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现今变形特征

合集下载

透析临汾市活断层数据库建立

透析临汾市活断层数据库建立

透析临汾市活断层数据库的建立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群灾之首,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震灾害具有瞬间爆发、破坏剧烈、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

减轻地震灾害是人类的难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震的重大考验。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最强烈、山西历史上最大地震发生的地段,也是未来强震最有可能发生地段。

临汾市活断层项目数据繁多,由于涉及到多种地学探测与调查手段所产生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图片及文字报告等,故存在数据的处理、组织和管理等问题,于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较为成熟的ArcGIS 9作为开发平台,基于空间数据模型实现方法和技术方案结合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设计并提出了临汾市活断层的数据库模型。

1.临汾市活动断裂概述1.1临汾市地质概况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与晋城、长治两市相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西北沿吕梁山与吕梁市毗邻,北以韩信岭为界与晋中市相隔,南与运城市接壤。

南北最大长度约170Km,东西最大宽度为200Km,平面呈不规则的梯形。

临汾市地理坐标为35°23'N-36°57'N,110°22'E-112°34'E,全区面积20275Km2。

临汾市境内活动性断裂构造发育,从200-300万年,前第四纪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些断裂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活动。

全市主要活动断裂23条,除离石断裂为鄂尔多斯台坳与山西断隆的分界外,其余断裂均集中分布在临汾断陷盆地周边和盆地内部,其方向有两组:一组为NNE-NE方向断裂;一组为近EW-NWW断裂。

前者是控制盆地东西边界和盆地延展的纵向断裂;后者则为控制盆地南北边界和控制盆地内部次一级凹陷与凸起的横向断裂。

本区内的隐伏断层共计10条,分别为:马牧断裂、明姜断裂、大阳西断裂、曲亭断裂、汾河东断裂、汾河西断裂、坂下断裂、蒙城断裂、郭家庄断裂以及向阳路西断裂。

1.2临汾市活动断裂带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

临汾城市介绍PPT

临汾城市介绍PPT

PART 2
著名景点
广胜寺
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国家AAAA级 景区 。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 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
后汉建和元年(147)敕建俱庐舍寺。魏太武帝元年 (424)坑杀天下僧道,焚经卷烧寺院,俱庐舍寺废 为土墟。后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游增正觉朝台兴 修浮图,掘出一断碑,碑文有建和元年敷建记载,这 是广胜寺最早的记载。北周武德三年(574)降旨灭 佛,建塔中止。
PART 4
城市文化
晋南木版年画
产于山西晋南。远在宋、金时期,晋南临汾一带的造纸、刻 版、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于是,木版年画也就应运而生。 在甘肃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发现宋、金时期平阳城姬家雕印 的一幅木版年画《四美图》。这幅画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 早的木版年画。画中人物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 位古代著名美女,画中美女体态丰韵轻盈,神情奕奕动人, 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可见,晋南木版雕印技术已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而且年画行销甚远。先由画工描画好画稿,再由 该工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再印制到纸上着色,或者套印而成。 特点:整个生产过程,既有绘画工艺,又有雕刻技术和印刷 技术。
城市介绍PPT
临汾城市介绍
临汾市,别称平阳、卧牛城、花果城,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西南部,东倚 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 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地处半干旱、半湿 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城市介绍PPT

地 理
PART 3
特色美食
吴家熏肉
吴家熏肉是临汾的百年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这道菜主要使用猪肉为原料, 经过多种天然香料的腌制和独特的熏制工序,成品色泽金黄、皮色明亮。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具有一种 特殊的草香,让人回味无穷。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保持数天的保鲜期。这道菜不仅美味,还具有开胃健脾的 效果,是临汾地区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西安地裂缝概况

