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

合集下载

常见血液学图谱

常见血液学图谱
鉴别诊断
对于形态相似的细胞,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 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动态观察
对于可疑病例,需多次取材进行动态观察,以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 效果。
06
血液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 的鉴别诊断
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或降低,出现幼稚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
将血液学图谱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超 声、MRI等)进行多模态融合,提供更全面 、准确的诊断信息。
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
个性化诊疗
开发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血液学图谱的技 术,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基于血液学图谱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 诊疗,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血液学图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 液学图谱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章节将介绍常见血液学图谱 的种类、应用和重要性。
血液学图谱的重要性
血液学图谱能够提供直观、准确的血 液细胞形态信息,有助于医生快速准 确地诊断疾病。
血液学图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 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血液学图谱,医生可以了解患者 的血液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 的信息,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 自身抗体阳性,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铁缺乏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出现病态造血。
07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血液学图谱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多模态融合

血液、体液细胞以及有形成分形态图谱

血液、体液细胞以及有形成分形态图谱

所有分类共有11 个相册,230 张相片。

细菌图谱|16张红系统|39张粒系统|53张血小板|5张淋巴细胞系|11张尿液图谱|64张粪便图谱|5张精液图谱|18张关节腔积液|5张脑脊液图谱|3张其它体液图谱|11张最新更新情况,截止到2010-7-23 11:26:37 血液图谱共有5 个相册。

细菌图谱|16张红系统|39张粒系统|53张血小板|5张淋巴细胞系|11张尿液图谱白细胞管型(SM染色)白细胞管型(未染色)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草酸钙结晶胆固醇结晶胆红素结晶非晶性尿酸盐非均一性血尿红细胞胱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含铁血黄素阳性细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尿液图谱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酪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粗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宽大管型蜡样管型(未染色)肾上皮细胞管型透明管型(染色)透明管型(未染色)细颗粒管型脂肪管型尿液图谱磷酸钙结晶尿酸结晶三联磷酸盐结晶药物结晶(吡哌酸)药物结晶(磺胺甲基异造影剂结晶(碘番酸)造影剂结晶(泛影葡胺造影剂结晶(泛影酸)鳞状扁平上皮(SM染色)鳞状扁平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层移行上皮细胞马耳他交叉现象尿白细胞(未染色)尿液中巨噬细胞尿液中巨噬细胞尿中酵母菌(未染色)尿中酵母菌(SM染色)尿液白细胞白细胞管型扁平上皮细胞草酸钙结晶大圆上皮细胞胆固醇结晶尿液图谱胆红素结晶滴虫非晶体尿酸盐胱氨酸结晶尿红细胞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酪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尿酸结晶肾衰竭管型尿液图谱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透明管型尾形上皮细胞鲍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图谱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柰瑟氏菌淋病柰瑟氏菌新型隐球菌荚膜(脑脊液标本墨汁负染色)红系统红系统图谱。

靶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棘红细胞巨红细胞卡波环泪滴形红细胞缗钱状红细胞球红细胞嗜多色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椭圆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系统图谱。

血细胞图谱大全

血细胞图谱大全

1.浆细胞
浆细胞
浆细胞
2.网状细胞
吞噬网状细胞
3.脂肪细胞
5.组织嗜碱细胞
组织嗜碱
6.组织嗜酸细胞
组织嗜酸
组织嗜酸
7.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8.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
10.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11.红系造血岛
12.纤维团
纤维团 脂肪滴(空泡)
肿瘤细胞聚集现象(低倍)
菊花团样的肿瘤细胞
五、大血小板
巨型血小板 (末梢血)
六、Niemann--Pick 细胞ຫໍສະໝຸດ 胞浆中充满大小不等的泡沫样空泡
七、Gaucher 细胞
胞浆呈索条状
八、 海蓝细 胞
在胞浆中可见大小不等的绿蓝色颗粒
九、寄生虫
1. 疟 疾
滋养体
2. 黑热病
在巨噬细胞中的利什曼小体
十、LE细胞
包涵体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胞体较大,胞浆量多,毛蓝色,呈泡沫 状
血细胞形态学图谱
涂片适中(分类区域)
1.中性粒细胞
中性杆状粒细胞
中性杆状粒细胞
中性分叶粒细胞
中性分叶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分叶
3.嗜碱粒细胞
嗜碱分叶
中性分叶粒细胞 嗜碱细胞
嗜酸分叶粒细胞 嗜碱细胞
三种粒细胞的对比
(三)红细胞形态
晚幼红 中幼红
晚幼红
晚幼红脱核后的网织红细胞(溶贫)
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
(四)巨核细胞形态
颗粒型巨核细胞
颗粒型巨核细胞
产板型巨核细胞
产板型巨核细胞
裸核
裸核
血小板
(五)淋巴细胞

