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景德镇写生报告
景德镇写生考察报告

篇一:婺源景德镇写生报告婺源景德鎮写生报告記得大一時去了安徽唐模,對那裡的民居建築、祠堂、閣樓等印象非常深刻,這次又到了江西婺源與景德鎮去採風考察。
婺源大理坑、小理坑、臥龍谷、等地方再次撼動了了我的思想。
那裡的山水,古建築、令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與偉大。
而景德鎮的瓷器令我眼花繚亂,古代燒制瓷器的古窯也令我感受到了歷史中所蘊含的許多故事。
首先我們去了江西婺源。
婺源是江西东北部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县,被旅游书籍冠以“神州最斑斓的乡村”与浙江、安徽为邻,有着丰富的人类社会形态文化和天然风光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乡,也是神州铁路之父詹天助的家乡这里文风壮盛,奇迹遍布,尤以明清古修建为代表,而天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抱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
婺源不仅有江南层峦叠翠的有山有树林之处,葱茏绸绢般的小河,还有蜿蜒的石板路连着1个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更为凸起的是这里的徽派修建,其风格表现在“粉墙黛瓦”,即银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屋顶是刻着各式图案的飞檐翘角,直指天穹,在蓝天绿树衬映下额外注目婺源古民居既具备浓烈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别具的奇特格式。
别的我还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谓是它是婺源的活的魂灵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风光才有了灵气,才会如诗如画般的优美而横跨其上的桥则又平添了几许韵味别的我还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谓是它是婺源的活的魂灵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风光才有了灵气,才会如诗如画般的优美而横跨其上的桥则又平添了几许韵味从当地人口中获悉清华镇有一座木结构廊桥初建于宋,具备800余年汗青,因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取名为“彩虹桥”,由六亭,五廊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1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是以,也叫廊亭桥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交错纷杂有致,被誉为神州最美的廊桥。
由於时间的原因也没能把婺源所有胜地好好嬉戏一翻,但是也从当地人口中相识到了以商人著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嘉庆年间修建,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民居修建风格神肖酷似,多为一层至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周围用风火房山围起,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平面安插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方柱石基,格扇户牖,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古宅绘声绘色的“三雕”(木雕、砖雕、在石头上雕刻)艺术延村以群屋一体的修建格式著称,若逢雨天,踩着光可鉴人的青石路,从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户而衣衫不湿,延村现保留有古民居57栋庄园特色极具,在环抱延村的河岸上还可以捕获到水粉画般轻灵、蒙胧、津润的画面思溪的古民居则以幽邃的天井风格见长,鎏金榜额,回廊护栏、天井书房,亦庄亦趣有些村落中,直到现在依然保留一些昔时的古驿道,它们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宛如装饰的带子一般蜿蜒伸向远方那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更是有着江熏风光田园诗般的意象,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零零落落的村,有一种中国画中的韵味印象颇深的是理坑的小桥流水,理坑是1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自古文风壮盛、人材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流传到后世巨著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
婺源写生调研报告

婺源写生调研报告婺源写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婺源写生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该地区的写生旅游资源特点、发展现状和潜力,为婺源的旅游开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前往婺源风景名胜区,观察当地写生活动的实际情况。
2. 询问调查:与当地写生导游、参加写生活动的游客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和体验。
3. 数据收集:查阅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对婺源写生旅游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三、调研结果1. 婺源写生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水画、人物画、花卉画等多种题材,且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适合写生创作。
