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
简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

简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
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
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轻、稳、准、快,稳定病人情绪,主动关心和病人的起居及做好生活护理。
在解释和安慰患者时,绝不能由于自己的负性心理状态影响病人的情绪,要言语得体,语气和蔼,体贴和关心患者,从而融洽护患关系,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2吸氧间断或持续吸氧,氧浓度2-4升/分钟,吸氧是心肌梗塞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
3卧床休息发病后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谢绝探访人员,床上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病员的洗脸、喂饭、翻身、大小便等由医护人员协助进行。
护理操作和治疗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避免影响病员休息。
第二周可下床在床边活动。
第三至第五周,如病情稳定,可离病室活动及散步。
对有并发症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4饮食和大小便护理心肌梗塞病人第一周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1周后给半流质或软食。
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忌暴饮暴食。
食物结构中应给低脂肪、适量的蛋白、水果、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尽量少食盐、茶、咖啡,忌烟酒。
必要时可用通便药物甚至灌肠,防止大便过程中诱发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5疼痛护理心肌梗塞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疼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心肌梗塞面积扩大。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

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溶栓后再灌注可产生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后 果,如比较常见 的 再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可 对 病 人 产 生 致 命 性 的 损
的适应证。其中男 10 例,女 8 例;年 龄 40 岁 ~78 岁,平 均 58 岁。18例病人 均 无 溶 栓 禁 忌 证,经 尿 激 酶 溶 栓 治 疗 后 治 愈 出
16例病人有胸 痛,在 溶 栓 后 迅 速 得 到 缓 解,缓 解 时 间 在 溶 栓后10 min~40 min,平 均 25.5 min。8 例 病 人 ST 段 下 降 > 50%。10例病人溶栓后 ST 段下降直至接近正常。大多 数 病 人 随着胸痛缓解 ST 段趋于下降。肌 酸 激 酶 同 工 酶 峰 值 前 移 的 病 人有12例,峰值出现范围在7h~14h,平 均 11.7h;峰 值 无 前 移者6例,峰值出现>14h,平均22.5h。再灌注心 律 失 常 发 生 率为25%(18/72)。 心 律 失 常 发 生 在 静 脉 给 药 后 30 min~90 min,一般持续10min~120min,多发生于 胸 痛 缓 解 及 ST 段 下 移之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出现在胸痛 缓 解 以 及 ST 段 下 移 之 后,前壁心肌梗死可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持续性室性心 动 过速、心室颤动,下壁心肌梗死可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 征。 出现以上症状要高度怀 疑 是 否 为 再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进 一 步 实 施 冠状动脉造影等,确 切 判 断 是 否 为 再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本 组 出 现 1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 短 暂 性 室 性 心 动 过 速,经 及 时 予 对 症 治 疗护理后均得 到 缓 解;出 现 1 例 持 续 性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1 例 心 室 颤动,经电复律均成功;出现1例 心 动 过 缓,1 例 低 血 压 综 合 征, 经对症治疗护理后症状缓解。 3 再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9期 C ont em pora ry M edi c i ne,Sept e m ber 2008,I ss ue N o.149护理N u r s i n g 溶栓治疗可减小梗塞面积,改善预后。
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塞面积越小,病死率也越低。
目前已成为心肌梗塞病人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静脉溶栓也有一定的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为此,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有重要意义。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自1996年~2006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1例,符合溶栓治疗条件者给予国产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77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4例,年龄在38~76岁。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入C CU 病房进行心电血压监测1~7天,给予特级护理。
