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现状报告
川剧(Sichuan Opera)

慧眼
2、慧眼是前额正中隐藏着的第三只眼,缘 于佛教所说的五眼之一。所谓“慧眼无限 量,甘露灭名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相传是专门用来识别妖魔鬼怪的。据传,此 技的发明者是戏圣康子林。他采用的便是 这种“盖图章”式的方法,有时难免失误。 现在改为靴尖上和额上同时贴上慧眼的 “双保险”的办法。只要尖子到位,不是贴 上去,便是扯开现出来,可以做到万元一失。
川剧 Sichuan Opera
目录
一、川剧的起源
二、川剧的特色 三、川剧的绝活 四、川剧的现状
川剧的起源
川剧,来源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 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四川原有的灯戏五种声 腔艺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 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 戏”,后称“川剧”。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 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 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 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 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川剧。
藏刀,是最具高难度的表演绝技之
一,它不但要求道具准备得当,还需要 演员自身基本功扎实,让观众难寻破绽。 如折子戏《肖方杀船》中的肖方将红 衫一抖,一把两尺多长的明晃晃的钢刀, 一会儿出现在观众和剧中人物面前,一 会儿又不知去向,揭露了剧中人物肖方 的阴险、狡猾和毒辣,有力地刻画了肖 方的笑面虎形象。这一绝活近乎魔术, 十分吸引人。
单 雄 信
绿 色 和 蓝 色 多 用 来 代 表 草 莽 英 雄 、 绿 林 好 汉
或 好 勇 斗 狠 而 又 凶 残
1、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 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观众非常感兴趣,看 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 心思想感情,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 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川剧 的变脸分为抹脸、吹脸、扯脸、变胡子。 其中抹脸就是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 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 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 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 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吹脸,只适合于 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 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放置在舞台特定 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 类的器皿中,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或其他 特定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器皿,闭 眼、闭气、用口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 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川剧文化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

方式,开始开拓校园传承、行业传承和社区传承等其 合的研究体系。
他路径。”
笔者认为,川剧传承与发展需与时代建立广泛
三、川剧发展现状的研究
的联系。借助新兴的传播手段,如微信、APP 客户
川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劳动 端等来提高传播的覆盖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最短
成果,要想保持其价值就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也就是 的时间内增加大量受众;鼓励川剧进课堂,组建专业
(三)研究系统性不足
了寻找文化地标、实现川剧活态传承的尝试和探索。”
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是相辅相成的,只传承
结合具体的传承路径,高翔在《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 不发展难以长久,只发展不传承就会缺乏根基,笔者
的川剧传承路径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社会文化 调研的大部分文献虽然涉及传承与发展,但内容较为
环境下,川剧已打破原有剧团表演者“口传面授”的 分散,缺乏内在联系,不能有效聚合,未形成二者融
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川剧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对现有传承体系,在《新时期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学者对传承现状的探讨忽略了川剧本质,转而直
刍议》一文中阐述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政府部门应 接摸索新型传承方式。
建立长效机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社区建
(二)研究缺乏理论支持
立川剧艺术传播的相关机构,以培养川剧艺术的爱好
任何事物发展都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文献所
者和传播者;以重大的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川剧艺 涉及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现状总结、分析之上的直接
术展演和知识普及等活动。”从传承实际出发,丁淑 探讨以及阐述发展的设想,都未结合具体科学的理论
梅在《川剧展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中提 加以验证,难免有失偏颇。
