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南阳汉画艺术与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浅析南阳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点

浅析南阳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点

动和气势的 美, 迅称赞南 阳汉画为 “ 鲁 深
沉 雄 大 ” 。
2楚 文化的灵动 。 飞扬在 造型艺术上的体

南 阳 在春 秋 战 国时 期 处 干 南 北 交 汇 之 地 , 很长 时 间内属于 楚国的 管辖 范围 。 在 因此 , 代 的 美 术 在 相 当 的 艺 术 造 型 因 素 汉
Sci nce e an Tech d nol ogy nn I ovaton i H e al r d
! Q:!
哮 朱 论 坛
浅析 南 阳汉 代 画像 石 绘 画 艺术 特 点
梁哲 王安 霞 ( 江南大 学 江苏 省无锡市 2 1 2 1 ) 42
摘 要: 汉代 的画像 石是汉代独特 的遣 型艺术 样式 , 艺术 形式本 身体 现 了鲜 明的美学特征 。它的绘 画特征在 中国绘 画吏上有着深远 的意 义和 极 高的美 学价 值 。情 节式的 圈像组 织方式 ,表 达 ”所知 ” ”所 赢 ”的遗 型思堆 .流动如 生的 乐舞 精神 , 些特 色使其 艺术形 这 式上竞溢 着张 力, 体现 出宏大气魄和 泽厚雄 强的时代精 神 。 关键 词: 汉代 画像石 艺术 绘 画 中圈分类号 :2 J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9 X( 0 9 O ( ) 2 7 0 1 7 —0 8 2 0 )5 b一0 1 - 1
汉 代 画 像 石 使 我 国的 绘 画艺 术 进 入 一 个 新 的 境 界 。在 我 国 美 术 史 上 , 正 形 成 真 比较 完 整 的 , 且 具 有 民族 特 色 的 刻 画 艺 并 术 , 画 像 石 的 出 现 在 我 国 古 代 艺 术 史 上 汉 是 有 一 定影 响 的 。南 阳 汉 画 像石 和 画 像 砖 是 我 国 汉 画艺 术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具 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南 阳 汉 画 像 石 构 图疏 朗 、 语 言 质 朴 、 意境 深远 、主题 浪漫 , 其泼 辣 、豪放 创 作 以 形式 彰 显 了 中 国传 统 绘 画 所独 具 的 民 族艺

南阳汉画中的大汉文化基因:帝乡留余韵,南阳爱汉风

南阳汉画中的大汉文化基因:帝乡留余韵,南阳爱汉风

南阳汉画中的大汉文化基因:帝乡留余韵,南阳爱汉风汉画像,是汉代人雕绘在石、砖、帛、瓦当、铜镜和漆器上的图像,其中存世的以画像石为主。

南阳现存画像石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之首。

两汉400年,中国开拓进取,富足强盛,兵威远震。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霍去病率800锐骑,千里奔袭匈奴大营;班超带36勇士,纵横西域数十国。

那时候的汉人,是汉子,是好汉,有着无往不胜的气概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崇尚勇武,雄健豪迈,恢弘壮阔,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精神特质。

汉画像就是那个时代沃土上生长的艺术之花,呈现着强劲的大汉雄风:繁盛华丽而生机勃勃,张扬恣肆又深沉雄大。

南阳地理环境优越,西汉时已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农业、手工业、冶铁业、商业极为发达,有所谓“商遍天下”之说。

东汉时,因为是刘秀和众多重臣的家乡,南阳被尊为“帝乡”、“南都”,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像艺术在南阳蓬勃成长,祠堂、庙宇、华屋,乃至墓穴,画像石、画像砖被大量使用。

千年沧桑,兵燹无数,地面上的汉代建筑几乎毁灭殆尽,而在大地的庇护下,一部分画像石、画像砖得以留存下来。

上个世纪前半叶,南阳汉画像石被人们发现,当时的中国,山河残破,衰弱不振,汉画像所蕴含的我们民族形成初期的那种生机洋溢、震撼人心的气魄和力量,一下子吸引了鲁迅、董作宾等诸多文人学者。

从那以后,南阳汉画有了一定的影响。

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选择了南阳汉画中的三武士;2012年,“嫦娥奔月”、“河伯出行”两幅南阳汉画搭乘“神九”遨游太空,与先民飞天、奔月的梦想遥相呼应。

