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解析版)
统考版2023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策略:热学课件

预测5 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半圆形导热细玻璃管两端封闭且竖直 固定放置,内有一段对应60°圆心角的水银柱处于ab段内,水银柱两 端封闭着同种理想气体,此时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p0,右端气体压强 为2p0,环境初始温度为T0,现控制环境温度先缓慢升高再缓慢降低, 最终使水银柱静止于bc段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A端为冷端,B端为热端 B.A端流出的气体分子热运动平均速率一定小于B端流出的 C.A端流出的气体内能一定大于B端流出的 D.该装置气体进出的过程满足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 二定律 E.该装置气体进出的过程既满足能量守恒定律,也满足热力学第 二定律
答案:ABE
(1)将环境温度缓慢升高,求B汽缸中的活塞刚到达汽缸底部时的温 度;
答案:43T0 解析:选第Ⅳ部分气体为研究对象,在B汽缸中的活塞到达汽缸底部的过程中 发生等压变化:V0−T014V0=VT10,解得T1=43T0.
(2)将环境温度缓慢改变至2T0,然后用气泵从开口C向汽缸内缓慢注 入气体,求A汽缸中的活塞到达汽缸底部后,B汽缸内第Ⅳ部分气体 的压强.
第15讲 热学
考点一 分子动理论 固体与液体的性质 1.必须注意的“三点” (1)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 m;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球体模型(适用于固体、液体),立方体模型(适用于气体). (3)晶体、非晶体的关键性区别为是否具有固定的熔点,只有单晶体 才可能具有各向异性. 2.必须弄清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理想气体没有分子势能) (1)分子力: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分子间距离增大,引力和斥 力均减小;分子间距离减小,引力和斥力均增大,但斥力总比引力变
1-6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

(1)该液化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总数N;
(2)一个水分子的直径d.
山 东
金
[审题指导] 解此题的关键有两点
太
阳
(1)利用 n=VV0或 n=Mm求得液化水的摩尔数 n.
书 业
有
(2)确定水分子的球状模型利用 V0′=34π(d2)3,求直径 d.
限 公
司
菜 单 隐藏
明考情 网控 全局
研热点
融汇
贯通
析典例 规范 答题
山 东
岸,一次吸入空气的体积为 V,则有 Δn=ρ海-Mρ岸VNA,代入数据得 Δn
金 太 阳
=3×1022 个.
书 业
答案:3×1022个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藏
明考情 网控 全局
高考专题复习 ·物理
研热点 融汇 贯通
析典例 规范
热点2 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
答题
悟高考 素能
1.描述气体的状态参量:热力学温度(T)、压强(p)、体积(V).
明考情 网控 全局
研热点 融汇 贯通
析典例 规范 答题
悟高考 素能 提升
高考专题复习 ·物理
热点1 宏观量和微观量的计算
1.宏观量和微观量及其相互关系
(1)微观量: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分子质量m0.
山
(2)宏观量:物体的体积V,摩尔体积Vm;物体的质量m、摩尔质
东 金
量Mm;物体的密度ρ.
