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的角度分析边城
谈《边城》的田园牧歌之美-2019年文档

谈《边城》的田园牧歌之美沈从文《边城》构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
清澈透明的碧溪,安适独居的老船夫,寂静和平的茶峒城连同那个令人兴奋的热烈欢快的端午节,无不呈现着一种原始的引人神往的古朴美。
这幅动人的天然图画连同充盈在其中的原始的人情人性美,都有力地支撑着《边城》的牧歌情调。
美丽的边城与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灵,都在作者流畅的叙述中互相印证和沟通着。
一.人性美《边城》是作者供奉着“人性”的一座希腊小庙。
在边城里,人性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农村中的人不论贫富尊卑都是美的。
这里没有压迫和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一种源于本性的爱,人性中带有原始的淳朴和善良,在老船夫、翠翠、傩送等人物身上,体现出勤劳、朴素、善良、热情等美好的品质。
在爱情关系上,更表现为自然与纯真,同时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潜在影响。
总之,《边城》是有美皆备的,它“简直就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1]。
《边城》是作者供奉着“人性”的一座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全部寄托。
她“在风日里长大,把皮肤晒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2]。
她纯洁坚贞,恬静温柔,从表面到内心都晶莹剔透,姣好无比。
在这个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情怀。
翠翠是幸福的,不仅因为她生长在美丽的边城,还因为无论是天保,傩送,或者老船夫,杨马兵,甚至船总顺顺,都深爱着翠翠,且彼此间又怀有亲切的感情。
然而她又是最不幸的,她的父母双双殉情而死,她和外祖父的生活虽然恬淡,平静,但在翠翠敏感的心里总隐现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寂寞,孤独,忧伤之感,以及对孤独的莫名恐惧,她甚至会在无人的时候独自垂泪。
祖父虽然一心要把她交付给一个可靠的人,但爱她的大老和二老却一个不幸被淹死,另一个黯然远行,而与她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心力交瘁而死,只留下她独自守着渡船,在迷茫与无望中毅然诚恳地等待情人的归来。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1.自然美2.人性美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
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祥,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适宜--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表达,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
《边城》中的美

《边城》中的美《边城》中的美 从边城整篇⼩说看,沈从⽂不同于鲁迅先⽣《祥林嫂》对民众“劣根性”的揭⽰与批判,⽽是努⼒去发掘“美”,甚⾄创造“美”。
哪怕这“美”是忧伤的。
整篇⼩说渗透的⽆⼀不是沈从⽂对“美”的追求的理想。
以下是⼩编为⼤家推荐的《边城》中的美,希望能帮到⼤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执着的美的抒写 1、⼈性美 ⼩说《边城》以撑渡⽼⼈的外孙⼥翠翠与船总的⼉⼦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简直就是⼀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活的⼈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城、⾣⽔岸边茶峒⾥的“⼏个愚夫俗⼦,被⼀件普通⼈事牵连在⼀处时,各⼈应得的⼀分哀乐,为⼈类‘爱’字作⼀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之间的互爱来表现⼈性之美的。
《边城》⾥,沈从⽂笔下的⼈⽆⼀不是他“美”的理想的化⾝。
船总顺顺及两个⼉⼦天保和傩送、⽼船公及其外孙⼥翠翠等,总是描写得那么“纯”,那么透明。
例如: 翠翠,她“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只⼩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
“风⾥⽇⾥长养着”⾃由⾃在的⽣长,容貌是那么美丽,“⽪肤⿊⿊的,有着⼀双清明如⽔晶的眼睛,活泼得像⼭间的⼩动物”,性情是那么含蓄,对爱情的美好的憧憬……,可以说,这是⼀个活脱脱的东⽅古典型⼥⼦,对爷爷却是那么的孝顺,祖孙俩在这古⽼⽽⼜清澈的溪⽔边、⼩船上、⽩塔下相依为命。
⼀不贪财,⼆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于助⼈,寄托了沈从⽂⾃然朴实的美、含蓄的美、对未来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
⽼船公,他“活了七⼗年,从⼆⼗岁起就守在这⼩溪边,五⼗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造福于⼈,忠于职守,从不收过路⼈⼀分钱,实在拗不过的,“为了⼼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扎⼀扎挂在⾃⼰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船公爱喝酒,但他的酒⼈⼈都可以喝,上街买⾁,怕⽼板不要钱,事前总是计算好把钱硬塞到对⽅的钱袋⾥,对孙⼥更是⽆微不⾄的体贴疼爱……从他⾝上体现出来的是勤劳的美、善良的美、厚道的美、重义轻利的美。
浅析《边城》美的呈现

