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I患者早期面孔知觉加工N170效应与翻转效应

合集下载

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三级认知心理学知识点(4)

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三级认知心理学知识点(4)

鸭题榜|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三级认知心理学知识点(4)认知心理学第二节面孔加工 1.面孔失认,这是一种最惊人的面孔加工紊乱。

这种失认通常同大脑右侧颞叶损伤相联系。

患有这种失认的病人识别人面孔的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例如,一个面孔失认病人,经常不能识别任何熟悉的面孔,包括著名人物的面孔、朋友的面孔、家人的面孔,甚至不能识别镜子中自己的面孔2.面孔失认病人LH试验面孔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过一些极端罕见的面孔失认病人,这些病人虽然不能识别人的面孔,但能识别农场里动物的面孔,病人的失认是极端特异性的,即只是在识别人的面孔方面有问题。

患有深度面孔失认,但视力正常,检查发现有正常的形状觉察和形状辨别能力,在一些涉及不寻常观察角度和物体轮廓的知觉测验上,表现出一定的损伤。

然而,最严重的损伤出现在要求知觉和识别面孔的测验上。

即使是能够正确辨别出来的面孔,他也并不是靠实际意义上的识别,而是靠使用推论策略。

也不能对面孔的年龄、性别或面部表情作出判断。

无论是在再认记忆测验还是成对联想学习任务上,同刺激为人的面孔相比,当刺激为动物的面孔时,成绩要好倒置效应:将照片旋转180°不能识别人物是谁;倒置会破坏面孔识别面孔失认实验:实验时,研究者向LH呈现三张同一类型的图片(面孔、鞋子,可正反放置),在三张图片中有一张目标图片,他总是正面的。

另外两张为探测图片,其中一张为正确图片,一张为干扰图片,两张均为3/4侧面观。

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或者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

另外,目标图片呈现在上方,而两个探测图片并排呈现在下方。

研究者要求LH完成匹配任务,即通过言语反应指出,位于下边的两张探测图片中,那一张与上面的图片相同。

结果发现,同正常方位的刺激相比,LH对倒置的刺激识别的更好,无论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是同时还是相继呈现,无论刺激的图片内容是什么(面孔、鞋子),当正常方位时,LH的识别成绩都是机遇水平。

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心理学报 2013, Vol. 45, No.10, 1072−108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3.01072收稿日期: 2012-1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07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20101108110004)、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A190766)资助。

通讯作者: 郭春彦, E-mail: guocy@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孙天义1,2 许远理2 郭春彦3(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2信阳师范学院心理系, 信阳 464000)(3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8)摘 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索延迟匹配任务范式下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实验以面孔图片为刺激, 在校大学生被试完成靶匹配工作记忆任务。

结果发现, 被试识别靶面孔及分心物面孔时均在枕颞区两侧诱发N170, 且靶与分心物的N170振幅在相同电极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在颞区两侧的P7和P8上差异显著; 无论靶面孔还是分心物面孔, 工作记忆的ERPs 均产生了P300成分。

在分别追踪新靶和熟悉靶的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下, 靶与分心物的ERPs 波形在250 ms 后出现分离, 且靶刺激波幅均比分心物更正, 新靶比熟悉靶更正。

熟悉分心物与新分心物之间显示出250~650 ms 的前额区旧/新效应, 在晚期的450~650 ms 时段, 新工作记忆比旧工作记忆波幅更正。

这些结果表明, 面孔识别的N170效应可能反映的是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 且N170的右半球优势具体为颞区的右侧优势; 先前的面孔学习会影响工作记忆期间大脑对面孔的识别反应。

关键词 面孔识别; 工作记忆; 靶; 分心物; ERP; N170 分类号 B8421 引言面孔是一种意义丰富的非语言刺激, 是人类表达、认知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专题-面孔识别(电脑版)

