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

合集下载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摘要:一、引言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2.无名著3.无序三、总结正文:一、引言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无”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文学界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无大师、无名著、无序,这使得许多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感到迷茫和失望。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原因和启示。

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在20 世纪90 年代,文学界没有出现公认的大师级人物。

相较于20 世纪80 年代,这是一个明显的反差。

当时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小说为主,但缺乏具有突破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这导致了文学界没有出现像鲁迅、郭沫若等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使得文学创作整体上显得相对平淡。

2.无名著在90 年代,虽然有很多作家和作品,但并没有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名著。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要么过于关注个人情感,要么过于追求形式创新,而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挖掘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很难称之为名著。

3.无序90 年代文学创作的无序,主要体现在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上。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层出不穷,但并没有形成一种清晰的秩序。

这使得文学创作看似多元化,实则陷入了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创作开始向市场妥协,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文学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总结20 世纪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陷入了一种困境。

这既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也与文学创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2.无名著3.无序三、总结正文一、引言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无”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文学界似乎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缺乏大师级人物的出现,也没有诞生出足以影响时代的名著,更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文学体系。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尽管文学创作依然活跃,但却没有出现大师级的人物。

相比之前的世纪,如 20 世纪 50 年代的老舍、60 年代的鲁迅等,90 年代的文学界显得缺乏重量级人物。

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文学开始受到商业和娱乐的影响,作家们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市场价值,而忽视了文学的深层价值。

2.无名著在 90 年代,尽管有很多作品问世,但却没有一部能够堪称名著的作品。

这一现象与无大师的现象相互关联,缺乏大师级人物的引领,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自然受到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和风格也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时代特征,使得作品的历史地位难以确定。

3.无序90 年代的文学创作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文学体系。

这一现象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开始受到商业和娱乐的影响,作家们失去了对于文学的敬畏之心,将文学视为赚钱的工具。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文学创作的混乱,使得文学界陷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

三、总结综上所述,20 世纪 90 年代的文学界出现了“三无”现象,无大师、无名著、无序,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担忧。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创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变革。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90年代是迄今为止被言说最多的一个时代。

这其中原因,我想,应该不仅仅与它的世纪末时段位置有关,事实是,在这个年代,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批评家意识亦获得了空前自觉。

这一年代所承当的转折,急剧得几乎可以用“心惊内跳”来形容,身处此种转折过程中的人们,自然无法细品其中的深长意味,只能留待事后再做反思回味了。

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在尚未完全走出这个时代之时,便开始企图回头观望,清理思绪了;但真正透彻的认识,还当属于远离这一年代的起点。

人们对于90年代的急切讲述,说明的正是该年代难以拒绝的魅力。

如果换个说法,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年代,着实怀有着太多的眷恋。

无论是就90年代本身来说,还是就人们之于它的情感而言,都不能不承认90年代的确是一个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年代。

在我看来,90年代是一个“精神事故”频发的年代。

这里我之所以用“事故”而不是“事件”来指称精神现象的凸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于既有精神健康的安全“隐患”。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出现的。

格外需要指出的是,制造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常常并非是出于偶然,是有意为之。

因此,这些“肇事者”实际上都是一些“造势者”,这就使90年代的文学精神里难免充斥了过多浮躁和造作的情感。

在解析90年代的文学史时,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辨那些文学事件当中,究竟有哪些是情势使然,哪些纯属个人刻意所为。

不过,真要将两者拎清出个彼此,也许并非如相象的那般容易。

毕竟,历史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永远只是那么一种现象。

至于其如何出台的内幕,我们往往不得而知。

基于此,在选择90年代长篇小说作为我的分析对象时,我也只能如实依照历史所提供给我的现象进行读解,设法深入现象的背后,竭力去探究90年代文学精神皮相的内里。

无可否认,长篇小说的突然繁荣是90年代文学相当重要的一个现象。

首先是数量上的逐年递增之势,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其次是质量上的全面有所提升,多少平抑了人们对于惊人数量的担忧。

叶兆言90年代小说的杂闻色彩——论叶兆言的小说文体实验

叶兆言90年代小说的杂闻色彩——论叶兆言的小说文体实验

来不把杂 闻故 事的演绎 当作小 说创作 的主要 意
图 。在他 的小 说 中 , 闻只 是 作 为一 个 符 号 化 的 杂
文体形式上为小说文体的发展提供 了多重实验 的
空 间。杂 闻与小说 的密切关系推动 了世界范围内
存在 , 被拼合嵌套 进文章 中, 成为作 家关注现实 、
历史 和 文化 的基 点 。与对 杂 闻故 事 的这 种轻 视 态 度不 同的是 , 家 极 其 关 注 对 杂 闻 的叙 述 。在 关 作 于古 老话 题 的叙 述 中 , 叶兆 言 的 小 说 在 叙 述 上 常