西安地裂缝概况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形成的地面变形灾害
Xi’an ground fissure is one kind of ground deformation disaster caused by coupling action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active force.
图 e 960107-0701 视向干涉图
34.32 34.30 34.28 34.26 34.24 34.22 34.20 34.18
GPS base mark :西安市南郊清凉寺门口
0.0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目前我们正承担二个有机联系的国家课题:
We are now undertaking three correlation research projects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项目编号:200411300025)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道路受损 桥梁错开
桥梁受损 桥面开裂
Water projecting caused by damage pipeline of water supply
地裂缝错断翠华路供水管道造成突水
地下管道破坏
Ground collapse caused by damage pipeline of water supply
地裂缝主体倾向南,倾角较陡,一般在700以上。在剖面上的形态一 般为上宽下窄的楔形,向下逐渐消失,最深达百余米。主干地裂缝与次级 地裂缝在剖面上的组合形式大致概化为以下几种: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董春丽;李乐;赵晋泉;李冬梅;胡玉良;任力伟;徐志国【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13(035)004【摘要】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临汾地区1981-201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丛集性分布;临汾地区地震多发生在5 ~11km和15 ~27km 2个范围内,表明这2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即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和中地壳层.临汾盆地北部苏堡断裂两侧地震频度高,且断裂以北多数震源深于以南地区,表现出区域构造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地震震源分布的构造成因分析表明,在临汾盆地中部有切穿地壳至地幔的深大断裂存在,盆地周边的活动断裂在上地壳与其相连,盆地两侧的活动断裂的错断活动是盆地中部深大断裂活动在地表的反映.【总页数】14页(P873-886)【作者】董春丽;李乐;赵晋泉;李冬梅;胡玉良;任力伟;徐志国【作者单位】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3【相关文献】1.长岛附近地区小震精定位及地震趋势分析 [J], 李亚军;李永红;胡旭辉;许萍;李瑞红;石玉燕2.江苏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分析 [J], 霍祝青;瞿旻;3.江苏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分析 [J], 霍祝青;瞿旻4.利用精定位小震资料反演龙滩库区主要断层面参数 [J], 阎春恒;周斌;李莎;黄国华;宁广金5.首都圈地震活动构造成因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J], 李乐;陈棋福;陈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陷盆地盆地演化与沉积特征研究

断陷盆地盆地演化与沉积特征研究

断陷盆地盆地演化与沉积特征研究断陷盆地是地质学上一种重要的地质单元,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地球动力学和构造活动的影响。

断陷盆地在地球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地质学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还对环境演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一、断陷盆地的形成机制断陷盆地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断层活动而形成的。

其主要形成机制有地壳伸展、挤压和剪切等作用。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板块的拉伸、挤压和剪切作用使地壳发生断裂变形,导致断层的形成,从而形成断陷盆地。

二、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起伏互换、局部沉降和水体循环等阶段。

起伏互换阶段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断层活动导致地壳上的山脉和高原发生抬升,形成起伏不平的地貌。

局部沉降阶段是指断层活动引起的地壳断裂,使局部地区的地壳下沉,形成盆地。

水体循环阶段是指盆地内水体的平衡调节,包括湖泊的形成和消失,以及河流的发展和变化。

三、断陷盆地的沉积特征断陷盆地的沉积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物的类型、厚度和分布等。

断陷盆地的沉积物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淤泥、砂石和碳酸盐等,其中淤泥主要由沉积物悬浮物质组成,砂石主要由水流和风力带来的物质组成,碳酸盐主要由浅海和湖泊中水生生物的沉积物组成。

断陷盆地的沉积物厚度和分布与地壳的抬升、下沉和断层活动有关,一般来说,断陷盆地中心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向外逐渐减小。

四、断陷盆地的研究意义断陷盆地的研究对地质学、油气勘探和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和沉积特征,可以了解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展规律,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断陷盆地中的油气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通过研究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特征,可以提高勘探效率。

此外,断陷盆地的演化和沉积特征还可以为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紧密相关,其沉积特征对地质学、油气勘探和环境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临汾黄土地质灾害

山西省临汾黄土地质灾害

临汾地质概况临汾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南段的一个断陷盆地, 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人口聚居密度较高、经济发达、城镇规模较大的地方之一, 由于其境内地质构造活跃, 有孕育产生多种地质地貌灾害的背景和条件, 是山西省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滑坡、崩塌等时有发生, 且频率高, 强度大, 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1]。

临汾地质地貌特征临汾市的地质构造主体--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 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有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 海拔多在1 000 m以上,使全市主体轮廓呈“凹”字型。

临汾盆地是汾河地堑晚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 属于鄂尔多斯地块东缘, 山西断陷带中南部。

