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精品
中国近现代史-国共的十年对峙((高中历史)课件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1、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发展向大危 机过渡; 2、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英法美推 行绥靖政策,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3、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 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 4、共产国际七大制定 “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策略。
D
2012 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3 、周恩来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时间很长,差 不多‘九一八’以后就逐渐向这个方向发展。”对这句话 解最准确的是: A、中日民族矛盾从“九一八”事变后 就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 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C、国共两党要缓和矛盾和分歧需要一个过程 D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日本侵华并不严重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3、人民的抗日反蒋活动 (1)东北抗日义勇军; (2)上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2年 (3)一二· 九运动 1935年 原因(背景) A.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B.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C.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 影响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 运动的新高潮。 B.探索出青年学生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基本线索
线索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经济: 资本、商品输出,美国取得了优势。 (2)政治: 扶持新军阀混战,操纵国民政府; 伪满洲国,华北自治。 (3)军事: 日本侵略 :“九一八”、“一二八”、 华北事变等。
线索二、国民政府的统治:
1、建立:1927、4 南京政府; 8月 宁汉 合流,国民党一党专政开始。 2、统一:1928年底,东北易帜,形式上 统一中国。 3、内政: 政治:独裁,内战; 经济:恢复经济,确立官僚资本统治; 4、外交: 依附英美,改订新约; 对日妥协,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 联共抗日。
国共的十年对峙(上课)

2、过程: 开始:1934年10月 内容:纠正“左”倾军事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 遵义会议: 意义: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 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 陕北会师: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 德的军事指挥权。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 ——1935 年10月,刘志丹陕北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 会宁会师: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6 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
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革命
工 农 武 装 割 据
1、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 度 意义: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武装斗争: 红军三次反“围剿”,巩固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经济建设:领导军民进行工农业建设, 发展生产,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找到中 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共:红色政权(瑞金)
中国人民
阶级矛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国民政府(南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集体主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爬雪山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精)

文艺:文学;戏剧;电影;绘画:音乐 民国时期文化 教育 制定和完善学制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
历史条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五章 中华人 民共和 国的成 立和向 社会义 过渡的 实现
新中国成立
成立过程:开国大典
历史意义:独立、民主、统一 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困难
国际:中苏关系恶化
第 七 章
文 化 大 革 命 的 十 年
背景
国内:“左倾:错误更加严 重
导火线: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1966年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过程
全面夺权阶段:地方夺权;中央夺权;全国夺权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夺权活动及其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活动及其被粉碎
日本大举侵华 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 中共: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 爱国人士及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行为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 策 红军打破第四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和遵义会议
红军的战略转移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华北事变 中共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第二章
八一三事变
建国初期的困难 巩固政权的斗争
国外帝国主义威胁
政治上 经济上
巩固政权和恢复国 民经济的措施
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济情况好转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过程 一五计划 制定宪法
探索背景
国际:苏共十二大
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缺乏建设经验 1956年开始: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第六 章社 会主 义建 设在 探索 中曲 折发 展
第 三 章 人 民 解 放 战 争
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 加深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再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紧密联系群众、依 靠群众,以群众的力量推动革命 事业的发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 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与人 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为中国 的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统一战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在革命斗争中要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统 一战线,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 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产党在革 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 态度,广泛团结各阶层、各党派 的力量,共同为中国的独立和解 放而奋斗
国共十年对峙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重要性,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后来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 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了对外交往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国的革命胜利争取了更多的支 持和帮助
总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坚持 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 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0M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 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斗争、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为后来的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②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的方 针
③毛泽东作《论反对…的策略》的报告
附二:一二·九运动 1、原因: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严重 2、经过: ①时间: 1935年12月9日 ②领导: 共产党
③主力: 学生
④口号: “打倒„”“停止„”“反对„” 3、影响: (略)
附三: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严重;
中国近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分
大 革 命 时 期
期
国 共 对 峙 时 期
1937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1945 1949
1924 1927
分
期
命第 战二 争次 时国 期内 革 1937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命第 战三 争次 时国 期内 革 1945 1949
命第 战一 争次 时国 期内 革 1924 1927
③政治上关门主义错误。
二、经过
1、1934年,开始长征; 2、1935年,遵义会议; 4、1935年,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 5、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三、遵义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1935年1月 遵义 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③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④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国 民 党: ①宋庆龄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②冯、吉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③蔡 、李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三、特点: 既抗日又反蒋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1934-1936)
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