2. 婺源写生活动的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婺源进行写生,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
3. 当地政府和旅游机构重视婺源写生旅游的发展,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活动,吸引更多的画家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写生。
4. 写生活动的宣传渠道主要通过旅游网站、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进行,也有一部分通过画展、艺术展等传统方式来推广。
5. 婺源写生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稳定等。
四、调研建议1.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合理的宣传手段,将婺源写生旅游推广给更多的潜在游客。
2.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婺源写生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体验度。
3.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培训,提高导游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4. 开展相关活动:举办写生比赛、画展等活动,增加婺源写生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其他地方的写生旅游进行交流合作,提升婺源写生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总结婺源作为一个具备丰富写生资源的地方,写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对婺源写生旅游的调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写生旅游已经成为婺源的一种重要旅游形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举办相关活动以及加强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婺源写生旅游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档】婺源写生实践总结-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婺源写生实践总结篇一:婺源写生实习报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验实习报告评分:班姓名:实验实习内容风景速写、色彩写生任课老师12 年 9月 1 日一、实习时间:201X年7月 5日——7月15日二、实习地点:江西婺源三、实习内容:风景速写写生、风景色彩写生四、实习过程:怀着对中国最美乡村的憧憬,我们终于踏上了前往江西婺源的行程。
七月五日大清早,我们早已已迫不及待地乘上了开往江西婺源的大巴,迎着清晨的阳光,怀揣着期待,漫长的车程对激动的我们来说并没有丝毫的无聊,说说笑笑中,我们从喧嚣的城市来到了青山绿水间,对从大山中走出的我来说,一丝熟悉、一腔思绪,承载在峭巅、林梢、枝头,潺潺的小河流波里。
习惯了城市的喧嚣,这里是超脱世外的空境,是一方宁静的星空。
渐渐地,汽车延伸进了婺源这片山间林里,惊叹早已无法形容我们此时内心的震撼,汽车在狭窄的山间险峭穿行,我意识到婺源这片神秘的面纱正在一点点被掀开,大家都期待着,车里的气氛显得出奇的安静。
穿过大山,眼前豁然开朗,正如陶渊明豁然见识到桃花源的震撼,而我们眼中的一切,让我突然想到了这样的评价,对呀!这正是我“童年奔跑过的村庄”,仿佛是在吟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又仿佛是一支山间幽曲。
淡淡的炊烟,层层的山间梯田,无不真切地勾绘着一幅乡村韵味的水墨画。
到达沱川时,已到夜幕降临,路途的疲劳已全然冲不走此时的激动,迫不及待地漫步在这乡村,在这朗朗星空下,正如你想的那样,这里完全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与浮华,有的只是恬然、平凡的生活。
早早地吃完晚饭,没有什么大鱼大肉,粗淡的小菜却吃出了我童年的味道,我们十人住一间宿舍,热闹的氛围也着实不错。
第二天一大早,匆匆吃完早饭,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婺源第一大特色景点——理坑。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黑瓦、黛墙,看到了小桥流水,感受着浓郁的乡间村落的气息。
婺源写生报告

婺源写生报告篇一:江西婺源写生兼职报告海盐论文婺源速写实习报告实习目的:有效率的描绘高效率和记忆物体形象、色彩,收集、积累创作素材,仰仗快速作画的方法,提高景丰纯观察生活、深入地认识生活、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作品设计打下基础。
实习时间:4 月4日早上6点。
正文: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江西婺源的写生之路。
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中国的机会可以使我见识到写生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我们整装出发,坐在去婺源的大巴上,大家心里有许多说不出的激动,的确是因为一起第一次和那么多同学一起坐火车,也许是因为第一次那么多人一起到比较远的地方,也许是第一次急著实习,看到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及,印入眼帘的大片的绿,一层层的梯田,那天然的景像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同学们一路上有说有笑,累了就睡一会,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到达沱川乡已经是晚上7点了,老师安排招待所宿舍后同学们一起顺便吃晚饭,我们住的政府部门不大,六个人一间,喝茶是在一个统一的地方,也都安排好了时间,经过了一天的辛苦颠簸中所,同学们纷纷回宿舍睡觉了。
在理坑我们了一百多年前的老建筑,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
