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中的自然美

美学概论中的自然美

美学概论中的自然美
一、引言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自然美则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涉及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美感体验。

自然美不仅是人类文化艺术的源头,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自然美的特点
1. 客观性: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主体没有直接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2. 多样性:自然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自然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景象。

3. 无价值取向:与文化艺术相比,自然美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它并不追求某种特定目标或效果,而只是单纯地呈现出来。

三、自然美在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作用
1. 启发灵感:自然界中充满了无限创意和想象力,许多艺术家通过对
大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来汲取灵感。

2. 塑造审美观念: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欣赏和感受,人们可以培养出
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3. 促进身心健康:大自然中的美景可以带给人们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从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四、自然美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1. 中国文化中的自然美: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自然美的诗歌、绘画
和音乐作品,例如《山水诗》、《山水画》和古琴音乐等。

2.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美: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自然美的艺术作品,例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和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交
响诗《行星》等。

五、结语
总之,自然美是一个广阔而丰富多彩的领域,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过
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欣赏和感受,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世界、塑造审美观念,并促进身心健康。

第四章自然美

第四章自然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生”的哲学 • “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 所说的“生态美”。
The End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车尔尼雪夫斯基
•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 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 美的意义。” • “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 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太阳和日光 之所以美得可爱,也就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 同时也因为日光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 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自然美是什么?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 风景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是审美意象
• 宗白华:“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 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 深的灵境”。 • 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 郑板桥 :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 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 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 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意象说”:
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物理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 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因而它必然受历史的、社会 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 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必然包含审美的价值内涵。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客观说”:
•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 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 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自然美的定义类型及其特征

自然美的定义类型及其特征

自然美的定义类型及其特征自然美是指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美感体验,它包含了多种类型及其特征。

自然美不仅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山水风景,还包括了动植物的美、自然现象的美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类型及其特征。

一、山水风景的自然美山水风景是自然美中最为经典的类型之一。

它包括了山脉、河流、湖泊、瀑布等自然景观。

山水风景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壮丽的景色:山脉起伏、河流蜿蜒、湖泊辽阔,给人一种壮观的感受。

这种壮丽的景色常常使人感到无比的宏伟和崇高。

2.奇特的形态:山石嶙峋、河流曲折、瀑布飞瀑,形态各异,给人以视觉冲击。

这些奇特的形态常常使人感到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

3.丰富的色彩:山水之间,四季变化万千,春天的嫩绿、夏天的湖光山色、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银装素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丰富的色彩常常使人感到自然的多彩和富饶。

二、动植物的自然美动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美是自然美的重要方面。

动植物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美的形态:动植物的形态各异,有的婀娜多姿,有的雄伟壮观,有的纤细娇美。

这些优美的形态常常使人感到自然的和谐和美丽。

2.多样的颜色:动植物的颜色丰富多彩,有的艳丽夺目,有的清新淡雅。

这些多样的颜色常常使人感到自然的多样性和生机。

3.鲜明的生命力:动植物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和繁衍。

这种鲜明的生命力常常使人感到自然的顽强和坚韧。

三、自然现象的自然美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它们的美是自然美的独特方面。

自然现象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伟的景象:如日出日落、云海奇观、雷雨交加等,给人一种宏大的感受。

这种宏伟的景象常常使人感到自然的巨大和无限。

2.神奇的变化:如彩虹、极光、流星雨等,给人以神奇的感觉。

这种神奇的变化常常使人感到自然的神秘和不可思议。

3.悦耳的声音:如鸟鸣、风声、水流声等,给人以悦耳的享受。

这些悦耳的声音常常使人感到自然的和谐和宁静。

第三章 自然美与社会美(课件)

第三章   自然美与社会美(课件)

