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分析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考研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考研###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被誉为“画圣”的中国画家是:- A. 吴道子- B. 张大千- C. 齐白石- D. 徐悲鸿答案:A2. 以下哪部作品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 A. 《步辇图》- B. 《清明上河图》- C. 《富春山居图》- D. 《千里江山图》答案:A3.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属于哪种绘画风格? - A. 工笔- B. 写意- C. 泼墨- D. 没骨答案:B4. 明代画家徐渭的画风以哪种特点著称?- A. 细腻- B. 豪放- C. 清新- D. 典雅答案:B5. 以下哪位画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 A. 林风眠- B. 刘海粟- C. 张大千- D. 齐白石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中国最早的绘画形式是________。
答案:岩画7. 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有范宽、郭熙等,他们的作品以________著称。
答案:写实8. 明代的“四王”指的是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和________。
答案:王铎9. 清朝乾隆年间,郎世宁将________绘画技法引入中国。
答案:西洋10. 20世纪初,中国美术界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中________等人提倡写实主义。
答案:徐悲鸿####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
答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期到成熟期的多个阶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出现,但多为人物画的背景。
到了唐代,山水画逐渐独立,出现了王维、李思训等大家。
宋代是山水画的黄金时期,以范宽、郭熙为代表,强调写实和意境的结合。
元代则出现了黄公望、倪瓒等文人画家,强调以书入画,追求笔墨的韵味。
明清时期,山水画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出现了“四王”、“四僧”等流派。
12. 论述中国花鸟画的特点。
答案:中国花鸟画以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等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教师编制考试《美术史》简答、论述题汇总(附答案)

简答题和名词解释1.从作品题材和审美感受方面,简要说明中国画《捣练图》与油画《拾穗者》两幅作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1)《捣练图》是我国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的代表作之一,《拾穗者》是19世纪法国批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
(2)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在绘画劳动的场面,人物动作生动和谐,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气息是自然真实的。
(3)不同之处:《捣练图》是工笔重彩画,是以描绘宫廷侍女劳动为题材的,画面人物较多,且分为三个部分,设色沉着素雅,人物线条工细劲健,体现出古代宫廷绘画的高贵雅丽之特色。
而《拾穗者》是布面油彩,是以社会底层普通的劳动人民为对象,描绘的是三个妇女在弯腰捡拾遗漏下来的麦穗的瞬间,色调以暗黄色为主,画面空间较大,画面氛围温馨感人,淳朴实在,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2.美术史:美术史是研究美术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术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美术种类的历史,涉及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理论、美术思潮和美术流派等各方面。
3.列举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观点。
答:(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
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
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代表人物: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等。
(3)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
美国学者苏珊.朗格从符号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于克罗齐的“表现说”做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
(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名族的巫术仪式活动。
这是在近代西方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
中国美术史简答题、论述题、赏析题集锦

12. 解析“马一角、夏半边”含义。 马远:A.以雄健的大斧皴画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B.尤善 于在章法上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留出大幅 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C.这种“边角之景” 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a.《踏歌图》:大幅山水的代表作,高山与近景用 云气隔开以拉大空间,老农形象朴实生动具有幽默感,带有风俗画的因 素.b.《梅石溪凫图》《寒江独钓》《水图》。<4>夏圭:A.用笔苍老,水 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山上十二 段》。B.画山:劈染兼用,水墨交融,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水墨特色。 C.马,夏山水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构图而画边角之景,被称为“马一 角”“夏半边”:a.是在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 突出.b.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11.宋代绘画繁荣兴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1.宋代绘画内容,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 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 神情动态,当时汉族与外族间的关系在绘画中也得到了反映。 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 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2.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 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 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 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 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3.宋代一些士大夫和统治阶级中人直接从事绘画活动,对于绘画艺术的 繁荣和提高在某一阶段上也有促进的作用,他们对于笔墨诸因素的艺术 效果的重视与有意识的追求,也使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并为绘画技 术积累了新的经验。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2、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
