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的美学价值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学追求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学追求摘要:沈从文毕生缔造了许多作品如《龙珠》、《长河》、《月下小景》等,但其中最为迷人的,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成功,是那些描写湘西偏远地区的边境小镇的新的题材的小说。
他站在一个世外人的角度,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湘西风土画。
在这幅画上,不同的颜色带给读者异样的眼睛的不同感觉。
大地颜色的深沉映衬着在这片热土上淳厚古朴的人情世态,彩虹颜色的多样象征着这片热土的美丽缤纷湖光山色,太阳颜色的火红比喻着健康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个奇异的风光点缀出一座古老朴素、吉祥如意、和平宁静的边远湘西小村。
关键词:边城;美学;追求《边城》描写了一个简单短小却有极大意义的优美但又充满遗憾的故事:在湘西古朴的大地上,孕育了一个离城市很远的小镇。
在这里住着靠摆渡谋生的相依为命祖孙二人,外公已七旬有余,身板硬朗结实,面目慈祥,古铜色的脸布满了岁月的年轮,孙女翠翠花季少女,亭亭玉立,懵懂羞涩。
他们常常帮助别人,从来不骗人。
在两年前的端午龙舟节,特雷西和当地船共有两个年轻的主人傩送的遇见,彼此喜欢对方。
在这个时候,傩送哥哥天宝也看纯翠翠,然后托人给特雷西爷爷”,发生在同一时间在王集团也赞赏傩送,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轧机的傩送嫁妆。
傩送一心想和翠翠共度一生,不稀罕王集团陪嫁贵重的碾坊,心里只有翠翠,哪怕没有太多的金钱,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俩自家兄弟同时看上了长得俊的翠女。
为了公平起见,于是兄弟俩提出用嗓子发出优美的声音的方式求的翠翠的好感,让翠翠去做决定。
当天宝知道翠翠和傩送的情意,帮助弟弟和翠翠的幸福,决定去海滩,发生了意外死亡的不幸事件。
外公没想到孙女的婚事成这个结果,为此成天操心担忧,死了最后。
作者描写了这样的故事,凄美动人。
小说用中国的语言,家常的谈话,人类最朴实的感情,描写了在水边的船上所上演的见到的事物、人物和故事,体现了自然、民俗的美人性的光辉,像一幅湘西风情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伴着纯正的牧式情歌和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摘要: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
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
“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
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
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摘要:纯情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乡土作家沈从文与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更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小说《边城》使纯情浪漫主义的情绪化与艺术性达到一种相对高度的有机融合,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
《边城》是沈从文纯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本文试图从小说中描写的人性、人情、自然以及语言特点的角度来探讨《边城》这个世外桃源所蕴含的纯情浪漫主义美学价值。
关键词:纯情浪漫主义美学价值《边城》一、沈从文《边城》与纯情浪漫主义的关系素有“中国的大仲马”之称的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有趣的是,他所在的“京派小说”的发展轨迹和纯情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品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这位“文体作家”,他的作品给浪漫主义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更好地为纯情浪漫主义作了一个优秀的典范。
他的小说《边城》就把纯情浪漫主义蕴味诠释得非常到位。
可以说《边城》的出现,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最佳语言和艺术境界,同时也给纯情浪漫主义带来了新的变革,不再是纯主观的抒情或者模仿,而是把主观抒情与理性精神结合起来,走的是诗化与隐喻的纯艺术抒情浪漫主义路线,让乡土文化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体现“理想人性”。
纯情浪漫主义的发展到了沈从文这里得到了全方位的巅峰发展。
而且“边城”在小说里、读者和作者的眼里,它代表的意义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和价值的象征。
浅析《边城》美的呈现

浅析《边城》美的呈现浅析《边城》美的呈现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析《边城》美的呈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析《边城》美的呈现摘要:《边城》是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这是一曲爱与美的赞歌,旨在重塑民族品格。
本篇小说处处渗透了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在感受本篇小说中所描述的淳朴民情时,我们不仅看到了真的存在,找到了善的影子,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美的境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创作境界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平凡人(翠翠、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的一个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美丽的边城山水,展现了古老的淳朴民情,展现了爱与美的力量,展现了微妙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创作境界追求。
《边城》的创作境界即是呈美。
“至于‘情景合一’,则是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
地造化之工,这就是‘美’”。
①艾米《山楂树之恋》和沈从文《边城》同为纯美系列的爱情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示爱情的美感,两篇小说都极力渲染了景物的美,然而两位作家表达美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美在了一棵树,而《边城》却美在了整个山城,《边城》的美是随处可见的,而《山楂树之恋》的美只美在了那个季节。
小说《边城》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个远离喧嚣的偏远地的美,像极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山楂树的美适合藏进记忆,那是属于回忆的,而山城的美适合观赏,那是属于享受的。
茶峒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城,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切都美不胜收,美的那般纯粹,那般自然,使得凤凰小城成了无数读者向往的理想边境。
这里的树没有经过修葺,这里的山没有经过雕琢,这才是源自大自然的美,也正是这样的山水才滋养了小城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浮躁,安于本分,但这并不是不求进步,并不是失去了生命的力量,而是一种“让命运的归命运,让自己的归自己”②的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同自然般成长。
《边城》的美不仅源于茶峒山水的美丽,还源于文本本身,在《边城》的叙述过程中,处处可以找到美的足迹,首先,本篇小说的语言存在着一种话语蕴藉的美。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论边城的美学意蕴

论《边城》的美学意蕴【内容提要】《边城》的美学意蕴深邃幽沉,其具体表现为:在近似原态的人物故事中追求新的、健全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在“现实”与“梦”的结合中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理想人生与理想社会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改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其忧郁色彩还让读者在诗意般的美感享受中感悟到人生的某些真谛。
【关键词】《边城》 美学意蕴 生命存在形态 民族精神性格 忧郁色彩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享誉中外的名作。
作品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撑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辞所酿成悲剧的故事。
小说围绕这个悲剧故事,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在展示湘西的风景、风俗、人情美的同时,提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展示了一种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启示,其美学意蕴深邃幽沉,耐人寻味。
(一)首先,《边城》在近似原态的人物故事中追求新的、健全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
沈从文多年来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人性’。
”(2)所以沈从文多年来孜孜追求的生命存在形态: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始终保持着“乡下人”的意识,拒绝被都市同化,并且有意识地在作品里构筑两个互相参照、互相发现的乡村世界与都市世界,有意识地将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对比,将乡村淳朴、粗犷的人性同都市扭曲、异化了的人性对比。
