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

方观生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自称“乡下人”,以“乡下人”的视角进入现代文学领域,创作出了大量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虽然篇幅较短,只有约七万字,但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赞誉。
1996年6月,《亚洲周刊》曾组织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上榜作品中,沈从文的《边城》名列第二,《边城》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边城》小说以川湘边界的一座小城镇——茶峒为背景,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
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主线之外,沈从文还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翻开文本,“湘西世界”的自然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以及人情之美便跃然眼前。
接下来,笔者将从风景美(包括自然美和风俗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角度阐述《边城》的艺术魅力。
一、风景美汪曾祺在《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一文中谈道:“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
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1]的确,对于自然风景,沈从文有着特别的偏爱,自然景物描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边城》中便穿插了大量关于自然风景的描写,如写碧溪岨: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2]再如写酉水: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淳朴的边城,充满了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首先,《边城》中有着丰富的自然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拥有着绿树成荫的小路,清澈的河水,细腻的沙滩,以及绵延的山脉。
这些自然美,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让人们更加热爱自然。
其次,《边城》中也有着浓郁的风情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淳朴的乡音,有着温暖的家乡情怀,有着深厚的友情。
这些风情美,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家乡。
最后,《边城》中也有着深刻的人性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有着坚强的毅力,有着慷慨的爱心,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坚定的信仰。
这些人性美,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也让人们更加热爱人性。
总之,《边城》中充满了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它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更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边城》中的美

《边城》中的美《边城》中的美 从边城整篇⼩说看,沈从⽂不同于鲁迅先⽣《祥林嫂》对民众“劣根性”的揭⽰与批判,⽽是努⼒去发掘“美”,甚⾄创造“美”。
哪怕这“美”是忧伤的。
整篇⼩说渗透的⽆⼀不是沈从⽂对“美”的追求的理想。
以下是⼩编为⼤家推荐的《边城》中的美,希望能帮到⼤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执着的美的抒写 1、⼈性美 ⼩说《边城》以撑渡⽼⼈的外孙⼥翠翠与船总的⼉⼦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简直就是⼀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活的⼈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城、⾣⽔岸边茶峒⾥的“⼏个愚夫俗⼦,被⼀件普通⼈事牵连在⼀处时,各⼈应得的⼀分哀乐,为⼈类‘爱’字作⼀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之间的互爱来表现⼈性之美的。
《边城》⾥,沈从⽂笔下的⼈⽆⼀不是他“美”的理想的化⾝。
船总顺顺及两个⼉⼦天保和傩送、⽼船公及其外孙⼥翠翠等,总是描写得那么“纯”,那么透明。
例如: 翠翠,她“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只⼩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
“风⾥⽇⾥长养着”⾃由⾃在的⽣长,容貌是那么美丽,“⽪肤⿊⿊的,有着⼀双清明如⽔晶的眼睛,活泼得像⼭间的⼩动物”,性情是那么含蓄,对爱情的美好的憧憬……,可以说,这是⼀个活脱脱的东⽅古典型⼥⼦,对爷爷却是那么的孝顺,祖孙俩在这古⽼⽽⼜清澈的溪⽔边、⼩船上、⽩塔下相依为命。
⼀不贪财,⼆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于助⼈,寄托了沈从⽂⾃然朴实的美、含蓄的美、对未来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
⽼船公,他“活了七⼗年,从⼆⼗岁起就守在这⼩溪边,五⼗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造福于⼈,忠于职守,从不收过路⼈⼀分钱,实在拗不过的,“为了⼼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扎⼀扎挂在⾃⼰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船公爱喝酒,但他的酒⼈⼈都可以喝,上街买⾁,怕⽼板不要钱,事前总是计算好把钱硬塞到对⽅的钱袋⾥,对孙⼥更是⽆微不⾄的体贴疼爱……从他⾝上体现出来的是勤劳的美、善良的美、厚道的美、重义轻利的美。
《边城》:自然与本真之美

《边城》:自然与本真之美《边城》读后感《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它以湘西边境的山城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习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美丽。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简要介绍《边城》的主题,重点讲述我的看法和理解,包括它的优点、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
首先,我认为《边城》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沈从文通过对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纯真和美好。
他通过对湘西的青山绿水和淳朴民风的描绘,也展现出了他对乡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其次,沈从文在《边城》中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性美好和自然的赞美。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
同时,他也认为自然是最美的,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去破坏它。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人性的善良和纯真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最后,我认为《边城》的思想适用于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而《边城》中描绘的湘西小镇,人们依靠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模式。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和尊重自然来实践这种模式。
