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例肾上腺皮质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合集下载

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病理研究(附47例分析)

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病理研究(附47例分析)

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病理研究(附47例分析)
韦敏怡;冼苏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1996(018)006
【总页数】3页(P692-694)
【作者】韦敏怡;冼苏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6.602
【相关文献】
1.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临床和病理研究(附305例分析) [J], 宁景春;杨晓苏;肖波;杨欢;张宁;梁静惠
2.肝脓肿CT诊断与病理研究(附30例分析) [J], 宋贵良;杨洪巍;秦秀;甑鹏飞
3.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研究(附1063例分析) [J], 傅俊惠;连锦州
4.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和MRI、CT诊断(附47例分析) [J], 王建武; 冯学彬; 彭如臣
5.头颈部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研究(附22例分析) [J], 黄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上腺皮质大腺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肾上腺皮质大腺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直径 4 . 0 — 8 . 8 a m, 平均 ( 5 . 5 ± 1 . 6 ) c m。MR I 表现 : 1 2例 肿 物 均 边 界 清 晰 , 2例 信 号均 匀 , 1 0例信 号 不 均 匀 , T 2 WI 均呈等一 高信号 , T , wI 以等一 低信 号 为 主 , 3例 T 。 WI 见 少 许 斑 片状 稍 高 信 号 ; 3例 T 。 WI 正 相 位 见斑 片状 高信 号 , 反 相 位 信 号 有 减 低 。动 态 增 强 扫
呈 均 匀强 化 。声 像 图 表 现 : 1 2例 肿 物 均 为边 界 清 晰 , 有包膜 , 1 0例 内部 回声 不 均 , 呈等一 低 或
等一 高 回声 , 2例 呈 均 匀 低 回声 。C T表 现 :4例 均 表 现 为肿 物 密 度 不 均 , 其 中 3例 见粗 大钙 化 , 2例 内见 少 量 脂 肪 成 分 , 2例 肿 物
中心 见 不 规则 低 密 度 区 。 病理学表现 : 1 2例 肿 瘤 均 有 完 整包 膜 。 2例 质地 均 匀 , 7例 内部 呈结 节状 , 伴粗 大纤 维 分 隔 ; 3例 肿 物 内
见钙化 ; 3例 见囊 变 ; 3例 肿 物 内出 血 ; 2例肿 物 中心 坏 死 ; 3例 含 脂质 成 分 。 结论 : 肾 上腺 皮 质 大 腺 瘤 影 像 具 有 体积 大 、 包 膜完 整 ,
姚金 朋 , 陈 雁 , 周 纯武 , 郝玉芝, 牛 丽娟 , 王 勇
( 中 国 医学 科 学 院 北 京 协 和 医学 院肿 瘤 医 院 影像 诊 断科 , 北 京 1 0 0 0 2 1 )
Y A0 J i n - p e n g ,C H E N Y a n ,Z H OU C h u n - w u , H A0 Y u - z h i ,N I U L i - j u a n ,WA N G Y o n g

探索生化检验在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探索生化检验在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90226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0 引言肾上腺皮质疾病是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所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同时伴有高血压和免疫系统障碍以及潴留等疾病,病情严重时能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1]。

然而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同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和无特异性,因此对此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当前,对此病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检测血常规来进行确诊,但是有较多的局限性。

研究表明,采用生化检验醛固酮的含量,能有效鉴别患者肾上腺皮质疾病。

本次研究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肾上腺皮质疾病,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率,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肾上腺皮质疾病患者100例,本次研究排除患有严重意识障碍和严重发热肝、肾功能疾病患者。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50例)与观察组(n=50例),对照组患者中,女性28例,男性22例;最小年龄为51岁,最大年龄为75岁,中位年龄(62.4±5.1)岁;观察组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23例;最小年龄为55岁,最大年龄为76岁,中位年龄(62.9±5.8)岁;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检验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检验,抽取受检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液4mL,放置如无菌的试管中,采用每分钟3000转的离心机,离心5分钟,分离血清备用,检测受检者血清中血糖、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磷、钠、钾、钙等多项指标。

观察组采用生化检验,主要包括24h尿17-羚皮质类固醇、24h尿醛固酮和血浆醛固酮等。

生化检验在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生化检验在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生化检验在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生化检验在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对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确诊为62例肾上腺皮质疾病患者实行分组研究,各为31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生化检验和常规检验,并对比两组的检验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检验总有效率为90.32%,与对照组的67.74%相比准确度更高,且差异P<0.05。

