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之自然美(借鉴材料)
第四章自然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生”的哲学 • “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 所说的“生态美”。
The End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车尔尼雪夫斯基
•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 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 美的意义。” • “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 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太阳和日光 之所以美得可爱,也就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 同时也因为日光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 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自然美是什么?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 风景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是审美意象
• 宗白华:“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 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 深的灵境”。 • 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 郑板桥 :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 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 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 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意象说”:
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物理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 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因而它必然受历史的、社会 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 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必然包含审美的价值内涵。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客观说”:
•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 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 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美学原理04自然美PPT文档86页

美学原理04自然美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谢谢!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4章 自然美——第6章 艺术美)【圣

第4章自然美一、名词解释1.自然美答: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自然的人化答: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使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从本质上讲,是指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明证。
自然的人化不仅有人化的倾向,还有反人化的倾向。
表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答:(1)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2)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3)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2.简述自然的美与人生活的联系。
答:(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是人类生活、劳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改造的对象。
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人才不仅对那些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形式美的问题。
①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②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①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论述自然美与生活的客观联系。
美学原理之自然美

第四讲美的领域·自然美学习目的:理解自然美学习重点:自然美的特点学习难点:自然美的根源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直观展示一、自然美的定义P116-1二、自然美的来源1、客观事物本身2、主观心灵3、主、客观的统一4、生活的暗示5、社会实践三、自然审美的演变过程动物纹饰与狩猎民族P117植物装饰与农业社会山水审美的兴起宏观、宇观、微观审美世界的开拓四、自然美的基本表现(欣喜自然美的途径)(一)、从单个自然物看其审美特征1、审美角度物种分类:动物、植物、矿物、人物物理元素:色彩、线条、造型、声响、质感活动状态:静态、动态、变化观察角度:远看、近看、平看、仰看、俯看心理刺激:刚、柔、稳、峻2、实例比较分析(2009摄于杭州西湖)(二)、从整体图景看其意境、神韵1、大自然神秘的光影形色2、意境对比3、几个特例(P129及彩图)(2009摄于云南滇池)五、自然美的特点(一)、重在形式与社会美不同,自然物不涉及心灵因素,所以对自然的审美一般只看其外在形式,而甚少考虑其内容。
(二)、形中见神移情和拟人化现象(P127-1):岁寒四友;身心与自然的缘起关系,的传统哲学和医学,心灵与自然的感应、相通。
(图)(2009摄于肇庆星湖)六、自然美的美育意义(一)、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珍惜生存与精神的家园,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
大自然不但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来源,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
资本主义把人对人的压迫剥削转化为人对自然的压迫剥削。
人类欲望的膨胀与现代科技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人类心灵无家可归。
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离不开建立和谐的人人关系。
(二)、休憩身心、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现代都市人的心理与野游的意义。
森林浴。
深山老庙。
校园里的岩石与树木(图)七、生活作业:运用自然美的理论分析某自然景观。
美学-自然美

