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节的介绍
中国结的基本结法要点

中国结的基本结法要点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由绳子编制而成。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美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中国结的基本结法有51种,每种结法都有其独特的要点。
以下是这51种基本结法的详细介绍。
1.凤眼结:凤眼结是中国结中最简单的一种结法。
它由两条绳子交叉编织而成,具有四个凤眼形的环。
2.吊瓶结:吊瓶结是一种具有悬挂装饰效果的结法。
它由多条绳子编织而成,形似悬挂的吊瓶。
3.不倒翁结:不倒翁结是一种螺旋状的结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4.双牡丹结:双牡丹结由两个相同形状的牡丹花状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
5.长方结:长方结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结法,由多个绳子交叉编织而成,形似长方形。
6.三通结:三通结由三条绳子编织而成,具有三个环状的结。
7.五心结:五心结是一种具有心形的结法,由五个相同形状的心形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
8.四叶草结:四叶草结由四个相同形状的三叶草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形似四叶草。
9.九宫结:九宫结由九个相同形状的正方形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具有九宫格状的结。
10.直角结:直角结由两条绳子编织而成,形似直角。
11.五角星结:五角星结由五个相同形状的五角星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形似五角星。
12.四角结:四角结由四个相同形状的正方形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具有四个角的结。
13.六方结:六方结由六个相同形状的正六边形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具有六个角的结。
14.鹰嘴结:鹰嘴结由两个相同形状的四边形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具有两个突出的部分。
15.双喜结:双喜结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结法,由两个相同形状的“喜”字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
16.蟠龙结:蟠龙结由一条绳子编织而成,形似盘旋的龙。
17.吉祥结:吉祥结是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结法,形似“福”字。
18.无极结:无极结由两个相同形状的圆环结合在一起编织而成,形似无限符号。
19.婚礼结:婚礼结是一种象征美满婚姻的结法,形似两个相互交织的婚戒。
20.扭绳结:扭绳结是一种具有很好扭曲效果的结法,由多条绳子交叉编织而成。
中国结的内容和寓意

中国结的内容和寓意
中国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由多条细绳编织而成,形成了美丽的纹路和图案。
中国结的寓意非常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祈福:中国结常被用于祈福,寓意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祈愿。
在中国,很多文化节日和重要场合都会有人佩戴或挂上中国结。
2. 团圆:中国结也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因为中国结的形状圆润,寓意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包容。
3. 爱情:中国结的一些款式和颜色也可以象征着爱情。
例如,红色的中国结象征着热情和浓情蜜意,而双喜结则寓意着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4. 吉祥:中国结的一些款式也和吉祥有关。
例如,六和结和八宝结都寓意着万事如意和吉祥如意。
总之,中国结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它不仅美观大方、富有文化内涵,而且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所以它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结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结介绍
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也是一种装饰品。
它由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像结,因此得名中国结。
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汉朝。
据说当时
的人们认为结代表着神秘的力量和永恒的连结,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中国结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礼品和装饰品。
中国结的编织工艺非常复杂。
它由多条丝线编织而成,通常有四个基
本组成部分:节点、腰线、线头和挂饰。
节点代表着团结和永恒,腰
线则给结体提供了稳定性。
线头是结体最顶部的部分,可以根据不同
的需求和场合进行特殊设计。
挂饰是指结体的下部,可以根据个人喜
好和风格进行不同的装饰。
中国结的颜色和图案也非常丰富多样。
不同颜色的结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比如红色代表喜庆和幸福,黄色代表财富和吉祥,蓝色代表平安
和健康等等。
结的图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寓意进行设计,比如
花卉、动物、字体等等。
中国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应用于婚礼、生日、春节等重要的庆祝活动中。
人们相信佩戴中国结可以带来好运和
祝福,也可以用作送礼的选择。
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
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更是一种象征着中国文化精神
的装饰品。
中国结的简介