但因诸多原因,南阳汉画像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认识,令识者引为憾事。

“汉画像是中国美术最后的宝库。

”南阳理工学院学者薄清江说,“实现中国梦,先要找到民族魂。

汉代文化元气充沛,生机勃勃,蕴含着民族复兴的文化基因。

而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汉代文化,就是汉画。

南阳汉画馆介绍

南阳汉画馆介绍

浅谈南阳汉画艺术内容摘要:汉画像石优美古朴,具有独特的神韵。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纯粹的民主艺术,无论从造型还是构图都彰显中国传统绘画所独具的民族艺术风格。

关键词:汉画意境和谐渊源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全面发展,全面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汉代的文化,以具有浩瀚的气质和不朽的业绩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南阳汉画石艺术是汉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汉代中独具个性。

他缘于楚文化的发展。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刻在墓室、祠堂上的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

具有“河南的敦煌”之称的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已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2500多块,占全国汉画像石出土总量的1/3。

与其他地方出土的汉画像石相比,南阳汉画像石具有独特、显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美学家王朝闻说:“南阳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初步印象可以说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辉煌。

”①本文试就南阳汉画像石的形象来探求其中蕴涵的和谐意味。

南阳出土的400多块汉代画像砖,是南阳汉文化的又一“绝”,现集中收藏在地区文物研究所和新野汉砖博物馆里。

这些画像砖多为东汉中、晚期的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独特而闻名于世。

其中反映汉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题材的汉画像砖最多。

如舞蹈、音乐、百戏、建筑、神话、历史故事等,其中一些画像砖如“戏车”、“胡汉战争”等为其它地方所少见,是国内的孤品。

这些画像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风貌。

新野出土的《斜索戏车图》、《平素戏车图》、《双索戏车图》等表现了汉代杂技艺术的辉煌成就。

史料记载的履素都为地上固定设索。

这些画像使其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变为飞动的形态。

汉画研究者认为,南阳汉画砖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其艺术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南阳的汉画像石相比,它在艺术上更为简约,更为抽象,更强调线条的表现力,是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

承载千年历史的南阳汉画馆

承载千年历史的南阳汉画馆

承载千年历史的南阳汉画馆原标题:南阳市汉画馆:深沉雄大扬汉风(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秦昭王时在此设置南阳郡。

西汉时,南阳已是全国的商业和冶铁中心。

东汉时,因是光武帝刘秀的家乡,且经济繁荣、地理位置重要,被定为陪都。

正因如此,南阳留下了大量汉代达官贵人的墓葬,作为墓葬构件的汉代画像石也出土甚多,数量为全国最大。

南阳市汉画馆创建于1935年10月,经过了“三迁”“四建”,现收藏汉画像达2500多块,是我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

羿射十日气势恢宏的仿汉建筑,新颖独特的陈列形式,精美绝伦而又内涵丰富的汉画像石——在这座飞扬着大汉风华的石刻艺术殿堂里,有敬畏,有赞叹,有沉思。

许阿瞿墓志铭图像式的汉代史走进南阳市汉画馆,大汉风韵扑面而来。

汉画馆大厅中央的仿青铜壁画,系选取南阳汉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绘制而成。

壁画中央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伏羲、女娲,四周环绕着汉代比较流行的“四灵神”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壁画左侧为雷公出行,右侧为河伯巡游,壁画下侧是官宦之家浩浩荡荡的车马出行。

壁画正前方两边对称安放着汉代雕刻工艺成熟期的代表作——石雕天禄、辟邪(传说中的神兽)。

整个大厅处处体现着汉代先民祈求子孙繁昌、期盼风调雨顺、追求家国永固的美好愿望,给人以沉雄大气的感觉。

嫦娥奔月“游戏人生,宾主二人投壶正欢;对酒当歌,彪形大汉酩酊大醉。

”投壶画像石所刻画像为汉代十分流行的一种宴席间饮酒游戏——投壶。

在酒宴上,席中放置一壶,宾主二人分坐左右,怀中各抱数矢(箭)向壶中投掷,投入壶者为赢,不入者为输,输者罚酒一杯。

此画中刻一壶,壶内已投入两矢,旁置一酒樽,壶左右二人各抱三矢,另一手各持一矢,欲投向壶中。

画右一名站立者为司射(即裁判)。

画左边一名彪形大汉被一侍者搀扶,从其头重脚轻、两眼呆滞、吃力耸肩的形象,我们一看便知他是投壶场上的败将,不胜酒力而狼狈下场。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南阳汉代画像石较之于山东、徐州、四川、陕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笔者认为,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

1.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刻画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

南阳汉画像石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

例如,对于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器官则不太重视;对于动物的表现,着重刻画其形体特征,而对皮毛、头部不太注重。