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
中国美术史 名词解释 及 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14、名词解释: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铸像商代晚期大型青铜铸相,是目前所知的重要的一批先秦独立圆雕作品,1986年夏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出土有一批人头像、神面具……最著名的是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和一个特大神面具。
其形象符合文献记载的纵目人蚕丛氏一致。
作者用浪漫手法夸张强调视听的特意功能,构成奇特的造型。
为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16、名词解释:楚国画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代表作有《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它代表了先秦绘画的水平和特征。
人物皆作正立和侧立,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
24、名词解释: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是东汉晚期的墓室壁画。
代表作有《举孝廉时》、《宁城幕府》该墓壁画创面宏阔,描绘了墓主由“举孝廉”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全部仕宦经历。
内容涉及仪仗、宴饮、古圣先贤等。
人物众多,全面生动的展现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社会风貌,如同一部形象的东汉社会百科全书。
绘画风格率意洒脱,线条圆润流转,渲染赋彩技巧熟练,人物的身份、姿态、神情的刻画生动入微,车马造型简练概括,尤富意趣。
25、名词解释:马王堆1号的汉墓帛画该为西汉前期湖南长沙的一座墓。
代表作是棺盖上覆盖的《引魂升天图》,T字型帛画,描绘了阴府、人间、昆仑、天庭的景象,展现了墓主人死后成仙的过程。
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和永生的丧葬信仰。
帛画保存完好,构图饱满,布局对称,线条刚劲,布局对称,线条刚劲,设色沉着。
人物造型秉承战国样式,表现为侧面或者正侧面,装饰气息明显减弱。
28、名词解释:武梁祠画像最初著录于北宋赵明诚《金石录》中。
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武宅村,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的墓地祠堂之一,监狱东汉桓帝元嘉五年(公元151年)。
画像分栏布局,坡顶石上刻祥瑞图;东西山墙的山尖部分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仙庭;山墙的山尖以下部分和后墙分四栏,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列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拜谒庖厨等图像。
中国美术史题目

中国美术史一、填空题1.术语“吴带当风:是指中国画术语。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2.术语“曹衣出水”是指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3.4.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中国绘画创作的六个要领气韵思景笔墨,这三对范畴,将谢赫“六法”做了专题发挥.5.五代花鸟画家黄笙和徐熙创造了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人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6.《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 .7.唐代画家韩干擅长画马,其代表作是《照夜白图》 .8.明代画家提出“南北宗论”的画家是董其昌 .9.汉代霍去病墓前的主题石雕是马踏匈奴,象征墓主人的战功业绩.10.《女史箴图》是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创作的人物画作品.11.南齐谢赫着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着作.12.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被称为“百代画圣”的画家是吴道子 .13.石涛在《苦瓜和尚语录》18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了一画论 .14.中国佛教艺术着名的洞窟有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石、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 .15.《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16.1949年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一幅帛画名《人物龙凤帛画》 .17.苏轼评价唐代画家王维的作品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8.北宋后期着名风俗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着名的传世风俗画作品.19.在明代晚期的画论着述中,以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最有影响,书中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20.“以美育代宗教”是着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21.明初浙派山水画的杰作代表是戴进、吴伟、蓝瑛 .22.明代中期的绘画技法上有许多突破,在花鸟画创作上,水墨写意的大家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号青藤的徐渭和白阳山人的陈淳,世称“青藤白阳” .23.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任伯年、、赵子谦 .24.25.清代顾氏画谱,顾炳成为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26.在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构件,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榫卯结构实物遗存.27.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最辉煌的典范,玉粽是其中代表性器物,出土数量最多,其型制功能都非同一般.28.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王羲之被奉为“书圣”.29.唐代绘画作品《步辇图》的作者是阎立本 .30.“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美术史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论述题1.从文人画、院体画和民间绘画三个角度,谈一谈明清两代绘画的特点。
(1)文人画与院体画相交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的主流。
元代绘画摒弃了南宋院体画的传统,取法北宋以至唐人。
明代初期,戴进、吴伟等画家又摒弃了元人的风貌,恢复了宫廷画院的作用,因此,南宋的山水花鸟画又成为学习的对象。
其后,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兴起,逐渐代替了浙派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文人画又一次压倒了院体画。
明末清初,这种斗争趋势仍然存在。
这种现象的形成,其原因不止一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艺术审美趣味的变迁。
就文人画来看,被奉为“正统”的复古派与“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在一些重要的工商城市里,画家云集,因兴致、风格、师承等关系,形成了许多有鲜明风格特色的画派,如浙派、吴派、松江派、新安派、娄东派、虞山派、金陵派、扬州画派等,地区流派和多种风格的兴起与形成,使明清画坛形成技法丰富、面目多彩的局面。
由于社会风气的腐败,文人宗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也相当严重,画派之间的相轻,尤其是复古与创新,“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的斗争从未间断过,明末清初达到高潮,这一现象与这一时期思想、社会意识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随着西学东渐的施行,西方绘画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一些擅画的外国传教士还成了供奉清廷的画师。