中国结的简介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一根或多根绳子按照特定的编织方式编成的,形状通常是平面的,有的可以是立体的。
中国结的外形美观大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中国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将编织的绳子系在衣物上,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结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工艺品。
明清时期,中国结逐渐成为了贵族和富商巨贾的日常装饰品,同时也成为了婚礼、喜庆等场合的必备物品。
中国结的编织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四季平安结”、“福禄寿结”、“双喜结”等。
每一种编织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例如,“四季平安结”是四个小结合并成的,寓意四季平安;“福禄寿结”则是三个结合并成的,分别代表福、禄、寿。
此外,中国结的颜色也有讲究,红色代表幸福和喜庆,黄色代表财富和尊贵,紫色则代表神秘和高贵。
中国结的制作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手工编织技巧和耐心。
首先,选取合适的绳子,根据需要剪断,并将其折叠成指定长度。
然后,按照特定的编织方式进行编织,如将两根绳子相互缠绕、绕绳子打结等。
最后,将编织好的中国结整理成所需的形状,如平面或立体。
如今,中国结已经成为了文化艺术品和时尚配饰,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它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悬挂在墙上、门前,还可以作为项链、手链、耳环等首饰佩戴在身上。
此外,中国结还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祝福和关怀。
总的来说,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品,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制作中国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独特魅力。
〖古代文化常识〗中国结

〖古代文化常识〗中国结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感,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结的起源、制作工艺、寓意与用途等方面展开,带你走进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艺术世界。
中国结起源于古代的捧腹结,据考古学家推测,捧腹结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北方地区,早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它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捧腹结经过演化,逐渐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结。
它是由一根长而细的线不断编织而成,形状类似于一个飞翔的燕子,周围还有一些细小的挂件点缀其中。
整个结构精巧而坚固,富有动感与美感。
中国结的制作工艺博大精深。
通常采用的材料包括丝线、麻线、金属丝等。
首先是将线无数次穿过一个个细小的孔洞,之后巧妙地操纵线的位置,使之形成不同的组合和花纹。
通过不同的编织手法和技巧,中国结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外观。
制作过程中需要细心耐心,需要一定的创造力和技巧,所以中国结制作往往被称为“编结艺术”。
中国结的寓意与用途广泛。
首先,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它通常用作礼物或装饰品,赠予他人表示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无论是在春节还是婚庆、寿辰之类的喜庆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佩戴或悬挂中国结,以求得好运和幸福。
其次,中国结还具有辟邪的作用。
相传编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代表一种吉祥的寓意,因此能够祛除厄运,抵御不祥之气。
此外,中国结还可用作首饰、配饰和装饰品,其独特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常常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装饰品,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在中国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追捧,在海外也有许多人热衷于收藏和研究中国结。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结不仅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更融合了古老神秘的东方传统与现代时尚的风格,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总之,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结的介绍词

中国结的介绍词中国结是中国民间手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它是用线绳编织成各种形状的手工艺品。
中国结源于汉朝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和针线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国古代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结的形状多样,有花、鸟、兽、虫、鱼等各种形态,还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形等各种风格,每个形状都有不同的寓意和用途。
例如,“双喜结”寓意着双方有幸福、吉祥之意,适合作为结婚礼物;“和谐结”代表着和谐、团结之意,适合作为企业、组织、家庭等的礼品或摆件;“金玉满堂”结则象征着富贵、福气,适合用于装饰客厅、书房等场所。
中国结在民间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
比如,用小结缀成手链、项链、耳环等装饰首饰,既美观又实用;用大结做成窗帘、门帘、座套等,能够起到防风、挡光的作用;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法,如“八法长命结”、“茶道结”、“掌上舞娘结”等,不仅富有艺术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中国结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采用完全手工织制的方式,不需要任何机械设备。
制作工艺包括设计图案、挑选线绳、打结编织等多个环节,需要手工细致耐心的完成。
传统的中国结需要同时运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线绳,编织完成后,便可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中国结的艺术价值在于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富有韵味并充满民族特色。
每一个结的线和绳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寓意,它们多半是一些吉祥之物,如条纹结象征着幸福美满、团结和睦;钩花结则代表着阖家幸福、顺境安康。
这些寓意和象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中国结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结的制作工艺和应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始终没有改变,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结是中国民间手艺独有的一种编织艺术品。
中国结的类型和寓意

