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导读》(连载九)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在引言部分,要理解一下几个问题:第一条: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自古以来,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任何一种别的文学体裁。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或者少接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但决不能不接触楹联。
然而,这样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却仍然以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楹联艺术刮目相看。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文学样式进行分类,最初是“两分法”:把押韵的(诗歌等)叫作“韵文”,不押韵的叫作“散文”。
而楹联却不需要押韵,所以,不便归纳在韵文里面;相对短短的两句(段)话,也不好归纳在散文里面。
这恐怕是楹联艺术长期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用“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尽管这四种文学体裁中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都包容着对联的形式,但楹联却不能往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靠,楹联就是楹联,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独自具备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从此,楹联这种文学样式用文字加以界定,成为与其他各种文学形式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联律通则》浅读

《联律通则》浅读《联律通则》浅读作者:崔玉龙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论述的梳理与规范,同时吸收了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崭新成果,是一部重要的规定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文件。
这是一项创造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的问世和实施,为今后的楹联创作、评审、鉴赏提供了蓝本,必将给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能否读懂弄清联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质的规定性,并加以正确实践,就至关重要。
为此,下面根据自己对联则的学习、理解与领会,做一粗浅解读,供初习楹联者参考,并就教于业内各位方家。
一、楹联的性质及基本特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集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于一身,因而能够千年传承,经久不衰。
其格律与诗词格律具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因而它不是诗词更不是别的文学体裁的附庸。
楹联又称对联。
对联就是要又对又联。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仗、对流等含义;“联”则有联合、联系、联想、联盟、联通等意思。
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在哲学上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美学上体现了完整和谐的对称美,在文学上体现了平仄、对偶、节奏的格律性。
所以,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重中之重。
二、楹联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楹联格律的六条基本规则,既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初级、最简洁的表述。
在特定条件下,未能符合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遵守了六条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
. 1、字句对等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
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
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
有关《联律通则》

有关《联律通则》《联律通则》是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规定。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
引言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折叠编辑本段文件内容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第一篇:《联律通则》解读《联律通则》解读作者:叶子彤2010年是中国楹联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
中国楹联学会是一个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的学术团体。
学会成立以来,一贯注重、提倡并致力于中国对联学理论的研究。
尤其是五代会以来,在包括对联学概论、对联发展史、对联修辞学,以及对联格律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其中,集中联界专家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之试行稿、乃至修订稿。
这是一项具有建设性、历史性意义的大事。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联律通则已经在全国联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势必成为中国对联学理论及对联文化事业发展实践的重要支柱。
诚如孟繁锦会长多次强调指出的,联律通则是立会之本。
《联律通则》(修订稿)由引言、基本规则、传统对格、词性对从宽范围、其它或附则五个部分组成。
一、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楹联的定义、属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明确了楹联的独立文体地位,归纳了楹联文体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简要介绍了《联律通则》制定、试行、修订的过程,以及《联律通则》颁发的机构与程序。
引言中关于“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的论述,是最为提纲挈领的一句话,阐明了楹联格律中两个最为基本的要求,乃是楹联的灵魂和精髓。
从明代李开先的“拘声律,分门类”,到清代汪陞的“字义之死活、虚实,声音之平仄、高下,宜相符也”,再到民国蔡东藩的“字谐平仄,句成对偶,即为形式上之模型”。
历代联家所归纳出的楹联格律要求,无一不落在这两个基本点上。
引言中所提及的“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从对偶修辞而言,是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以来1,500馀年间的诗文对偶理论;从声律规则而言,是指南朝沈约之后1,500馀年来关于中国古典诗文声律理论,特别是明代李开先之后450馀年来关于楹联平仄要求的论述。
二、基本规则(第一章)部分,主要是阐述了联律构成的基本要素。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在引言部分,要理解一下几个问题:第一条: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自古以来,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任何一种别的文学体裁。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或者少接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但决不能不接触楹联。
然而,这样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却仍然以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楹联艺术刮目相看。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文学样式进行分类,最初是“两分法”:把押韵的(诗歌等)叫作“韵文”,不押韵的叫作“散文”。