从川剧的现状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For um
[论 坛]
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缺乏交流合作;同 是传统文化,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也缺少沟 通。
3.制定规范的保护法规 日本在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上有非 常详细而完善的法规制度。如,指定为“重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主要是指无 形的“技巧”或“手艺”),对拥有文化遗产 技能的个人或团体(技能保持者)认定,即 所谓的“人间国宝”。在认定之际又分为3 种形式:对具有高度技能的个人进行认 定,称为“个别认定”;对两人以上成为一 体共同表现的技能保持者进行认定,称为 “综合认定”;对技艺表现上缺少个人特 征,且属多人共同表现从而形成一体感的 整体技能保持者进行认定,称为“保持者 团体认定”。 又如, 除日本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措 施外,日本各地方自治体,即县、市、町、村 各级政府,也根据日本政府的《文化财保 护法》,制定了“指定无形文化财的技艺保 持者及保持团体的认定基准”法案,加强 了各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另外,日本政府每年还要公布重要无形文 化财的“指定件数”和保持者的“认定数”。 主要分为“演艺部门”和“工艺技术部门” 两大类,每一类又细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指定件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 “保持者数”两项,从而使政府能准确的掌 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情况。
再则,目前的川剧基础研究仍处于众 说纷纭的局面。“清代说”、“明代说”还需 要更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支持,所以这种局 面需要逐渐改善。虽然川剧研究的资料积 累颇丰,但川剧研究工作者研究观念和方 法不够先进,志、史、论研究步骤的错位及 松散无序,是川剧研究总体上产生重大分 歧而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而川剧基础研 究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还需要引起学 术界足够的重视。
For um
[论 坛]
从川剧的现状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源自承■董 科(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现状

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现状川剧变脸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戏曲人物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将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地塑造在观众的面前,而且能够深化戏曲故事的情感表达,激发观众的认同感。
继承和发扬川剧变脸,不仅更新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促进了川剧变脸文化的宣传,还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有效途径。
一、川剧变脸艺术传承的现状(一)川剧变脸艺术性浓厚,但是社会群众对其认识还不全面川剧变脸以其精湛的表演和独树一帜的直观表现手法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社会群众喜爱的戏曲种类,其表演极具感染力,简单粗犷,但是变脸技术要求十分高,融入川剧戏曲表演情节的展示,使群众在观赏川剧中能够体会到人物内心不可名状的“爆棚情感”。
然而在现如今,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一代的社会群众对川剧变脸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戏曲文化上,对其内部的艺术价值却是鲜少了解。
比如《白蛇传》,如今的青年群众对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它是川剧变脸的代表性剧目之一,是传统川剧变脸的戏曲表现形式,但是对《白蛇传》中钵童在剧情的发展下瞬间变幻为绿、白、红、黑等七八张不同脸谱的人物情感表达蕴意却知之甚少。
青年观众大多只是惊艳于川剧变脸表演者的变脸技术之精湛、变脸速度之迅疾,对《白蛇传》中许仙的抹脸与钵童的扯脸等这些独特艺术价值都缺乏了解,导致青年群众无法深入了解川剧变脸的真正价值,从而在继承和发扬川剧变脸的过程中,难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宣传,不利于川剧变脸的发展。
(二)川剧变脸的表现形式陈旧,创新机制不完善川剧变脸是由四川庙堂戏台中的庆典发展而来的,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及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合了生旦净末丑等多种戏曲角色,广受民间群众喜爱,成为巴蜀地区重要的艺术文化名片。
继承和发扬川剧变脸是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当下川剧变脸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相对陈旧,在科技时代的文化交流氛围中处于不利地位。
比如川剧变脸的传统曲目《三变化身》,其表演形式大都在戏场,由观众买票入场观看,虽然其精湛的高腔曲调、巧妙的变脸绝技以及浓厚的艺术价值广受大家喜爱,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群众相对缺乏入场观看的时间,这种文化艺术传播形式受制于时间和地点,导致现代群众对川剧变脸的认识相对浅显,其表演形式的创新机制不完善,也制约着对川剧变脸文化精髓的宣扬,从而对我们继承和发展川剧变脸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川剧的资料(共3篇)

关于川剧的资料(共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川剧的资料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前言:这是寒假的历史作业,因此,我于2011年1月23日从网上收集资料整理编撰了这篇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是重庆的非物质文化——川剧。
总结重庆川剧的发展流程、历史背景等相关信息。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
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
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