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

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
第十九页,共六十三页。
嗜酸性 中幼粒细胞 (suān xìnɡ)
第二十页,共六十三页。
▪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描述:细胞 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 整齐、均匀、紧密(jǐnmì) 切片下的嗜酸性粒 细胞 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 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 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 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三页。
核右移(yòu yí)
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三页。
▪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假设 5叶核者超过3%时,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大局部为4-5也或者更多,称为核右移(yòu yí)。 此时常伴有细胞总数减少,与造血物质缺乏 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常见于营养性巨 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也可见于应用 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等。在炎症的恢复期 可有一过性右移(yòu yí)。假设在疾病进行期 突然出现右移(yòu yí)变化,那么多预后不良。
嗜酸性 粒细胞 (suān xìnɡ)
第三十页,共六十三页。
▪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 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kēlì)和无颗粒(kēlì)两大 类。颗粒(kēlì)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 染色颗粒(kēlì),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 种颗粒(kēlì)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kēlì)白细胞包 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 粗大的嗜酸性颗粒(kēlì),颗粒(kēlì)内含有过 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第十二页,共六十三页。
中性 多分叶核粒细胞 (zhōngxìng)
▪ 巨大的中性多分叶核粒细胞,数一数分了多 少叶。比较一下周边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 可以粗略估计(gūjì)其大小。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常见血液学图谱红系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整个细胞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

胞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常在核周围形成淡染区。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2/3以上,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紫色小块,核膜明显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浆:量多,深蓝色,不透明,仍然可见瘤状突起和核周淡染区。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1/2,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形成条索状或块状深紫色小块,其中有明显的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成车轮状排列,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为副染色质,核膜明显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或中等,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

因含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有蓝绿色、蓝红色、淡红色等。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圆形。

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占整个细胞1/2以下,可呈车轮状,核染色质粗糙致密坚实,聚集成数个结构不清的大状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核膜明显。

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

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核仁:消失。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不透明,浆内含多量的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极淡的蓝色。

嗜多色性红细胞正常成熟红细胞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果呈灰蓝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蓝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

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u)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原巨红细胞(胞体:直径19-27u)巨红细胞是红细胞的另一系统,也分早、中、幼、晚。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血液图谱之红细胞系
第八页,共51页。
早幼红细胞
第九页,共51页。
胞体:直径12-24μ 胞核:圆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 位,核膜明显,紫色,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 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原 红稍浅,血红蛋白开始形成,出在核周围,无 颗粒。
第十页,共51页。
中幼红细胞
第十一页,共51页。
胞体:直径8-15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细胞2/3-1/2大 小,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其中有空白出现如 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深紫色,核染色 质间有淡染区,称付染色质,核膜明显,无核 仁。 胞浆:中等量或多量,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 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 等量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可呈兰绿色, 兰红色,淡红色等。
第四十六页,共51页。
Cabot环
第四十七页,共51页。
在红细胞内染成紫红色的纤细的大环形或8字 形物质,常出现于嗜多色性、点彩和含H-J小 体的红细胞内,其确切来源尚不清楚,有人认 为是人工形成的变性蛋白,也有人认为是残留 的纺锤丝或融合的微管。一般很少见到,偶见 于铅中毒或恶性贫血患者血片中,但多数人认 为无显著临床意义。
点彩红细胞
第四十五页,共51页。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 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 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 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 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为 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 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 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 指标之一。
第十六页,共51页。
成熟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μ) 成熟红细胞是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 相等无核的细胞。