建村于北宋末年,地处碧水深山怀抱和碧水围绕之中,村中有元代全县最典型的明清宅邸风光古朴原始亦具迷人风味。
另一个地方就是篁村,里面房屋错综复杂,如果一个在里面乱走很可能会在一条条小巷子中,我在这里拿着手机不停的拍照,但还是来不及拍下所有的美景和建筑。
在河的两旁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商店,里面的种类繁多的纪念品。
接下来几天我们开始了真正的任务,写生。
每天中午我们带着画具去画具寻找美景,那里的一切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海市蜃楼的低山田园,梯田、河溪、古树、居民、木桥、房屋??江南乡村应有的一切元素我们新元素尽收眼底。
婺源的田园风光,可概括地形容为“水绕村庄”,有水的地方就有寨子,有村子的地方就可以看见溪流。
乡村小道两边飞檐翘角,红砖白墙的徽州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掩映的林间。
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大全五篇)

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大全五篇)第一篇: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写生实习报告目录一.引言二.商儒合一的传承——吉安渼陂古村1、渼陂古村概况2、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3、渼陂古村建筑特色①祠堂②民居③商铺④书院4、渼陂古村建筑的保护三.红土地、绿青山、碧水潭——革命圣地井冈山四.总结一、引言经学校课程的安排,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环艺的同学在江西吉安和井冈山进行7月6日至7月15日十天的写生实习,主要进行的过程有对渼陂古村特色建筑速写和对江西各地风景进行采风。
通过实习,加强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在对当地的民俗的深入了解过程中,我们更多的领会到江西风情山美水美建筑独特美以及人情的美。
深刻的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人类的美好的景象,在这美好的景色中去追求属于我们追寻的艺术风格与气息,增强我们的艺术文化修养。
我们写生的目的是: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三、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速写的掌握能力;四、增加班级集体荣誉感。
这一次写生收获丰富,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各种其它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这次的户外的写生实习。
二、商儒合一的传承——吉安渼陂古村7月6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从学校出发,历经近10小时的车程,到达江西吉安渼陂古村。
我们将在这个静谧美丽的古村进行7天的写生实习。
1、渼陂古村概况渼陂古村坐落在赣江的支流富水河畔,梁氏渼陂村(mei渼,波纹的意思,bei陂,池塘和山坡的意思,陂字还有皮音和泼音,当地人按照“披”字发音),开基于宣和年间至南宋初年,隶属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
方位为东经115°52′,北纬26°28′。
婺源写生调研报告图文并茂

篇一:江西婺源写生报告江西婺源写生报告这个学期我们终于有机会外出实习写生了,我们要到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
快到目的地时,我就被那山里的风景给迷住了,茂盛的树木,婉转的溪流,都让我心旷神怡,那“小桥流水”的意境更让我陶醉。
这一次写生收获丰富,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各种其它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
以下是结合本专业,对那些本人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描述。
婺源是江西东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被旅游书籍冠以“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与浙江、安徽为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而自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婺源不仅有江南层峦叠翠的山林,碧绿绸绢般的小河,还有蜿蜒的石板路连着一个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更为突出的是这里的徽派建筑,其风格体现在“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屋顶是刻着各式图案的飞檐翘角,直指苍穹,在蓝天绿树映衬下分外瞩目。
婺源古民居既具有浓郁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别具的独特格局我们到婺源之后,第一站就是,也是我们这次写生的住宿地点。
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
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晓起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房屋里面都是用木头建造的,门窗的雕刻很精致很细腻,看了无人不赞叹前人的高超的雕刻技术,厅堂里都有一块露天的地方,那里放着一口大水缸,每逢下雨,水就会从瓦上滴落于缸中,这就是民间流转的“肥水不留外人田”。
江西婺源写生心得

江西婺源写生心得江西婺源写生心得篇一:江西婺源写生报告江西婺源写生报告一、实习的主要内容 201X年10月21日—11月6日201X级艺术系动画和摄影专业全体同学在专业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之下为期半个月的江西婺源写生之旅,主要是练习速写和色彩写生。
二、实习取得的经验及收获 201X年10月21日,我们启程开始了去江西婺源写生的旅途。
这是我们201X级艺术系第一次外出写生。