太 阳
现使汽缸底与一恒温热源接触 ,平衡后左活塞升至汽缸顶部,且与顶部
山
刚好没有接触;然后打开 K,经过一段时间,重新
东
金
达到平衡.已知外界温度为 T0,不计活塞与汽缸壁
专题15-分子动理论-气体及热力学定律

专题十五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考点1|分子动理论、内能及热力学定律难度:低档题 题型:选择题 五年7考何品真题——高考怎丛耆?A •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 •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C. 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D. 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E •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理解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015全国卷n T 33(1))关于扩散现象,F 列说法正确的是例(3)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ACD [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选项A正确•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不是一种化学反应,选项B、E错误,选项C正确,•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选项D正确•]例(2016全国乙卷T33(I))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B.对气体做功可以改变其内能C •理想气体等压膨胀过程一定放热D.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E.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状态确定的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达到热平衡【解题关键】解答本题时应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1)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A U = W+ Q中各量的意义(2)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递的方向性BDE [根据热力学定律,气体吸热后如果对外做功,则温度不一定升高,说法A错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对气体做功可以改变其内能,说法B正确.理想气体等压膨胀对外做功,根据pV=恒量知,膨胀过程一定吸热,说法C 错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说法D正确.两个系统达到热平衡时,温度相等,如果这两个系统分别与状态确定的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达到热平衡,说法E正确.故选B、D、E.]咼考1.高考考查特点⑴本部分知识点多,考查点也多,高考常以多选题的形式考查.(2)考查点主要集中于分子动理论、分子力和物体的内能.2.解题的常见误区及提醒(1)常常分不清分子的热运动和布朗运动的区别.(2)准确掌握物体内能的微观决定因素和宏观因素是解题关键.(3)宏观自发过程都具有方向性,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注意不产生其他影响的含义.练考同迪考竦什丛?•考向1分子动理论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的液体分子数越少,布朗运动越不明显B.把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C .破碎的玻璃不能重新拼接在一起是因为其分子间存在斥力D.分子a从无穷远处由静止开始接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只受分子力作用, 当a 受到分子力为0时,a的动能一定最大E.空气中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但大量分子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悬浮微粒越小,在某一瞬间撞击它的液体分子数就越少,那么它受力越难趋于平衡,微粒越容易运动,布朗运动就越明显,选项A错误;把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破碎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不存在作用力,所以C错误;分子a在分子力作用上从无穷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表现为引力,引力做正功,动能增大,当b对a的作用力为零时a的动能最大,D正确;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但大量分子的运动是具有统计规律的,选项E正确.【答案】BDE•考向2物体的内能2.(2016全国丙卷T33(I))关于气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37162083】A .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气体,内能一定相同B.气体温度不变,整体运动速度越大,其内能越大C.气体被压缩时,内能可能不变D.—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E.—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CDE [气体的内能由物质的量、温度和体积决定,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气体,内能可能不同,说法A错误.内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说法B错误.气体被压缩时,同时对外传热,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知内能可能不变,说法 C 正确.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说法 D 正确.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变大,则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说法E 正确. ]•考向 3 热力学定律3.根据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冰箱的工作过程表明,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B.空调机在制冷过程中,从室内吸收的热量少于向室外放出的热量C.科技的进步可以使内燃机成为单一的热源热机D.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使自然界的能量不断减少,形成“能源危机”E.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因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ABE [在外界帮助的情况下,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A 对;空调在制冷时,把室内的热量向室外释放,需要消耗电能,同时产生热量,所以向室外放出的热量大于从室内吸收的热量,B对;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内燃机不可能成为单一热源的热机,C错,E对.因为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能源的消耗并不会使自然界的总能量减少,D错.]