成都,是戏剧之乡。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
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
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
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
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
川剧的调研报告

川剧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川剧一、引言川剧,又称川剧变脸,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川剧也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研究者。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川剧的起源、发展、演出形式和表演特点,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川剧的起源与发展川剧起源于四川地区,始于明代中期,形成于清代初期。
它以四川方言为基础语言,传承了多样化的舞台表演形式和角色类型。
川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将川剧推向了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三、川剧的演出形式1.剧目:川剧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目,包括历史剧、武打剧、爱情剧、喜剧等等。
其中,历史剧是川剧的主要剧种之一,以它庄重的唱腔和复杂的剧情受到了观众的热爱。
2.角色类型:川剧的角色类型主要分为正、旦、净、丑四大类。
正、旦、净是川剧的主要角色类型,他们分别扮演着男性英雄、女性美丽动人的角色,以及伶俐、机智的角色。
而丑则是扮演着滑稽搞笑的角色,给川剧增添了一丝喜剧的色彩。
3.表演艺术:川剧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变脸”和“捻花指”两种表演技巧。
变脸是指演员在瞬间迅速地切换面具,以表达角色的情绪变化。
而捻花指则是川剧表演中的一种技巧,演员通过手指的迅速灵活运动,模拟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器物和自然景象,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四、川剧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川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底层文化的承载者:川剧曾经是四川地区平民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承载了下层社会的感情和情感。
在传统社会中,川剧被用来宣传道德观念、教育民众,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2.宗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代表:川剧以四川话为基础语言,表演方式和地方特色,体现了四川宗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特点,是四川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通过讲述四川本土故事、展现四川人的生活习俗,传承并弘扬了四川的优秀文化传统。
3.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川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小组调查的对象是传统文化川剧的表现现状,意在了解川剧表现的近情,调查保护和宣传川剧的实际效果,以达到还原川剧的生存面貌。
作为小组中,负责前往实地去考察、采访的成员之一,我与另外的成员一同拜访了锦江剧院、蜀风雅韵、茶馆、川剧博物馆,调查川剧的各种状况,思考更深在的问题。
我们前去拜访以上的考察地点,都会与当场的工作人员、常客和年轻人进行互动,并在获得其许可后做采访事宜的准备和拍摄录音。
根据采访事后的统计,当场所采访的观看戏剧的年轻人共5人,各自前来剧院、茶馆欣赏戏剧的理由不一,但被询问“当川剧能够在网络媒体上更方便地表演更现代的内容时,你是否会更多地关心川剧?”5位年轻人的回答为【会】x3、【没时间】x1、【看情况】x1。
此外也采访了几名中老年人,当中有老戏迷,也有单纯来戏院、茶馆打发时间的人,由于准备的不周全(例如采访稿的简陋、语言的隔阂、采访器具的不全、初次采访的胆怯和羞涩),我们没有处理好所有被采访观众留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勉强处理好了一位老人采访时的录音和笔录,相关资料将会做成附带文案,会与总体报告一同上交。
在这趟川剧表现现状调查之途上,虽然起初我个人对这个调查主题的中心了解不多,仅想早早完成作业了事,但在后来的一步步深入,我发现这个过程的意义,也发现了其中寻找结果的喜悦。
川剧以别种的形式表现的可能性很大,但需要发展新的内容和演绎方式,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艺术鉴赏的要求。
服装、妆面、音乐、声腔等主体和次要要素,稍稍改变一下,便可成为大多数人可接受的娱乐对象。
但可能又有所疑惑,为适应时代进步而做出改变的川剧,会影响川剧精髓的延续吗?这个谁也说不定,改变后的川剧只能保证它自身的大部分内容保留下来,但保证不了它能否正确、完全地传承下去,传承人和观众的观念会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倡川剧改变是一件坏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即便国家和有志人士努力改变川剧衰落的现状,但也难将其以生气蓬勃的形式传承,而是极大可能作为电脑数据库里的一部分而存在,这样的未来,即便改变川剧的表现形式后,依旧是存在走向这种结局的可能性的。
川剧-现状报告

川剧现状报告“天下第一戏”川剧现状报告川剧,曾独领风骚数百年,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5种声腔,与“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一起,使它荣登“天下第一戏”的宝座。
但在抗战的战火熄灭后,它却突然走向了没落与衰亡,艺人们甚至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
它在唐代被称为“川戏”,当时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年间,川戏吸收融汇了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并加上了“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天下第一戏”。
不过,现在的川剧却面临着严重危机:不仅那些神秘的技法面临失传,整个川剧行业也面临着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儿稀缺等“疑难杂症”,甚至有的艺人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有关学者说,川剧其实只是中国地方戏曲消亡的缩影。