此外,《边城》还提醒我们要保持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而《边城》中的人物都有着善良、纯真的心灵,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自由地生活着。
这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本真,不受名利的诱惑和束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边城》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美丽,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见解。
我看《边城》的美

我看《边城》的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世外桃源般的边城小镇与世无争,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孕育了镇上淳朴的民风,向人们展示了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边城之美在于山,在于水,更在于那种尘世难觅的人性。
边城之美,美在人物。
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又会是怎样的呢?翠翠、大老、二老就是这里人的典型。
淳朴,善良,勤劳。
翠翠,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有着温柔清秀的外表,但内心其实是炙热多情的。
一个对爱情刚刚萌懂的思春少女,爱上了二老,但又因为自己的羞涩与善良,却难以让她付诸行动。
有一点点青涩,却真实地展现了处于这一时期少女的天真善良和温柔清纯。
对于爷爷给翠翠讲述的她父母当年委美的爱情,让翠翠不禁想到自己的爱情。
梦到摘到了以前摘不到的虎耳草,明确了自己内心对二老的感情。
但似乎她父母当年的悲剧,也暗示了翠翠的爱情悲剧,让人不免有一点伤感。
爷爷,前半生有着悲惨的经历,女儿生下翠翠后喝了一口河里的凉水便死去了,只留下翠翠与他做伴。
他以渡船为生,日子过得虽然艰苦,但毕竟有翠翠,生后也还算开心。
但翠翠长大后,爷爷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整日操劳,想到自己以后将会离开人世,不免会有几分伤感与不舍。
最后还是因为操劳翠翠与二老的事情,忧郁而死。
他对翠翠,有着没有经过修饰的,质朴的亲情,却并不真正理解翠翠。
翠翠最珍爱的爷爷,却最终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
大老与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人都愿意为了翠翠放弃碾坊而去选择渡船。
两人都对翠翠这样的一往情深,所以决定走马路决斗。
但又因为哥哥是先走了车路,不肯先开口唱歌。
所以弟弟便唱了起来,哥哥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便想成全弟弟与翠翠。
哥哥最后却死于下驶,而弟弟却因自己迟迟得不到回应、大哥的死以及自己与“碾坊”的婚事而选择了离开。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令狐采学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2014 年 6 月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1一、自然美-----------------------------------------------1二、风情美---------------------------------------2三、人性美-------------------------------------------------3参考文献--------------------------------------------------------------6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论文摘要: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沈先生笔下的诗意来自于他从小生活的故土,源于一个边陲小城的昔日记忆。
像是铺开了一幅令人惊叹不已的民俗投影画,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翠翠与爷爷之间暖人心扉的亲情缓缓流诸笔端,将茶峒别具一格的景致和淳朴浓郁的民风交相辉映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边城》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便会知道,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
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
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人的兴味同观念,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
”(沈从文《记胡也频》)沈先生对这湘西爱得深,深到骨子里,他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
古老的湘西边城拥有着绚烂的乡土风情,城里古老的渡船陪伴着淳朴的老人和他单纯、热情的孙女翠翠。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篇1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既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韵味。
《边城》中描述的生活取自现实生活,但是却有高于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理想化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美与自然美。
本文主要分析《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创作于193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沈从文希望利用人性美来完成治疗社会大众心灵的使命,这种人性美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有机统一。
一、翠翠与傩送的人性美《边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这里青山绿水,有着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风土人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真诚、热情,大家相互帮助、温和善良。
翠翠是《边城》的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也是作者理想人性的代表,翠翠是自然的女儿,在她一出场,作者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翠翠的自然美,翠翠的这些美都是自然美。
自然的社会环境也让翠翠具备了天生的温顺与善良,她虽然有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胆怯,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就变成的活泼和天真,翠翠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由于自己周围的人都拥有这淳朴、善良的性格。
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也是淳朴的,她喜欢傩送并非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执着与忠贞的情感正是当时社会所缺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我深深陶醉于那里面所展现的自然美和在这自然美之上而孕育的人性美。
这自然美包含在湘西纯朴的自然风情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中,而这人性美又是由这瑰丽而浪漫的山水人情中培育而来!
