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忆一、教材剖析:㈠教课重点:1、本文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中国魄力,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点”。
这篇散文写的是他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形,充满了鲜亮的地方特点和浓烈的风俗风情。
“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大年夜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世动的显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发散着浓烈的民族气味,读来是那样的和蔼。
作者经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颂扬了热爱生活、单纯可爱的父同同乡。
所以在教课这篇课文时,指引学生认识这些过年的风俗,并深刻理解此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育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
特别是在正经历着社会大改革,外来文化影响急剧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今日;特别是面对着盲目崇洋,微薄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更应这样。
2、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勾画生活生动传神,平常易懂而又富裕情味,常常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生活情形展此刻读者眼前。
如写炒年货时,说“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
再如写初一清早贺年,说“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简单的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这里风气的朴实,人们之间关系的友好。
所以,第二个教课重点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尝学习这些生动的语言。
㈡有关知识链接:1、中国其余主要的传统节日及过节的主要活动:元宵节——赏灯、放烟花,清明节——踏青、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聚会观月,重阳节——登高、赏菊。
2、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取同意,此事在中国国内惹起激烈反响,很多专家号召国人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学情剖析1、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认识,也已经感觉到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龄,对本文的内容应当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春节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赏析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前播放春节喜庆图片,配以《新年序曲》音乐,营造欢快喜庆的氛围。
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首欢快的乐曲,我们会立刻想到一个节日——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除夕之夜,大红灯笼挂起来,喜庆春联贴起来,清脆的鞭炮响起来,到处都洋溢着喜气、欢乐、热闹的节日氛围。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还有几个月又要过年了,我们盐中的校园电视台准备筹划一期有关春节的电视专题节目,分配给我们一个任务——地方采风,介绍地方过年的习俗活动,哪个地方呢?它就是作家刘绍棠的家乡——北京郊区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
今天,我们就在作家的带领下去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完成这个任务。
二、春节专题地方采风——选取场景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2、选取场景画面。
读完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过年的时候有很多习俗活动,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北方春节民俗风情画卷。
假设你作为电视摄像编导来采风,你觉得哪个场景画面最有年味,最有特色?最想选取哪个活动场景或画面来拍摄?为什么?学生发言,扣住节日的热闹、欢乐、和美、喜庆的氛围点评。
3、总结:刚才大家选取了很多场景,如: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守岁、拜新年。
这些活动习俗无一不充满浓浓的年味,具有浓浓的民俗风情。
相信这些镜头一定会深深地吸引观众的。
三、春节专题地方采风——画面解说1、欣赏示例出示“炒年货”片段“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2新版苏教版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 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本命年的回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 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 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 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第四段, 作者安时间 顺序从腊月 初 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 嫌。 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 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 读书笔记。
复备栏
七年级语文上册12《本命年的回想》(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12、《本命年的回想》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2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年习俗中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二、走近作者
三、了解背景
四、交流反馈
(一)交流预习情况。
(二)感知课文
1、提问: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从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
3、先给第4段分层,再提炼小标题(主题词可为名词短语或动词短语。
)
明确:可以分为十个层次。
(三)分析课文
1、第三与第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描述过年时的习俗,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景,作简要品析。
2、归纳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表现力强,幽默风趣,富有情趣。
(五)深入探究
1.作为汉民族的过年习俗,刘绍棠所写的与我们这一带过年的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现在跟几十年前过年的情况相比又有了不少发展变化,请同学谈一谈,现在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的情形。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
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3. 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1。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ﻩ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大过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写了一篇绕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频度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身后的文化内涵。
<二〉整体把握1。
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火热的春节景象。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能找到有关词语吗?时间顺序。
腊月初一晚上、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天麻麻亮、正月初一。
“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还有“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精品教案苏教版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重点)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
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
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
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精品】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学习目标】:A层: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热爱民俗文化。
B层: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哪些活动?(放鞭炮、拿压岁钱、吃团圆饭、守岁、拜年、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等)2.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
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合家团聚。
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灶膛zào 烙饼lào 簸箕bòji 晾liàng 生疮chuān栗子lì疙瘩鬏gēda jiū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吆喝yāo he 门槛k?n 秫秸棒shújiē鬼祟guǐsuì骚扰sāo rao穿梭suō大吃大嚼jué天麻麻亮māma 渍酸菜zì阖家hé2.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1)春节最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
第二段:(2~4)火热的春节景象。
第三段:(5)点题,本命年忆往事。
3.朗读第四节,读后思考这一节写了过年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写上小标题。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除夕守岁⑩拜新年4.这十件事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课文的内容是按过年的时间顺序写的,而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度句将他们联系起来,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教案、试题精选资料
《本命年的回想》
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
我们也交流了习作。
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
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
、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
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
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