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药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技术要求_共50页文档52页PPT
药学ppt课件

案例三:药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总结词:药源性疾病 是指由于药物使用不 当导致的疾病,对患 者身体健康造成一定 的影响。
详细描述
1. 常见类型:如药物 性肝炎、药物性肾损 伤、药物性心脏病等 ,多数药源性疾病停 药后可自愈或逐渐恢 复。
2. 影响因素:药源性 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 年龄、性别、生理状 况、遗传因素等有关 ,也与药物的种类、 剂量、使用时间等有 关。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
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抗体药物等。
药学研究热点与前沿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用药
基于基因组学和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医 疗,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
新药发现与靶点研究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 物设计方法,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和 作用靶点。
免疫疗法与肿瘤治疗
研究免疫调控机制和肿瘤免疫逃逸机 制,开发免疫治疗药物和方法,提高 肿瘤治疗效果。
药师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药 学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参
与违法违规行为。
诚信守信
药师应以诚信为本,确保药品 的质量和安全,维护药学行业
的声誉和形象。
团结协作
药师应与医护人员和其他相关 人员紧密合作,共同维护患者
的健康和安全。
药师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提供准确的咨询和建议
药师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 管理规定和药品使用指南,确保患者得到 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
药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医护人员和其他 相关人员有效地沟通,促进药物治疗的顺利实施。
药师应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关注患者的需求,提供贴心、周 到的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药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01
02
03
04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Array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OO四年十一月目录一、概述⋅⋅⋅⋅⋅⋅⋅⋅⋅⋅⋅⋅⋅⋅⋅⋅⋅⋅⋅⋅⋅⋅⋅⋅⋅⋅⋅⋅⋅⋅⋅⋅⋅⋅⋅⋅⋅⋅⋅⋅⋅⋅⋅⋅⋅⋅⋅⋅⋅⋅⋅⋅⋅⋅⋅⋅⋅⋅⋅⋅⋅⋅⋅⋅⋅⋅⋅⋅⋅⋅⋅⋅⋅⋅⋅⋅⋅⋅⋅⋅2二、基本原则⋅⋅⋅⋅⋅⋅⋅⋅⋅⋅⋅⋅⋅⋅⋅⋅⋅⋅⋅⋅⋅⋅⋅⋅⋅⋅⋅⋅⋅⋅⋅⋅⋅⋅⋅⋅⋅⋅⋅⋅⋅⋅⋅⋅⋅⋅⋅⋅⋅⋅⋅⋅⋅⋅⋅⋅⋅⋅⋅⋅⋅⋅⋅⋅⋅⋅⋅⋅⋅⋅⋅⋅⋅⋅⋅⋅2三、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4四、主要研究内容⋅⋅⋅⋅⋅⋅⋅⋅⋅⋅⋅⋅⋅⋅⋅⋅⋅⋅⋅⋅⋅⋅⋅⋅⋅⋅⋅⋅⋅⋅⋅⋅⋅⋅⋅⋅⋅⋅⋅⋅⋅⋅⋅⋅⋅⋅⋅⋅⋅⋅⋅⋅⋅⋅⋅⋅⋅⋅⋅⋅⋅⋅⋅⋅6五、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8六、参考文献⋅⋅⋅⋅⋅⋅⋅⋅⋅⋅⋅⋅⋅⋅⋅⋅⋅⋅⋅⋅⋅⋅⋅⋅⋅⋅⋅⋅⋅⋅⋅⋅⋅⋅⋅⋅⋅⋅⋅⋅⋅⋅⋅⋅⋅⋅⋅⋅⋅⋅⋅⋅⋅⋅⋅⋅⋅⋅⋅⋅⋅⋅⋅⋅8七、附录⋅⋅⋅⋅⋅⋅⋅⋅⋅⋅⋅⋅⋅⋅⋅⋅⋅⋅⋅⋅⋅⋅⋅⋅⋅⋅⋅⋅⋅⋅⋅⋅⋅⋅⋅⋅⋅⋅⋅⋅⋅⋅⋅⋅⋅⋅⋅⋅⋅⋅⋅⋅⋅⋅⋅⋅⋅⋅⋅⋅⋅⋅⋅⋅9八、着者⋅⋅⋅⋅⋅⋅⋅⋅⋅⋅⋅⋅⋅⋅⋅⋅⋅⋅⋅⋅⋅⋅⋅⋅⋅⋅⋅⋅⋅⋅⋅⋅⋅⋅⋅⋅⋅⋅⋅⋅⋅⋅⋅⋅⋅⋅⋅⋅⋅⋅⋅⋅⋅⋅⋅⋅⋅⋅⋅⋅⋅⋅⋅⋅9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10一、概述(一)定义广义的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是指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安全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和次要药效学(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研究。
本文所指的一般药理学,仅限于安全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中心化学药品药学研究的技术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