逐渐摆脱 了对小说文体 的依附性 , 了鲜 明的新 有 闻体 的样 式 , 在概 念 的定 义上 也 开 始 兼 具 社 会 学 与文体学的双重内涵 。杂 闻的这个变化非但没有 削弱它与小说在叙述 内容上的联谊 , 相反 , 它又从

小说 叙 述的 复调 性
尽管 叶兆 言 在小 说 中大 量 引 进 杂 闻 , 他 从 但
独 立 的存 在 形 式 。 随着 现 代 新 闻业 的 兴 起 , 闻 杂
了小说文体和杂 闻文体相交融 的状态 , 使得 叶兆 言 的作 品在艺 术 形 式 上 呈 现 出 文 体 实 验 的 色 彩 。
这种 文 体实 验 表 现 在 他 的 小 说 在 叙 述 上 的 复 调
性、 文体 上 的虚 实相生 以及 文 章整 体 上 的散文 化 、 读 物 化 等诸 多方 面 。
事。具体来说就是小说 中的故事由于有 了记者的 报道 而作 为一 种 准 社 会 新 闻 存 在 , 而 具 备 了杂 从
闻 的文体 形态 。这 种对 杂 闻文 体形 式 的保 留形 成
源于“ 街谈 巷议” 内容极 为宽泛 , , 在现代新 闻业 兴 起 之前 , 只是为 小 说创 作提 供素 材 , 自身并 没 有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2、观念与叙事的割裂。
3、《九月寓言》 相对《白鹿原》,作者对生存诗性和大地 精神的探求构成了小说主要的审美内涵。 小说没有统一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贯穿的 人物形象,而是由一个个片段性的故事组 接而成。“九月”是所有故事发生的共同 时空,而苦难、生命、人性、历史则是故 事中基本的主题词。
诗性品格: 一方面,《九月寓言》对历史和现实的颓 败命运进行了寓言性的关照,对现代文明、 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 另一方面,向往自然、“融入野地”的思想; 再一方面,诗意的叙述方式、抒情感伤的 叙述基调、形而上、哲学化的文本品格。
2、《白鹿原》的史诗品格 A 首先来源于作者感性而混沌的历史意识与 历史叙述。历史的神秘、丰富、荒诞。充 分展示历史的宏阔性,又对历史的本真性 表示怀疑,与新历史主义的消解不同。 B 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 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揭示了历史演 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
C 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 人物设置、意象描写、家族史的构架、大 量的风俗史描绘,以现代意识对儒家文化 命运的关照与剖析。仁义白鹿村、朱先生、 白嘉轩、鹿子霖
第三节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
1、继60年代以来的又一次兴盛。800-1000 部。 2、政策:“抓长篇”、“五个一精品工程” 3、质量?史诗性追求、先锋长篇增加了艺术 含量
一、史诗风格
1、《心灵史》1990:强烈而具有震撼力的宗 教力量与人文情怀 哲合忍耶教教徒——哲合忍耶教史、教义、 信仰——文学品格的重新建构 七章(门)记述200年历史,每门一位哲合 忍耶圣徒故事,与现实交相记叙,抒情性、 思想性突出。
悲剧力量: a、历史还原、对哲合忍耶教悲剧命运、灾难 根源的叩问。 b、历代圣徒的精神人格塑造。博大的人格、 不屈的信仰、坚定的意志。灵魂史、心灵 史、人格史。

19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论

19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论

The Novel Stylistics in the 1990s 作者: 王春林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长篇小说文体;现代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现代主义
摘要:1990年代是新时期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

文章主要从小说文体的角度切入,分别从现代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对于这个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了深人的探究与分析,指认1990年代是一个长篇小说文体实验相当成熟的文学时期。