--1练后反思I---------------------------1 •必须掌握的三个问题(1)必须掌握微观量估算的两个模型4 3 「球模型:v=3 n R (适用于估算液体、固体分子直径)立方体模型:v= a3(适用于估算气体分子间距)(2)必须明确反映分子运动规律的两个实例①布朗运动:研究对象: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小颗粒.运动特点:无规则、永不停息.相关因素:颗粒大小、温度.②扩散现象产生原因: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相关因素:温度.(3)必须弄清的分子力和分子势能①分子力: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分子间距离增大,引力和斥力均减小;分子间距离减小,引力和斥力均增大,但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②分子势能: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当分子间距为r o(分子间的距离为r o时,分子间作用的合力为0)时,分子势能最小.2.物体的内能与热力学定律(1)物体内能变化的判定:温度变化引起分子平均动能的变化;体积变化,分子间的分子力做功,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2)热力学第一定律①公式:A U = W+ Q;②符号规定:外界对系统做功,W> 0;系统对外界做功,W V 0.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Q>0;系统向外界放出热量,QvO.系统内能增加,A U > 0;系统内能减少,A J V 0.(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①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按热传递的方向性表述)•②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按机械能和内能转化的方向性表述)•③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考点2|固体、液体和气体难度:低档题题型:选择题五年3考因品真题——高考怎丛?? ______________例(2015全国卷I T33(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将一块晶体敲碎后,得到的小颗粒是非晶体B•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些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光学性质C.由同种元素构成的固体,可能会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成为不同的晶体D.在合适的条件下,某些晶体可以转变为非晶体,某些非晶体也可以转变为晶体E.在熔化过程中,晶体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也保持不变BCD [A.将一晶体敲碎后,得到的小颗粒仍是晶体,故选项A错误.B.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有些单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光学性质不同,故选项B正确.C.例如金刚石和石墨由同种元素构成,但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成为不同的晶体,故选项C正确.D.晶体与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天然水晶是晶体,熔融过的水晶(即石英玻璃)是非晶体,也有些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晶体,故选项D正确.E.熔化过程中,晶体的温度不变,但内能改变,故选项E错误.]例(2014全国卷n T33(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的布朗运动反映了花粉分子的热运动B.空中的小雨滴呈球形是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C.彩色液晶显示器利用了液晶的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D.高原地区水的沸点较低,这是高原地区温度较低的缘故E.干湿泡温度计的湿泡显示的温度低于干泡显示的温度,这是湿泡外纱布中的水蒸发吸热的结果【解题关键】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布朗运动不能反映花粉分子的热运动;(2)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温度无关;(3)湿泡外纱布中水蒸发吸热可使湿泡的温度降低.BCE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的布朗运动反映了水分子的热运动,而不是反映花粉分子的热运动,选项A错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的面积收缩,使小雨滴呈球形,选项B正确.液晶的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彩色液晶显示器就利用了这一性质,选项C正确.高原地区水的沸点较低是因为高原地区的大气压强较小,水的沸点随大气压强的降低而降低,选项D错误.由于液体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所以湿泡显示的温度低于干泡显示的温度,选项E正确.]1 •高考考查特点⑴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考查点较多,高考常以多选题的形式考查.(2)高考常从微观角度考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2.解题的常见误区及提醒(1)气体的压强是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的结果,温度越高,分子数密度越大,气体对器壁的碰撞而产生的压强就越大.(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确定的熔点•多晶体也没有规则的外形和各向异性.已练考向——迪考竦片丛? ___________•考向1固体的性质4 •对下列几种固体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有( )A •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食盐是晶体B.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蜂蜡是晶体C•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质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不规则D •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排列结构不同E.晶体吸收热量,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一定增加ADE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食盐具有这样的特点,则说明食盐是晶体,选项A正确;蜂蜡的导热特点是各向同性的,烧热的针尖使蜂蜡熔化后呈椭圆形,说明云母片的导热特点是各向异性的,故云母片是晶体,选项B错误;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则该物质微粒在空间的排列是规则的,选项C错误;石墨与金刚石皆由碳原子组成,但它们的物质微粒排列结构是不同的,选项D 正确;晶体吸收热量,如果温度不变,如熔化过程,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E正确.]•考向2液体和气体5. (2016潍坊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晶具有流动性,光学性质各向异性B.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所以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C.气体的压强是由气体分子间斥力产生的D.气球等温膨胀,球内气体一定向外放热E.