奋发进取的精神。
奋进无疑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只有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往上爬,才会离成功近一点,再近一点。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奋进都会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遇,创造出更多成功的机会。
战国时期的苏秦,由于学识浅薄,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的态度亦是十分冷淡,这让他大受刺激,于是决定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终于学有所成。
正因为苏秦拥有奋进的精神,并持之以恒的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辛苦与努力,后来,苏秦凭着满腹学识先后去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取得了成功,被封为六国宰相,一时风光无限。
因此,人要学会奋进。
合上《二十四史》,我感慨万分: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让我们趁一个慵懒的午后,在窗明几净下持一卷古色古香的史书,让指尖抚过墨香浓郁的字迹,让历史熏陶我们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