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的构思之美

合集下载

《边城》结构美的艺术构建

《边城》结构美的艺术构建

《边城》结构美的艺术构建沈从文有“文体作家”之称,这首先得益于他文中叙事视角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其次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多样化。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它的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文化意蕴等多方面认识理解,是小说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蕴藏指向的符号信码。

一个优秀的作家要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人格精神表现出来,就必然要考虑对文体结构形式的选择。

因此,通过对作家叙事文体各因素的考察,便可以更好地把握某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的整体创作风貌。

小说《边城》非常恰当地体现了作者沈从文对小说文体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表达一一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

小说优美清丽的语言,叙写着人间的真挚,汩汩涛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文中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民俗风情的美,风景秀丽的美,人性的美,人物的诗意美,独特的语言美,而且整个文章的结构也是美的。

一、散文、诗歌化的叙事结构在《边城》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写“事物的中心”,只是平平地去写,直到要写完了为止。

作者在全文中也很少构筑紧张、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而是把创作看做是“情绪的体操”、“抽象的抒情”,只是通过加强创作主体内在的感情色彩,来增添作品的诗意。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一段话给了我们启发:“叙事结构就像是支撑一座现代高层建筑的主梁结构,你看不到它,但它决定了你构思的作品的轮廓和特点。

”在《边城》中作者缓缓地,极有诗意地讲述着故事,把读者引人淳朴温暖的风情中。

主人公一步步地走近幸福,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主人公会走上幸福之路,但情节却阴错阳差,又仿佛是命运般注定的,最后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幸福一瞬间化为乌有,使人发出感慨而又有无限的悲痛、惋惜之情。

这就是最具沈从文特征的叙事结构――“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人于秋肃”。

《边城》中的翠翠在青山碧水中长大,天真活泼、情窦初开,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端午节看龙舟赛,偶然遇到青年水手傩送,翠翠纯净的心灵中留下了对傩送的深挚印象。

论《边城》的构思之美

论《边城》的构思之美

沈 从文笔 下的湘西世 界是他心 目中的湘西世 界 ,而不 是他 意 识 到 自然 本 性 丧 失 得 太 多 时 ,人 们 便 开 始 向往 自然 , 向
眼 中 的湘 西 世 界 ,在 那 个 世 界 里 和 它 优 美 的 风 景 、平 和 的 往 原始 的天 性 , 开始 呼 唤 原 始 的 回归 。

论 《 边城》 的构 思之 美
。赖长鸿
摘 要 :边城 的世界是饱 满而丰腴的。边城所在 的世界是现代人的追求,它吸 引人们沉醉于边城的 山美、水美、 人 性美。本文循着沈从文先生的思路 ,以期再次深度探索 《 边城》的构 思之美。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 人性美 构思
边城 的出现是 自然 的传奇,重要 的是沈从文先 生在 描 其 向往和追求 的一种 最高境界 的和谐 来讲述 “ 人生形 式”
山的神气 ,但 明白了人无心机 后 ,就又从 从容容 的在 水边
玩 耍 了 。 ” 这 是 人 与 自然 的融 合 ,这 个 世 界 是 那 么 自然 、
正常 、平静 ,这个世 界里 的翠翠完全没有 社会意识 和社会
观念性 的东西。或许 正是 因为这样 ,才难 能可贵 ,她 才拥
有 天 然 的灵 性 。 “ 时 又 与 祖 父 一 同 在 船 上 , 过 渡 时 与 祖 有 父 一 同 动 手 ,船 将 近 岸 边 , 祖 父 正 向 客 人 招 呼 : ‘ 点 , 慢 慢 点 ’ 时 ,那 只 黄 狗 便 1 衔 绳 子 ,最 先 一 跃 而 上 , 且 俨 然 1 ] 懂 得 如 何 方 为 尽 职 似 的 ,把 船 绳 紧 衔 着 拖 船 拢 岸 。 ” 这 是
边城 》中描写的 “ 湘西世界 ”可 汇入 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 小 山走 去,则不远路 就到 了 所 以说 ,沈从文先 生在 《 茶峒城 边。溪流 如丝带 ,山路 如羊肠 ,故远近有 了小小差 以说是他 构建 的一个 生命的理想 王国。在这个王 国里 ,有 异 。小溪宽约 二十丈 ,河床 为大片 光洁的鹅卵石 头作成 。

浅析《边城》之美

浅析《边城》之美

浅析《边城》之美——关于《边城》的读书报告姓名:专业:年级:层次:学习中心:完成时间:浅析《边城》之美——关于《边城》的读书报告在湘西风光秀丽的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和孙女翠翠。