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不变ABE [液晶具有流动性,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选项A正确;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所以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选项B 正确;气体的压强是由大量分子对容器器壁的碰撞造成的,选项C错误,E正确;根据A E = W+ Q,气球等温膨胀时,AE = 0, W<0,贝U Q>0,即气体吸热,选项D错误.1.对晶体、非晶体特性的理解(1)只有单晶体才可能具有各向异性.(2)各种晶体都具有固定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分子势能的增加.(3)晶体与非晶体可以相互转化.(4)有些晶体属于同素异构体,如金刚石和石墨.2.对液晶特性的理解(1)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所处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流动性,在光学、电学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2)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表面张力的方向跟液面相切.考点3|气体实验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难度:中高档题题型:计算题五年10考因品真題—高考怎広考? _____________例(2016全国乙卷T33(2))在水下气泡内空气的压强大于气泡表面外侧2水的压强,两压强差耶与气泡半径r之间的关系为A p= ,其中尸0.070 N/m. 现让水下10 m处一半径为0.50 cm的气泡缓慢上升.已知大气压强p0= 1.0X 105Pa,水的密度p= 1.0X 103 kg/m3,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2.(i)求在水下10 m处气泡内外的压强差;(ii)忽略水温随水深的变化,在气泡上升到十分接近水面时,求气泡的半径与其原来半径之比的近似值.【解题关键】解答本题时应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2(1)利用题中信息y="r*求解.(2)明确各状态对应的压强和体积.(3)综合利用力的平衡、玻意耳定律以及理想化条件进行求解.【解析】(i )当气泡在水下h= 10 m处时,设其半径为r1,气泡内外压强差为A p1,则4 =严①代入题给数据得巾1 = 28 Pa. ②(ii)设气泡在水下10 m处时,气泡内空气的压强为p1,气泡体积为V1;气泡到达水面附近时,气泡内空气压强为P2,内外压强差为A p2,其体积为V2,半径为r2.。
分子动理论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理想气体的性质

分子动理论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理想气体的性质分子动理论: 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理想气体的性质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状态之一,其分子动理论是解释气体性质和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分子动理论对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理想气体的性质的解释。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分子动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 气体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这些粒子被称为分子。
2. 分子之间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3. 分子具有质量,具有热运动,它们的运动是无规则的,遵循统计规律。
4. 分子之间碰撞时,它们之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能量和动量得以守恒。
5. 气体体积与分子体积相比可以忽略。
基于这些假设,分子动理论提供了解释气体性质的理论框架。
二、气体分子的运动根据分子动理论,气体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分布是高斯分布,也称作麦克斯韦分布。
即大多数分子的速度接近平均速度,而极端高速和低速分子的数量相对较少。
2. 分子之间碰撞时,它们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在碰撞过程中,动能和动量得到守恒,但碰撞后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可能发生改变。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因为气体的分子间距相对较大,在气体的条件下,分子间的吸引或斥力相对较弱。
4. 分子的运动决定了气体的压力。
分子撞击容器壁产生的压力对应于分子的平均动能,而与分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布有关。
三、理想气体的性质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推导出理想气体的性质。
理想气体是指完全符合分子动理论假设的气体,在实际中不存在。
1. 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以用理想气体定律描述,即PV = nRT。
其中,P表示气体的压力,V表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的物质量,R表示理想气体常数,T表示气体的温度。
2. 温度和压力的关系:根据理想气体定律,温度和压力成正比。
当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压力也会增加。
3. 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可以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热和功以及气体性质通用版知识精讲

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热和功以及气体性质通用版【本讲主要内容】分子动理论、热和功以及气体性质本讲的核心是分子动理论及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利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 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①分子的“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可由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②分子数目多:1mol 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这个数用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表示:123A mol 1002.6N -⨯=。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①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的分子或原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布朗运动是悬浮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它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①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合力称分子力。
②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更快。