坐在去江西的大巴上,看着窗外不断更替的景物,看着广阔的天和地,顿时觉得心情舒畅了很多。
天空、云朵、太阳、河流、树木、小路?窗外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一样,那么的新奇和有趣。
在我的眼里这分明就是一幅幅优美的油画,好想马上拿起画笔把这些美好可爱的景物定格在画纸上。
心里怀着这样的小冲动和期待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被安排在沱川乡住了下来,从大巴下来,顿时觉得周身清爽。
城市的喧嚣和路途的尘土都涤荡而去,在这深山中,同学们看起来好像也都变可爱了。
第二天上午按照计划同学们在导游和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理坑村比较出名的景点,小姐楼和大夫第等。
身处这个环境中听导游讲这些古建筑的历史和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沧桑和古朴之美。
令人触动心弦的景物无处不在:陈旧幽长的小巷,古老的官宅,斑驳的墙壁,残破的木门 ?恨不能一一留在画纸上。
不知不觉间半个月的写生时光就过去了,老宅里那些木板上精美的雕刻,瓦片的色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这几天里的天气也比较多变,一天之中的温差也比较大,有连续三天清早时我带着工具选好了地方作画,本来是比较凉快的,过了一会儿就被太阳烤得汗湿衣衫,接近中午就头晕晕不得不避一会儿太阳,所以说不仅是专业的积累,也是对精神和意志的磨练了。
当时虽然很辛苦,但当看到自己的收获之后就觉得很值,学到了不少东西,真的是不虚此行啊。
在这里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储存在了心里成为令人愉快、津津乐道的回忆和经历。
婺源写生报告

江西婺源写生报告这个学期我们终于有机会外出实习写生了,我们要到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
快到目的地时,我就被那山里的风景给迷住了,茂盛的树木,婉转的溪流,都让我心旷神怡,那“小桥流水”的意境更让我陶醉。
这一次写生收获丰富,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各种其它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
以下是结合本专业,对那些本人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描述。
婺源是江西东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被旅游书籍冠以“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与浙江、安徽为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而自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婺源不仅有江南层峦叠翠的山林,碧绿绸绢般的小河,还有蜿蜒的石板路连着一个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更为突出的是这里的徽派建筑,其风格体现在“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屋顶是刻着各式图案的飞檐翘角,直指苍穹,在蓝天绿树映衬下分外瞩目。
婺源古民居既具有浓郁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别具的独特格局另外我还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以说是它是婺源的活的灵魂。
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风景才有了灵气,才会如诗如画般的优美。
而横跨其上的桥则又平添了几许韵味。
另外我还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以说是它是婺源的活的灵魂。
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风景才有了灵气,才会如诗如画般的优美。
而横跨其上的桥则又平添了几许韵味。
从当地人口中得知清华镇有一座木结构廊桥。
初建于宋,具有800余年历史,因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取名为“彩虹桥”,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
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婺源景德鎮写生报告記得大一時去了安徽唐模,對那裡的民居建築、祠堂、閣樓等印象非常深刻,這次又到了江西婺源與景德鎮去採風考察。
婺源大理坑、小理坑、臥龍谷、等地方再次撼動了了我的思想。
那裡的山水,古建築、令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與偉大。
而景德鎮的瓷器令我眼花繚亂,古代燒制瓷器的古窯也令我感受到了歷史中所蘊含的許多故事。
首先我們去了江西婺源。
婺源是江西东北部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县,被旅游书籍冠以“神州最斑斓的乡村”与浙江、安徽为邻,有着丰富的人类社会形态文化和天然风光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乡,也是神州铁路之父詹天助的家乡这里文风壮盛,奇迹遍布,尤以明清古修建为代表,而天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抱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
婺源不仅有江南层峦叠翠的有山有树林之处,葱茏绸绢般的小河,还有蜿蜒的石板路连着1个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更为凸起的是这里的徽派修建,其风格表现在“粉墙黛瓦”,即银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屋顶是刻着各式图案的飞檐翘角,直指天穹,在蓝天绿树衬映下额外注目婺源古民居既具备浓烈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别具的奇特格式。