海市蜃楼
4、生物
动物
植物
动物1(东北虎)
动物2(丹顶鹤)
动物3(鱼类)
植物1(千年杉王)
植物2(花卉)
梅花
(二)经过人类生产劳动加工 改造的自然物的美
特征
经过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直接地、
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有的外貌,如:
如:山上建的山门,
如:湖中的堤
杭州西湖
西湖荷花
空间距离
天街小雨细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时间距离
如唐代诗人陈子昂当
年怀着旷世之材无法 施展的遗憾和对燕昭 王筑台求士的无限向 往,登临幽州台,情 不自禁地产生了了思 古幽情,发出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 的感慨.
如毛泽东同志来到北戴 河,面对白浪涛天的大 海和碣石山,不禁吟诵 到“往事越千年,魏武 挥鞭,东临碣石篇.萧 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心理距离
是指审美主体在观赏自然景物时,抛开某些功利的需
要,把自然物作为一种纯粹的审美对象加以欣赏、体 验,使二者在心理上产生的的某种间隔。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著名论断:要欣赏对象的美,必 须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 远。。 如建筑学家进森林,如果他带有选用建筑材料的目的 测量、观看树木,那他就不会作为审美主体对欣赏植 物的根、枝、叶的美,也不能会引起更多的联想。可 是如果抛开这些目的,而是以一个纯粹的观赏者的身 份去感受,就能进入审美状态,获得审美享受。所以, 心理学家布洛说:“距离”也是一条审美原理
二、自然美的分类
依据:有没有经过人类生产劳动的加工
改造。 (一)没有经过人类生产劳动加工改造 过的自然美。 (二)经过了人类生产劳动加工改造过 的自然美。

美的形态分为

美的形态分为

美的形态分类客观世界是极其丰富的,美的形态也千差万别。

但是,按照它们所属现实世界的不同领域和范围,按照美的性质,可把美分为三大种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总称为现实美,而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反映。

一、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即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

诸如日月星辰、山水花木、鸟兽虫鱼、园林田野等等,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赋予了我们各种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如阳光、雨露、空气、水以及各种食物等,更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是人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源泉。

根据是否直接打上人类实践的烙印这一基本标准,可以将自然美分成未经加工改造的和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两种类型。

在神秘诡奇的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并未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作用;有些自然物,不但人们从未涉足,甚至连其真面目也未可知。

然而,就是这些自然物却也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日久天长地与人们的审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像浩渺的星空,多彩的云霞,红彤彤的朝阳,皎洁的明月,辽阔深邃的海洋等,都属于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对象这一形态的自然美。

还有一类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自然对象。

这一类自然美带有人类实践活动的种种痕迹和烙印,直接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带有人的能动创造的特定标记。

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能通过实践,通过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物质生产并创造一个对象世界。

正是通过物质生产,自然被改造了,成了人的作品,从而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面对此类形态的自然美,人们能在直观自身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那绿化了的荒山,金黄的麦田,绵延千里的防风林,健壮的牛羊,碧波荡漾的水库等等,就都同时体现着人类巧夺天工的智慧和大自然的造化。

在大自然四季转换、动静交替的过程中,蕴含着如音乐般的旋律起伏、节奏高低,本身就如一部和谐、完美的音乐作品。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音乐美的表现对象,也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作品。

第06章-自然美 ppt课件

第06章-自然美  ppt课件

课件
图6 .雾中的梧桐山 (深圳市)
课件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4.自然审美的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 即审美者身处审美活动中的全感官身心参与性、亲身经历性及源发体验性,环 境美学家普遍强调自然审美是一种“介入式”的审美经验感知模式
课件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一、如画模式 二、比德模式 三、宇宙模式 四、天成之美
1.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审美与自然美产生的物 质前提和基础,对自然物自身及其相关特征的依赖性则构成了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课件
图1 .华山之险
图2 .黄山之奇
图3 .泰山之雄
图4 .青城山之幽
课件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侧重于自然事物的形式美 同社会美整体内涵意义丰富、内容充实,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半内涵稀 薄、缺乏确定内容,但其形式却清晰鲜明、具体生动,侧重于形式美。 因此,线条、形状、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为外在自然物之美 的自然美欣赏中最重要和压倒其他的部分。
课件
一、如画模式
如画观念同西方近现代以来风景画(landscape)画种的逐渐独立和成熟、人 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性欣赏的普遍化、美学学科的独立及与“秀美(优美)”相 对而言的“崇高”审美范畴的出现等审美并美学领域的新发现密不可分。
从审美本质角度看,“如画”之风景模式表现出艺术审美对自由形式及其感觉
课件
推荐书目
1 .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2 .蔡锺翔:《美在自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 .乐黛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4 .[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西方六 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学原理04_自然美