2常规准备常规准备静脉溶栓治疗所需的一般物品及药品,同时护士还应对溶栓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使静脉溶栓的准备工作更加细致。
护士守候在病人床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3 溶栓治疗的配合3.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胸闷等不适,常给患者带来濒死感觉,使病人紧张不安、焦虑、恐惧。
患者入院后首先观察患者心理及精神状态,使用语言与非语言性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
一边测血压,一边向患者介绍说:“我是你的责任护士,我会时时刻刻在你身边。
”溶栓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安静,保持病人绝对卧床,让患者的直系亲属在患者的身旁,可轻轻的握着患者的手给予精神安慰,使其情绪稳定,各项治疗技术操作都要有条不紊的进行,要敏捷、准确、轻柔、忙而不乱、紧张而有序。
3.2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一般在患者同一上肢建立双静脉通道,一条通道保证溶栓药物按时输入,另一条静脉通道可以作为补液及加用抢救药物,使患者在病情变化时能够及时的得到药物治疗,为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另一上肢用于测量血压。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体会【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97-01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多无明显诱因,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生,部分病人可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寒冷刺激等诱发。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时间多在发病后的短时间内。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
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1 临床表现一般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其程度较平素所发生的心绞痛明显加重,持续时间较长,多在半小时以上,可达数小时或数天。
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病人常烦躁不安、大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恶心、呕吐、肠胀气和上腹部胀痛,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疼痛发生后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发热、心动过速。
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1周左右,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
疼痛时常伴有血压下降,部分病人在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仍低于80 mmhg,同时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
昏厥者则为休克表现。
2 护理措施2.1 卧位护理:发病后1~7天应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谢绝探访人员,减少床上活动。
病员的日常活动等由医护人员协助进行。
7~15天可在床边活动。
15~35天如病情稳定,可离病室活动及散步。
对有并发症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根据病情和对活动的反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应监测其心率,血压、呼吸询间其感受,观察其反应。
若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心律失常等应停止活动。
对于病情稳定者目前主张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早期康复。
2.2 饮食护理:疼痛剧烈时禁食。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通 率 8 .3 ; 3 3 % 未通 5例 。再 通 病 例 中均 出现 再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 包括 室上 性 心 动 过 速 6例 , 性 早 博 7 室
例 , 阵 室 速 4 例 , 颤 2例 。 高 度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3例 , 性 心 动 过 缓 6例 , 亡 6 例 均 为 窦 性 心 动 过 短 室 窦 死
XU R  ̄a Z A h n d n u] , H NCZ o g og, H i n e a i U Ami , t l
( meg n yD p r n F reG n r l s i l B ln 0 1 2 hn ) E re c e at t fA me o oc e ea p t , e ig 1 0 4 ,C ia Ho a l
( 军 总 医 院 急 诊 部 , 北 京 1 0 4 空 0 1 2) 摘 要: 目的 : 讨急性心肌 梗死 早期溶栓后 再灌 注心律 失常对预 后 的影响 。方法 : 探 对确诊 为 急
