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

5 ・ 3
晋阳学刊 2 1 0 1年第 4期
・ 哲学研究 “自然美 问题 新探” / ・ , 笔谈 ・
美是一种存在于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 以及人的内心 平衡和协调发展的一种动态关系美。与美学中的自 然美、 艺术美 、 社会美各 自 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领 有 域不同 , 生态 美关涉从 自然 、 社会到精神各个领域 ,
社会动态平衡 、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 的存
然、 社会和人 内心的不协调 , 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 试
解决 自 、 然 社会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 。
生 态伦 理学 是它 的哲 学基 础 。 ,
在 。 后来曾先生又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美的内涵 , 把 其扩展为 4 个方面,即:真理 自 行揭示 的生态本真 美 、天地神人四方游戏的生态存在美 、自然与人的
态学看来 ,自 然界的多样性不是作为人类 的资源而
存在的, 而是具有 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 , 自然的价 把 值等同于人类 的价值是对 自然的偏见。它与 以往 的 自然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承认 自然的价值不为别
的目的 , 自然的价值独立 于对人的 目的的有用性 , 承
考察 了环境审美鉴赏的特殊性 ; 在传统美学中, 自然 美学是与艺术美学相对的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美学 研究 。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出发点是人与 自然的 关 系问题 , 首先要关涉 自然美 问题 , 使得生态美学 、
他 从三个 方 面论述 了环境 美 的基本 特征 。 先 , 环 首 从 境 美 的呈现样 态上 说 ,它具 有综 合性 和 整体 } 生。其
善, 生态美学研究 以“ 生态” 作为“ 的条件必然要 美” 借鉴生态学 的涵义和价值 ,生态”概念 的内涵是不 “ 断发展的,生态” “ 不仅是一个理论范畴 , 它更是一个 实践的范畴,如果仅仅从理论上构架一幅完美的生 态审美画卷 ,而忽视了在实践 中与生态学的学科成 果相融合 , 那么生态美的理想也很难达成 。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生态环境美的美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人类作为生物体系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
但是近些年来,人类的活动越来越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气候变化、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了诸多威胁和危害。
因此,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
人和自然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相互诠释。
人类需要在自然中生存,而自然也需要人类的护理和保护。
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和持久发展。
在这种和谐共生关系中,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本身就具有美感,而人类只有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才能领略和体验这种美感。
因此,人类应当慎重考虑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环保和生态修复工作。
例如,应当限制工业污染,开展废弃物治理,加大节水和节能力度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缓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以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们应当重新建立与自然的互动方式。
生态美学强调,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人类应当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以求得更好的理解和体验。
人们可以通过登山、徒步、游泳、摄影等方式来感知自然之美,并且借此反思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互动,人类可以更好地体察自然之美,感悟到自然之中的智慧与秩序,进而更好地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理念,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应用生态美学理念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一、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也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的社会责任。
环境设计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与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社会与环境保护的责任。
通过生态美学的理念,环境设计艺术可以成为推动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爱与保护的力量,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美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建设更加美好的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1. 自然元素的融入在环境设计艺术中应用生态美学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无论是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还是室内设计,都可以通过融入植物、水景、土地等自然元素,使设计更加富有生机和自然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绿色植物墙、室内花园、天然材料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舒适的居住体验。
2. 环保材料的应用生态美学强调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环保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选用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环境保护与设计艺术的双重目标。
利用再生木材、环保涂料、环保砖等材料,可以为环境设计艺术注入更多的环保理念,引领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3. 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美学理念还可以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合理的植被规划、水系规划、土地利用等手段,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构建生态湿地、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等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4. 生态文化的推广通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公益宣传等形式,传播生态美学理念,引导更多的人们关注环保与生态保护问题。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论文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然美问题论⽂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然美问题论⽂ [内容摘要]:⽣态美学是近年来国内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