中国九十年代小说

中国九十年代小说

《破开》:无性别歧视的女子协会。我与殒楠……同性之
恋。心理与梦交融,独白与幻觉、对话。
女性小说之二
林白:全方位地、感性地敞开了女性的经验世 界,体现对女性身体和意识的特殊敏感和激情
《守望空心岁月》《回廊之椅》《子弹穿过苹果》 《瓶中之水》《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一个人的战争意
味着一个巴掌拍自己,一面墙自己挡住自己,一朵花自己毁 灭自己。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 《一个人的战争》多米与朱凉:——自传色彩,对多米 女性意识和欲望的立体解剖是中国女性主义写作的范例。
陈忠实《白鹿原》(《当代》 1992.6,93.1 )
一、历史:白鹿两家,白鹿原上(仁义)白鹿村,凸现了 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 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二、人物:白嘉轩、 白崇文、鹿子霖、田小娥;三、家族史构架和文化风俗史 的描绘。
附 “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 心国情研究室受中央电视台 “读书时间”栏目委托,对1978年以来中国 公众的读书生活及历史变迁进行的调查研究。调查范围虽然限于北京,但 调查结果被认为对全国出版业有参考价值 。 调查者根据被访者所列举书目进行综合统计,统计结果是:在1985—— 1989年期间,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书籍居前3位的依次是:《红楼梦》、 “金庸作品”、《水浒传》,“新时期”小说中,入选的唯一作品是《平 凡的世界》(第17位)。在1990——1992年期间,居前3位的依次是 《读者文摘》杂志、“金庸作品”、《红楼梦》,共有5部“新时期”小 说榜上有名,分别是《平凡的世界》(第13位)、“贾平凹作品”(第 16位)、《穆斯林的葬礼》(第19位)、《白鹿原》(第24位)、《曼 哈顿的中国女人》(第28位)。在1993——1998年期间,居前3位的依 次是“经济学书籍”、《中国可以说不》、《读书》杂志,《平凡的世界》 的位置明显上升到第7位,其他被列举的“新时期”小说有:《曾国藩》 (第17位)、《白鹿原》(第29位)、《穆斯林的葬礼》(第30位)、 “王朔作品”(第37位)、“贾平凹作品”(第39位)。 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前3位 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 界》排在第6位,在调查公布的前28部作品中,没有其他的“新时期”以 来当代小说入选。

90年代的小说 (二王现象)解析

90年代的小说 (二王现象)解析

四、个人化
脱离80年代的集体性政治化思想的独立姿态。
个人经验成了作家据以描述现实的主要参照。
90年代的小说概述
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占据了社会生活
的中心,文学的神圣性被消解,不再具有轰 动效应。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时代,文学的 生存依赖于市场,一步步走向世俗化。 90年代以来的小说一方面呈现出一种多元的 格局,另一方面它的热点总是作用于/暗合于 读者的心理需求。
三、多元化
主流文化(官方文化或国家意识形态文化) 精英文化(高雅文化或知识分子文化) 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
各种文化形态互相交叉、渗透。
文化的分流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进一步分化。 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实践?
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上发言?
1993-1995年:人文精神大讨论。
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 作家 1993年深圳文稿拍卖会。 1993年9月28日,中国青年出版社与周洪签定了中 国大陆第一份购买作家的合同。 许多作家开始把文学创作当成一种职业,甚至技的发展,人们用于工作和家务的时间不断
减少,特别是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拥有较多闲暇时间提供 了保障。 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在90年代提高较快,这意味着文学读者 数量增加的潜在可能性。 伴随市场化进程所产生的民主和私人空间。 无所适从感;自我根基缺失感;孤寂感;虚无感,等等。
王朔神话
王朔神话
王朔的小说契合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读者关于游戏(或曰消解)
的想象。而读者游戏想象的产生,一方面同社会的商业化和生 活的世俗化在文化上的要求有关,另一方面又同极端政治化、 意识形态化的前文化背景有关。 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人们发觉西方世界已经远 远地走在了前面,老百姓跟在知识分子的后面构想着一个个强 国之梦。此时对历史谬误的反拨,实质是由一种超越走向另一 种超越,以一种崇高置换另一种崇高,人们从共产主义的想象 空间迈入到现代性的想象空间。 王朔笔下的人物多数是普通的都市青年,如个体户、待业者、 退伍军人、司机、临时工、劳改犯等等,也有一些中学生和大 学生。读者从小说中既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姿态, 又在痞子、顽主们的游戏人间、玩世不恭、调侃讽刺中,读出 对现实生活的怀疑、不满和反叛,以及内心那种无助的虚妄和 深刻的痛苦,从而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完整版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
第一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难度”
第二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长度”
第三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速度”
第四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限度”
第二章九十年代的新潮长篇小说(上)
第一节新潮长篇小说的崛起
第二节苏童和他的《米》
第三节吕新和他的《抚摸》
第四节孙甘露和他的《呼吸》
第五节潘军和他的《风》
第六节《城与市》及新潮长篇小说文体的“极限性” 第三章九十年代的新潮长篇小说(下)
第一节新潮小说观念的反思与蜕变
第二节《许三观卖血记》及新潮长篇小说的“转型”
第三节《草青》及新潮长篇小说的“民间化”
第四节格非的《边缘》及其对“迷宫”的告别
第五节《和平年代》与新潮小说的命运寓言
第六节《南方雨季》及新的“先锋可能性” 第四章九十年代的新生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新生代的“世界图像”与艺术问题
第二节刁斗及其《证词》
第三节迟子建及其《穿过云层的晴朗》
第四节艾伟及其《爱人同志》
第五节林白及其《一个人的战争》
第六节斯妤及其《竖琴的影子》
第七节海男及其《带着面具的人》
第八节宋潇凌及其《个别女人》
第五章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其他形态
第一节九十年代长篇小说诸形态散点扫描
第二节尤凤伟及其《中国1957》
第三节王安忆及其《纪实与虚构》
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