据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存在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但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甚至没能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便消失了……川戏的辉煌历史从“蜀技冠天下”到“因戏亡国”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戏”。
有资料显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
当时,时任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的刘辟是个大贪官,他在蜀中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
于是,当地的优人(戏曲演员)便将刘辟的作为编成戏剧——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准备通过此来为民疾呼。
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直到后来刘辟叛唐造反,优人们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公开演出。
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
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应了川戏重要的影响力。
历史还记载,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大,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剧现状报告
“天下第一戏”川剧现状报告
川剧,曾独领风骚数百年,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
戏5种声腔,与“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一起,使它荣登“天下第一戏”的宝座。
但在抗
战的战火熄灭后,它却突然走向了没落与衰亡,艺人们甚
至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
川剧是一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地区的戏曲。
它在唐代被称为“川戏”,当时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年间,川戏吸收融汇了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并加上了“变脸”、“喷火”、“水袖”等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人们甚
至将其称之为“天下第一戏”。
不过,现在的川剧却面临着严重危机:不仅那些神秘
的技法面临失传,整个川剧行业也面临着人才断层、新剧
创作乏力、名角儿稀缺等“疑难杂症”,甚至有的艺人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补起了铁锅……有关学者说,川剧
其实只是中国地方戏曲消亡的缩影。
据调查,20世纪50年
代我国还存在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但到目前已经消亡
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甚
至没能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便消失了……
川戏的辉煌历史从“蜀技冠天下”到“因戏亡国”
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戏”。
有资料显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
得的政治事件。
当时,时任蜀中方镇(相当于省长)的刘辟是个大贪官,他在蜀中无所忌惮地乱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
于是,当地的优人(戏曲演员)便将刘辟的作为编成戏剧——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川戏《刘辟责买》,准
备通过此来为民疾呼。
但这一戏曲虽然已排练熟练,却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机会。
直到后来刘辟叛唐造反,优人们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公开演出。
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
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应了川戏重要的影响力。
历史还记载,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大,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
在当时四川也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5人所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刘辟责买》、《麦秀两岐》、
《灌口神》等著名川剧曲目在此时开始流行全国……
到了五代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将川戏推向巅
峰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让后人啼笑皆非的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勗(xù)。
李存勗于公元923年统一北方,建立后唐政权,史称后唐庄宗。
他酷爱川戏,而且演技上佳,对川戏技艺有颇多改良,成为川戏的两位“祖师爷”之一——旧时川戏班一直有奉祀“祖师爷”的习惯,演员临上场前,都须朝挂在后台入场口的“祖师爷”画像顶礼膜拜,以祈成功。
而被膜拜的“祖师爷”有两位:一位画作白面黑三绺须穿龙袍;另一位画作白面无须穿龙袍——前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自誉为“梨园之首”的唐明皇李隆基;而后者,则正是这位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李存勗的人生因戏曲而丰富多彩,但他的结局却是令人惋惜的。
当上皇帝没多久,李存勗就沉浸在了川戏等各种戏曲之中,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常常与戏子们一起粉墨登场。