中国结的类型和寓意
中国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饰品,起源于明代,最早开始流行于北
宋时期左慈和李隆基。
中国结以其形状独特、色彩丰富、精美绝伦的
外观吸引了人们,也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其中,中国结的类型繁多,再加上各种不同的纹路和颜色,把中国结的变化多端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结有着诸多类型,比如:折扇结、梅花结须发结等。
这些类
型通常由好几度交错拼凑而成,代表着和谐、婚姻、幸福和子女等意义,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各种拼凑方式和寓意也在中国结被大量使用,比如英文字母、心型、三角形等都能将许多美好的吉祥寓意融入其中。
折扇结、梅花结和须发结都是中国结国人最流行的几种结拼模式,这
些结拼模式的特点是拼凑的复杂,而且布满了寓意,例如折扇结代表
和谐美满,梅花结代表仁慈内涵,须发结又则象征着长寿福禄。
此外,中国结的色彩也具有重要的寓意,它们用各种不同的颜色
来表达深厚的意义。
比如,红色是中国结里最为常见的颜色,它代表
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象征着传统文化传承的特殊性;紫色又
象征着王者之风,代表着中国结的尊贵和豪华;白色又表示着真诚,也
象征着涌泉澎湃的活力,黄色和橙色又则象征着高贵和荣耀。
最后,中国结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它可以鼓舞人们的信心,激发人们的激情,带来持久的幸福,并
陶冶情操。
它也代表着爱,联系了人们的内心,让爱变得更加明显。
它就像一根根纤弱的绳索,把人们的心紧紧相连,让人们可以在美好
的时光中不断前行。
中国结的种类与制作方法 -回复

中国结的种类与制作方法-回复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美的外观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
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中国结有着各种不同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本文将逐步介绍中国结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一、中国结的种类1. 四季结:四季结是最常见的中国结种类之一。
它通常由红色丝线编织而成,形状为一个圆形的结以及四个长长的穗带。
四季结寓意着四季常在、好事连年。
2. 鲤鱼结:鲤鱼结是一种寓意吉祥的中国结。
它的结构像一条游动的鲤鱼,所以人们常把它作为结婚礼物或贺岁礼品。
鲤鱼结通常用红色丝线编织,寓意团圆和幸运。
3. 广结:广结是一种结构独特的中国结。
它由一个圆形的结和四个穗带组成,穗带上还串着一些小结。
广结在广东地区流行,寓意着幸运和繁荣。
4. 衔结:衔结是一种结构复杂的中国结,它的结构像一只打开的口袋。
衔结通常用于装饰服饰、手提包等物品,也常作为结婚礼物。
衔结在福建和台湾地区较为常见。
5. 十字结:十字结由两个交叉的穗带和一个圆形的结构组成。
它的结构简单,但寓意深远。
十字结代表着幸福和团圆,人们常将其挂在家门口以求吉祥和安康。
二、中国结的制作方法1. 准备工具和材料:制作中国结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具和材料,如细丝线、剪刀、针、固定的细木棍等。
2. 选择结构和颜色:根据所需的结构和寓意,选择合适的结构和颜色。
例如,如果要制作鲤鱼结,可以选择红色的丝线,以象征幸福和吉祥。
3. 编织结构:根据所选择的结构,将丝线固定在细木棍上,然后开始编织。
根据编织的要求,将丝线穿过不同的环节,形成所需的结构。
4. 添加穗带和小结:根据需要,可以在结构上添加穗带和小结。
穗带通常用来增加装饰效果,小结则可以增加整个结的层次感。
5. 整理和固定:完成编织后,用针将结构上的丝线固定好,并修剪多余的丝线。
这样可以保证结的牢固性和美观性。
6. 修饰和装饰:根据需要,可以在结上加入一些装饰品,如珠子、玉石、金属饰品等。
这样可以增加结的豪华感和艺术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节日的介绍四年级一班少数民族民俗节日铜鼓节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壮族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
此俗现已淡化。
三月三歌节壮族传统节日。
亦称三月歌圩。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
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
一般为峒场坡地。
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
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1、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
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