(一)、清新、明丽、如流水一般的自然美。
《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而山美水美,人更美。
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
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
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二)、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主人翁老船夫,孙女翠翠,码头总长顺顺,他的儿子大老天宝、二老岳云,以他们纯朴的,与生俱来的人性美感动着我们。
这是《边城》为我们呈现的一幅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君子国”景象。
而他们以及他们的人性美都以他们生于此长于此自然美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灵以及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来展现出来。
老船夫替公家为人们摆渡,有的人心中不安,给他送钱,他却固执塞给那人,“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如果客人执意要给,他就用那钱买了烟和茶,慷慨馈赠过路客人。
他对自己违背世俗未婚先育的女儿,没有指责,而是默默的照顾着她。
他很关心孙女翠翠,并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劳过度,因为众多的误会,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而翠翠也常常为老人着想,见到客人来了,主动上船,替老人摆渡,这位老人和孙女通过自己的可敬行为展现了自己的心灵美,进而突显自己的人性美。
还有码头总长顺顺,“大方洒脱”,“明白出门人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在被人遇到困难或遭受损失时,“慷慨而又救人之急”,倾囊而出,因此事业总不能发家,但他成为了人们心中“高年硕德”的长者。
并且擅于教子,用勇气和义气培育他们,因此造就了“结实如虎,却又和气亲人,不矫情,不浮华,不依势凌人”受人尊敬的水乡汉子。
这是他的行为美,心灵美的体现。
同时从侧面也展现了大老二老的真贵品质,体现了他们的人格美,人性美。
二老主动让人帮助等爷爷一块回家到很晚的翠翠回家,当知道哥哥同自己都喜欢翠翠时,为了不伤及兄弟感情,通过唱山歌的公平方式,勇敢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当得知哥哥落水身亡时,为了表示愧疚而远走他乡,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展现了哥俩,尤其是二老的人性美。
翠翠与二老对话,“是谁人?”“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还回家去。
”……,“这里等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你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回头来大鱼咬了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这些对话,简短干净,清凉宜人,跃动着生机俏皮的气息。
翠翠唱山歌(巫师12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时,柔和,爱意和而又略带忧伤惆怅的语言。
这些都体现了纯洁,原始,自然的语言美,进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的心灵美。
还有在端午节,龙船比赛时,二老一样的水乡汉子们,驾着龙舟,敲着鼓,放着鞭炮,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体现了社会风俗之美。
还有城里的军官放鸭子,让人们比赛来捉,谁捉住归谁,体现了官爱民之美。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着人性之美!就连娼妇的忠贞行为也显示着某种人类本质的自然人性之美!
他们通过行为,语言,心灵之美展现了人性之美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这是环境使然,更是人类自身的原始性质使然。
后记:(一)、这篇对《山城》之美的欣赏,触发点来自于两个:一个是,当我看到这篇小说时,我被里面的景色之美和人心之美所深深陶醉,我想到了我的故乡,我有话要说;一个是,我看到了春天的到来,春的生机触发我对美的自然欣赏,我想说说我的感受,通过这个范本。
(二)、我对《边城》之美的分析的思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美,一个是人性美,也就是社会美。
而对于自然美,我从景色美和个体美(人体美)两个点来说明;对于人性美(社会美),我从人的行为美,语言美,以致上升到的心灵美来分析,另外,我觉得,人文民俗环境也应该算在人性美,社会美当中,因为那里有人的社会群体活动,隐藏人性的美,所以我加上了端午节这一传统民俗,来分析人性美。
(三)、我越来越感觉到对《边城》所显现的美是说不透,赏不尽,感受不完的。
自从我构思完之后,我还信心勃勃的认为只要我按照这个思路去欣赏,分析,一定会分析的很精彩,把《边城》里的美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分析时,我突然感到我的力不从心,我感到那里边的美是说不出的。
因为我感到,每一个美的显现都要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在一连串的美的结合中,在人与自然的原始结合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达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应,(就像翠翠的美,“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这就是在那美的景色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人与人的理想愿望中,在纯净原始的社会中,才能显现的纯真的,自然的,原始的美,所以我说是这个美的自然和社会养育了这个美的人,但分析的还不够深刻,不够具体,不够实在。
)而对于此,沈从文先生用文字做到了,这本身有蕴含着一种美。
我做不到,至少现在还做不到,所以我的这篇分析,不够集中,不够深刻,而这些都是我不够成熟的表现,一则我的阅历缺乏,常年在学校中,没有先生一样的社会大经历和大感受;二则我的知识有限,不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从更广的空间中,更大的视野中去欣赏先生的文章之美。
尽管我反复看了几遍,还专门看了电影。
(四)、这篇文章是仓促完工的,但也是我花费了四天时间思考的结果,这是我独立的思想。
而如果说借鉴其他人的东西的话,那只能是个别词语的使用上,我用的别人的,而其他的都是我自己的。
我爱惜我的思想,并且尊重她,我为此感到自豪!
最后,感谢您的欣赏!尽管她(我的这篇拙作)并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