专题-面孔识别(电脑版)
12
2.3 实验过程 实验在灯光较暗并且隔音的电磁屏蔽室进行,被试
坐在一张舒适的椅子里,前面1.2米处是一个电脑显示 器,与眼睛水平。每项任务开始之前,屏幕上出现指导 语,主试对被试朗读指导语,随后让被试进行短暂的练 习,以确定被试明白实验要求。
实验中,每个刺激呈现之前,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 白色“十”注视点,要求被试盯着注视点并尽量减少眼睛 的活动,这个注视点的呈现时间为450-550ms不等。随 后出现一个刺激,如果这时需要被试按键反应,则按键 后刺激消失;被试在1500ms内没有做出反应,刺激也会 自行消失;刺激消失后屏幕上立刻又出现白色注视点, 依此类推。
13
2.4 脑电记录及离线处理 被试者戴64导QuickCap电极帽记录脑电,导联
方法采用国际10-20系统。参考电极位于双侧乳突, 前额发际下1cm处接地,同时在眼眶周围记录垂直眼 电。将一个水平眼电电极放在鼻尖处。
模拟滤波带通为0.05~70Hz,采样率为500Hz。 分 析 时 程 为 刺 激 呈 现 后 800ms , 基 线 为 刺 激 前 100ms。离线矫正眨眼等伪迹。波幅大于±80μV者视 为伪迹被剔除。 采取了一定方法进行参考电极的转换,从而获 得以鼻尖为参考的脑电数据。
14
2.5 结果
面孔
汽车
椅子

15
选取P3/4、P7/8、PO3/4及PO7/8这8个电极进 行统计分析。仅对130ms~200ms内的负波进行分 析。
对N170的波幅进行刺激类型×半球×电极位 置的三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刺激类型效应显著, 面孔引起的N170显著 大于汽车、鸟和椅子引起的N170。汽车引起的 N170显著大于鸟和椅子引起的N170。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面孔知觉中的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并通过眼动研究的方法深入解析这些策略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的作用。

面孔知觉是人类社交互动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它涉及到对面孔特征的提取、面孔结构的解析以及对面孔整体形象的认知。

本文将从眼动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加工策略在面孔知觉中的运作机制,以期揭示面孔识别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在面孔知觉的研究中,特征加工策略指的是对面孔各个局部特征的关注和处理,如眼睛、鼻子、嘴巴等;结构加工策略则侧重于对面孔内部各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而整体加工策略则强调对面孔整体形象的感知和识别。

本文将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被试在观察面孔时的眼球运动轨迹,分析他们在不同加工策略下的视觉注意分配和加工方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面孔知觉的加工机制,揭示不同加工策略在面孔识别中的作用和相互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面孔识别技术的改进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面孔知觉过程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特征。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以揭示面孔识别过程中的视觉注意分配和加工策略。

我们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面孔处理任务:特征识别、结构识别和整体识别。

在每种任务中,都向参与者展示了经过特殊处理的面孔图片,以突出或隐藏面孔的特定信息。

例如,在特征识别任务中,我们使用了经过模糊处理的面孔图片,仅保留眼睛、鼻子和嘴巴等特征信息;在结构识别任务中,我们改变了面孔特征间的相对位置,以考察参与者是否能根据结构信息识别面孔;在整体识别任务中,我们展示完整的面孔图片,要求参与者进行整体识别。

眼动追踪技术在本研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我们使用先进的眼动追踪设备,实时记录参与者在完成各项任务时的眼动数据,包括注视点位置、注视时间、眼跳轨迹等。

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参与者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的视觉注意分配情况。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摘要】:面孔加工机制是否具有特异性,这是目前认知神经科学争论的一个焦点。

论文主要以汉字作为对照刺激,在行为水平和神经水平研究了面孔识别的反转效应和种族效应。

实验分别采用了相对辨认任务,再认任务,种族判断任务和前后比较等4种任务,探讨了面孔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其神经机制问题。