但南阳汉画像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粗”上,而是粗中见巧,以动势取胜,以气势求胜。

人物画像,通过抬头、低首、躬身、屈膝等动作来表现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贵贱、尊卑鲜明可见。

动物画像,通过不同的身姿,显现出其所处的不同态势,或强或弱,或胜或负,或动或静。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腾飞的龙、奔驰的虎及其他跳跃的猛兽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势,有一种非凡的气势。

综观南阳汉画像石,具有一种粗犷的美、豪放的美,给人以洒脱无羁之感,是力量、运动和气势的美,鲁迅称赞南阳汉画像石为“深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凌皆兵伏羲女娲神怪图(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沉雄大”。

南阳汉画像石在粗犷、豪放之中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这种浪漫特色来源于楚文化。

众所周知,楚文化具有浪漫特色。

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南北交会之地,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

因此,南阳汉画像石既有中原文化的庄重质朴,又有楚文化的浪漫瑰丽特征。

2.构图:疏朗、明晰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属于“疏朗型”,与山东、徐州汉画像石有明显的差异。

山东汉画像石构图密集,画面上很少留有空白,常常是上下分层,有些还左右分段。

南阳汉画像石没有繁密的位置编排,也没有分层分格的图案序列,更没有把不同题材的画面聚积在一起,而且是一幅画面只表达一个主题,给人以疏朗、明晰之感。

特别是南阳汉画像石的早期作品,画面上仅仅刻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般不加任何补白、装饰。

参观南阳汉画馆作文

参观南阳汉画馆作文

参观南阳汉画馆作文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全面发展,全面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汉代的文化,以具有浩瀚的气质和不朽的业绩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南阳汉画石艺术是汉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汉代中独具个性。

他缘于楚文化的发展。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刻在墓室、祠堂上的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

具有“河南的敦煌”之称的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已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2500多块,占全国汉画像石出土总量的1/3。

与其他地方出土的汉画像石相比,南阳汉画像石具有独特、显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美学家王朝闻说:“南阳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初步印象可以说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辉煌。

”①本文试就南阳汉画像石的形象来探求其中蕴涵的和谐意味。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南阳是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区域之一,并建有全国唯一一座汉画像石刻博物馆,收藏汉画像石2000余块,是以汉画像的发掘、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汉画研究中心。

南阳汉画馆韩玉祥等学者根据汉画像石墓的形制、画像位置以及内容、雕刻技法及风格和随葬器物特征与组合形式,将已发掘的30座较完整墓葬进行排比分析。

本文将着重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南阳汉画像石分类有多种,按照王建中等学者的分法,将南阳汉画像石分为七类,即生产、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吉礼祥瑞、天文星象、装饰图案等。

本文将生产、生活合在一起,分六部分对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作粗略介绍。

1.生产生活类这是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也是南阳汉画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主要内容包括车骑出行、乐舞百戏、角抵、门吏、侍女等。

东汉持节执笏门吏图东汉端灯侍女图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到了汉武帝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皇帝也不断出行巡游。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闰月甲午,南巡守,幸南阳”(《东汉会要·巡守》)。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的车骑出行图,应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西汉车骑出行图百戏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它是一种集杂技、舞蹈、竞技、假形扮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非常多,演奏乐器的主要形式有击钲、击铙、击磬、吹埙、击鼓、鼓瑟等。

舞蹈表演图的种类主要有长袖舞、七盘舞、建鼓舞等。

杂技图主要有倒立、飞剑、弄壶等。

东汉鼓舞图东汉蹶张图人物是南阳汉画像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具体人物刻画上,南阳汉画像注重“形神兼备”,同时还善于运用变形和夸张,使人印象深刻。

尤为重要的是,南阳汉画像石还运用散点透视法对所表现的物象进行变形,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历史故事类汉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后来这种思想又不断发展,并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推崇。

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艺术与文化概论摘要:汉代文化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顶峰和代表,汉画像石则又是其中的一座丰碑。

所谓画像石,是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艺术作品。

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话故事等,体现了两千年前汉代物质、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敦煌前的敦煌”。

关键词:艺术特征风格文化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南阳汉画像石刻采用的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可以说它是两汉社会的缩影,为我们研究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经济状况、宗教意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戏剧、建筑学、天文学、教育学、畜牧兽医学等,提供了珍贵的直观图象资料。

这些汉画像石刻,雕造工巧,内容丰富,有显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日月星辰图;有反映汉代歌舞杂技艺术的舞乐百戏图;也有高门甲第,连车列骑,宴客投壶的汉代统治者奢华生活场面;还有表现汉代统治阶级宠信道教、巫术的升仙图和神话传说。