他们纯朴善良。

情窦初开的翠翠遇见了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一见钟情。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翠翠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守着渡船,等着傩送归来。

沈从文的《边城》开始并不受一些作家和文艺批评家认可,认为他脱离了阶级属性,逃避现实和社会一些尖锐问题,游离于社会背景之外。

后来经过研究,一些文艺批评家开始认识到《边城》的价值,认为“这是一种自然,健康,优美的不悖乎人性的表达方式”,然而笔者经研究认为《边城》中最美之处在于有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自由主义思想,这是人性美的核心,除了歌颂人性美之外还有自然美和风俗美的描写也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

作者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相结合,通过二两代人的爱情则将边城的风俗人情及独特的异质文化展现出来。

对于《边城》中独特的风俗美,自然美,人性自由之美的观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一《边城》中的风俗美在朱栋霖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称“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很多文艺评论家都认为《边城》是一幅画,具有“绘画美”而笔者认为,《边城》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还有“音乐美”。

所谓的“音乐美”不是指节奏的平仄,音节的押韵,重章叠唱,而是指“歌声”,没有两代人的爱情悲剧这一情节就不会有《边城》,而没有军人的“歌声”就不会有翠翠的诞生,没有傩送的“歌声”就不会有翠翠凄美曲折的爱情。

论《边城》的美学主旨

论《边城》的美学主旨

论《边城》的美学主旨《边城》这部小说之所以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就是由于它的美学艺术。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边城》的美学主旨。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边城》的美学主旨内容摘要: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片人间净土。

但边城虽然是一片人间罕有的净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并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们的生命里也充满了悲剧,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无常。

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也确实读出了他对一切真、一切善、一切美的生命发自内心的祝福,从中读者也能获得心灵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慰藉。

或许,这是沈从文作品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最重要根源。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祝福生命主旨意蕴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片人间净土,一片让人心醉,引人神往的人间净土。

与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一样,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边城》在中国大地也被尘封了许多年。

当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受到冷遇之时,海外学者们则对它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包括《边城》在内的沈从文作品终于得以在中国大地上重见天日之后,大陆的读者和文学研究者同样被它们深深吸引了,竞相投入到对它们的研究中去,相关的学术论著不计其数。

关于边城作为人间净土所特有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曾被读者和文学研究者们津津乐道。

或许时至今日这些观点几乎已经变成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了,但湘西世界的魅力却并未有任何消退。

相信每一个读者均可感受到边城作为人间净土所特有的美,无需多说。

但边城虽然是一片人间罕有的净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并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们的生命里也充满了悲剧,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无常。

比如翠翠的父母因对歌而相恋,又最终因无法结合而双双殉情;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纯真秀美的翠翠,因而展开了爱情竞争,大老因在与二老的爱情竞争中失败而在乘船而下的途中遇险身亡;老船夫为了翠翠的幸福而积极奔走,却屡受顺顺父子的误解,在未能为孙女找到理想的幸福归属之前就在雷雨之夕抱憾终天;二老因感到自己对大老的死负有责任,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爱并被父亲逼着接受碾坊而出走不归;而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懂事了的翠翠则一边守着渡船来回摆渡,一边痴心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虽然希望是那么的渺茫。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江西余干汤丽兰导师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创作于1933年秋到1944年春天,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曾有“震动中外文坛”的美誉。

《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颓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从这些来看,这片土地真可谓是一个“理想王国”!它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而这个“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念。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

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边城》更是其代表作。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因此民国时期是一个激情高唱启蒙救亡的时代。

沈从文与大多数试图通过教化愚昧国民大众实现拯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冀的人不同,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救国理想。

沈从文在湘西的农村长大,对这里有着非常美好的记忆。

当他来到北京后,他发现了在现代文明笼罩下城市人的虚伪自私冷漠的人性,还有信仰逐渐沦为一些人为争权夺利而做戏的口号,正是对病态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那个世界,发现了“健全人性”,发现了生命与力。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品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我深深陶醉于那里面所展现的自然美和在这自然美之上而孕育的人性美。

这自然美包含在湘西纯朴的自然风情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中,而这人性美又是由这瑰丽而浪漫的山水人情中培育而来!(一)、清新、明丽、如流水一般的自然美。

《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而山美水美,人更美。

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

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二)、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主人翁老船夫,孙女翠翠,码头总长顺顺,他的儿子大老天宝、二老岳云,以他们纯朴的,与生俱来的人性美感动着我们。

这是《边城》为我们呈现的一幅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君子国”景象。

而他们以及他们的人性美都以他们生于此长于此自然美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灵以及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来展现出来。