②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红军 第四军。 (2)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 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达到10万人。
(3)根据地的巩固:
①军事上: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0年底到1931年秋。 ②经济上: a.土地革命(路线、意义),赢得了群众 基础。 b.经济建设,巩固了红军政权。 ③政权上: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1931年 瑞金 毛泽东 朱德 工农民主 政权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 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 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 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 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 什么历史启示?
①三者性质与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 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 实施。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 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 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 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 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启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 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 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 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 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采取民主集中制原 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 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 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 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 的重任。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基础知识强化训练一(第一章 国共十年对峙)

高2010级文科历史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学号姓名得分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1.1927年8月1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正式起义。
2.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受挫后,一部分由朱德、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与当地农民军汇合。
3.南昌起义打响了的第一枪,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召开“八七会议”。
会议纠正了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1927年秋,毛泽东到湖南组织军,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后来,毛泽东在作出决策,向山区进军,后又进行了著名的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夺取政权的新局面,揭开了创建,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的序幕。
7.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进行,建立,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8.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起义的部分队伍和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全军一万余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9.1930年底~1931年秋,毛泽东根据的形势,采取避敌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10.1931年冬,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宣告成立,选举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1.中共在根据地进行了打土豪,分,废除和债务的土地革命。
12.年春,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中规定,依靠、联合、限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土地所有制。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3.1927年6月,日本首相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夺取中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侵略方针。
14.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是想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转移国内,缓和,掠夺中国财富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高一历史下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人教版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一)知识体系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阶段特征1927年8月至1931年 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
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创建农村革命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惟一正确道路,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谷。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
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
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
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策产生分化,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为代表的抗日反蒋斗争兴起;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党一度丧失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有利时机,并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一、阶段特征1.世界历史阶段特征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发展向大危机过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德日先后确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面对侵略,共产国际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2.中国历史阶段特征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10年,是国共两个政权的对峙时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其中,国共两党、两政权的内战对峙是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在政治上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起一党专政,强化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
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二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和理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
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三是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对外民族战争,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二、重要历史概念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其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其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发展实际,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2.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3.长征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此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
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无果后,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重要历史知识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试结合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理论上:(1)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2)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一些重要的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提出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实践上:(1)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2)1972年下半年,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3)从1972年下半年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人。
(4)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并先后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围剿”。
1931年冬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建立起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原因:(1)中国是一个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百分之零点五,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2)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在广大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3)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并深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4)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
因此,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2.中共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各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试结合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来分析这两次转折之间的关系。
在20世纪20和30年代,中共分别召开了“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1)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开的:“八七”会议之前,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大革命遭到失败。
遵义会议前夕,“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初期又遭受了重大损失。
(2)两次会议都纠正了错误的指导思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这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历史义主的转折。
(3)两次转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八七”会议在反右的同时没有注意“左”,使党内“左”倾错误不断发展,也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这就是使中国革命再次遭受了重大挫折。
遵义会议不仅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而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已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分歧和矛盾。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这次转折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党的方针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调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变为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随着中日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全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国共再度合作,共同抗日。
4.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是如何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走向成熟的原因有哪些?(1)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即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共产党人由“走俄国人的路”到开始“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调整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发展。
八七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在攻打大城市受挫的情况下,决定向农村进军。
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根据形势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及时调整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共产党及时调整政策,抛弃前嫌,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西安事变后,又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政策,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5.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提出的“借师助剿”政策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背景、实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它们各自结局怎样?试分析其结局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