临汾盆地的总体走向为NNE(北东北), 北以灵石横向隆起与太原盆地相隔, 南以峨眉台地与运城盆地为邻。

东有霍山断裂, 西有罗云山断裂, 整体展布于近南北向的吕梁山、霍山-浮山隆起带之间, 为一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盆地[2]。

盆地内地形较为平坦, 属于汾河流域东岸二级阶地。

新生代以来, 盆地不断下沉, 山区相对上升, 盆地四周特别是东西两侧均被深大断裂控制。

盆地内部构造复杂, 阶梯状断裂发育, 存在有不少地垒和地堑等次一级构造[3]。

盆地周边山地主要出露基岩地层, 由老到新主要包括太古界混合岩化的深变质岩系, 元古界长城系滨湖相碎屑岩系, 晚古生界海陆相交互相煤系,中生界三叠系陆相红色地层和沉积厚度达1 800 ~2000 m的新生界地层。

临汾凹陷是临汾盆地的主体构造单元, 断陷幅度较大, 轴向为NNE, 是一个地堑式深槽。

临汾-浮山断裂把临汾凹陷分为临汾-甘亭沉降中心和龙祠沉降中心[4]。

临汾盆地地壳构造格局走向与环太平洋带及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线相一致,此外, 临汾地壳表面构造也表现出NNE向断裂构造。

临汾盆地地壳上下部构造格局的一致性反映了西环太平洋构造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对其构造的控制作用。

展布于临汾盆地的NNE向构造, 一般具有构造活动的继承性, 这种构造都是古构造重新活动的结果。

临汾盆地的横向断裂

临汾盆地的横向断裂

临汾盆地的横向断裂
安卫平;苏宗正;程新原
【期刊名称】《山西地震》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无
【总页数】9页(P68-76)
【作者】安卫平;苏宗正;程新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现今变形特征 [J], 刘瑞春;季灵运
2.利用空间大地测量资料研究临汾盆地及边界断裂形变场演化特征 [J], 宁亚灵;吕海杰;程紫燕;王翾潞;韩磊
3.临汾盆地的横向断裂 [J], 安卫平
4.竹材横向断裂的物理模型与能量吸收机制:纤维束的断裂与抽拔 [J], 邵卓平;王福利;吴贻军
5.皮质骨在拉伸型、剪切型和撕裂型加载条件下的断裂韧性──纵向断裂和横向断裂的比较 [J], 冯祖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断陷带地热资源特点与分布特征

山西断陷带地热资源特点与分布特征

山西断陷带地热资源特点与分布特征作者:常青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2期摘要:山西断陷带属浅、中埋藏型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区,具有控热断裂多期活動、多套热储分布复杂的特点。

综合分析、对比山西断陷带五大盆地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与已调研地热田地热井/钻孔数据,解析山西断陷带四套热储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山西断陷带;地热资源;地热分布1 概况山西断陷带北接阴山隆起,南连渭河盆地,东临太行山隆起,西接吕梁山隆起,是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断陷盆地系中形成最晚的盆地带。

山西断陷带由一系列呈NE~NNE向的断陷盆地组成,在平面上呈“S”型分布,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 [1-3]。

2 山西断陷带总体地热资源特点山西省属浅、中埋藏型中低温传导~对流型地热资源分布区,地热资源分布丰富,总体上可划分为隆起山地型和沉积盆地型两大类地热资源[4-5]。

其中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主要赋存于山西断陷带,具有控热断裂多期活动、多套热储分布复杂的特点(表1)。

3 山西断陷带地热资源分布特征3.1 大同盆地地热田大同盆地地热田主要受口泉大断裂、六棱山大断裂、恒山大断裂控制,内部主要发育以NE、NW为主的断裂。

盆地自北向南分为六个次级构造单元:阳高-天镇凹陷、怀仁凹陷、黄花梁陷隆、后所凹陷、浑源断阶、朔州断阶。

盆地内自下而上主要沉积太古界、新生界地层,仅在朔州断阶内保留古生界地层,推测部分地区可能保留有侏罗系和下白垩系地层。

大同盆地地热田区域内主要发育三套热储层(1)元古界-太古界变质岩裂隙型热储,岩性主要为片麻岩,热储厚度100~200m,盖层为上覆新生界松散岩类,热储主要发育在阳高-天镇凹陷、黄花梁陷隆、怀仁凹陷内。