老船夫替公家为人们摆渡,有的人心中不安,给他送钱,他却固执塞给那人,“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边城》之美赏析

《边城》之美赏析

《边城》之美赏析初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会觉得这是一个温馨、安逸的美丽乡村。

但细读起来,却会觉得这也许就是当时的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有山川的秀丽美好,也有淳朴的善良和真挚的爱情。

他给予读者一种回归自然,亲近人性本真的美妙享受。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抒情的乡土气息,优美精湛的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朵瑰丽的浪花。

与《萧萧》、《八骏图》、《阿黑小史》等同为代表作。

它被人称之为一篇“优美得令人感到哀愁”的“田园牧歌”。

沈从文的作品所展现的那份对人性美与自然美执著追求的独特性,既反映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依恋,又体现了他所代表的那一类知识分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旨趣。

湘西人民淳朴善良,民风强悍。

在这片宁静的山水间,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美。

杨老头和老船夫的年龄虽不小,但眼睛仍炯炯有神;翠翠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傩送敢爱敢恨,倔强坚定;天保善良忠厚,重情重义;顺顺憨厚老实,吃苦耐劳;而二老还在那样古老的日子里,赶着渡船,带着“顺顺的一只狗,两只渡船和一只老船夫”,迎着清风明月,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

“四”是四川的重要农产品,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的人也很富足,更因为沈从文描写的只是湘西的一个小地方,作者主观情感并没有过多的渲染,所以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淳朴的人情风俗,如看见年长的爷爷不论什么时候去人家家里都不用提东西,喜欢什么拿了就走。

在热闹非凡的集市上,讨价还价也显示出他们有节制的朴素的心态。

比如:翠翠要买那唱歌的人手上的一个泥人儿,那老汉硬是不肯,并从嘴里掏出钱来,翠翠却把钱又还了回去。

并从兜里摸出个圆团,递给老人:“谢谢你,不用还钱了!”这些小事,显示出了乡村人们那种可贵的朴素的善良本性。

我们都在渴望能够回归大自然,让心灵得到平静,忘记浮躁的尘世,回归宁静。

《边城》是让人净化心灵,思考人生,呼唤真善美的一本书。

《边城》使我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寻找真正的人性和自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寻找人生的另一种美丽!。

浅论《边城》的艺术世界

浅论《边城》的艺术世界

浅论《边城》的艺术世界“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

”享有如此高赞誉的,就是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叙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湘西边城茶峒的一个朴素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是忧伤美丽的,而《边城》享有极高声誉的原因还在于它出色的艺术技巧。

下面就从《边城》的结构和语言两方面对它进行分析。

一、完美圆满的结构一般来说,批评家对作品的结构是十分苛刻、挑剔的,但汪曾祺曾用“异常完美”来称赞《边城》的结构,并且形容它为“一首圆满的散文诗”,可见《边城》的结构布局是十分成功的。

总的来说,《边城》的结构特点是寓严谨于疏放之中。

全书约七万字,共21节,每节2000到3000多字。

每一节都如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连起来就是一首流丽的长诗;每一节又如一曲悦耳的小调,21小章合成一组悠扬的田园牧歌。

作者运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娓娓道来,全文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清新自然而又悠长缠绵的审美体验。

作品中没有大波大澜的曲折情节,也没有紧张剧烈的矛盾冲突,看似散漫,却始终紧紧地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脉络,采用单线结构来安排情节,使得人物突出、情节集中,给读者以明了统一的印象。

作品以大老、二老钟情于翠翠作主线(即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做纬线,由此生出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以翠翠与两兄弟的爱情纠葛为明线,船总想要二老做女婿为暗线,明暗结合,经纬交织,使情节的单纯性和复杂性完美结合。

除了这个基本的爱情框架外,使情节更饱满充实的还有老船夫与翠翠的祖孙情以及文中穿插的翠翠母亲的故事。

小说的母题也在这几个原型故事中得到扩展。

令人唏嘘的是两辈人翠翠与其母亲命运的叠合和变异。

尽管老船夫尽心撮合孙女的婚事就是为了避免她重蹈母亲覆辙,无奈的是天意仍使女孩未摆脱悲剧性的命运。

此外,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边城》的骨架精心镶嵌在这个小镇年复一年的惯例性节日庆典端午节以及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边城》的构思之美
摘要:边城的世界是饱满而丰腴的。

边城所在的世界是现代人的追求,它吸引人们沉醉于边城的山美、水美、人性美。

本文循着沈从文先生的思路,以期再次深度探索《边城》的构思之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构思
边城的出现是自然的传奇,重要的是沈从文先生在描绘自然之美时融入了他奇异的生活体验,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朴素的文字进行了传神的描绘。