当0r r =时,斥引F F =,分子力F=0;当0r r <时,斥引F F <,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0r r >时,斥引F F >,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0r 10r >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2. 物体的内能(1)分子的平均动能:物体内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分子的平均动能。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
(2)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称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前者是能量的转化,后者是能量的转移。
3. 能量转化和守恒(1)热力学第一定律①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U 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 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 的总和。
阶段专题六分子动理论气体及热力学定律

分子动理论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
1857年
科学家开始提出分子概念,并尝试用分子 来解释物质的性质。
克劳修斯提出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的性质是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和运动所决定的。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能够直接 观测到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证 实了分子动理论的正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量子力学的提出和发展,为分子动理论提 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02
气体分子运动论
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01
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概念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这种运动具有统计规律性。
02
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征
分子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分子之间相互碰撞频繁,每个分
子的运动轨迹都是无规则的。
03
热力学定律及其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
定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它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 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 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应用
在热力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用 于描述系统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是分析各种热力学过程的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
定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中,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不可能自发地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 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机效率的限制, 也是分析自然过程方向和极限的重要 依据。
热力学第三定律
定义
热力学第三定律指出,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而且物质的熵在绝对零度时 为零。
应用
热力学第三定律在制冷技术、低温物理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也是研究物质相变 和化学反应等过程的重要基础。
专题15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

专题15 分子动理论气体及热力学定律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运动形态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它解释了物态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微观机制。
基本假设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1.所有物质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分子或原子构成。
2.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只有碰撞时才会产生。
3.分子或原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速度大小、方向和分子和分子间的碰撞都是随机的。
4.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比分子或原子本身的尺寸大得多。
热力学性质分子动理论为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性质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不可能从不存在变为存在,也不可能从存在变为不存在,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过程的方向定律。
任何封闭系统都趋向于混沌与熵的增加。
3.热力学第三定律:无限接近于绝对零度时,纯晶体的熵趋向于零。
气体定律气体运动与特性是基于分子动理论的,气体定律包括:1.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在恒定压力下,温度与体积成正比,即PV=kT。
2.查理定律:在恒定体积下,温度与压强成正比,或PV=kT。
3.盖-吕萨克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强成反比,或PV=k。
4.理想气体定律:根据分子动理论,气体完全符合理想气体定律,即PV=nRT,其中R为气体常数。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是关于热力学性质的定律,包括:1.卡诺定理:给定一定温度差异,一个最完美的热机可以最大化工作输出。
2.熵增定理:封闭系统的熵不会减少。
3.热力学基本原理:对于一系列物理系统,存在一个广义势函数,即热力学势。
分子动理论、气体定律和热力学定律为我们解释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从微观的角度,揭示了物质的粒子级别运动模式和相互作用力,同时通过统计物理的思想,又呈现出宏观的物态变化和性质。
专题13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讲】解析版

第六部分 选修系列专题13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讲】一、素养呈现1.物理观念:布朗运动、内能、分子力、晶体、饱和汽、未饱和汽、相对湿度2.科学思维:分子动理论“油膜法”“放大法”“图象法”“控制变量法”“临界法”、气体实验定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定律。