这⼀讨论为重新认识⾃然美提供了理论助⼒,甚⾄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
但是,⽣态能否成为美学问题却是极易引⼈质疑的,这种质疑源⾃于它表象的困难。
本⽂认为,⽣态美不能代替⾃然美,因为它缺乏⾃然美这⼀范畴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进退⾃如的特点;⽬前国内讨论⽣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门新的学科,⽽在于可借此深化对⾃然美的认识,在于为重构⼀种新⾃然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这种新⾃然美学的“新”表现在三个⽅⾯:(1)⾃然美的范围得到拓展:⽣态、景观、环境共同构成了⾃然美研究的整体轮廓;(2)⾃然美的本质被重新界定:现代⽣态学的有机⾃然观为⾃然美提供了⾃我完成的审美本质;(3)⼈与⾃然的审美关系被重新确⽴:单向度的“⼈审⾃然”让位给⼈与⾃然对象的互动和互赏。
[关键词]:⽣态美学,⾃然美,新⾃然美学 近⼗年来,美学界关于⾃然美的研究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进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态美学的勃兴。
就中国当代美学,甚⾄就王国维以来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由于其理论资源⼀直被限定在西⽅⼈本主义哲学的框架之内,对⾃然美的研究⼀直难有进展。
但是,⽣态美学的出现使这种理论的缺失和困难得到了改观——它的哲学视点由⼈学本体论位移为⾃然本体论,物性观念由近代的机械⾃然观转换为现代的有机⾃然观和⽣命⾃然观。
由此,⾃然在美学中的位置有了发⽣全新变化的必然性,即它不再是单纯需要⼈赋予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客体,⽽成为与⼈共在的主体;审美活动的实现不再以“⾃然的⼈化”为唯⼀途径,⽽是增加了“⼈的⾃然化”这⼀反向⽣成的维度;⼈与⾃然的审美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审⾃然”,⽽是双⽅在交互主体中的互动和共赏。
但是,这种学科形态,在为⾃然美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点的同时,也在美学学科内部孕育了⼀场前所未有的理论混乱和危机。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对立、互相破坏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一种研究自然和人类生活之间相互关联的学科,通过美学的视角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人类应当以一种更加和谐的方式与自然相处。
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类应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以和谐共生为基础的关系。
在自然环境中,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处于生态系统中的某个环节,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人类可以随意支配和摧毁自然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体现出一种敬畏和不可替代的观念。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和自然景观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生态功能,人类应该对自然怀有一种敬畏和尊重之情。
正如当代生态美学家佩顿·卡尔认为:“我们存在世界的真实联系并不是控制或是改造大自然,而是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这种敬畏和尊重并不是人类处于自然支配地位的表现,而是一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敬畏和畏惧,意味着人类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宝贵性,反思自己行为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努力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美学还提出了一种“美感”的理念,认为自然环境中的美景和生物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人类应该通过欣赏自然之美来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生态美学的观念中,自然之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美学享受,通过欣赏自然之美,人类可以改变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增强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美学家霍夫曼曾指出:“自然之美是一种无言的语言,它能够直接触动人的心灵,使人产生对自然的无尽敬意。
”人类应该通过美的方式来感知自然,从而建立一种更加亲近和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一种研究生态环境的美学学说,强调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以下是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观点。
1. 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类不应将自己置于自然界的中心,以我们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来考虑自然环境。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中的一员,我们需要与其他物种一起居住地球,并且为了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生存,我们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 自然中的美
自然中的美是人类美学的源泉,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之美是人类美学中最古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美学形式之一。
人们珍视的山水风景、海滩、森林等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所赞赏的美学价值。
但是,这些景观不应只是人类的背景,而应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
3. 环境保护
生态美学认为,人类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来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将无法提供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和可持续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和消耗,如选择可持续能源、减少塑料污染、鼓励回收和重复使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生态美学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我们就不能生存。