性心肌梗 死 的 3 0例 患 者 临 床 诊 治 资 料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 结 果 : 0例 患 者 中 。 状 动 脉 再 通 2 3 冠 5例 , 再
缓 或 高 度 房 室传 导 阻 滞 。 结 论 : 期 溶 栓 仍 然 是 抢 救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的 首 选 措 施 , 性 心 肌 梗 死 再 灌 注 早 急 后 缓 慢 心 律 失 常 死 亡 率 明 显 高 于 快 速 心 律 失 常 ( < . 5) P 00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

上 性心动过 速 ,6 例短 阵室速 ,l 出现短 阵室速伴 室颤 ,窦性 心动过 例 缓3 ,房室或束 支传导阻滞5 。 例 例
心 肌酶 谱变 化 :C 及C MB 均峰 值 出现 时 间分别 为 ( .± K K- 平 87
Hale Waihona Puke 心律 失常 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结果 7 例 中,6 8 3例溶栓后 冠状动脉再通,其 中5 例 出现再灌注心律 失常,再灌注心律 失常类型: l
房早 3例 ,单 纯性 室早 3 例 , 阵发性 室 上性 心 动过 速 2例 ,短 阵室速 6例 ,短 阵室 速伴 室颤 l , 窦性 心动过 缓 3例 ,房 室 或束 支传 导 1 例
心肌 而发生新 的生理 、生化改变造成的心律失常。可出现短暂的加速 室
塞 的部 位 :其 中前间壁 、前壁 、广 泛前壁4例 ,下壁 、后 壁、右 室l 1 9 例 ,复合 型l例 。 8
1 . 2病例排 除标准
性 自主心律 ,短 阵室性心动过速 ( )或心室颤动 ( 室速 室颤) ,房室或 束支传导阻滞 突然消 失或 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等 ,其发
溶 栓治疗 是治疗急性 心肌梗死 的有效 措施之一 ,它可 以抢救 缺血 心肌 ,缩 小梗死 面积 ,保护 心室功能 ,降低病死率 。然而缺 血心肌重 新得到 血流灌注 时 ,常 出现再灌注心律 失常 ,这个 问题亦 日益受到人
们的关注 。 因此将 近几年我 科收治 的急 性心肌梗死 患者在 急诊溶栓治
21 和 (O1 23 。 .)h 1.士 .)h
3讨 论
激酶 ,肌 酸激酶 同工酶 、天 冬氨酸转氨酶 、肌 钙蛋 白I )浓度呈动态改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重组链激酶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

3 1 溶 栓 前 的 护 理 心 前 区 疼 痛 剧 烈 患 者 多 有 紧 张 、 惧 、 . 恐 焦 虑 、 安 心 理 。 要 为 患 者 提供 安静 、 适 的 护 理 环 境 。 温 和 不 舒 的 与 患者 交 谈 讲 解 疾 病 , 其对 治疗 和护 理有 一定 了解 , 解 使 缓 紧张、 惧心理 , 恐 以积 极 配 合 治 疗 。做 好 溶 栓 前 的 准 备 , 重 如 组链 激 酶 、 托 品 、 多 卡 因 、 颤器 等 。 阿 利 除 3 2 溶 栓 中 的护 理 . 必 须 严 密 观 察 心 电监 测 , 7例患 者 在 有
在溶 栓 后 1 ~4h出现 室 性 早 搏 、 联 律 及 室性 自主 心 律 二
的有 1 例 , 性 心 动 过 速 2例 , 9 室 I~ Ⅲ度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9例 ,
房性 早 搏 4例 , 房 纤 颤 2例 。患 者 心 前 区 疼 痛 缓 解 , 电 图 心 心 S T段 回落 , 果 明显 , 一 例死 亡 。 效 无
1 临 床 资 料
备 好 阿 托 品 或 异 丙 肾 等 。 密切 观察 病 情 变化 , 无 寒 战 、 疹 有 皮 等 变态 反应 , 有 不 适 要 及 时 通 知 医 生 。要 及 时 准 确 填 写 好 如
护理 记 录 。
3 3 溶 栓后 的 护 理 溶 栓 后 l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发 生 率 . ~4h再 本组男 2 7例 , 9例 ; 龄 3 ~7 女 年 6 8岁 , 均 平 最 高 。 持 续 心 电监 测 、 氧 ( ~ 5L mi) 定 时 做 心 电 图 , 吸 4 / n, 严
切 观 察 不 良反 应 及 并 发 症 , 时 处 理 。 向 患 者 讲 解 卧 床 休 息 及 的重 要 性 , 时做 好 患 者 的生 活 护 理 、 食 指 导 及 健 康 教 育 , 同 饮 这 也 是 减 少 并 发 症 和 提 高 存 活 率 的重 要 护 理 手 段 。 [ 参 考 文 献 ]
镁离子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氨基 酸钾 镁 的 方 法 , 察 其 对 再 灌 注 心 律 失 常 的影 响 , 观 将
结 果 报 告 如 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结 果
11 病 例选 择 . ①4 2例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病 人 均 选 自 19 96年
8月 ~2 0 年 8月期 间确 诊 的住 院病 人 ,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01 随
3 讨 论
急 性心 肌 梗 死 静 脉 用 脲 激 酶 溶 栓 后 出现 再 灌 注 心 律 失常 , 目前 认 为 其 机 理 , 要 是 由 于 细 胞 损 伤 后 产 生 氧 主
5 %葡 萄 糖 5 0 l 脉 滴 入 , 时 另 开 放 静 脉 滴 入 国 产 脲 激 0m 静 同 酶 10万 U加 入 O 9 5 . %生 理 盐 水 lO / 0 i 完 : 照 组 O m 3 r n滴 a 对
急性 心肌 梗 塞溶 栓后 再 灌注 心 律 失 常 发 生 率 比较 , 治 疗组 4例 占 2 % . 照组 l 0 对 3例 占 5 % , 见表 1 9 详 。
和对 照 组 , 中治 疗组 2 其 0例 , l 、 5例 , 龄 4 男 5例 女 年 2~6 6
岁 , 均年 龄 5. 平 3 9岁 。 对 照 组 2 2例 . 男 l 8例 、 4例 , 龄 4 女 年 _ 9岁 , 均 年 龄 4~6 平 5 . 。 两组 4 44岁 2例 病 人 , 为 急 性 心 肌 均 梗 死 发 生 后 . 院 溶 栓 在 3~1 h以 内 病 到 2
肾 、 血 消斑 之功 。 活
13 疗 效标 准 .