美学原理04_自然美

彼特拉克(1304~1374)
提香《神圣和世俗的爱》(约1514),布上油 画,118×279厘米,罗马波尔盖茨美术馆
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早在魏晋南北朝 时便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并自宋迄今, 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 发现了自己的真情。”
(明)项圣谟:大风呼号图
“四君子”、“岁寒三友”几乎成为中 国永恒的画题,倒不是因为它们比别的 花别的树美,而是因为它们是人格的象 征。
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 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 云,不为俗屈。”
张潮《幽梦影》卷下:“梅令人高,兰 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 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 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 柳令人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倡导生 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其核心就是要超 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
生态美就是要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 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深刻的生态识度,极 富现代意蕴,为我们今天建立生态美学提 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在他们眼 中,世界是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天地万 物均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精神。
苏辙《栾城集》卷17载 墨竹大师文同语: “始予隐乎崇山之阳, 庐乎修竹之林。……朝 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 为朋。饮食乎竹间,偃 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 多矣。”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真山水之川 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 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 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 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 惨淡而如睡。”
自然物本身是无所谓美的,自然美并不 是自然物、自然风景自身中客观存在着 美。

美学原理第3章 美的分类

美学原理第3章 美的分类

第三章美的分类自然物本身无所谓美丑,自然美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人的社会实践有关,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属性的统一。

第一节自然美一、自然美的定义: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事物的美。

自然美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

自然物本身无所谓美丑,自然美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人的社会实践有关,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的发展:致用——比德——畅神二、自然美的特性:问题:自然与自然美的区别何在?1.自然性2.形式性从主体考察形式美,分为两个层次:A.从感官的可接受性到生理心理的愉悦性B.审美主体的观念性意义:形式美中沉淀着丰富的社会性内容——3.变易性(1)自然物自身的运动规律使然:四季、阴晴、朝暮、云雨(2)人为因素:审美主体的情、意及视角有关:同是“月”,有关山之月:“秦时明月,汉时关”;慷慨之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浩淼之月:“海上明月共潮生”;朦胧之月:“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抒怀之月:“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萧杀之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静谧之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宜人之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第二节社会美一、社会美的涵义人类实践创造的体现社会事物发展规律和丰富性,与人的实践意愿、审美理想相和谐的社会生活的美就是社会美。

二、社会美的主体——人的美1.形体美:画面:古希腊《阿波罗》、《掷铁饼者》、《维纳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比例,对称、均衡、和协是人体美的具体体现。

2.心灵美:以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等为内容。

画面:《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等第三节艺术美一、艺术美的含义: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

艺术美与丑(1)丑是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丽质音乐:《天鹅湖》选段(2)丑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揭发深刻的美感画面:罗丹《欧米哀尔》雕象(3)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愉快的《红楼梦》有关王西凤的描述(4)对丑的美的表现,会使人产生和谐、愉快的审美反映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美是人类最早意识到的美。

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自然事物是有多样性的,自然美是无穷尽的,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也是无穷尽的,人从自然美中所获的启示更是无穷尽的。

自然美愉悦了人的身心,激发人的创造灵感;自然的理性和神性治愈人的心灵创伤,提升人的道德情操。

人与自然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合一。

人类在自然中寻找灵魂的寄托之所,生命的意义在于探求自然,而死亡也只是融于自然的门户。

人们对自然美的审美反映最终是决定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的,现今自然美对美学的挑战,这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

自然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地球地质地貌的千差万别,日月风云的变幻莫测,动物植物的千姿百态,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千奇百巧的组合,错综复杂的关系,无穷无尽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绚丽多彩、景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自然美的魅力和什么是自然?按《说文解字》:“自,始也。