(2)古生界奥陶系岩溶型灰岩热储,盖层为上覆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和新生界地层,主要发育在朔州断阶内,已调研地热井1口,出口水温温25℃,水量8 m3/h。

(2)新生界砂岩孔隙型层状热储,在大同盆地内普遍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Y =*
|è = Z%Z!¼Ê¤q IJ!v P Q A" Zo HZIJr! GHVB $% Z ) Z IJr¼Ê(Ð!VÂ| IK $ aA&
&
RST'ã/0Y¯ / 0 2 1 ,l 23+ 45Öê B 6 '2Z'«! r " '« 78 gh ']^_xy?@9l'2:;w<=%&> ?& RST'+¢ZY>( @? A! Y CD E ! GH C íZ 0 ? 4 G? 7Bå_^`al # F$ C 1+ )@?DEàú F © GHIJKL Z_^ MN! lOPQäRS!%HKL_^MT!UVWHIJ )> Y #% * !Xêr )* RST'Z YZ IJ KLMNO K¼Ê¾[[\!©\]IJKZ^óó_l[ï! `gOP\ZIJrabZ&cdeqf©Ugh ijk|!lQ!%mn^_cdopwZöZ&
:! # #
ÒÓÔâ$RST'UVWXY7gh_^xy
$A
?@!"
']^_ã'2Zäåæeg^ç! gh' ]^_D(rè?@'2Z^éêØ*ëìíî¡ ¢xïÝZðñ! ']^_òó~ôkã \õZ!ö÷øùúûü'?@«À^_Zijx ) #* ? 4 G1+ )NOZýg´ØÄkþÿ !" w & 0 àáZ#!$l'e^_?@ %&!'( Zòó )*!+']^_+ 2^_?@BPQ ,-. H
f# RST'gh']^_bijkeglT'mnop/jqrstZuvw_^xyz{/Y7l'] ^_`a|}Z~X'$ z{/Y7BZ|},q l &|}^_`a~l " C CD E CD E Y7_^`a\l $ C CD E = C *#Y>(cdl! T' ijmnZmZ ¡¢Z_^`a£^_`a¤¥¦§¨& ©RSª«lX¬ "C CD E BC CD E °S±²l³´_^`aµ¶·¸¹ ­? RS®¯Z_^`a~l % F "F BC CD E #$ C CD E B F ,Zº»®¯^_`a¼½¾&V¿0«ÀZ^_`a~l " F ? 4 G1+ ) IJKLMNORST'z{/Y7[\_^`a 789:0
%&'()*+,-./01234