别的我还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谓是它是婺源的活的魂灵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风光才有了灵气,才会如诗如画般的优美而横跨其上的桥则又平添了几许韵味别的我还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谓是它是婺源的活的魂灵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风光才有了灵气,才会如诗如画般的优美而横跨其上的桥则又平添了几许韵味从当地人口中获悉清华镇有一座木结构廊桥初建于宋,具备800余年汗青,因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取名为“彩虹桥”,由六亭,五廊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1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是以,也叫廊亭桥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交错纷杂有致,被誉为神州最美的廊桥。
由於时间的原因也没能把婺源所有胜地好好嬉戏一翻,但是也从当地人口中相识到了以商人著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嘉庆年间修建,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民居修建风格神肖酷似,多为一层至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周围用风火房山围起,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平面安插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方柱石基,格扇户牖,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古宅绘声绘色的“三雕”(木雕、砖雕、在石头上雕刻)艺术延村以群屋一体的修建格式著称,若逢雨天,踩着光可鉴人的青石路,从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户而衣衫不湿,延村现保留有古民居57栋庄园特色极具,在环抱延村的河岸上还可以捕获到水粉画般轻灵、蒙胧、津润的画面思溪的古民居则以幽邃的天井风格见长,鎏金榜额,回廊护栏、天井书房,亦庄亦趣有些村落中,直到现在依然保留一些昔时的古驿道,它们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宛如装饰的带子一般蜿蜒伸向远方那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更是有着江熏风光田园诗般的意象,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零零落落的村,有一种中国画中的韵味印象颇深的是理坑的小桥流水,理坑是1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自古文风壮盛、人材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流传到后世巨著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
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至今仍保存大量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
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生态文明的绿宝石。
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失闪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错综复杂,石、木、砖各类溪桥数十座沟通沿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胜地在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斑斓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灿烂的明珠。
李坑給人的感覺没有宏村的贸易化,没有姚里的世外桃源,但是却有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让人贴近生活它的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气氛让人难忘,游走在村子里的,是游客,客流量稀疏的时辰,就能够好好存眷下何处的村名的生活体式格局李坑的琼浆,叫我难忘约上摰友,来到一家小小乡村酒吧,叫上一桌家常菜清冷刺喉的地下婺红的发紫的状元红,直至出了村子口舌头下依然回味甘甜还有看似温懦的木樨,因为怕喝醉,就不能体验认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晨风残月”的那份快感了但是就着外面那条河,和远处此起彼落的山,照旧喝出来了“别有用心不在酒在乎山川之间”的小小情味终于明白为什麼有人说唐诗是酒水压榨出来的惋惜我文才不好,没留下画也没留下了诗,但是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和珍贵的照片,和一份心境。
通过写生使我由一個对婺源毫无所知的“外行”变成了1个熟练徽派修建的“内行”,我对徽派修建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它是徽派修建的重要特色马墙高低交错纷杂,一般为两叠式、或者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就是俗称“五岳朝天”了,总而言之,江西婺源的徽派的风土着土偶情和民俗习气已在脑际中深根了,也酷好这块土地。
我们有的钟情于古朴自然的小桥流水,有的专注于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我们用手中的画笔,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诠释着我们眼中那一道道迷人的风景,记录着独特而秀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画出了一幅幅谱写自然生命的作品。
远处的粉墙黛瓦在苍翠欲滴的绿树中显的格外显眼,满眼的油菜花已经让我们忘却了是在梦境还是在现实中。
笔在手中慢慢滑动,静静地刻画着山村的每一面,思溪、延村、漳村……欢声笑语让安静的山村也染上一抹红霞。