中西绘画相互渗透,使清代的宫廷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特色。
(3)民间绘画沛然兴起。
随着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民间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反映广大市民意趣的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广泛流行。
世俗文学的审美效果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的重大差异,对生活内容的欣赏胜过艺术形式的美感,世俗的真实胜过高雅的趣味。
尽管这些新思潮远不及上层文人士大夫艺术趣味那么高级、纯粹和优雅,但它们倒是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破坏。
把这种市民文艺发展为单纯的视觉艺术的,是明中叶以后沛然兴起的木刻版画。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3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选择(每题2分6题共12分) 简答(每题10分4题共40分) 论述题(每题15分2题共30分)一填空:1.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
2.夏商周美术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字行彩绘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写了天上、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景象。
4.最早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_,晋代杰出画家,________时期的______顾恺之_____,他创造的线形被称为_________。
5.中国的三大石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隋代著名画家是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
7.五代山水四大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1.中国的彩陶出现于____a________-。
A新石器时代,B旧石器时代C铁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西周后期青铜器的艺术特点是__c_______。
A铭文长B形制厚重C纹饰繁琐D流行兽面纹。
3.周坊所画仕女多是___c_________。
A苗条俊秀B乐观活泼C浓丽丰肥D长袖善舞4.麻皴技法的创造者是__a________。
A董源B荆浩C关仝D巨然5.元代绘画的主流方向是_a_______。
A文人画B宫廷绘画 C 风俗画 D 花鸟画6.明宗室后代以写意花鸟书写亡国恨的是___c______。
A弘仁B髡残C朱耷D石涛三.简答:1.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强大的西汉王朝继承和发扬前代优秀艺术传统,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从而使汉代的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汉代雕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强大王朝的艺术,以深沉雄大的气魄体现出充满自信和创造活力的时代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分析论述题1、分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
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
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2、分析唐寅的《孟蜀宫伎图》(1)宫廷君王的奢侈豪华带给宫伎、歌伎的只是一种悲剧。
(2)通过四个盛装的宫伎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
(3)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
线条细劲、流动,设色妍丽、明快、变化十分丰富。
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伎弱不禁风的情态。
(4)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
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通过宫伎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1、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
(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
(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
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
(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
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2、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1)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纵情于诗酒。
(2)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
(3)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
(4)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
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1、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
(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
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
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分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隐遁山林。
(2)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18里许的卞山景象。
(3)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
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人隐逸的主题。
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层层加深,层次井然。
画面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
(4)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
被明代画家董其昌成为“天下第一。
”1、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郭熙是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及艺术见解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熙是北宋宫廷画院的重要成员。
熙宁元丰之际是他山水画创作最活跃的时期。
他的山水画有熟练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善画大幅作品,具有创造性,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追求和表现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和季节气候的细致变化,真实、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山水画中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