通过《边城》,我们期望以深入的视角去感受从文先生的思路。

一、构思语言之美
是《边城》成就了从文先生之名,还是从文先生造就了湘西边城呢?沈从文先生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骨子里透露出浓浓的淳朴气息,表现出纯情的自然美的特色,就像吴健敏先生所说的:“美丽,总使人忧愁;忧愁,总是那么美丽。

”[1]他能够把一个嘈杂的世界幻化成湘西风情画般的人文至善至美至真的理想世界。

他擅长描绘自然的美,永恒简单的形式描绘,不留多余之辩,句法短峭简便,富有纯情之美,这些所谓的美在《边城》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沈从文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手法,用朴素传神的文字,和谐雅丽的诗意,不绝如缕的情思,使读者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二、构思人性之美
《边城》宛如一首小诗填补了社会的空缺。

作者以其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的和谐来讲述“人生形式”是从来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是边城独有的,别的地方没有的。

人性的本源是爱,爱是最高境界的和谐。

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是对他社会理想和美的理想的呈现,同时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内蕴,他歌颂了人性的健康淳朴,又在叹惋着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

崇尚自然、优美、健康,不违背人性的审美情趣,“对人性美的赞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

沈从文小说中质朴的语言体现了他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和尊重,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小说的语言风格是他不懈追求艺术美学的佐证。

他着力构筑湘西世界,处处抒写湘西的风土人情,抒写“人性的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

所以说,《边城》的和谐在茶峒“小社会”与当时现实社会似有若无的对比互参中得到了表现,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观照下得到了显现,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和谐社会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也可以说,这是沈从文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尺度和内涵进行哲学思辨、对人生状态进行深刻反思的理想之作。

在那个社会里,从文先生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描绘他的至善至美至真的理想世界。

至于他和湘西的关系,不如说是沈从文造就了湘西世界。


比较而言,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他心目中的湘西世界,而不是他眼中的湘西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和它优美的风景、平和的山水世界相映衬的,是美丽的心灵和融洽的社会环境。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把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湘西美得犹如一个花瓶,随时都有可能被打碎,而且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它正面临着被打碎的局面,所以沈从文要拿起笔,记下那个曾经美丽的世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边城》的出现。

三、构思自然之美
在那和平、宁静的湘西世界里,有着质朴淳厚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生命状态,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动静之美:静在生活,动在流动,是水,是渡溪的船,它们构成了边城的世界。

因此《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现代人所向往的这样一幅画面:“有静静流淌的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茅屋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几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不远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丝带,山路如羊肠,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光洁的鹅卵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3]翠翠与爷爷和小黄狗平静地生活着,以撑渡为生。

嗅着青山想着绿水。

翠翠虽习惯自由,但并没有娇气,而是天真活泼。

如《边城》所说:“自然既长养她且
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溜溜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这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个世界是那么自然、正常、平静,这个世界里的翠翠完全没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观念性的东西。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难能可贵,她才拥有天然的灵性。

“有时又与祖父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这是作者在给我们展现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的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时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譬如边城人思想意识原生态的回归,可能是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动机。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呼唤自然的回归。

人类在创造中不断摆脱原始、蒙昧,却离自然越来越远。

所以,当人们意识到自然本性丧失得太多时,人们便开始向往自然,向往原始的天性,开始呼唤原始的回归。

四、构思思路之美
《边城》描写了人理想中的世界,简单的社会,简单的人,这正是人们在文明高度发展中对原始回归的一种呼唤。

可见,沈从文看重湘西的“原始的丰富”的思想,他透过这个“原生态”的思想境
界去审视都市世界,从而使人们在已经被文明道德过度社会化的思想意识中呼唤和谐的回归。

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显得陌生,是因为人没有至善至真的心的交流,有的只是利益的交换。

人总是在保护自己,避免外人闯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也阻碍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人们也全然忘记了自己,锁住了自己。

要想再现那种纯朴的人情,只有回归到纯纯的自然中。

《边城》里面虽有至善至美,但沈从文先生却已在现实生活中看出了人与人精神相通的无望。

沉静于描绘现实与理想之间,未必不是另外一种对自然纯粹爱好的表达。

所以说,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写的“湘西世界”可以说是他构建的一个生命的理想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有着一种理想化人文世界的展示,一种对人类原始生命的热情讴歌;《边城》揭示了生命本然的文化内涵,让文中的人物以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命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注释:
[1]吴健敏:《美丽的忧郁·忧郁的美丽──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情调》,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语丝,1925年。

[3]沈从文:《边城》,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赖长鸿福州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35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