我们的到来,见证山村令人垂涎的优美风光,也令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是如此特别又吸引人,大自然的缔造竟这样神奇。
风景写生实质是情感与意境的结合,面对自然的写生,所画形象不只是客观的真实,需带有主观因素的提炼加工,侧重于把大自然中物之间色彩冷暖关系、物之间体感虚实、线面结合的交替变幻、强弱节奏等韵律感现象对人的视觉反映,充分的表现出来,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作品内涵的途径。
通过江西婺源的写生实践,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如画般景色。
在这里瞥见了斑斓的风光,还有感触感染到了那纯朴的乡村典藏于心。
而採風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著名的景德鎮,一個因瓷器而誕生而聞名中外的地方。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一大贡献。
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瓷都,它是陶瓷艺术之城,也是陶瓷文化之城。
千年的窑火,烧出了精美无比的瓷器,也烧出了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歷史資料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始于汉代,从发掘的五代、宋、兀、明、清等封建王朝的胜衰、兴亡,经历了若干历史上的重大变化。
发展到明、清(前中期)时期,不仅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其当时的瓷业生产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正因为此,伴随景德镇而生的陶瓷文化也应是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景德镇经济中的特色产业。
陶瓷文化和民间传说作为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1,太平窑的传说太平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
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右。
相传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曾几次到过景德镇。
清兵的头目为了死守住景德镇,堵住江西通往安徽的通道,下令将镇上所有的烟囱和瓷窑拆掉,以便用它的砖头筑起一座座工事,抵抗太平军的攻打。
当辅王杨辅清率领的太平军已逼近景德镇。
清军知大势已去,只好撤退逃命。
逃走前,将瓷窑烟囱,予以破坏,炸毁。
而当太平军开进景德镇时,却是下令打开官府的粮仓和金库,并要富户拿出钱粮,然后将米和钱分发给穷苦百姓。
中秋节到了,大家准备与太平军一起欢庆,但此时的景德镇已是一片萧条景象。
一位老窑工说:到处都是渣饼,何不用这些渣饼垒成窑的样子,内用松柴燃烧,用窑火来庆祝。
于是当晚,只见各处火光闪闪,火焰冲天,大家欢乐到深夜。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盛况,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语义双关地把它叫做“太平窑”,每到中秋节烧“太平窑”。
成了景德镇的传统风俗习惯。
2,风火神童宾传说在督窑官唐英专门撰写《火神传》中:“神姓童名宾,字定新,饶之浮梁县人。
性刚直,业儒,父母早丧,遂就艺浮地利陶。
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时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棰,或苦饥荒,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乞器之成。
”后人为纪念童宾舍身就瓷工,便将其作为风火神供奉,童宾烧造的就是著名的青龙缸。
3,“知四”肉景德镇的陶瓷民间传说中除了节日、祭神方面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与地方饮食风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
早先,镇上有个姓郑的窑户老板,为人尖钻,吝啬,把坯房佬折磨得个个像皮猴子。
一次,瓷工中领头的蒋知四师傅,劳累了一天,肚子里没进一粒米。
到断黑时分,好容易才端上碗。
一扒饭,满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闻到臭味的毒豆腐。
一气之下,他把碗砸了。
蒋知四是条好汉,为人豪爽,爱打抱不平,于是冲到老板面前质问他。
蒋知四见老板爱理不理的样子,气愤地说:“我再哇一遍,伙计们三个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给,我们就歇工。
”“敢!”郑老板恶狠狠地说。
说停工就停工,当晚果然停了工。
不久,郑老板勾通了官府,把蒋知四抓进衙门。
在里面经过几番折磨,蒋知肉给弄得死去活来。
而蒋知四的顽强不屈使得最终被剁了头,可坯房佬还是不复工。
“要肉”的风潮越闹越大,窑户老板见杀鸡给猴看不顶用,只好答应瓷工每月十二两肉。
瓷工斗争赢得了胜利,高兴地将这种肉做成味道鲜美的佳肴。
先将肉洗清切细,配上大菜,豆豉,便放到锅里爆炒,然后放进豆腐清煮。
肉煮好了,先还要行一套规矩:在坯架上,摆上三块坯板,搭成一个烧香的台子。
接着放爆竹,供肉祭奠,行完这套简朴的仪式,才能享用一个月唯一的一餐肉食。
镇上的瓷工们为纪念这位英雄,把这餐肉食叫“知四肉’,而“知四”肉现在也已经成为景德镇的一道名菜。
4,各类窑变传说有歷史古籍記載:“景德镇所造,常有窑变之。
不依造式,忽为变成,或现鱼形,或浮果影。
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童女各一人,活取其血祭之。
故精气所结,凝为怪耳。
近来禁不用人祭,故无复窑变。
一云:恐禁中得知,不时宣索,人多碎之。
”窑变观音:朱彝尊《日下旧闻》戴:“明神宗时,李太后欲得一瓷像奉之。
举念间、景德镇瓷窑中器化一庄严法像,绿衣披体,晏坐支颐,两膝低昂,左偃右植,手轮梵字,篆法宛然。
献之阙下、懿旨命供于报国寺内、俾都人咸知敬礼、今京师所谓窑变观音是也。
”清乾隆曾题诗以记。
相传此观音为清宗室庆宽据为已有,辗转归于张翼,也有的说已经流落到国外。
窑变龙船:梁同书《古窑器考》:“万历十六年诏烧方筋屏风不成,变而为床,又变为船,其中什物,无一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