不足 3%。 0
治愈 : 面部 黄褐 斑 完全 消 退 ; 好转 : 面部 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符合溶栓条件的6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其中18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显示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心肌梗塞的范围、溶栓的时间及电解质紊乱有关,与年龄、性别、症状及心功能的程度无关。
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治疗学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817(2000)02-0192-02
我院1992年5月~1999年6月,对6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利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18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
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并探讨影响RA的因素及防治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65例均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并符合溶栓条件,于发病6.5±4.0h接受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依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于1996年7月修订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的有关规定,判断冠脉再通者39例,未通者26例,再通者出现RA18例,其余21例为再通无RA组。
所有病例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常规12
导联心电图来观察和分析心律失常,必要时加做V
7~V
9
导联,发病后6~
24h内每2h测1次GOT、CPK、LDH及CKMB、HBDH,以后3天每天测1次,观察血清酶峰含量及时间。
2 结果
2.1心律失常类型再通者有3例于溶栓前即有窦性心动过速,有2
例溶栓后出现频发室早,其中1例伴短阵室速。
RA均发生在自开始溶栓后2h内,且多发生于胸痛缓解,ST段下移之后,持续10~120min,发生类型及发生率见表1。
表1 18例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
2.2梗塞部位前壁10例,其中广泛前壁2例,前间壁3例,前、侧壁1例,下壁3例,下后壁1例。
再通无心律失常组的梗塞部位为前壁9例,前间壁3例,侧壁4例,下壁2例。
两者的梗塞部位无明显区别,梗塞的面积因发病早期缺乏核素心肌显像的检查,无准确比较,但从梗塞的范围来看心律失常组似乎大于无心律失常组。
2.3心律失常与电解质紊乱本组病例中合并低钾2例,低镁2例,低氯1例,而无RA组仅1例出现低钾。
2.4与开始溶栓时间的关系比较两组发现,心律失常组自发病到溶栓时间平均为4.5±2h,无心律失常组为7±
3.5h,心律失常组开始溶栓时间明显早于无RA组(P<0.05)。
2.5其它两组比较,RA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无关,溶栓后出血并发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4周内各死亡1例,分别死于心原性肺水肿和心原性休克。
3 讨论
AMI患者溶栓后出现RA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认为其机理主要是由于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产生的氧自由基增多,心肌肌膜Na+-K+-ATP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钙环境紊乱导致心肌电不稳定性增加所致。
本组RA
的发生率46.1%(18/39),低于何文[1]报道的59%。
成功的再灌注既可挽救频死的心肌,又可产生再灌注性心肌损伤,导致RA,常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心室颤动及短阵性心动过缓[2]。
RA以良性常见,主要表现为频发或联律性室性早搏及短暂性心动过缓,而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及完全性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仅低于5%[3]。
本组心律失常的类型以良性居多,其中有2例出现短阵性室速均发生在室早的基础上。
从梗塞部位看,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多大关系,但与类型有一定的关系,2例传导阻滞者均为下壁梗塞的患者。
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梗塞的范围有关,这可能因梗塞面积大,产生的氧自由基增多,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电稳定性下降,因而易产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4]。
本组有5例合并电解质紊乱,说明电解质紊乱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谢东晓等[5]报告在出现AMI后,即予25%硫酸镁10ml
稀释后静脉点滴,结果镁盐组15%出现RA,对照组61.9%出现RA。
考虑其可能与镁离子增加心肌电稳定性,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细胞损伤等作用有关。
AMI后血清钾、镁浓度迅速下降,若早期即给予补充,则可明显降低AMI溶栓治疗中的RA的发生率。
观察还发现,从开始发病到溶栓的时间RA组明显早于再通无RA组,提示极早期溶栓可能较易发生RA。
据报道,当心肌梗塞发作与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较短时,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较易发生[6]。
另外,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再灌注的速度越快,RA发生率越高[7]。
对比利多卡因对RA的作用,在早期阶段(1992年5月~1996年12月)所有AMI病人在溶栓前后均使用利多卡因作为保护性治疗手段,与最近几年来发病早期未使用利多卡因相比,RA 的发生率分别为25.8%和29.5%,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客观的证据证明利多卡因能阻止RA的发生,但再灌注后出现室速时则需要用利多卡因或直流电电击。
RA的防治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缓解或减轻缺血期组织细胞的病理生理改变,还要注意控制再灌注的条件。
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理为氧自由基增多,大量实验证明,抗氧自由基药物如氧自由基清除剂(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均能降低RA的发生率,但尚未直接应用于临床。
在出现RA后,一般的室早、短暂出现的缓慢心律失常可不必处理,如果室早频发、联律出现或伴有短阵室速时,笔者认为应给予
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酰胺治疗,室速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出现室颤时宜当即电击除颤。
当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征者,宜使用阿托品静脉注射或异丙肾上腺素静滴,以及给予临时起搏等。
其它的如维生素C、维生素E、山莨菪碱等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可早期使用,以及早期给予超极化液等均有助于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心律失常。
作者单位:韦汐(广西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柳州545001)
参考文献
[1]何文,张育君.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与防治[J].新医学,1996;27(2):96
[2]陈志周.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律失常[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97
[3]刘岳飞,张瑞民,徐得成.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并发症[J].临床荟萃,1997;12(9):388
[4]陈永久.7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2):65
[5]谢东晓,王河,杨利群.镁盐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2):84
[6]Manning AS, Hearse DJ. Reperfusion induced arrhythmias: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J]. J Mol Cell Cardiol,1984;16:497
[7]Gressin V, Gorgels AP, Louvard Y, et al. Is arrhythmogenicity related to the speed of reperfusion during thrombolysi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Eur Heart J,1993;14(4):516
收稿日期:199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