结论将生化检验应用在肾上腺皮质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可获得较高临床诊断效果,值得推广使用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上。

【关键词】生化检验;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效果;价值分析前言肾上腺皮质疾病的引发机制是患者自身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分泌失调,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发生紊乱后出现多项病理特征;同时,引发肾上腺皮质疾病还会对患者的各项机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血压上升还有抵抗力下降等,甚至危害到患者的正常生育功能,且多发人群为女性患者。

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肾上腺皮质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本文将生化检验方式应用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上,并探析其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确诊为62例肾上腺皮质疾病患者实行分组研究,并随机分成各为31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19~43岁,平均36.20±2.11岁;病程:1~6年,平均3.04±1.07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6例,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5例。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19~44岁,平均36.69±2.45岁;病程:1~7年,平均3.24±1.13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9例,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2例。

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检验,即抽血化验。

测定内容主要包括钙、钠、氯、甘油三酯、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还有血糖水平等。

急性肾上腺皮质危象20例临床分析

急性肾上腺皮质危象20例临床分析

龙源期刊网
急性肾上腺皮质危象20例临床分析
作者:包文苟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28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肾上腺皮质危象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急性肾上腺皮质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胃肠道症状、极度衰弱状(疲乏无力、萎靡嗜睡、精神不振)及休克等。

(2)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核细胞增多、低钠血症、低血糖症及血皮质醇水平降低。

(3)转归:经系统治疗后,好转19例(95.00%),死亡1例(5.00%),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结论急性肾上腺皮质危象临床表现多样,须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以及时明确诊断并尽快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耽误抢救时机。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危象;急性;诊断;治疗。

肾上腺皮质腺癌临床病理分析(附4例)

肾上腺皮质腺癌临床病理分析(附4例)

公 司) D B显色。每种抗 体均设 阳性 和阴性对 照。参考 有 ,A 关文献 Ⅳj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形 态结构特 征 , 3, 细胞 异型性 , 核分裂 象数 目, 肿瘤 坏死 , 血管 浸润 , 包膜浸 润 , 周围组织 浸 润程度等 , 并对病例临床随访 进行综合分析 。
2 结 果 2 1 巨检 .
维普资讯

1 02 ・ 3
M 0DERN 0NC0L0GY . t 0c .20 6 . I 1 o Vo . 4.N0. 0 1
肾 上腺 皮 质腺 癌 临床 病 理 分析 ( 4例) 附
陈敬 信 , 张 平
【 摘要 】 目的: 报告 4 肾上腺 皮质 腺癌 , 例 复习有关 文献资料 , 一步认 识掌握 诊断标准 。方法 : 进 应用 病
合 文献 复习 , 以增强对 肾上腺皮质癌 的认识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临床资料 . 收集我院 2 0 0 3年 3月至 2 0 0 6年 2月经外科手术切除 的 肾上腺癌 4例 。详见表 1 。
1 2 方 法 .
送检肿物是不 完整瘤 体 , 为多个 破碎 块状 , 因肿 瘤 与周 围组织粘连不 易分离之故 。肿瘤最大体积 5 8m’最小体积 3c , 为 2 1m’平均体 积为 4 8 m ; 9c , 1 c ’ 最大重 量为 2 0 , 6 g 最小重 量 为 12 , 4 g 平均重量为 2 2 。肿瘤包膜不完整 , 面灰黄色 , 0g 表 切 面质软松脆 , 灰黄间暗红色 , 均可见 坏死 , 呈多彩状 。其 中例 1可见囊性 变 , 于肿瘤 中心 , 位 直径 2 m。 c
标本用 4 甲醛 固定 。石蜡包埋 , % 常规 H E染 色 , 进行 并 了免疫组化 s P法染色 。抗体 C Vm、 g A P 购 于 D k K、 i C A、 F ( ao

肾上腺病例组合

肾上腺病例组合

肾上腺病例组合病理结果:病例⼀(肾上腺穿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病例⼆(右肾上腺穿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病例三(左肾上腺区)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伴囊壁多核巨细胞反应及胆固醇结晶形成。