3.科学态度与责任:热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素养落实 1.分子动理论2.从微观角度分析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3.气体实验三定律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4.热力学定律高考命题点命题轨迹情境图分子动理论与气体实验定律的组合20152卷3320171卷3315(2)33题18(2)33题17(1)33题19(3)33题15(1)33题16(2)33题16(3)33题17(2)33题17(3)33题18(1)33题18(3)33题热学基本规律与气体实验定律的组合201920101卷33,2卷333卷3319(2)33题考点一分子动理论内能【考点诠释】一、突破三个重点1.微观量的估算(1)油膜法估算分子直径:d=VSV为纯油酸体积,S为单分子油膜面积。
(2)分子总数:N=nN A=mM m·N A=VV m N A。
[注意]对气体而言,N≠VV个。
(3)两种模型:球模型:V=43πR3(适用于估算液体、固体分子直径)立方体模型:V=a3(适用于估算气体分子间距) 2.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1)等于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是状态量。
(2)对于给定的物体,其内能大小由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决定。
(3)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位置高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二、掌握两个关系(1)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的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的关系。
(2)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掌握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典例分析1】(2020·济宁质检)物体的体积变化时,分子间距离会随之变化,分子势能也会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物理二轮精准备考复习讲义第六部分选考模块第十五讲分子动理论气体及热力学定律目录一、理清单,记住干 (1)二、研高考,探考情 (2)三、考情揭秘 (7)四、定考点,定题型 (7)超重点突破1分子动理论、内能及热力学定律 (7)超重点突破2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固体和液体 (9)超重点突破3气体实验定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超重点突破4 气体的状态变化图象与热力学定律的综合问题 (14)五、固成果,提能力 (17)一、理清单,记住干a1.分子动理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两种微观模型(1)球体模型(适用于固体、液体):一个分子的体积V0=43π(d2)3=16πd3,d为分子的直径.(2)立方体模型(适用于气体):一个分子占据的平均空间V0=d3,d为分子间的距离.3.晶体、非晶体的关键性区别为是否具有固定的熔点,只有单晶体才可能具有各向异性.晶体与非晶体可以相互转化.4.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既可以流动,又可以表现出单晶体的分子排列特点,在光学、电学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但不是所有性质.5.气体的“三定律、一方程”6.热力学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2)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7.牢记以下几个结论(1)热量不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2)气体压强是由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产生的,压强大小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和分子密集程度有关.(3)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4)温度变化意味着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随之变化,并非物体内每个分子的动能都随之发生同样的变化.(5)内能与机械能不同.内能由物体内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决定,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具体值难确定,但永不为零;机械能由物体的速度、物体间相互作用、物体的质量决定,可以为零.二、研高考,探考情【2019·全国卷Ⅰ】(1)某容器中的空气被光滑活塞封住,容器和活塞绝热性能良好,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
初始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与外界相同,压强大于外界。
现使活塞缓慢移动,直至容器中的空气压强与外界相同。
此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温度,容器中空气的密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空气的密度。
(2)热等静压设备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中。
该设备工作时,先在室温下把惰性气体用压缩机压入到一个预抽真空的炉腔中,然后炉腔升温,利用高温高气压环境对放入炉腔中的材料加工处理,改善其性能。
一台热等静压设备的炉腔中某次放入固体材料后剩余的容积为0.13 m3,炉腔抽真空后,在室温下用压缩机将10瓶氩气压入到炉腔中。
已知每瓶氩气的容积为3.2×10-2m3,使用前瓶中气体压强为1.5×107Pa,使用后瓶中剩余气体压强为2.0×106 Pa;室温温度为27 ℃。
氩气可视为理想气体。
(ⅰ)求压入氩气后炉腔中气体在室温下的压强;(ⅱ)将压入氩气后的炉腔加热到1227 ℃,求此时炉腔中气体的压强。
【答案】(1)低于大于(2)(ⅰ)3.2×107 Pa(ⅱ)1.6×108 Pa【解析】(1)活塞光滑,容器绝热,容器内空气体积增大,对外做功,由ΔU=W+Q知,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气体的压强与温度和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有关,由于容器内空气的温度低于外界温度,但压强相同,则容器中空气的密度大于外界空气的密度。
(2)(ⅰ)设初始时每瓶气体的体积为V0,压强为p0;使用后瓶中剩余气体的压强为p1。
假设体积为V0、压强为p0的气体压强变为p1时,其体积膨胀为V1。
由玻意耳定律有p0V0=p1V1①每瓶被压入进炉腔的气体在室温和压强为p1条件下的体积为V1′=V1-V0②设10瓶气体压入炉腔后炉腔中气体的压强为p2,体积为V2。
由玻意耳定律有p2V2=10p1V1′③联立①②③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p2=3.2×107 Pa④(ⅱ)设加热前炉腔的温度为T0,加热后炉腔温度为T1,气体压强为p3。
由查理定律有p3 T1=p2 T0⑤联立④⑤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p3=1.6×108 Pa。
【2019·全国卷Ⅱ】(1)如p-V图所示,1、2、3三个点代表某容器中一定量理想气体的三个不同状态,对应的温度分别是T1、T2、T3。
用N1、N2、N3分别表示这三个状态下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容器壁上单位面积的平均次数,则N1________N2,T1________T3,N2________N3。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如图,一容器由横截面积分别为2S和S的两个汽缸连通而成,容器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汽缸内壁光滑。