血液学基础概论

血液学基础概论

② 破坏过多
③ 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③ 失血
13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贫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血
造血调节异常
造血原料不 足利用障碍




※※※


因 红细胞破坏过多贫血
失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出凝血性疾病
非出凝血性疾病
正常红细胞
15
二.红细胞的异常形态检查
(一)红细胞大小改变:
1.小红细胞:缺铁性贫血、
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为粗糙密集,其着色随DNA含量增加 而蓝变为浅红色;淋巴洗胞及单核细胞系保持浅蓝或灰蓝色 不变;浆细胞系则由灰蓝色变为深蓝色。
颗粒:从无到有,由非特异性到特异性。粒系统原始阶段一 般无颗粒,早幼阶段出现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中幼以后各 阶段为大量特异性颗粒;淋巴细胞颗粒较少,部分细胞可含 少量非特异性颗粒;红细胞系胞浆内无颗粒。
RET 散点图
FSC RBC-O LFR
MFR
HFR
RET
WBC
PLT-O
SFL
(二)网织红细胞的扩展参数
35
网织红细胞报告参数
RET%: 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RET#: 网织红细胞计数 IRF: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LFR: 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 MFR: 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 HFR: 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 RET-He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血液学检验基础
一、基本概念
1. 血液学(Hematology)是研究造血组织及 血细胞的发生、演化的病理和生理过程的 科学。
2. 临床血液学检验(Clinic Hematology): 研究血液系统病的病理改变和血液病实验 诊断的科学。

高清血液细胞图谱

高清血液细胞图谱

破骨细胞

是骨髓中大型细胞之一, 外形不规则。胞数目较多, 有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呈 椭圆形,染色质深呈粗网 状,胞核彼此孤立,每个 核均可有1-2个核仁,胞 质丰富,呈蓝色或浅紫灰 色,可有较多的紫红色颗 粒。
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

细胞呈圆形,胞质内 充满粗大、整齐、均 匀、紧密排列的砖红 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 粒,折光性强。胞核 多为两叶,呈眼镜状, 深紫色,嗜酸性粒细 胞容易破碎,颗粒可 分散于细胞周围。
嗜碱粒细胞(basophil,B)

胞体呈圆形,胞质紫 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 大小不均、排列不规 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 粒,常覆盖于核面上。 胞核因被颗粒遮盖, 核着色较浅,而使分 叶有模糊不清感。

谢谢大家
幼浆细胞

细胞多呈椭圆形,胞核圆 形,核染色质开始聚集, 染深紫红色,可呈车轮状 排列,核仁基本消失。胞 质量多,呈不透明灰蓝色, 近核处有淡染区,有时可 见空泡或少数嗜天青颗粒。
成熟浆细胞

细胞呈圆形或卯圆形, 胞核圆形偏位。核染色 质凝聚成块,深染,排 列呈车轮状。胞质丰富, 呈不透明深蓝色或蓝紫 色,核的一侧常有明显 的淡染区。常可见小空 泡,偶见少数嗜天青颗 粒。
幼稚单核细胞

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圆 形或不规则形,可有凹、 切迹、扭曲或折叠。染色 质较原单核细胞稍粗,但 仍呈疏松丝网状,染淡紫 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 胸质量多,呈灰蓝色,边 缘可有伪足突出,可见淡 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成熟单核细胞

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常 见伪足突出。胞核形状不 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 笔架形、“S”形等,并 有明显扭曲折叠。染色质 疏松细致,呈淡紫红色丝 网状。胞质丰富,呈淡灰 蓝色或淡粉红色,可见细 尘样淡紫红色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血液学图谱红系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整个细胞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膜明显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常在核周围形成淡染区。