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的实验,研究一(实验一、二),采用启动范式和面孔/汉字双关图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两种启动条件下,面孔/汉字双关图的反转效应。

研究二(实验三到五),考察刺激的方向和种族对面孔和文字的认知过程的影响,并且考察了两个种族的被试对面孔的识别。

研究三(实验六,七)是两个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实验,比较面孔和汉字以及其他2种刺激物的识别过程的神经活动,以及不同种族的面孔的识别过程的神经活动。

研究结果发现:1.经过面孔启动后,被试对双关图的相对辨认出现明显的反转效应(对反转刺激的绩效低于正立刺激);而经过汉字启动后,被试对双关图的相对辨认没有出现反转效应,这一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专家化系统的激活是面孔反转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

2.在再认任务中,刺激的种族和呈现方向对文字识别和面孔识别的影响是一致的,都存在“本种族优势(本种族的再认绩效高于他种族)”,并且对两种刺激物的再认都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

在种族判断任务中,被试对他种族(高加索人)的种族分类绩效高于本种族(中国人)——“他种族优势”。

两种文字(汉字和韩文)的识别成绩没有差异。

对面孔的种族判断存在反转效应,对汉字的种族判断出现较弱的反转效应,对韩文的种族判断则没有。

两种任务条件下,面孔刺激的反转效应均大于文字刺激。

3.高加索人被试和中国人被试都在再认任务中表现出了“本种族优势”,在种族判断任务中表现出了“他种族优势”。

并且两种任务下的种族优势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5)。

4.和正立面孔相比,反转面孔所引起的N170振幅更大,而汉字、手表以及其他物品不同呈现方式引起的N170波没有差异。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有氧舞蹈干预后认知功能和静息态fMRI低频振幅的改变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有氧舞蹈干预后认知功能和静息态fMRI低频振幅的改变
Chinese Journal o/ Rehubil.itdtion Medicine. Apr. 2•临床研老•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有氧舞蹈干预后认知功能和 静息态fMRI低频振幅的改变**
张玲'王形:朱奕:吴婷' 吴 *王含 石艳'祁鸣

摘要 目的:本研究针对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CI)采用-套自主编制有氧舞蹈进行干预.探讨其对患者认知功能和静息 态fMRI低频振幅(ALFF)的影响. 方法:将38例MCI患者随机分组:训练组(19例)利对照组(19例)分别接受不同干预方式 对于训练组.给予有 氧舞蹈进行干预点3个月;对照组则以健康教育为主,周期9训练组相同期间所冇患者均未接受任何药物治 疗 在接受干预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评估【:具为认知功能量表,同时进行静息态fMRI扫 描.干预结束后再次进行评分和打描.了解患者脑功能活动情况.根据低频振幅图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训练组干预完成后.认知功能量表结果显示训练组的简易精神状态评分濛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韦氏逻辑记 忆和符号数字模式测试评分显著改善J J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 两组患冷F预前后韦氏逻辑记忆评分皆发I变化. 其中以训练组更为明显,相比有显茗:差叶(P<0.05 )对照组的各项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均尤显著差异静息态fMRI 幷描结果显小.训练组干预前后发生明显变化.其双侧额颍叶、前扣带冋、内嗅及海%旁皮层的ALFF值显著:增高 (P<0.05),而对照组3个月后仅右侧颍叶和后扣带冋皮层的ALFF值显奢增高(P<0.05 ) 结论:本套自主编制的中等强度冇氧舞蹈能有效捉髙MCI患者的认知功能.静息态flvIRI为评估有氧训练对认知 功能的影响提供了一种量化方法 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有氧舞蹈;认知功能;静息态fMRI;低频振幅;阿尔茨海默病 中图分类号:R749.1.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9)-04-0378-08

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 的研究概述

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 的研究概述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2, 1942–1948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的研究概述*李明芳1张烨2张庆林2(1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2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摘要 N170是在面孔刺激呈现后的130-200ms记录到的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