会 物 呈 现 的 美 , 它 是 社
事 然 美 , 是 指 各 种 自 然
自
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为 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自然美产生和 发展的过程来看,自然美的产生及自 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人类社会实 践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
始 成 为 自 审 美 的 对 象 。 说 , 才 开 来 人 于 对 界 然 ,
山 然 美 包 括 日 月 星 云 、
自 成 自 然
形 条 、 形 美 状 的 声 必 音 要 等 条 ) 件 是 。
线 性 和 特 征 ( 如 色 彩 、
属 性 指 自 然 事 物
然 源 在 于 实 践 , 的 它 某 的 些 自
根 的 社
它 性 与 会 自 性 然 指 性 自 的 然 统 美 一 的 。
自
总之,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 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 得以产生。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 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 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 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 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自然美的对象
因为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自然美的产生及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总之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
自然美
够 欣 赏 和 感 是 受 人 的 们 。 常 能 经 , 象 现
验 多 样 。 自 然 美 作 为 经
阔 林 四 野 等 等 , 非 常 广
园 水 花 鸟 、 草 木 鱼 虫 、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
•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自然美的审 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 第一,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 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 第二,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 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第三,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 养人的高尚情操 • 第四,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 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6第6章 自然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图1 .华山之险 图2 .黄山之奇
图3 .泰山之雄 图4 .青城山之幽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侧重于自然事物的形式美 同社会美整体内涵意义丰富、内容充实,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
半内涵稀薄、缺乏确定内容,但其形式却清晰鲜明、具体生动,侧重于形 式美。
因此,线条、形状、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为外在自 然物之美的自然美欣赏中最重要和压倒其他的部分。自然物往往以它鲜艳 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气盎然的姿态等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第六章 自然美
内容概要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一、自然美的两种内涵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一、自然美的两种内涵: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 天性之美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1.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审美 与自然美产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自然物自身及其相关特 征的依赖性则构成了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本章小结
关键词:自然美; 比德模式 ;天然美 自然美有两种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审美依赖自然 事物及其属性,内容相对朦胧、宽泛,形态多变,审美过程不可传达。 自然审美的主客体代表性模式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宇宙本体论模式和天 成境界。 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它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一般简明地表述为“天然”、“天成”或“天然(之)美”、“天成(之) 美”,涵盖了自然界、人生社会、艺术等诸多审美领域的核心美学范畴。
图9. 《竹》,(明 )徐渭 图10. 《兰》,(清)石涛
美学原理04自然美86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美学原理04自然美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美学第四讲自然美精选文档

一是自然景物本身属性与形式的美; 们独特的精神享受。 没有了世俗的烦恼,了却了尘世的种种羁绊,我们的内心会涌起一种远离烦恼,清心解忧的美感,仿佛自己和大自然已融为一体了 比如青松的坚贞、梅花的高洁,青竹的孤傲,山鹰 得到超越升华,获得一种心旷神怡,心明神畅,荡气回肠的 东方渐渐露出片片霞光,天色越来越亮了。 懒时,当你浮躁不安时,当你遇到挫折失败 3、享受人与自然的默契忻合 美比纯属自然属性的美,更丰富、更深刻、更美。 -----辛弃疾 审美主体对自然美的欣赏包含了一种创造,人的文化修 秀丽美的风景区一般是浓荫绿树,花草茂盛,并伴有一定水面,造成山青水秀的美景。 建设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文明。 刺 勒 川, 阴 山 下, 由此人对其欣赏可产生双重美感。
❖ 啊!大海、长空、阳光、沙滩、五指山、万泉河、槟榔树、 三角梅…… 所有的生物种群都与我脉动相连,所有的自然万物都与我浩然同流,我 常常沉浸在大自然之中,充实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力,享受着自然造化之 大美,追寻着“天人合一”那至高至纯的境界。
❖ 啊!绿色的海南,我们的家园,我为你歌唱,我为你礼赞,我为你陶醉 ……“此身合作海南人”,我终生无悔。
一. 自 然 美 的 类型 1.奇险美 2.壮丽美 3.幽静美 4.秀丽美
1、奇险美——奇 美
❖ 奇在于与众不同,少见多怪,物以稀为奇。奇是自然界中很 吸引人的一种美,比如:
1、奇险美——险 美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 依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云南昆明的石林风景区; 2、欣赏主客观相统一的自然美
象,赋予这些自然物的社会意义所产生的美;
❖ 由此人对其欣赏可产生双重美感。
橘颂
——屈 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 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美的领域·自然美
学习目的:理解自然美
学习重点:自然美的特点
学习难点:自然美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直观展示
一、自然美的定义
P116-1
二、自然美的来源
1、客观事物本身
2、主观心灵
3、主、客观的统一
4、生活的暗示
5、社会实践
三、自然审美的演变过程
动物纹饰与狩猎民族P117
植物装饰与农业社会
山水审美的兴起
宏观、宇观、微观审美世界的开拓
四、自然美的基本表现(欣喜自然美的途径)
(一)、从单个自然物看其审美特征
1、审美角度
物种分类:动物、植物、矿物、人物
物理元素:色彩、线条、造型、声响、
质感
活动状态:静态、动态、变化
观察角度:远看、近看、平看、仰看、
俯看
心理刺激:刚、柔、稳、峻
2、实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