浅析《边城》美的呈现浅析《边城》美的呈现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析《边城》美的呈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析《边城》美的呈现摘要:《边城》是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这是一曲爱与美的赞歌,旨在重塑民族品格。
本篇小说处处渗透了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在感受本篇小说中所描述的淳朴民情时,我们不仅看到了真的存在,找到了善的影子,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美的境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创作境界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平凡人(翠翠、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的一个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美丽的边城山水,展现了古老的淳朴民情,展现了爱与美的力量,展现了微妙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创作境界追求。
《边城》的创作境界即是呈美。
“至于‘情景合一’,则是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
地造化之工,这就是‘美’”。
①艾米《山楂树之恋》和沈从文《边城》同为纯美系列的爱情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示爱情的美感,两篇小说都极力渲染了景物的美,然而两位作家表达美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美在了一棵树,而《边城》却美在了整个山城,《边城》的美是随处可见的,而《山楂树之恋》的美只美在了那个季节。
小说《边城》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个远离喧嚣的偏远地的美,像极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山楂树的美适合藏进记忆,那是属于回忆的,而山城的美适合观赏,那是属于享受的。
茶峒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城,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切都美不胜收,美的那般纯粹,那般自然,使得凤凰小城成了无数读者向往的理想边境。
这里的树没有经过修葺,这里的山没有经过雕琢,这才是源自大自然的美,也正是这样的山水才滋养了小城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浮躁,安于本分,但这并不是不求进步,并不是失去了生命的力量,而是一种“让命运的归命运,让自己的归自己”②的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同自然般成长。
《边城》的美不仅源于茶峒山水的美丽,还源于文本本身,在《边城》的叙述过程中,处处可以找到美的足迹,首先,本篇小说的语言存在着一种话语蕴藉的美。
从美的角度分析报告边城

赏析《边城》之美摘要:对《边城》中展现地自然美、民风美和人物美进行赏析,引导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地享受,进一步了解掌握作品,解读作者所要表现地林林种种,近距离地感受作者丰富地内心世界.关键词:《边城》风情美山水美人物美正文:《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地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地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地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地抒情乡土小说.对于《边城》中美地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地享受.一、风情美尽展世外桃源“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地湘西,他最熟悉地是这一地区地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地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地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地鉴赏价值,浓厚地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地厚重.作为生活其中地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这画是优美地、精致地、绚丽地,它蕴含了湘西边地地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地楚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地本是一种“人生地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地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地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地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地土性乡风.他笔下地湘西是这样地: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地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地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地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地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二、山水美使人如入境界有位名家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地眼睛.作者用传神地笔触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现这样地画面:“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地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样地场景在早年农村居住过地人都会有似曾相识地感觉.小说中那清澈见底地河流,那凭水依山地小城,那河街上地吊脚楼,那攀引缆索地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地白塔,那深邃逼人地竹篁中鸟雀地交递呜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地景物,都自然而美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给人以美地享受.第二章中对边城发大水,人们从容应对地描写,对吊脚楼上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地妓女地描写,无不显示了湘西地“田园气息”.沈从文地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地基础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三、人物美尽显质朴善良边城地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地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地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地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地世外桃源,创造地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地一面——边城地人民就是人性美地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地是人地淳朴、勤俭、友善、和平地景象.“管理这渡船地,就是住在塔下地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地,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地职务对于本人地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地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地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此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地甘苦,理解失意人地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一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轻人地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而更让人称奇地是那只黄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地,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初读“湘西系列”地读者可能对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颇感费解,可是在湘西“情爱地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地,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杀掉也就杀掉了,感情至上,视生命为粪土,这种情况较多”.翠翠父母地殉情并非由哪个人或哪种权势所逼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们地悲剧性格一因善而犹豫不决,因善而有所顾及,因善而伤害自己.刘西渭说:“作者地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地成份,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地分量.”《边城》开篇,作者就将这因善而引起地悲剧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远离文明地封闭小城,一群自然率性地人们因善良而丢失了自己.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地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水孕育出来地一个精灵,她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地,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地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美地精灵与化身.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地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地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地归来.这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地柔美,柔美中地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地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地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地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地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地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地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地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地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地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地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地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地真善美.《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地田园牧歌中,为人类地爱作了恰如其分地说明.在作者灵动地语言、美妙地笔触下,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自然、民风、人性地美丽.感知这样地作品,我们获得地是心灵人性地净化与滋养.。
浅析《边城》之美