自然环境是维持生命的基础性条件,我们必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以确保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得以健康发展。
总之,生态美学视域下,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应该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以便我们和其他物种都能够共存和繁衍。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ca7a9b52ea551811a6876c.png)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

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化生材应用化学高亮 0905110790年代中期以来,美学界关于自然美的讨论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进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美学的勃兴。
但是,这种新的学科形态,在为自然美研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90年代中期以来,美学界关于自然美的讨论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进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美学的勃兴。
但是,这种新的学科形态,在为自然美研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生态美学以生态美为研究对象,表现出强烈的将自然美取而代之的企图;甚至在某些人眼里,生态美的出现就意味着自然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的死亡。
与此相关,随着生态美学的出现,景观美学、环境美学也逐渐成为美学界关注的热点,甚至进一步衍生出自然生态学美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环境生态学美学等更为复杂的学科划分。
面对理论界这种状况,我想如下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这些新兴学科是否具有理论的合法性;自然美作为一个更为经典的概念,它和这些学科形态之间具有怎样的相互关联?以此为背景,有没有重建一种新型自然美理论的可能性?生态美学与新自然美学从目前情况看,当代美学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主要得益于生态美学。
而生态美学之所以能为自然美研究提供助力,则在于它对自然的本质有新的界定。
比较言之,传统自然美理论建立在西方近代机械自然论的基础之上,人的活跃与物的死寂、人的主动与物的被动,是使审美活动成为可能的前提。
但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自然不但是有机的,而且是有生命的;不但是有生命的,而且其中的一些高级生命形态甚至是有美感的。
这样,自然就不仅仅是客体,而且有可能跃升为主体;自然美,就不单是指自然物的感性外观,而且指向其内在的生命本质。
这种生命本质,使自然美有了独立存在、自我完成的可能性。
生态美学对自然生命本质的肯定,为自然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背景。
但是,我们能否据此认为生态美可以取代自然美,或者说,对自然生态属性的深度认知是否已使自然美成为一个可以被悬置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二、指自然物的集合体,即整个自然界。
我们在此所说的人与3自然及自然美中的“自然”无疑是指第二种自然了,即整个自然界。
将自然与美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了,这也说明自然美的出现与生态美学是有重大的联系的。
我们且将自然美的中心定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生态美学的核心。
早在古希腊就有赫拉克利特提出:“按照自然而生活。
”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生命和谐”的思想。
后来西方对大自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即后来出现的浪漫主义中的“返回大自然”的观点就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伟大情感。
其中也不乏许多作品写出了自然美,华兹华斯的《水仙花》、梭罗的《瓦尔登湖》等都体现了自然美。
同时在这19世纪的美国是征服自然的时期。
梭罗开创了超前意义的生态研究,无疑这一研究就是与自然与密切联系的。
这又再一次把生态美学与自然美联系在一起了。
当然,不仅在西方是从生态美学上谈到自然,在中国也具有这种研究迹象的。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追求虚静恬淡的自然人格,强调对天地和谐境界的感性心理体验,即“体道”为中国美学开拓了生态审美之路。
可见生态美学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萌芽,一直到现在有了徐恒醇先生的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中都有“美”的字眼,对美的研究,古今中外都作了深刻的探索。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点对于自然美格外贴切。
李泽厚先生指出“美作为1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2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3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页。
1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本身。
”这就是说美在本质上是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的,美作为真和善的统一以人的自由形态表达出来的。
生态美学所强调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是对人与自然的真和善,自然美是也是对人与自然的真和善的体现,因为自然本身的美离不开人的参与,人能够改造和利用自然,所以自然美是带有人文气息,它的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从这后来,是生态美学与自然美将人与自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黑格尔也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2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点有欲和加以利用。
”这就是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的。
生态美学和自然美发挥它们各自的美,让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
这与生态美和自然美本身的属性是分不开的。
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力与其生的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
生态审美观正是对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认。
生态审美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必然使主体与客体进入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生态美。
而这种生态美又与自然美有密切联系了。
我们一般也是一提到生态就会想到自然,可见它们已互相交融了。