# $

:!
# /01'2345:%!%%$# $ 45&678,-.9:;<=.>(?@A45:%!%%$# ! B9'23!CD(BE0F:>#%%@" 5:6:GHIJKLMNO?@PQRST'UVWXY7 $%%! $%#% $Z[\']^_`ab cde
$ C %IJK¹àú W HÂè3 £2¤ Z¤
=" u§% q f .¹àú!¹¥¦l =" u§ d WH}¨H©ª« ú! ©RSª«·¸l = Z u ¼Ê ² «À! ¬ rqI @ &è %e %rb¢Â|k|ZIJr!@?DEêØB / 3 >(qf!WH­|w}C è+¢Z 0 / 3 ¼Ê ®[|àúrÂ|k|¼Ê!¯°%Âè 0
E GN J Q T <7 KGNE U PW E K8 Q T NKU J GO $%%! Y $%#%9 Z M;U ; T K8 Q T T M7 SQ ME Q Q M;J GG; U [E U Q 7 W , J GW ; GX E T J GS E T T K<T J NJ GOE GN Q M; C 7 KGQ E J GT 7 G <7 Q MT J N; T S ; U ; U J T J GO U ; 8 E Q J V ; 8 P 9Z M; NJ W W ; U ; GQ J E 8 C 7 V ; C ; GQ U E Q ; J GC J NN8 ; T ; L Q J 7 G 2 K8 J ? 2 KL KG 7 W , K7 P KGT ME GE K8 Q S E T "C CD E Q M; U E Q ; J GT 7 KQ M; U GT ; L Q J 7 G E G\ J E ] MKE GO ? ^ J S ; J R7 K S E T =C CD E E GN Q M; U E Q ; E ? U 7 KGN Q M;E K8 Q S E T E <7 KQ $C CD E S MJ L ML 7 U U ; T [7 GNT S J Q MQ M;U ; T K8 Q 7 W Q M;L U 7 T T ? W E K8 Q 8 ; V ; 8 J GOE Q Q M;T E C ;Q J C ; 9 _J Q MJ G, J GW ; GX E T J G NJ W W ; U ; GQ Q ; L Q 7 GJ LKGJ Q T ME N NJ W W ; U ; GQ N; W 7 U C E Q J 7 G [E Q Q ; U GT Q M;U E Q ;J GL U ; E T ; N O U E NKE 8 8 PW U 7 C G7 U Q M Q 7T 7 KQ M9Z M;U E Q ;J G Q M;G7 U Q M; U G [E U QE GN J G Q M;T 7 KQ M; U G [E U Q7 W` 7 GO Q 7 GO ? , J GW ; G 0 ; [U ; T T J 7 G S E T %Y "C CD EE GN " Y BC CD E U ; T [; L Q J V ; 8 P 9Z M; ^ J E GO W ; GX K8 O ; S E T T Q E <8 ; 9Z M; U E Q ; J GQ M; G7 U Q M; E T Q [E U Q 7 W ` 7 KC E 0 ; [U ; T T J 7 GS E T "Y BC CD E E GN B Y #$ C CD EJ GQ M;S ; T Q [E U Q 9 9 : ;< =6 > 4 0 ? 4 G1+ ) T Q E L RJ GO , J GW ; GX E T J G , K7 P KGT ME GE K8 Q E V ; U E O ;N; W 7 U C E Q J 7 GV ; 8 7 L J Q P
)tu)* K #:RST''2~ôU 1+ J O 9 #:/ E U Q MbKE R;NJ T Q U J <KQ J 7 G E GN 1+ )J C E O ;L 7 V ; U E O ;7 W , J GW ; GX E T J G
A@#$%&'()*%&+
AB ?@NOPQR
E Q ; O 7 U P ? # ÐÑÍö % ?@ W H qrs òó3 5 * 6 4 1+ Z+ 1+ )tu!v Ð $! ( e # " ! tu &Z / wx T $!"> ! \ l y g! ^ ó Ä l $%%! #$%#% $!tu)*!RST'ZÜÝ«À( K # " &
Y ?@Z[\]:^RP_`ST & 73 B ?@1 D7E:> 75 7F 4 : >G C5 H :4 5 F > ; ~T # $ ! " @ = > B A #% ## #$ GH^ó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ghT %A"#A %AA$% #%"$# #%A$$ ##"$! ##A$" #""$A #"A!% #@"!# #@A!$ #="!! #=A!" ~T #! #" #@ #= #> #B #A $% $# $$ $! GH^ó ( $? %? " $%%@? %>? %# $%%@? %A? %A $%%=? %!? %! $%%A? %$? $% $%%A? #%? $! $%%A? ##? $> $%#%? %#? %# $%#%? %$? %@ $%#%? %!? #$ $%#%? %A? %! $%#%? #%? %B ghT #>"!@ #B"!> $%A"$ !=">! !AAB% "%"B# "%AB$ "#"B! "#AB" """BA ""AA%
!#@9 >$ I@::::!>?@A+ :;<=$H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1 / %/ .1 % . # %2 ) $ 1 %) % ( 1 & $2 / , % ( ) " *. ) , & $
, J K) KJ L MKG#$ E GN & J , J GO P KG! "# $ %& '"( ) * +, ./ $ # "$ 0 .0 1 2%".3 4 # 0 5 .6 ) 7 "8 '".:%!%%$# # ! $ 9 0 .$ .) .$ ": ; 1 $ < ": : ) 8= 8 .", 6 / 2$ "$ ) > ? / ) # 5 "$ 0 # 80 1 7 "8 '". 7 "8 '".:%!%%$# 6 0 .+ 9 # '/ $ @ 0 .$ 0 # .A ".+ * B B : 6 "$ 0 .9 ) .$ ) # 9 ! * C ".:>#%%@"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