沈从文正是通过这种对比的结构,来更好 的表现湘西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边城》的美学价值内容提要:沈从文的《边城》以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湘西淳朴的风情画,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美丽的山乡风景,纯真质朴的人性美,真挚感人的人情,还有那独具特色的民俗,无不彰显着这部作品的独特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沈从文的《边城》似一幅水墨画,以其纯美的民族风貌,朴实而厚重的风土人情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那简单而真实的情节,朴素而淳朴的情感及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我们体味到这部小说所展现的唯美的艺术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边城》中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的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边城》把沈从文先生对生活所有的爱与美都包含在了其中,让作品处处洋溢了动人的美感。
一、青山绿水,风景美。
沈从文是从泥土中滚出来的作家,他的艺术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气质特有的色彩。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沈从文总感到一种永恒的宁静和庄严。
红雨随心,青山着意,沈从文笔下的大自然总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欢悦情调,而人则赋予大自然以灵性。
“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皆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凉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山,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皆有兴味的旅客,在这个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①这样的景致用一个“美”字不足以形容出她的韵致,这里山清水秀,读来既有山风扑面、爽心润肺之感,又有水性柔美、滴水穿石的刚强之情。
似乎字里行间融着作者那淡淡的乡愁……边城中无处不美,青山美,绿水美,那“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的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
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细数。
”②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作者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的自然画卷,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郁郁葱葱的山,清清静静的水,仿佛这山水风景一切都是活的一般,那么有生气,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环境,这样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美,成为《边城》中美的基石。
而且作者对自然的美的感受,仿佛都是不经意间信手拈来,却能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这,就是世个桃源般的生态美。
二、淳朴真实,人性美。
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③他用带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笔法,再现人性的美和善,天真善良、活泼可爱的翠翠,正直淳朴、坚忍诚实的老船夫,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娼妓……无不栩栩如生,极具东方神韵的独特美。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②“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②。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她集传统美德于一身是人性中的完美形象。
勤劳的老船夫是作者刻画的重要人物,他忠厚善良,克尽本分,对于自己的本职的忠诚可说是惊人的。
五十年来,庶几不曾擅离其位。
几次伴翠翠进城去——逢端午、中秋、过年,也必亲自请得人来代替。
视弄渡船为自己的天职;不论春秋冬夏,寒来暑往,永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必定渡完两岸来去的所有的人,殊无稍改。
这是何等令人钦佩的伟大呵!这是勤劳之美。
过河之人有的见老船夫辛苦,给他船钱,他不但坚拒不收。
认为“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②再要即为过分,而且对人关怀备至,客人上船下船,总说:“慢点慢点!”又自备烟草、草药、茶水以待客……偶尔上城,必沿街“祝颂”别人,买了酒请人品尝,甚至请到家里来喝……老人淡泊、宁静、平和,有着一颗至诚至善的爱人之心。
这是善良之美。
纵是那船总顺顺“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①,也没有那种骄横的品行,即使大儿子因为翠翠而出走丧命,他也不曾责备他人,人性的本真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一切世俗的习气在这纯美的境界中都荡去了庸俗的外衣,回归到人性的本真。
不难看出,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三、情真意切,人情美。
这样率真淳朴的人民演绎的是那人与人之间的真性情,《边城》中有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那种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情感。
主人公翠翠的出生就是伴着他父母绝美的爱情,在那种不带任何世俗的环境中,幼小的翠翠在那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
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
老船夫也溘然长逝。
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的爱情是一场悲剧,他追求内心的呼唤,抛去世俗的眼光选择自己的真爱,可她与傩送的爱情却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即使那是一个悲剧的结局,我们依然被这唯美的真情所震撼。
这是边城中的爱情美。
老船夫对女儿的挚爱,对外孙女的疼爱也是那样的感人,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
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
小孙女“奇迹”般地长大了。
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
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着凉。
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他对女儿、孙女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来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他为翠翠的婚事操心,直到去世惦念的依然是翠翠,在这浓浓的亲情里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更是边城中的亲情之美。
四、风情淳朴,民俗美。
《边城》中隆重的龙舟赛、别具一格的婚姻方式等民风时俗,无不闪烁着淳朴的民间风俗之美。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船赛,是茶峒最隆重的文娱活动。
看看作者对边城端午习俗的描述:“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五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④对龙舟及其竞赛方式的介绍:“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种种情形。
”④还有更有趣的风俗是捉鸭子,作者的描述愈见情致:“赛船过后,城中的成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上缚了红布条子……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从早到晚,热闹一天。
”④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透过这一幅幅边城风情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扑捉民间习俗中的各种物象并用纯仆的文笔勾勒,使其颜色、动态、风姿都逼真自然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作品弥漫着中国边远山村原始、朴素的浓郁气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奇山秀水,看到翘首迎客的吊脚楼,看到边城人民的勇敢、真诚、善良和淳朴。
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点的。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汉族青年的婚姻,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
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
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
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尽管翠翠还不明白这是唱给她的,但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