它们的中心——美,它们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的共同体现的关系——人与自然等。
这种种的共同之处,让我们在研究自然美时不得不会想到生态美学。
是的,自然美的美景也是以它的和谐及静穆给人一种安详感,使人排解忧患的思绪,产生心理的净化。
在这,生态美与自然美共同促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从而让人类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对于自然美的研究,上述已讲到是离不开生态美学的。
我们的生活中都能感知许多自然美,各种美的事物都蕴含着和谐的自由的理想关系。
人们一般认为春季的美是一种温馨的美,生命力萌发的美。
夏季的美是炎热的美,生命力爆发的美。
秋收是丰收的美,生命力成熟的美。
冬季是冷峻的美,生命力积蓄待发的美。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将自身本质力3量对象化使自然人化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的对象。
生活中的自然美让我们久久地沉浸于其中。
自然美的魅力是伟大的。
美女作家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4天》拉开了西方当代生态文艺舞台的大幕。
从那时起,反映生态灾难、动物遭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艺作品越来越繁盛起来。
人们对这些作品的描述都是在试图追求一种自然美。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而且当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渐与自然相协调时,它也进入了人类审美的视野中。
在对大自然的倾听、观照和抚爱中,人会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无穷的魅力。
所谓自然美是指自然现象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5它能为人所欣赏和观照,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这里所说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不仅包括人工改造的天然物,如日月星辰,也包括经过人工培育或改造但仍以自然生长过程或天然质料为特征的人工自然物,如林木花卉或湖光山色。
对自然同景的欣赏产生于魏晋之后。
它是在一定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大自然,从而在自然界获得了新的审美发现。
自然美的发现是以相应的审美主体的培育、相关审美需求的产生和审美对象的确立为标志的。
这与生态美学所强调的审美的主体的参与性及客体的需求是一致的。
自然美的发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川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照大自然。
二、是对大自然的欣赏成了审美主体的自觉需求。
三、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促进了相关审美意识的物化,由此形成了山水诗和山水画。
大自然是具有一定时空特性的物质存在,当人们处于它的环抱之中,通过礼觉、触觉、运动觉和方向感等形成一种整体的空间知觉,由此激发了一定的审美意象。
大自然作为充满生命的世界,造成了无数生生不息的运动和生长,给人以生命力的搏动和生意盎然的美,演奏出一曲曲的1 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年,第70页。
2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0年,第160页。
3 孙智光:《文艺美学研究》,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0页。
4 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02页。
5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生命之歌。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和生活的天地,它不仅养育着人的体魄,也滋润着人的心灵,为人类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精神生活中,自然美培养着人的情操,调剂着人的心情,丰富着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自然美可以激发人的乡土情怀,人们在观览祖国大好河山时,会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人类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与自然界的亲和力的人的本性。
这就使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人类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结。
在都市建筑中人们十分重视庭园的绿化和公共园林的设置,在城市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和山水城市的主张,而在旅游中,人们也是把对自然景观的观览放在首选之列,这些都是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需求。
人从大自然看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就是说,自然界生命的表现,成了人的自由的一种肯定,因此人便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美。
我国古代把由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共鸣称为“畅神”,另外一种自然美的道德象征作用称为“比德”。
在中国古代对自然美的观照受制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态度,关于“比德”的自然美的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对自然的崇拜。
要西方文化中,尤其是受到中世纪基督文化的影响,对自然美的发现是较为晚近的事。
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克?布克哈特说:“准确无误地证明自然对人类精神有深刻的影响还是开始于但丁。
但是充分而明确地表明自然对一个能感受的人的重要意义是佩脱拉克——1一个最早的真正现代人。
”继佩脱拉克之后,自然美才逐渐走进西方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中,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时期,对自然美的欣赏则进入了高峰。
车尔尼雪夫斯从“美是生活的感性原则出发,提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命题。
中国古代和西方都对自然美作了深入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上来说,自然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生态美学所要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且很大程度上都强调主体的参与性,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都是人的主体参与性,人类表达对自然的爱好也是他的主体参与性。
在人类的作用下,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丽,这就满足了客体的美的需求。
人类在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提升了人本身和大自然本身的审美价值,让我们感到了真正的生态美和自然美。
上述我们已说到过去时19世纪的美国的作品大力表现了自然这一主题,而在20世纪的美国作品同样也离不开自然这一主题,可见自然这一主题已成为作品的一个主方向了。
1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