”“然”则兼有“是”和“这样”的意思。

由此看,所谓的“自然”就是“自是”,即一个事物是他自身。

所以,自然状态就是事物原初存在的状态:具有本源性,具有自我敞开的特征。

以自然、自由、和谐为主旋律的生活,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对自然美的发现与赞美、领悟生命的真谛、回归心灵自由是人生的追求,是文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自然美是指观察者通过感知获得的植物景观的表象之美,是植物造景艺术美的初级阶段。

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感官上的美感。

生态的自然美不像人化态自然美那样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象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

自然美的美感之源一方面在于自然美形象的独特性,自然美是艺术模仿的对象,也是艺术美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自然美通过艺术美得以传递,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使其自身得到显现,由此体现了自然美对艺术美的依赖,在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与自然形成的和谐关系。

笔者认为,自然美的产生也离不开自然事物的物质属性,因为它是自然美之所以是自然美的物质条件。

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起源,所谓的美,就是通过人类生活的实践创造所取得的,感性具体表现着人的自由的各种对象,因此,美的起源来自人类的实践,而美的本质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自由在其实践对象上的感性表现。

在形态上,依据美与实践劳动的距离远近,可区分为纯粹意义的美与非纯粹意义的美,亦可区分为艺术美与现实美,现实美又分为形式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等。

由于美是人的自由的感性显现,美感是人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上直观到他的自由获得了实现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愉快,是一种由于见到人发挥自己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从客观世界取得了自由而产生出来的愉快。

美感有直观性、超功利性、能动性等特性。

美感是具有广泛意义的范畴,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等。

人向自然生成的过程中,通过物我相亲达到物我同化,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

从自然风物来感悟美,植物的生长状态当然就积淀为审美意识,惟其如此,审美意识的自然美境像的特点。

是从景切入,归结为以下几点:季节感、色彩感、画面感、动态感、朦胧感、空灵感。

以情聚焦,其特点则体现在下列几个层面:景与环境、景与情节、景物与人物、景与情、景物与心理刻画。

总之,物化于情,情化于物。

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人之情与景,人之心与物的交融合一;比如,人们多么希望观赏一番泰山日出、庐山瀑布、黄山奇峰、桂林山水,而从岳阳楼上望洞庭,鼋头渚畔眺太湖,登龙门瞰滇池,又是何等的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又比如红霞飞涌、金光四射的日出景象,给人带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银光融融、朦朦胧胧的月夜景观,又能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心境和诗意的享受;巍峨险峻、高耸入云的崇山大岭,波翻浪涌、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让人们精神焕发,胸怀开阔,充满浩然正气;大自然中存在着这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自然物,吸引着、陶冶着、养育着人类。

大自然给人自由、轻松、兴奋和欢乐,也给人风险、灾难、沮丧和悲哀。

不管是好是坏,是福是祸,人们总是向往、热爱,离不开大自然。

人是感性的不仅擅长捕捉和描摹自然美,而且善于挖掘自然美。

自然美学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人的主体能力的确证,美是德性的象征,崇高也只针对理性的理念。

如画性美学只关注优美的自然风景,忽略了沼泽、湿地等不具有优美景致的自然类型,也不关心自然本身的存在和演进,自然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服务和愉悦我们。

自然美学有助于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唤起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人类对自然展开的史无前例的掠夺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污染。

人类失去了纯净的自然家园,随之,人类的归宿问题变得日益严峻。

工业机器对环境的污染,人类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污染,人类无限制的掠夺对自然净化能力的影响和干预等都会造成或加重对自然的破坏。

人类主要把科学技术,特别是工业机器作为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向自然界掠夺资源,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

人类力量的彰显和人类欲望的膨胀等都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语境下才能实现。

工业化的进程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在此背景下,人类从对自然的崇敬中解放出来,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

笔者认为这是具有深刻原因的,一方面,人类通过对物质的占有来实现生活的安逸,另一方面,人类通过物质财富的占有来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定。

看到这种掠夺的必然性和可悲性,同时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人类对他者的压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是具有生态隐喻思想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并走向对立,将使人类失去了立身之本。

人与自然逐渐走向分离,自然失去了神圣性和神秘性,逐渐成为人类攫取的资源。

科技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正确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地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

在很多情况下,却表现为干扰自然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美和生态平衡、透支甚至耗尽自然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