《早春图》是郭熙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成功地画出了严冬刚刚过去,大地复苏的微妙变化:土地转暖,旭日初升,阳光照射在晨雾迷漫的山谷间,溪水在山间奔流,河流解冻,点缀渡船、渔夫和行旅的活动。
画中充满生机。
画家以多层次的墨色和圆润的卷云皴画出雾气升腾、阳光浮动曲折境蜒的山势,形象地表现出北方山野的初春景色。
作品章法严谨,生动自然,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景,层次分明,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点缀,却已鲜明地传达出春临大地的信息。
郭熙的绘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郭熙关于山水画艺术的见解。
《林泉高致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
文中不仅阐述了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经过反复酝酿以造成富有理想和情趣的意境。
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诗歌摘句,有助于画家从中受到启示,产生意境新奇的构思。
郭熙强调画家要有丰富的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只有“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才能克服作品中的诸种毛病。
他对山水画的取景与结构、细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笔墨与色彩的运用等方面也都有具体论述。
对山水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和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论述,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郭熙的绘画创作和理论主张显示宋代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尤其是他重视意境的创造更影响了后来山水画的发展。
3、结合“南宋四家”的创作评述南宋山水画艺术的发展。
南宋宫廷画院集中了部分南来的宣和画院旧人和江南地区的著名画家,集纳了当时的名家巨匠,保持繁盛不衰的局面。
南宋山水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代表画家是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位于南宋四家之冠的李唐,是继承北宋绘画成就又开创南宋新画风的关键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李唐是北宋末年的宫廷画家,现存李唐的山水画《万壑松风图》是北宋末年的作品。
画家南来虽已年迈,艺术上仍精进不已。
江南秀美的山川是色形貌和情调与北方山水有着明显的差异,也促使他在技法上大胆探索和创新。
他的笔墨变得更为精练,章法打破了北宋山水画表现重峦叠峰的全景式构图,塑造出优美动人的局部景观,《江山小景图卷》显示出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新突破。
此图横卷下部画出逶迤不断的山峦,山上松林丛竹杂水丰茂,并有瀑布流泉、楼台宫观,峰峦只绘出山腰以上部分而不见坡脚,画卷上部留出空白以表现大江横陈,水天一色,景物更加空阔,这种巧妙利用空白和截取局部景色的构图手法,寓示着南宋山水画新风出现。
《清溪渔隐图卷》寓示李唐晚期山水画艺术的一大飞跃,此图成功地画出江南水乡的一角,浓荫密树,潺潺溪水,茅棚水磨,水浪钓者,鲜明地表现出平凡而富有诗意的景色,创造出崭新的山水风貌。
画卷中树不见梢,坡石不见脚,采取截景式构图,坡石的体面以大笔侧锋扫出,兼皴带染,水墨淋漓,用笔豪迈自然,突破北宋山水画的格局。
画家刘松年承继李唐山水画艺术的作风,他的山水画多表现江南风景,特别是西湖园林的优美景色,穿插文人、贵族的闲适生活,适应当时社会的审美要求。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四景山水图》画出西湖贵族庭园别墅的四时景色,是他传世山水画中的代表作。
作品以精工的笔墨,分别画出了湖山的幽情美趣:春踏青,桃柳争妍山峦叠翠;夏乘凉,水阁临湖绿柳荷风;秋看山,虚堂广厦高爽宜人;冬赏雪,苍松劲秀大地银装,具有诗一般地意境。
刘松年擅长处理穿插在山水间的点景人物,虽小而神气精妙。
在刻画西湖优美风韵的同时,鲜明地描绘了贵族土大夫的闲情逸致。
画中的楼阁台谢等人工建筑与天然的山水景物巧妙结合,画面留出相当的空白表现远水遥山,虚实对比,既扩展了画面空间,又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剪裁洗练和重视形象的加工创造,是山水画艺术发展和表现手段日趋丰富的体现。
马远、夏圭的山水画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新风貌。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秉承家学,山水、人物、花鸟创作都具有很高水平,在画院中颇受宠遇。
夏圭与马远同时而略晚。
他与马远并都是享有盛名的山水画巨匠。
马、夏的绘画,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山水中的诗情与感人力量,着意形象的加工提炼,注重章法剪裁和经营,作品更加简洁完整,主题更为明确突出。
他们画山水为“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马远善把山水与人物、花鸟巧妙结合,夏圭则增长将秀丽的江南山水铺舒为长卷,章法仍保持简洁突出的特色。
他们的构思能力较强,有的只写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却能收到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
马远运用笔墨效法变细密为粗扩,以表现山石的方硬陡峭,水墨淋漓,大笔皴擦,粗护有力,是典型的大斧劈皴。
夏圭爱用秃笔,水墨皴染若不经意而出,更为荒率苍老,人称之为“拖泥带水皴”。
他们所画江南山石,多突出明秀清奇的面貌,笔墨个性也是从表现江浙一带山水特色而发展创造。
马远《踏歌图》画山间的田垄小道上四个老农踏歌庆丰年的景色,梅花盛开,流水潺潺,老农手舞足蹈,画出“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升平景象。
画中山峰奇峭,梅干斜倚,体现出马远的置景和用笔特色。
《水图》12幅则细致精确地描绘不同状态下江河湖海的水势,显示了画家提炼艺术形象的高度技巧。
夏圭的笔墨较马远更为简率,然而意趣深远,无论是长卷或是小幅都予人以意味无穷的诗境。
《山水四段》(原应为12段,现残存4段),在大片空白中突出飞向天际的雁阵,空阔明净湖面上的渔笛,城郭附近的暮霭和傍岸的归来小舟,每段都极精炼地营造出诗境。
作品充分体现画家善于发掘塑造具有感情色彩的山水形象的能力。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长卷巨制作品的代表。
全卷长近9米,构图疏密相间,山山水水,变化丰富,巨石峭壁,远峰迷蒙,景色开旷辽阔而有深度,观之使人舒心畅情。
2、两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具有影响的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主张是什么?文人画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绘画。
文人画艺术潮流兴起北宋,活跃于元明清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宋代的著名文人画家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扬补之、郑所南、赵孟坚等人,他们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奠定了文人画发展的基础。
李公麟(1049-1106)是宋代卓越的文人士大夫画家。
他精文学,善鉴别古器物,尤以绘画著称。
李公麟绘画表现范围广阔,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古画。
他的绘画作品塑造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多种人物生动形象。
苏轼(1037-1101)以文学知名于世,精于书法,亦能画枯木竹石。
他的绘画理论通过著述诗文题跋大量阐述,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轼论画,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强调艺术形象的内心根据,认为仅凭技巧修养还不能构成艺术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文人画艺术主张。
他虽然也称赞吴道子、崔白、郭熙的艺术,但更推崇王维。
苏轼较早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并把它与“画工画”对立起来。
苏轼评画又有“常形”、“常理”之理论,以描绘山石竹木云水而表达“厌于人意”之绘画为上品。
传为苏轼的绘画作品《木石图》反映出文人画家艺术形象更注重主观意趣的表现,并不斤斤计较形似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