原红圆或椭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副原红细胞:是由病理造成的不正常细胞,多见于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因核浆发育不同步,发生紊乱,核发育先于胞浆(即老核幼浆),出现形态显著异常的原红细胞,便称为副原红细胞。

胞体大,伪足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畸形。

胞浆丰富,着色变化不大,浆中可见较多的空泡。

核形呈不规则,呈凹陷褶叠或切迹,核染色质疏松。

核仁较明显。

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浆含空泡核畸形。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2/3以上,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紫色小块,核膜明显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浆:量多,深蓝色,不透明,仍然可见瘤状突起和核周淡染区。

早幼红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质变粗密核居心。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1/2,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形成条索状或块状深紫色小块,其中有明显的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成车轮状排列,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为副染色质,核膜明显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或中等,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

因含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有蓝绿色、蓝红色、淡红色等。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圆形。

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占整个细胞1/2以下,可呈车轮状,核染色质粗糙致密坚实,聚集成数个结构不清的大状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核膜明显。

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

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核仁:消失。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不透明,浆内含多量的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极淡的蓝色。

嗜多色性红细胞正常成熟红细胞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果呈灰蓝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蓝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

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u)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原巨红细胞(胞体:直径22-28u)巨红细胞是红细胞的另一系统,也分早、中、幼、晚。

但是均较正常红细胞大。

此种红细胞可见于胚胎早期,恶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性贫血。

系由于生血素(VitB12、叶酸)缺乏或吸收利用障碍所致。

这类红细胞共同特点是:胞体大,胞浆丰富,核染色质较为细致,排列较为疏松。

缺铁性红细胞胞体:直径<6.5u典型的血象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的减少较之红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

红细胞胞体较小,大小和形状很不一致,每一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较少,仅周围一圈红色,中间有大片无色透明的区域(环状红细胞)。

红细胞聚集分布成熟红细胞随机状或树状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1 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3非典型性肺炎;4金葡菌感染;5冷凝集疾病。

缗钱状分布红细胞四个以上成熟红细胞如缗钱状堆叠,主要常见于高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感染或怀孕时出现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症。

棘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是一种带刺的红细胞,刺呈针刺状或尖刺状。

这种红细胞见于:棘细胞增多症(血浆β-脂蛋白缺乏症),可高达70-80%,其他也见于肝病及制片不当时,正常红细胞也会变成棘细胞。

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

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红细胞极少见。

但在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图片上颇为常见。

Bite Cell 红细胞由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镰状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 病等。

刺毛红细胞又称锯凿细胞。

包括刺细胞、钻细胞、及距细胞。

往往见于微血管病变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NH,距细胞多见于肝脏疾病,钻细胞也见于尿毒症。

半月形红细胞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

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时人工造成,或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固缩红细胞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

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

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球形红细胞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

常见于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双淡染区红细胞血红蛋白C结晶HbC溶解度较低,高浓度时则析出棍棒状或六角形结晶,一般用较厚的血片、缓慢干燥后作罗氏染色,或在玻片上加3g/LNaCl液2滴,再加新鲜血1滴,覆以盖片四周涂凡士林,在37℃放置一个小时候用油镜观察,即可见到。

粒系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

核膜较不清楚。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15μ,比原始粒细胞较大。

胞核:大,圆或稍卵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质颗粒较原始粒细胞稍粗糙,呈均匀大沙粒体,核膜不清楚。

核仁:核仁1-3个,但有时核仁少而小。

胞浆:量较多,分布可不等量。

淡兰色,无核周界,有嗜天青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6-20μ,圆形。

胞核:圆形,或稍有凹陷,位于中央或稍偏位,约占整个细胞2/3,染紫红色,核膜明显,染色质尚均匀,随成熟渐增浓或呈小块状,核仁厚失。

胞浆:多,淡红色,有多量嗜中性颗粒,染紫红色,细而圆。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嗜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5μ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