目前, 在N170的研究中存在争议性的问题有:N170反映面孔结构编码还是面孔特征编码; N170是否是面孔特异性成分; 以及N170是否受注意的影响等。

这些争议也为N170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即探讨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在诱发N170成分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比较不同熟悉度的刺激材料所诱发的N170反应差异; 探讨N170成分与识别电位间的关系;采用多研究方法的结合从不同层面深入揭示N170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 N170; 面孔识别; 结构编码; 特征编码; 类别信息加工; 注意分类号 B841.1N170是在面孔和其他物体类别刺激呈现后的130~200ms记录到的, 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 其主要分布于大脑颞枕区(occipito-temporal region), 通常在P8(T6) 或者PO8或者O2等电极处的波幅最大。

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在左右两半球均强于物体刺激(如汽车)诱发的N170波幅, 且常具有右半球优势(Rossion & Jacques, 2008), 如图1。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对面孔和其他视觉类别物体识别的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者们对这一成分本质的探讨也逐渐深入, 研究的焦点问题集中于:N170反映面孔结构编码还是面孔特征编码的讨论; N170反映面孔特异性(face specificity)信息加工还是一般性类别信息加工的讨论; N170是否受注意的影响, 等等。

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其干预效果评价

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其干预效果评价

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其干预效果评价一、概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障碍已成为老年人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

轻度认知障碍(MCI)作为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其干预与防治对于延缓痴呆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有效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干预模式,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是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干预模式的构建过程,以及对该干预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估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文献和临床实践,结合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习惯,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干预模式,包括认知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社会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干预措施。

同时,本文还设计了科学的评估体系,以量化指标客观评价干预模式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为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1. 轻度认知障碍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一种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的认知障碍综合征。

它特指个体在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对照组中表现出显著的记忆或和其他认知功能的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尚能维持正常,且未达到通常的痴呆诊断标准。

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虽然显著,但并不足以影响其日常生活,因此常被忽视或误诊。

随着时间的推移,MCI患者转化为痴呆的风险日益增加,使得对这一阶段的认知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MCI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

近年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2患有MCI。

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表明MCI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健康问题。