病例四右侧肾上腺转移瘤。

病例五(左肾上腺)包膜下查见嗜鉻细胞瘤样结构和节细胞神经瘤样结构伴肿物中⼼梗死,胆固醇结晶形成及囊壁见肾上腺组织,考虑混合性嗜鉻细胞瘤。

病例六结核病史:左侧肾上腺结核。

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及⼩结:肾上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分析原发性肾上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是⼀种罕见的恶性度较⾼的肿瘤,主要发⽣于中⽼年⼈,预后差。

CT:肾上腺淋巴瘤在 CT上主要表现为在肾上腺区出现圆形、椭圆形、三⾓形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以椭圆形相对更常见,肿瘤较⼩时可保持正常的肾上腺形态。

由于肾上腺淋巴瘤在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甚⾄⽆任何症状;因此 CT检查发现时肿块往往已较⼤。

肾上腺恶性肿瘤边界⼀般不清,⽽淋巴瘤边界相对光整、清晰,对肾、下腔静脉等周围结构没有侵蚀,但可产⽣包绕、挤压等征象。

肾上腺淋巴瘤在病理上为单⼀细胞为主堆积⽽成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内瘤细胞密集程度⾼,⽽富含液体的间质成分少,因⽽肿瘤密度均匀MRI:肾上腺异常肿块信号影,界模糊或清晰,⼤⼩不等,病变信号可与脾实质相同,其内信号尚均匀,增强轻度均匀强化。

讨论:原发性肾上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是源于淋巴组织的细胞增⽣所致的恶性肿瘤,肾上腺⽆淋巴组织,⽬前研究认为发⽣于肾上腺的恶性淋巴瘤是来⾃于⾎管周围的未分化多潜能间叶细胞。

原发性肾上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位于腹膜后,并⽆内分泌功能,临床上不会产⽣⾼⾎压等⼀些肾上腺疾病常见的特征性症状,双侧原发性肾上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可造成肾上腺的破坏,有时患者因肾上腺⽪质功能低下就诊,与肾上腺⼀些⽆功能腺瘤特别是同肾上腺⼀些更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难鉴别。

免疫组化染⾊可显⽰LCA、CD20、CD45阳性,AE1/AE3、CD3阴性。

此病属侵袭性淋巴瘤,若早期诊断,早期化疗辅助放疗对病⼈预后有较⼤影响,35-45%的患者可治愈,长期以来,CHOP联合化疗被认为是标准的化疗⽅案,但长期⽆病存活率通常不超过40%,⼤部分患者或对其不敏感,难以达到CR,或缓解后⼜复发,后续治疗困难。

10594例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

10594例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

10594例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在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肾活检病理资料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类型、病程进展以及预后情况。

本文将对例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肾活检病理资料的主要内容和相关问题。

肾活检、病理资料、肾病、病理类型、疾病机制、治疗预后本文对例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病因、病理类型以及治疗预后等内容。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所有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同时对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在例肾活检病理资料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膜性肾病(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9%)、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0%)、急性肾小球肾炎(6%)和FSGS(7%)等。

不同病理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膜性肾病易导致肾功能不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多伴有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等。

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膜性肾病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在病程进展中,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而肾功能不全又可能引发其他类型的肾病,如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部分病理类型之间存在关联,如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FSGS,它们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诊断准确性,由于肾活检病理资料的分析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因此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其次是患者病史资料的完整性,在分析病理资料时,需要了解患者的完整病史,以判断病变程度和预后情况;最后是数据挖掘的局限性,由于肾活检病理资料数据量大,结构复杂,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和水平,加强对肾活检病理资料的分析和评估;二是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三是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更多有用的病理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分析204例肾上腺皮质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封玉玲【中图分类号】R5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136-02【摘要】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对204例肾上腺皮质疾病的病理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观察肾上腺皮质疾病的发病变化,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和束状带增生、腺瘤、腺癌的临床特征。

结果: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疾病的例数和构成比分别为106例(51.96%)、97例(47.55%)和1例(0.49%),且腺瘤>增生>腺癌。

球状带腺瘤直径小于束状带腺瘤,球状带腺癌直径小于束状带腺癌(P <0.05)。

球状带腺瘤血浆醛固酮水平高于球状带增生,而血钾水平低于球状带增生;束状带腺瘤与腺癌血皮质醇水平、血钾水平均高于束状带增生,而束状带腺瘤尿皮质醇水平低于束状带增生与腺癌。