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

核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

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嗜碱性晚幼粒细胞嗜中性杆状粒细胞嗜酸性杆状粒细胞嗜碱性杆状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核右移佩尔杰异常症血象(pelger-huet)佩尔杰异常症:一种遗传性周围血象中的粒细胞异常症,粒细胞的核叶不超过1-2个,并具有异常粗的核染色质。

中毒颗粒空泡粒细胞红斑狼疮细胞Auer'体奥尔(Auer)氏体:是含于胞浆内的一种被罗氏染色染成红色的棍棒状小体。

形态类似抗酸染色的结核杆菌。

一般认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来自溶酶体?),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PAS 反应都呈阳性。

正常细胞中见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时原始、早幼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胞浆中,但决不会出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故对白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杜尔(Dohle)氏体或RNA包涵体Dohle氏体:是一种出现于成熟粒细胞浆中的淡蓝色小体,常分布在细胞边缘、圆形或不规则,有时不止一个。

染色较模糊,稍有不注意或涂片染色不佳即不易发现。

目前认为它不过是红色胞浆中残留下来的一小块淡蓝色胞浆(含RNA),经常与严重感染时出现的其它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并存。

但偶尔可在某些孕妇或用细胞毒剂治疗的患者血片中找到。

May-Hegglin异常May-Hegglin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白细胞异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特点是在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出现蓝色的类似杜尔氏体的包涵体。

患者常同时伴有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出血倾向,但绝大部分人不表现任何症状。

Cheidiak-Higashi异常Cheidiak-Higashi异常:主要形态特点是在嗜中性粒细胞(包括幼稚细胞)胞浆中,含有一种粗大的颗粒。

该颗粒大小不一,直径1-4μ,圆、椭圆或不规则形,染成灰蓝色、蓝紫色、以至棕红色,甚为显著;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酸性磷酸酶均为强阳性。

有时在嗜酸性、嗜碱性和单核、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组织细胞中亦可见到此种大颗粒。

患者称为Cheidiak-Higashi综合征(CHS),多见于幼儿,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通常伴有中度白化病,其眼球及皮肤色淡而缺乏色素。

眼球震颤和畏光。

目前认为这种粗大颗粒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

含有这种溶酶体的细胞吞噬能力仍属正常,但游走能力及趋化性以及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

故极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并因反复感染最终出现外周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多数在幼年即死亡,但杂合子可无任何症状。

Alder-Reilly异常Alder-Reilly异常:主要的形态特点是白细胞中(包括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胞浆中含有粗大的染成深蓝色的(嗜天青)颗粒,有的压在核上,易与中毒性颗粒混淆;通常颗粒不多,但仔细观察较易发现。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粘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

异常颗粒是由于溶酶体缺乏某些水解酶,造成粘多糖和神经鞘磷脂堆集,成为可染色的颗粒。

患者常同时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Hurler综合症。

单核系统原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0 μ胞核: 较大,圆或椭圆,有的略凹陷,有折叠及折痕现象.占全细胞大小2/3。

居中或稍偏一旁。

染色质纤细疏松,网点排列,或较模糊不清。

染色较其它原始细胞淡。

核膜不清楚,核仁1-2个较大,不太清楚,淡兰色。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多,边缘不规则,有伪足状,灰兰色,着色不均匀,不透明,云雾状,无核周界,无颗粒。

在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时Auer's小体。

幼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 μ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折叠之折痕,凹陷或切迹。

染色质较原单核粗糙疏松些,丝网织状结构或模糊不清,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楚,核仁0-3个,不太清楚,较大。

胞浆:中等量,灰兰色,无核周界,可见嗜天青颗粒,密集在部分胞浆中。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特点:1.浆与核的形状均不规则,浆如阿米巴样。

有内外浆之分,核呈不规则圆形,马蹄形,多折痕。

2.染色质的结构多样化,呈细或粗网织状或较模糊排列。

淋巴系统幼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μ胞核:占细胞绝大部分,居中或稍偏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