一、汉画产生的历史背景1、政治上的繁荣是汉画像石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

著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其著名的28位将领多出于宛县、湖阳、冠军、新野一带,刘秀的公主中有7人封于南阳,另有25人被封为侯王,其他还有皇亲国戚以及出身大家的功臣、名将等,这使得南阳拥有“南都”和帝乡的雅称。

这些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颇具实力的功臣将相,对南阳汉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技术、财力支持。

汉代南阳社会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汉画艺术与文化概论摘要:汉代文化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顶峰和代表,汉画像石则又是其中的一座丰碑。

它以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的画像内容而驰名中外。

所谓画像石,是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艺术作品。

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话故事等,体现了两千年前汉代物质、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敦煌前的敦煌”。

正文:南阳汉画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艺林中的一朵奇葩。

南阳汉画起于西汉,鼎盛于东汉,余波及于魏晋,存世画像集中于南阳一带,“举凡意之所向,神之所会,足之所至,目之所睹,无往而非汉石也”(《南阳汉画像汇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丛刊甲种。

)。

它以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的画像内容和众多出土的数量而驰名中外。

南阳汉画是南阳汉代文化中的精粹,它包括画像石和画像砖两大类。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南阳汉画像石刻采用的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可以说它是两汉社会的缩影,为我们研究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经济状况、宗教意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戏剧、建筑学、天文学、教育学、畜牧兽医学等,提供了珍贵的直观图象资料。

这些汉画像石刻,雕造工巧,内容丰富,有显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日月星辰图;有反映汉代歌舞杂技艺术的舞乐百戏图;也有高门甲第,连车列骑,宴客投壶的汉代统治者奢华生活场面;还有表现汉代统治阶级宠信道教、巫术的升仙图和神话传说。

汉画产生的历史背景环境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位于伏牛山之阳、桐柏山之阴,东、北、西三面环山,南蔽荆襄,北控汝洛,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宜于人居。

考古工作者在南召县云阳镇小空山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的“南召猿人”。

这说明南阳先民很早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南阳市现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秦时在此设置南阳郡。

西汉时,南阳郡地域广阔。

《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一百九十四万一千五十人。

县三十六”。

除管辖今南阳市外,还有叶县、鲁山、舞阳,以及湖北的随县、枣阳、谷城等地。

宛城是西汉时的五都之一,与洛阳、临淄、邯郸、成都齐名。

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他的28个部将(俗称二十八宿)中有10多个是南阳人,东汉时南阳有“南都”、“帝乡”之称,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南阳郡因其所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而成为农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地区,南阳的冶铁业在汉代尤为著名,当时的冶铁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工具的质量及数量不断提高,为农业、手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

从而使南阳郡治宛城在西汉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五大商业都市之一,并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美誉。

丧葬观念正是南阳一带经济的日益富庶,才使其成为汉代大贵族依附和寄食的地方。

西汉时就有不少王侯被分封在南阳,东汉王朝建立后,宛城又成为京城洛阳的陪都。

因此,南阳更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的云集之地。

汉代人具有灵魂不灭的观念,以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普遍盛行“灵魂不灭,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因此,那些盘踞在南阳一带的众多贵族官僚们便将坟墓建得像生前阳宅一样豪华气派。

正如王符《潜夫论·浮侈篇》所云:“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木需)梓、豫章(木便)(木冉)。

边远下土,亦竞相仿效……工匠雕治,日积月累,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东至东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竞用之,此之费功伤农,可谓痛心。

”画像石墓在汉代厚葬之风的影响下,南阳豪强地主纷纷用雕刻有画像的石材(石条或石板)营造冥宅大墓。

南阳汉画像石由此应运而生。

而南阳汉代发达的冶铁业,又为在石头上雕刻画像提供了锋利的工具。

南阳盆地多山,又为建造画像石墓提供了广泛的石料。

这些都为南阳汉画像石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阳汉画像石的形成是前代塑形和雕刻艺术的承袭和发展。

汉代的其他绘画艺术,尤其是壁画对汉画像石的产生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从现今发现的大量壁画、帛画、漆画、画像砖来看,汉代雕画之风甚盛。

汉代绘画用于表彰功臣、眷恋所爱、装饰器物、崇拜神仙、美化殿堂。

汉代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人在阳间所需要的,在阴间也应拥有。

所以便在冥宅中雕绘各种画像。

汉代画像石墓出土最集中的是在南阳市的卧龙区和唐河、方城、邓州县内。

南阳发现的汉画像石墓虽然同属于两汉时代,但也存在时间早晚的差异,最早在西汉昭宣时期,最晚在东汉晚期。

在南阳地区先后发掘了四十多座汉画像石墓,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的文物普查,还发现了大量散存的汉代画像石。