幻灯片9.3
性状:药物特性和质量的表征
1、外观:色泽、嗅、味、结晶形状,一般稳定性情况 2、溶解度:采用药典凡例中分等级方式,溶剂可采用
极性不同与工艺相关的(尤其精制溶剂). 3、物理常数:熔 点:范围3-4℃ ,熔矩<2℃
比旋度: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固有特性及 纯度。注意:温度、浓度对测 定影响。 药典规定:200C,589um
幻灯片4.2.1
制剂辅料的要求(药监注函568号文)
1、国家标准 (中国药典、部颁)
2、进口辅料 附进口许可证、质量标准及口岸检验报告
3、习用辅料,提供依据并制订相应的质量标准 4、特殊需要、用量较小辅料:指国外药典上收载,
国外制剂上使用过的辅料,提供依据,质量标准 和检验结果。 5、食品添加剂:提供依据,质量标准。 6、国内外未使用过辅料,按新辅料与制剂同时申报。
1、按中国药典规定进行波长校正,并报告 测定数据。
2、供试品制备: ⑴ 尽量采用易溶中性溶剂; ⑵ 发色团上存在酸性或碱性基因,化合 物可增加0.1N HCL、0.1N NaOH的水溶 液以观察吸收带移动情况。
幻灯片7.3(续)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要求
3、制图要求: ⑴ 录制紫外可见区的全部吸收峰,不得遗 漏,不得截止,最强吸收度不得高于1.0。 ⑵ 必要时可分段以不同浓度试样溶液录制 图谱。
幻灯片1
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2、改变给药途径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3、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
品。 4、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
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 制剂。 5、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 药途径的制剂。 6、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
药学导论(药物化学) ppt课件

三、药物的基本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结构影响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 ——主要是影响了与特定部位受体的相 似性 药物分子的大小、形状、电子分布影响结构特异性 药物的生物活性。
四、药物的电子密度分布对药效的影响 五、药物的立体结构对药物的影响
原子间距离、立体异构体、取代基空间的排列
六、药物的其他结构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第三章 药物化学
药化属于药学的二级学科 主要介绍:药物结构、性质及其制备的基本知识。是创制新药合成化学药物研究构 效关系和④改进现有化学药物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好药化为从事药物设计和新药的创新 工作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药物化学的任务和性质
第二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第三节 药物的转运代谢与药效的关系 第四节 有机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对先导化合结构) 第五节 常见有机药物类型简介 第六节 新药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11% 离子通道 激素和内分 现已知治疗药物作用靶点各占比例: 泌
5%
2工程
3、组合化学
是将一些基本的小分子通过化学的、生物合成的程序,
二、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1、合理药物设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发掘长效信号分子药物 3、基因治疗药物的应用
成为实用的高效低毒、可控的优良药物的过程。
(1)一般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
剪切分子; 增加或减少亚甲基,组成酯环
引入双键或成烯
第七节 药物化学进展
一、创新新药和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新理论、新方 法、新途径的进展
1、合理的药物设计 45% 受体 DNA 2%
现新药的主要设计方向是作用于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 28% 2% 酶 核酸 为主要作用靶点
第三节 药物的转运代谢与药效的 关系
药物的转运:指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 药物的代谢: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 学变化 代谢分Ⅰ相和Ⅱ相代谢: Ⅰ相代谢:是药物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 原、水解过程 主要是官能团(-OH、-COOH、-NH 、-SH)
化学药物药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技术要求

26
• 准确度: 也称真实度,是指该方法在规定范围内的 测量值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含量测定、 杂质定量检测需要进行准确度验证。
27
•
精密度 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对均质供试品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测定结果 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通常用SD或RSD表示。杂质定量检测 和含量测定需要进行精密度验证。
– 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者测定结果的精密
度。 – 中间精密度:是指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日、不同分析者、不 同仪器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 重现性:是指在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者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28
• 检测限:
是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一般不考
虑准确性。验证方法有非仪器目视法和信噪比法。杂质
– 工艺重现性研究:制备连续3批的样品,进行全检和质量分析,
考察工艺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中试放大:取得中试工艺参数,对放大产品全检,进行长期 稳定性试验
20
三、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制定
21
• 研究内容对应的是申报资料
–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 №10: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11:药品标准及起草说明,并提供标准品或者对照品 – №12: 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第三章 化学药物药学研究 的一般方法和技术要求
药审中心近期受理的新药申请情况
(包括已有国家标准品种) 生物 制品 622 4 385 3
化 药 数目(件) 11752 71 8474 64
中 药 4071 25 4285 33
合 计 16445 100 13144 100
2
2004年
比例(%) 数目(件) 比例(%)
• 结合我国药品研发和生产实际
化学药物设计与开发前沿PPT