也是由于这种关系,后唐戏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不仅可以随时出入宫廷,最后竟干预起了朝政,于是整个后唐成了戏子的舞台,大臣们反而成了观众——这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公元926年3月,后唐大将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勗率领一帮戏子拼命抵抗,在混乱中被流箭射中面门,拔出箭来血柱冲天。
没有医学常识的李存勗在此时又喝下了一碗人奶——人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接触到奶浆,
更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死亡。
最后,李存勗一命呜呼,
只留下一段“因戏亡国”的悲剧故事流传世间……
成于满清,兴于民国,抗战之后,它却突然消亡……
川戏在清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它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如昆腔、弋阳腔、秦腔、
二黄腔等等),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5
种声腔的川剧。
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
最具地方特色,成为当时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这一时期的川剧,声望虽不及前朝,但也遍及整个四川,在云南、贵州、湖北也拥有大量观众。
常见于舞台的
剧目多达数百出,其中还包括了如“变脸”、“喷火”、“水袖”等众多独树一帜的表演技法,令观众感叹其妙,回味
无穷。
清朝覆灭后,川剧又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1912年,康子林、杨素兰、萧开臣、李甲生等当时中国最著名
的川剧艺人,联合8个戏班的100多位演员和琴师、鼓师,组建了四川第一个川剧艺人组织“三庆会”,这是当时四川艺术水平最高的川剧剧团。
在“戏圣”康子林与“泰斗”
贾培之的带领下,三庆会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不仅民间
的票友组织遍布全国,甚至还影响到了海外……
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经济、政治、文
化中心西迁入蜀,也让川剧进入了另一个繁荣期。
当时,
川剧艺术家们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演员与剧作家们将传统川剧进行修改,加入抗日救亡的气息,如周裕祥编演的《滕县殉国记》,张德成、李大中编演的《扬州恨》等,
久演不衰,大受欢迎,许多外地剧团也纷纷仿效。
但是,似乎也正是从这时候起,金钱、名望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让川剧艺人逐渐迷失了,许多川剧精髓也开始流失。
终于,当战乱平息,那些曾在舞台上风光绚丽的人们,突然消失在尘埃里,不见了踪影。
老一辈川剧人将川剧的堕落源头,归罪于40年代左右的川戏改良运动,近80高龄的川剧传承人夏庭光老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由于重庆已被确立为战时陪都,成都又是内地重要的核心城市,万商云集,外来的文化艺术非常多,这时的川剧人为了生计、“发达”,被迫改变内容、哗众取宠,吸引更多的观众,例如无台词、由演员自由发挥的“条纲戏”,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那些非川剧传统的东西进入了,川剧很多就变味了,忘了本,有的本子甚至被改得已经不是川剧了……”
川剧保卫战“川剧不可能灭亡,除非四川人死绝”
2006年,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剧时,发现它已被赫然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将消失。
于是,一场“振兴川剧”的保卫战再次打响。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就开始喊出了振兴川剧
的口号。
当一样东西需要振兴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不景气了……尽管重庆市川剧院以《金子》等多个国家精品剧、
优秀保留剧目让业界惊羡,但依旧难逃人才断层、新剧创
作乏力、名角稀缺等“疑难杂症”。
前日举行的重庆两会上,两度“梅花奖”(中国戏曲成就最高奖项)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一度含泪感叹:“一肥
岂能遮百丑,川剧艰辛谁人知?”
在低收入造成川剧人才流失的同时,也让引进人才举
步维艰。
沈铁梅说,现在重庆川剧舞台急缺演员,“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无法凑齐,名角更是少之又少。
因为没有
年轻演员顶班,许多老演员无法退休,人才断层现状令人
堪忧。
面对自己四处碰壁求援,几乎“跑断腿”才修建起
来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她感叹道:“如果没有了演员,
修建这么漂亮的舞台又有什么用呢?”
不仅是重庆,目前国内的川剧都面临着这样的危机。
例如,在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四川省高县,当地的川剧团曾
是国家重点文化单位,团里的演员们30多年共演出了200
多个历史剧和80多个现代剧,备受观众喜爱欢迎。
而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只能住着简陋的房子,四处帮别人打
工“讨口”过日子,有的艺人蹬起了三轮、擦起了皮鞋、
补起了铁锅……往日的风光与今天的没落形成了巨大反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田青说,对保护工作的淡漠和忽视,或者认识不足,扼杀了无数珍贵的、难以恢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似乎是人们脑海中的重要词汇,“变化”是最好的发展证明。
而这两者,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以地方戏曲为例。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共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
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
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
”
川剧,这一从历史中走来的优秀剧种,真的是一蹶不振,直至消失吗?来自川剧业界另一些声音,多少给了我们一些安慰——“川剧的复兴尽管艰难,但我还是有信心的。
”提到川剧的前景,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夏庭光老先生神情坚定,他还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起了重庆川剧院最近的作品:“我们正在筹备《李亚仙》、《杨闇公》等几
部新川剧,还有《灰阑记》,这部作品早在元杂剧中就有记
载的,后来被德国话剧大师贝尔托布莱希特改成了《高加索灰阑记》。
要说川剧灭亡,我不信,除非四川人死
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