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作为诊断肾上腺皮质疾病的首选,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内分泌生化检查可提示病变在肾上腺皮质发生的部位,但病变类型和肿瘤性质最后要依靠病理形态学检查确定。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疾病;增生;腺瘤;腺癌 肾上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

大多数为良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可引起激素分泌过多。

本文对204例肾上腺皮质疾病的病理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观察肾上腺皮质疾病的发病变化,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和束状带增生、腺瘤、腺癌的临床特征,探讨临床病理联系。

1 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病理科2000~2006年外科病理检查档案材料,肾上腺皮质疾病共204例,其中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疾病106例,束状带疾病97例,网状带疾病1例。

统计204例肾上腺皮质疾病的构成比、放射学检查所示病变直径、内分泌化验检查(血钾、血肾素、醛固酮、及血、尿皮质醇)各项指标的水平、性腺异常综合征发生情况等,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组间比较t 检验,P <0.05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1 肾上腺皮质疾病构成比。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疾病的例数和构成比分别为106例(51.96%)、97例(47.55%)和1例(0.49%)。

球状带与束状带疾病构成比相近,前者略高于后者。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腺瘤、腺癌的例数和构成比分别为25例(23.58%)、80例(75.47%)、1例(0.95%),腺瘤>增生>腺癌;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增生、腺瘤、腺癌的例数和构成比分别为42例(43.30%)、47例(48.45%)、8例(8.25%),腺瘤>增生>腺癌。

2.2 放射学检查。

肾上腺皮质疾病204例患者经放射学检查(包括B 超、C T 及MR I 检查)均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100.0%。

其中,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腺瘤平均直径1.6cm (1.0~2.8cm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腺癌平均直径3.8cm (3.0~4.3c m )。

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腺瘤平均2.4c m (1.0~3.5c m );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腺癌平均7.8cm (3.1~15cm )。

经t 检验,球状带腺瘤直径小于束状带腺瘤(t =-9.913,P <0.05),球状带腺癌直径小于束状带腺癌(t =-5.365,P <0.05)。

2.3 内分泌检查。

根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与束状带疾病的诊断指标不同,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分泌生化检查指标,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疾病内分泌化验指标血钾(mmol/l )血醛固酮(p mol/L )血浆肾素(ng/ml/h )增生2.56±0.56770.14±310.240.27±0.17腺瘤 2.39±0.523927.67±513.8430.33±0.15腺癌2.31±0.48—— 注:3P <0.05表2 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疾病内分泌化验指标血钾(mmol/l )血皮质醇(nmol/L )尿皮质醇(ng/ml/h )增生2.80±0.63372.6±135.6407.5±174.8腺瘤3.23±0.303527.8±158.33297.8±62.83腺癌3±3356±55335±53 注3<52.4 性腺异常综合征。

本材料中伴性腺异常综合征患者共3例,分别见于束状带腺瘤1例、束状带腺癌1例和网状带增生1例。

其中男性1例,出现女性化表现,如乳房发育、雌激素水平升高,但并不伴有Cushing 综合征;女性2例,均出现男性化表现,如绝经、血睾酮水平升高,其中1例伴Cushing 综合征。

3 讨论3.1 肾上腺皮质疾病构成比Blumenfeld 等[1]研究显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病理表现为腺瘤的约占60%~70%,增生占25%~35%,癌占5%。

本组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功能性增生、腺瘤、腺癌的比例分别为23.58%、75.47%、0.95%,与文献报道的比例相近,而束状带功能性增生、腺瘤、腺癌的比例分别为43.30%、48.45%、8.25%,与文献报道略有不同。

3.2 放射学检查对肾上腺疾病的放射检查包括B 超、C T 及MRI 检查等,已作为首选的肾上腺定位检查方法,可发现肾上腺增生或大结节样增生及肿瘤。

肾上腺皮质增生多为双侧,而肾上腺皮质腺瘤多为单侧发生,同时可能伴有对侧皮质萎缩。

C T 和M RI 对评价肿瘤良恶性有一定提示作用,通常C T 示肿瘤体积较小,外形光滑,呈圆形或卵圆形,内部结构均匀者多提示为良性;而当CT 显示肿瘤外形不规则,肿瘤内部有坏死或钙化、内部不均质、不规则增强,且瘤体体积较大者多为恶性[2]。