整个容器被通过刚性杆连接的两活塞分隔成三部分,分别充有氢气、空气和氮气。
平衡时,氮气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p0和V0,氢气的体积为2V0,空气的压强为p。
现缓慢地将中部的空气全部抽出,抽气过程中氢气和氮气的温度保持不变,活塞没有到达两汽缸的连接处,求:(ⅰ)抽气前氢气的压强;(ⅱ)抽气后氢气的压强和体积。
【答案】 (1)大于 等于 大于 (2)(ⅰ)12(p 0+p ) (ⅱ)12p 0+14p 4(p 0+p )V 02p 0+p【解析】 (1)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p 1′V 1′T 1=p 2′V 2′T 2=p 3′V 3′T 3,可知T 1>T 2,T 2<T 3,T 1=T 3; 对于状态1、2,由于T 1>T 2,所以状态1时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大,热运动的平均速率大,体积相等,分子数密度相等,故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单位面积容器壁的平均碰撞次数多,即N 1>N 2;对于状态2、3,由于T 2<T 3,所以状态2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小,每个分子单位时间内对器壁的平均撞击力小,而压强等于单位时间撞击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N 与单位时间每个分子对器壁的平均撞击力的乘积,即p =N ·F ,而p 2′=p 3′,F 2<F 3,则N 2>N 3。
(2)(ⅰ)设抽气前氢气的压强为p 10,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得p 10·2S +p ·S =p ·2S +p 0·S ①得p 10=12(p 0+p )② (ⅱ)设抽气后氢气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p 1和V 1,氮气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p 2和V 2。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有 p 2·S =p 1·2S ③由玻意耳定律得p 1V 1=p 10·2V 0④p 2V 2=p 0V 0⑤由于两活塞用刚性杆连接,故V 1-2V 0=2(V 0-V 2)⑥联立②③④⑤⑥式解得p 1=12p 0+14p V 1=4(p 0+p )V 02p 0+p。
【2019·全国卷Ⅲ】(1)用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的实验中,首先需将纯油酸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稀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为了测量出一滴已知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得到油酸分子的直径,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一粗细均匀的细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管内有一段高度为2.0 cm 的水银柱,水银柱下密封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水银柱上表面到管口的距离为2.0 cm 。
若将细管倒置,水银柱下表面恰好位于管口处,且无水银滴落,管内气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
已知大气压强为76 cmHg ,环境温度为296 K 。
(ⅰ)求细管的长度;(ⅱ)若在倒置前,缓慢加热管内被密封的气体,直到水银柱的上表面恰好与管口平齐为止,求此时密封气体的温度。
【答案】(1)使油酸在浅盘的水面上容易形成一块单分子层油膜把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中,测出1 mL油酸酒精溶液的滴数,得到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单分子层油膜的面积(2)(ⅰ)41 cm(ⅱ)312 K【解析】(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时,需使油酸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层油膜,为使油酸尽可能地散开,将油酸用酒精稀释。
要测出一滴已知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需要测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可用累积法,即测量出1 mL油酸酒精溶液的滴数。
根据V=Sd,要求得油酸分子的直径d,则需要测出单分子层油膜的面积,以及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2)(ⅰ)设细管的长度为L,横截面的面积为S,水银柱高度为h;初始时,设水银柱上表面到管口的距离为h1,被密封气体的体积为V,压强为p;细管倒置时,被密封气体的体积为V1,压强为p1。
由玻意耳定律有pV=p1V1①由力的平衡条件有pS=p0S+ρghS②p1S+ρghS=p0S③式中,ρ、g分别为水银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大小,p0为大气压强。
由题意有V=S(L-h1-h)④V1=S(L-h)⑤由①②③④⑤式和题给数据得L=41 cm⑥(ⅱ)设气体被加热前后的温度分别为T0和T,由盖—吕萨克定律有VT0=V1 T⑦由④⑤⑥⑦式和题给数据得T=312 K。
【2018·全国卷Ⅰ】(1)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开始,经历过程①、②、③、④到达状态e。
对此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A .过程①中气体的压强逐渐减小B .过程②中气体对外界做正功C .过程④中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D .状态c 、d 的内能相等E .状态d 的压强比状态b 的压强小(2)如图,容积为V 的汽缸由导热材料制成,面积为S 的活塞将汽缸分成容积相等的上下两部分,汽缸上部通过细管与装有某种液体的容器相连,细管上有一阀门K 。
开始时,K 关闭,汽缸内上下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均为p 0。
现将K 打开,容器内的液体缓慢地流入汽缸,当流入的液体体积为V 8时,将K 关闭,活塞平衡时其下方气体的体积减小了V 6。
不计活塞的质量和体积,外界温度保持不变,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求流入汽缸内液体的质量。
【答案】 (1)BDE (2)15p 0S 26g【解析】 (1)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a V a T a =p b V b T b可知,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即T b >T a ,则p b >p a ,即过程①中气体的压强逐渐增大,A 错误;由于过程②中气体体积增大,所以过程②中气体对外做功,B 正确;过程④中气体体积不变,对外做功为零,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过程④中气体放出热量,C 错误;由于状态c 、d 的温度相等,根据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可知状态c 、d 的内能相等,D 正确;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T =C 可得p =C T V,即T -V 图中的点与原点O 的连线的斜率正比于该点的压强,故状态d 的压强比状态b 的压强小,E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