浅析《边城》之美——关于《边城》的读书报告姓名:专业:年级:层次:学习中心:完成时间:浅析《边城》之美——关于《边城》的读书报告在湘西风光秀丽的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和孙女翠翠。
他们纯朴善良。
情窦初开的翠翠遇见了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一见钟情。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翠翠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守着渡船,等着傩送归来。
沈从文的《边城》开始并不受一些作家和文艺批评家认可,认为他脱离了阶级属性,逃避现实和社会一些尖锐问题,游离于社会背景之外。
后来经过研究,一些文艺批评家开始认识到《边城》的价值,认为“这是一种自然,健康,优美的不悖乎人性的表达方式”,然而笔者经研究认为《边城》中最美之处在于有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自由主义思想,这是人性美的核心,除了歌颂人性美之外还有自然美和风俗美的描写也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
作者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相结合,通过二两代人的爱情则将边城的风俗人情及独特的异质文化展现出来。
对于《边城》中独特的风俗美,自然美,人性自由之美的观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一《边城》中的风俗美在朱栋霖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称“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很多文艺评论家都认为《边城》是一幅画,具有“绘画美”而笔者认为,《边城》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还有“音乐美”。
所谓的“音乐美”不是指节奏的平仄,音节的押韵,重章叠唱,而是指“歌声”,没有两代人的爱情悲剧这一情节就不会有《边城》,而没有军人的“歌声”就不会有翠翠的诞生,没有傩送的“歌声”就不会有翠翠凄美曲折的爱情。
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

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边城》的美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边城》中对和谐纯美乡村世界的描写小镇茶峒美丽的自然风景,清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淳朴善良的民俗风情,忠诚厚道的村民百姓,正如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作品中这类描写随处可见。
1.人与人和谐关系美的描写《边城》中对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给予了歌颂。
在作品所构建的理想世界中,随处可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沈从文作品中有重要体现,这也是其追求的理想社会生态图景,执着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是和睦融洽的人与人关系的集中体现。
如:对于过渡人执意要给的钱,管船人为了心安,用这些钱托人买来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茶叶,烟草挂在自己腰带边,对需要的过渡者慷慨赠予;茶叶则用大缸泡好,以给路过的人解渴。
再如文中对顺顺的描写,虽然他的脚略有毛病,甚至影响到走路,但并不妨碍其泅水,而且为人是那么公正无私、洒脱大方,慷慨而又能济人以急,对于过往的船只,失事破产船家、过路退伍士兵、游学文墨人等,但有求助,无不倾力相帮。
这也使得他赚来的钱极容易地花了出去,无法同贩油商人一样富贵发达起来。
再如,当老船夫死后,城中的杨马兵对翠翠说:“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我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
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
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手这只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
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在这个桃源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显得如此质朴、和谐与融洽;人与人之间尊重和爱护,甘苦与共,不分贫富,不讲地位,均诚挚相待,和善相亲,充满关爱与真情。
翠翠与二佬兄弟执着纯朴,顺其自然的男女之爱;翠翠祖孙,船总父子孝顺敬爱的血缘之情;老船夫与邻里关系友好和睦的相处等,处处显示出真实的、和谐的人际氛围,这是未经现代社会污染过的理想世界,是作者一心向往执着追求的理想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边城》之美
摘要:对《边城》中展现的自然美、民风美和人物美进行赏析,引导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的享受,进一步了解掌握作品,解读作者所要表现的林林种种,近距离地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山水美人物美
正文: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对于《边城》中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一、风情美尽展世外桃源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二、山水美使人如入境界
有位名家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用传神的笔触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现这样的画面:“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这样的场景在早年农村居住过的人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邃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呜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美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章中对边城发大水,人们从容应对的描写,对吊脚楼上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妓女的描写,无不显示了湘西的“田园气息”。
沈从文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
三、人物美尽显质朴善良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此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一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在说到两位年轻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只黄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
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
初读“湘西系列”的读者可能对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颇感费解,可是在湘西“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杀掉也就杀掉了,感情至上,视生命为粪土,这种情况较多”。
翠翠父母的殉情并非由哪个人或哪种权势所逼迫。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们的悲剧性格一因善而犹豫不决,因善而有所顾及,因善而伤害自己。
刘西渭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份,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
”《边城》开篇,作者就将这因善而引起的悲剧徐徐拉开了帷幕。
在这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一群自然率性的人们因善良而丢失了自己。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
她是湘西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的归来。
这
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的柔美,柔美中的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
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
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
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的真善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作者灵动的语言、美妙的笔触下,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自
然、民风、人性的美丽。
感知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是心灵人性的净化与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