MCI患者每年约有1035进展为痴呆,这一转化率远高于正常人群的12。

MCI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他们罹患痴呆的风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应与翻转效应 第 5 期
·899·
1 对象与方法 1. 1 被试者 轻度认知障碍( MCI) 组 16 名和正常老年对照 ( NC) 组 16 名被试者,均为山东潍坊潍柴社区退休职工。两组 被试者均为右利手,视力( 裸眼或矫正) 正常,听力正常。 1. 1. 1 MCI 组 16 名 MCI 患者,其中男 8 名,女 8 名,年龄 ( 67. 00 ± 4. 81) 岁,受教育年限( 7. 13 ± 4. 01) 年,均符合美国精 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 版( DSM-Ⅳ) 研究用诊断标准: 记 忆力减退病程≥3 个月; 简易智能状态量表检查( MMSE) 23 ~ 27( 26. 07 ± 1. 22) 分; 总体衰退量表( GDS) 为 2 ~ 3 级; 日常生 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 26 分; 哈金森缺血指数( HIS) < 4 分; 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抑郁症、脑外伤史、特殊药物 服用史、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和严重内科疾病。 1. 1. 2 正常对照组 16 名正常受试者,其中男 7 名,女 9 名, 年龄( 65. 14 ± 4. 38) 岁,受教育年限( 7. 93 ± 4. 01) 年。认知、记 忆、生活和社会功能均正常; MMSE 27 ~ 30 ( 28. 64 ± 1. 45) 分。 两组 MMSE 得分有显著差异。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差 异无显著性。所有对象了解并同意参加本研究。 1. 2 材料 刺激程序使用 stim2 软件编写,整个实验过程共分 为 3 个 block,每个 block 包括正立面孔、倒立面孔、正立桌子和 倒立桌子图片各 25 张,蝴蝶图片分别是 9、10、11 张。五种刺 激伪随机呈现,每种刺激连续呈现次数不多于 2 次。刺激呈现 时间 300 ms,刺激间隔( ISI) 1 500 ms〔2〕。要求被试者对蝴蝶 ( 靶刺激) 进行计数。每个 block 间有2 min的休息时间。信号 记录采用 ESI-32 导脑电信号采集记录。 1.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PSS18. 0 对计量资料进行重复测量的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皆经 Greenhouse-Geisser 法校正。两组 被试 N170 的测量时间窗为刺激后 130 ~ 210 ms。
【Key word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Nd170; Inversion N170; Early-stage face perception
目前轻度认知障碍( MCI) 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量表、临床 表现及一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缺乏敏感特异的实验室指标。 事件相关电位( ERP) 技术作为一种客观、敏感反映认知功能的 电生理指标,能发现行为学正常的患者在执行特殊认知任务中 表现出的亚临床病损,已成为研究大脑认知功能的重要技术手
MCI 患者早期面孔知觉加工 N170 效应与翻转效应
许桂春 孟庆慧 杨海英 李秀艳 刘京涛 (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摘 要〕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早期面孔知觉加工过程中 N170 效应与 N170 翻转效应。方法 采用配伍组设计从潍坊潍柴社区退 休职工中选取受试对象,刺激程序使用 stim2 软件编写,采用美国 Neuroscan 公司脑电信号采集记录仪记录脑电后进行离线分析并用 SPSS18. 0 进行 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MCI 组与对照组均产生了明显的颞枕区分布的面孔特异性成分 N170,且 MCI 组非靶刺激诱发的 N170 波幅比对照组降低 ( P < 0. 001) ,潜伏期延长( P < 0. 05) 。②MCI 组和正常老年人均产生 N170 效应( Nd170) 以及 N170 翻转效应。结论 MCI 患者存在早期面孔知觉 加工障碍,可能发生在面孔基本分类水平,而结构信息的早期加工尚保持正常。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Y2008C125) 通讯作者: 李秀艳( 1952-)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痴呆的
脑机制研究。 第一作者: 许桂春( 1984-) ,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轻度认知障碍与事
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段〔1〕。面孔识别是人类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 已有研究表明近 1 /3 的 AD 患者早期即出现面貌失认。N170 效应是指面孔的 N170 波幅较其他刺激明显增大〔2,3〕,它反映人 脑对面孔信息的早期觉察( 区分是面孔还是非面孔)〔4〕。N170 翻转效应是指刺激图片( 如面孔或桌子) 翻转时诱发的 N170 潜伏期比正立时显著延长( 有时波幅增高) ,反映面孔空间结构 信息加工过程的变化〔5,6〕。本研究以 N170 效应和 N170 翻转效 应为指标,采用以正立与倒立方式呈现的面孔与非面孔组成的 被动面孔识别范式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结合的试验设计,探讨 MCI 患者早期面孔知觉加工的 ERP 的特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170 effect and N170 inversion effect of event-related potential ( ERP) in early face processing of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 . Methods Retired employees in the community of Weihai were selected by stim2 software to compile the process,the continuous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was recorded during the course of face recognition with the 64 sites brain electricity recording system produced by Neuroscan of USA. Results ① N170,specific-face component,was found in the two groups, which was distributed in temporal-occipital region,with amplitudes significantly was lower and the latencie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in MCI group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②N170 effect and N170 inversion effect were produced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s The early face processing of patients with MCI appears abnormal.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N170 效应; 翻转 N170; 早期面孔知觉加工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5-0898-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5. 005
N170 effect and N170 inversion effect in early face processing of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XU Gui-Chun,MENG Qing-Hui,YANG Hai-Ying,et al. Department of Nursing,Weifang Medical College,Weifang 261053,Shandong,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