04
化学药物设计与开发的未来趋势
个性化药物的发展
总结词
个性化药物的发展是未来化学药物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 患者的个体差异,从而为患者量身定制更有效的药物。这种个性化药物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能减少 副作用和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和低毒性的特点,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03
创新药物靶点的发现与验证
靶点选择与验证的方法
01
02
03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技术,筛选和鉴定与疾病 发生发展相关的靶点。
结构生物学方法
通过解析蛋白质结构,了 解靶点与配体的相互作用 机制,为药物设计提供结 构基础。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设计与开发
总结词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设计与开发是利用系 统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全面研究生物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详细描述
系统生物学强调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研究生 物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基因组、转录组、 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通过整合多层次的数 据,可以揭示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从而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并设计出更有 效的药物。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总结词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是指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药物的基因和蛋白质靶点, 以及药物对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详细描述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提供关于药物作用机制、药效和毒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预 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技术还能够用于研究药物对基因和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以发现潜在的药物副作用 和相互作用。
药学质量研究标准规范

药学质量研究的标准规范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国药黄2010年版二部附录》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与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等相关规定,特制订本公司药学质量研究的相关标准规范。
一、性状1.外观性状1.1检测方法:目测、鼻闻1。
2 检测结果:比如某药品标准规定“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写为下面几种情况:(1)本品为白色粉末;(2)本品为类白色粉末;不能直接写为: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
1。
3注意事项:样品的颜色的表述,要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按照白色、类白色、微黄色、淡黄色、浅黄色、黄色;两个色阶相邻,用“或"来描述,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色阶之间相隔两个以上,采用“至"来描述,如类白色至淡黄色粉末。
2.结晶性2.1 检测方法:用X-粉末衍射法检查(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 F).本检测项外送。
对于研究3类新药,分别将小试、工艺验证批、中试三批、自制对照品、上市品和小试、中试影响因素10天、加速6月、长期6月.12月送样检验;对于研究6类新药分别将小试、中试三批、自制对照品和上市品送样检验。
如上市品因辅料检测有干扰时,可采用TGA等其它方法代替。
2.2检测结果:如没有特征性的衍射图(尖锐的衍射峰),就属于无定型粉末;反之属于结晶性粉末。
2。
3 注意事项:许多药物具有多晶型现象。
因物质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会有不同,并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故应对结晶性药物的晶型进行研究,确定是否存在多晶型现象;尤其对难溶性药物,其晶型如果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时,则必须进行其晶型的研究。
晶型检查通常采用熔点、红外吸收光谱、粉末 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对于具有多晶型现象,且为晶型选型性药物,应确定其有效晶型,并对无效晶型进行控制。
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的一般要求及常见

– 选用原则:根据产品特点和质控要求,选取能 灵敏反映稳定性变化趋势的考察项目 • 降解产物
13
考察项目设置需考虑产品和剂型特点
• 原料药-性状、熔点、有关物质、含量,对于 可能产生光学改变的异构体,还应注意考察旋 光度、光学异构体的含量等
• 生产企业作为产品的质量责任主体,在产品 获准上市后,采用实际生产规模的产品继续 进行稳定性研究,以考察上市产品最终的稳 定性。如有必要,可对贮存条件和有效期申 请修改。
7
二、稳定性研究涉及的几个要素
1、对样品的要求
– 规模 – 批次 – 处方工艺
8
规模
– 稳定性研究用样品应达到一定规模
• 中国药典2000年版:片剂、胶囊等固体制剂一般 需在10000个制剂单位左右,特殊制剂特殊品种灵 活掌握。
-拆封后产品暴露于外界环境因素,可能变得 不稳定
-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
2、考察方法
-模拟临床使用方法,考察多次拆封后的稳定 性
-考察时间应足够长
31
四、稳定性研究结果的评价和应 用
– 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整体评判产品稳定性 – 确定药品保存条件、包装材料/容器、有效
期
32
(一)保存条件的确定
– 新药
– ICH规定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长期试验条件
气候带Ⅰ: 温带的
21℃ 45%RH
气候带Ⅱ: 高湿的亚热带 25℃ 60%RH
气候带Ⅲ: 干热的
30℃ 35%RH
气候带Ⅳ: 湿热的
30℃ 70%RH
26
2003年2月,ICH/WHO发布 Regulator’s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