南阳汉画像石特征1、画像内容方面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与其它地方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反映达官富商生活的画像、天文星象画像、神鬼辟邪升仙画像、角抵戏画像以及舞乐戏画像的内容最多,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的画像则极为少见。

汉代的南阳是皇亲贵戚、富商大贾云集之地,因而汉画中刻画贵族侈奢享乐生活的画像居多,而表现平民生活和劳动的场面极少。

天文图像是南阳汉画像石最独特的内容,其发现的数量之多,位居全国之首。

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对研究汉代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南阳汉画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尤其是汉代南阳地方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艺术风格方面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如下突出的个性特征:(1)雕刻技法多样化。

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

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

(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大多为一石一主题的构图。

(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

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

(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

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

(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南阳汉画像石价值南阳汉画像石首先为我国一画一主题的传统独幅绘画构图形式开辟了道路,其次又为我国民族艺术确立了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寓情于画、精神超于像外的创作法则。

总之,南阳汉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涉及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堪称为一部形象化的汉代百科全书。

目前,我们将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如下十大类:1、社会生活类南阳汉代画像石中反映汉代贵族生活的画像极多且内容庞杂,主要有宴飨投壶、车骑出行、弋射田猎、斗鸡走狗、达官小吏、奴仆侍女以及武库、蹶张等。

2、舞乐百戏类舞乐百戏也是南阳汉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百戏是盛行于两汉时代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歌舞、杂技、幻术为一体。

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

常见的乐器有建鼓、鞞鼓、鼗鼓、排箫、埙、瑟、镈钟、铙、竽等。

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角抵戏起源于战国,盛行于两汉。

南阳汉画中的角抵画像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也极为生动感人。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

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

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天文画像是南阳汉画中最富地方特色的部分。

其发现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均位居全国之首。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祥瑞、辟邪升仙类神禽瑞兽和辟邪也是南阳汉画常见的题材之一。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龙、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

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虎骑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6、神话传说类神话传说类画像较为常见的有: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7、历史故事类历史故事画像主要有二桃杀三士、晏子见齐景公、鸿门宴、聂政自屠、范睢受袍、赵氏孤儿、狗咬赵盾、西门豹除巫治邺、荆轲刺秦王、高祖斩蛇等。

8、建筑类南阳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汉代建筑主要有厅堂、门阙、楼阁、桥梁等。

9、装饰图案类装饰图案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10、文字榜题类主要有“郁平大尹冯君孺久”、“许阿瞿”、杨官寺、独山西坡等画像石墓中的一些文字刻石。

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是对于一般的景点而言。

面对南阳汉画馆,我们则要说“听景不如看景”。

乍一听,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是沉闷而了无生气的。

然而,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讲,好多起初很有些不以为然的游客,一旦走进汉画馆,便如同中了神奇的魔法,立即现出如醉如痴的状态。

当然,这不是玄而又玄的“鬼怪”使然,这是祖先创造出的穿越时空的神秘艺术,震惊了后来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凡夫走卒。

四、汉画像石的文化功用汉画像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显性功能在于,它是汉代历史的一面镜子,是包罗万象的汉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而对现代人的隐性功能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空间,它包含的不可限量的思想文化能量,默默地传承着中国古代文明。

现代人以为,人的肉体死亡了,一切也就结束了,很少考虑到死者及其墓地对生者的心理影响。

实际上,墓地是生者与死者精神沟通、感情联系的纽带,而墓葬文化主要是指墓葬给后人的精神活动造就的特定精神环境。

现在,汉画像石墓已经作为永久性开放展出的传统文化艺术博物馆,以永恒存活的观念得到人们无意识的心理认同,所以它是对后人开展人文教育的艺术课堂。

它作为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继续产生新的文化能量,其影响力更持久、更广泛。

汉画像石不只是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印证,它还对后来的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产生强大的影响。

鲁迅指明的汉代石刻所特有的“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今天遗存为数不多的汉阙上得到充分体现。

吕品先生的《中岳汉三阙》(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对汉阙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我们不能不被汉阙那特有的浑朴气势和巨大体量所震撼,这才是我们“大汉民族”原有的“大度风范”。

现代中国人作为“大汉子孙”,在许多方面竟不如汉代中国人,真是令人惭愧万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