本研究资料中,C T 对肾上腺皮质肿瘤的阳性发现率为100.0%,且球状带腺瘤与束状带腺瘤、球状带腺癌与束状带腺癌的直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

3.3 内分泌实验室检查研究显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患者血醛固酮水平>20ng/dl (1ng/dl =27.7pmol/L ),而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一般低于20ng/dl 。

研究显示,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血钾水平高于醛固酮瘤患者,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腺瘤与腺癌患者血皮质醇高于束状带增生患者,而束状带腺瘤患者的尿皮质醇低于束状带增生与腺癌患者[3,4]。

本材料中,204例肾上腺皮质疾病中球状带腺瘤血浆醛固酮水平高于球状带增生,而血钾水平低于球状带增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束状带腺瘤与腺癌血皮质醇水平、血钾水平均高于束状带增生,而束状带腺瘤尿皮质醇水平低于束状带增生与腺癌。

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

3.4 性腺异常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性肿瘤可引起性腺异常综合征,在幼儿、青春前及成人均可发生。

男性化肾上腺肿瘤在幼儿发病者绝大多数为癌,常伴Cushing 综合征,男性表现同性性早熟,女性表现异性性早熟,成人大多女性发病,多毛症是常见的初发症状,还可有闭经、阴蒂肥大、睾酮增高,肌肉发达似男性。

女性化肾上腺肿瘤多发生在男性成人,多数以乳房胀痛、增大就诊,伴性欲减退,睾丸萎缩,雌二醇增多。

有人认为此肿瘤为混合性分泌功能紊乱,除性腺异常外,常伴发皮质醇症、原醛症等临床征象[5]。

—63—.070.47.81.40.212.7:P 0.01病例分析本材料中,表现为性腺异常综合征者共3例,均为成人发病。

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疾病中2例,除Cushing 综合征表现外,其中有1例(腺瘤)女性还表现血辜酮升高和女性男性化,而另1例(腺癌)男性表现雌激素水平升高及女性化。

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疾病1例,为女性增生患者,表现男性化及典型的Cushing 综合征。

参考文献[1] Blumenf eld JD.Diagnosis a nd t reatment of p rima ry aldo 2steronism[J ].World J Urol ,1999,17:15~21[2] 刘定益,黄承智等.库欣综合征208例闭.临床泌尿外科杂志[J ].2003,18:196~198.[3] 彭依群,廖二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2[4] 刘定益,邵冰峰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附507例报告)[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413~416[5] 张辉,强万明,张素珍,等.肾上腺性征异常症(附20例报告)[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11:650~652.作者单位:404000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66例临床分析金本亮【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137-02【摘要】目的:总结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 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方法。

方法:132例患者分为TM E 组与传统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TME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等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无论是行前切除术还是Mile s 手术都应该遵循TM E 原则,并应在术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疗效。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低位直肠癌 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 E )较传统手术方法有明显的降低局部复发率,在降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亦较传统手术方法有明显的优势[1]。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3年起采用TM E 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66例,取得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132例,男70例,女62例,年龄36~82岁,平均64.35岁,均为2003年6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

Dukes 分期A 期8例,B 期46例,C 期78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TM E 组与传统手术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术前分期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手术方法1.2.1 开腹后确认可行根治术,自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开始清扫其周围脂肪组织及淋巴结。

1.2.2 结扎切断直肠上动、静脉,距肿瘤上缘6~10厘米预切断线离断肠管,保护双侧输尿管,紧靠近腹下神经内侧剪开盆腔脏层筋膜,直视下以电刀沿盆腔脏层筋膜和壁层筋膜之间锐性分离,进入骶前间隙,由后向前分别将左右腹下神经内侧的脏层筋膜,肿瘤肠段及直肠系膜完整游离,向下直至肛提肌平面,前壁的分离在Dougolas 窝前方约1厘米处剪开盆底腹膜,在De 2nonvilier s 筋膜前方分离至前列腺平面或直肠阴道隔的底部,以电刀直视下锐性分离,一般无需结扎血管,至距肿瘤下缘2~5厘米开始游离直肠周围系膜,暴露出肠壁浆膜层,切除直肠系膜距肿瘤下缘达2~5厘米以上,距肿瘤下缘2~5厘米以闭合器离断肠管,移走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