而楹联却不需要押韵,所以,不便归纳在韵文里面;相对短短的两句(段)话,也不好归纳在散文里面。
这恐怕是楹联艺术长期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用“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尽管这四种文学体裁中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都包容着对联的形式,但楹联却不能往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靠,楹联就是楹联,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独自具备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从此,楹联这种文学样式用文字加以界定,成为与其他各种文学形式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联律通则》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发表日期:2007年6月19日已经有1160位读者读过此文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自古以来就与书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长期以来,联界乃至书画界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套用诗律,没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联律。
鉴于此,中国楹联学会日前正式发布了一个对当前楹联创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联律通则(试行)》。
该《通则(试行)》共分3章、20条计1500余字。
据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介绍,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在广泛开展联格文则讨论的基础上,遵循“求大同,存小异”、“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原则,适时地制订了《联律通则(试行)》。
这是我国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楹联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应该说,该《通则(试行)》的颁布,既是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有专家说,《联律通则(试行)》虽然是楹联界制订颁布的一个学术性规范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对于全面普及楹联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我国楹联的整体创作水平,其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对于书画家和广大书画爱好者来说,《联律通则(试行)》同样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彭一超)(附《联律通则(试行)》)联律通则(试行)中国楹联学会第一章引言第一条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三条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在引言部分,要理解一下几个问题:第一条: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自古以来,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任何一种别的文学体裁。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或者少接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但决不能不接触楹联。
然而,这样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却仍然以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楹联艺术刮目相看。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文学样式进行分类,最初是“两分法”:把押韵的(诗歌等)叫作“韵文”,不押韵的叫作“散文”。
而楹联却不需要押韵,所以,不便归纳在韵文里面;相对短短的两句(段)话,也不好归纳在散文里面。
这恐怕是楹联艺术长期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用“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尽管这四种文学体裁中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都包容着对联的形式,但楹联却不能往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靠,楹联就是楹联,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独自具备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从此,楹联这种文学样式用文字加以界定,成为与其他各种文学形式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仄 一 格律文 学的 一 是 个术 语 ^ 平 一 是平 因刊 行 于此 I 就 r 七年 十 二月第 二版 , 七页 一 第 。
辨 别 四声 是 辨 别 平 仄 的 基 础 。 一 平 是 旧平 阳府
曾 国藩自 题
联语示例
楹 联界常奉 概 』王力 ( 词 格 律 = 中 华书 局 一 七 旧韵 写 的东 ( ( 诗 》 , 九
因 为 人声 字 是 衡 量 新 旧声 的 明 显标 原音韵 = , 》 代 等
具体用字的平仄判定问题 , 对于汉字平仄 以采 用 一 选择 , 得新 旧声 混用 。 种 不 韵略 = 《 》 = 、 五音 点位 置要做到 一 平仄对立 ~ 这就牵 扯到 个前 提 要求 , , 即在同 一 管 一 中 , 副 作品 只可 后又有 唐韵
话 的 读音 之 间 ,已经 发生 了很 大的 变化 , 中 国 一 门传 统学 问 , 旧称 小学 的主 要内 元、 、 , 是 明 清 词
遵循的 一 平水 韵 与现代 通 行的 汉语 普 通 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学是 成了依 旧韵作
宋代 以后形成的并被诗词楹联创作普遍 历史 演 变规 律的 科学 。又称 汉语声 韵 学 。 料。后人以其 由于汉字读音随时代而变化的缘故, 指研究汉语各个时期语音系统及其 《 = 佩文诗 韵 = 行 , 在同 一 对联中 不可 以混 用 。 但 副 汉语音韵学 玉 = 清康熙 》 ,
新 声 , 人 声 转 今 平声 的 一 古 竹
绿柳喜 迎 世上春 。 爆 竹乐报 人间岁 ; 一 ~一 一 福 、 德 均按仄声 处 理。
中的 入声 字 。因为古代 的 入声字 已分别演 应这 个变 化
诗 词 、 对联 的 最大 障 碍 , 在 于 仄声 字 调早 已发 生 写 就
分别 派入其它 三声 中 。于是在当代诗 词楹 象是 一 个音 节 现为 一 汉字 一 、 、 个 声 韵 调 《 = 词林正韵 ) 经 取消 了 入声的分 类 , 水韵 中的 入声 已 学 、 平 今音学和等韵学三部分, 具体研究对 韵 = 《 》 = 、 笠翁词 最为突出的分别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已 容 之 一 。当 今说 的 音韵 学 , 通常 包括 古音 略 ) 《 、= 词韵
式 区分平仄 。旧四声和新 四声可 以双轨并
概念释义
韵 = 对后世影 》 ,
规 读 音 , 二 ; 、 平 ^. 声为 仄的 方 别 汉字 , 以 a 为 1四 一 即可基本掌 握本条 的要求 。 声 调 的判 定 , 以遵 循 古 代 一 水 韵 ~ 可 平 的
部 韵 略 , 简 平仄划分 , 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正 志 , 以只要注意古入声转为今平声的个 渊集前人韵书 所
今 人 一 是 大部 分地 区的 北方 人 一 名一 间过 尤其 写 。时
字 面意思 就是不平 。 熙年 问 编纂 旧 声 , 古 人 声 字 转 今 平 声 的 声 ;其余 上声 、 声 、 去 入声 为仄声 , 仄 一 一 的 用的官方韵
古 人有 困 而修德 、 而著 书 。 穷
丈夫 当死中图生 、 中求 福 ; 祸
根据 一 基本规则 一 对联词语的节奏 声双轨制, , 尊重作者自 己的选择 , 但有 一 了前代的韵书 词 楹 联 界 目前 的 主 流 观 点 是采 用 旧声 新 了隋陆法言所 内容解析 今声 一 双轨制 ~但在同 一 文中 不得混用 。 也各有道理,在各方面达成共识之前, , 联 诗 韵 、 沈约的 《
通行的 ( 诗韵 ) ) 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音 , 生了长时间 的争论 。两派各执 一 , 刘善经的( 发 词 ( 四 韵学的 成规 。判别 声调平 仄遵循 近古 至今 是应该遵照现代 的汉语普 通话的实际读 林 、 段弘的《 = 韵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 联 创作 中 , 应该 继续 依 照平 水韵 的标 准 还 后六朝周研的
类 王旨口 静编
韵Hale Waihona Puke 我 国 最早《 = 平水韵 ) 平 ) , 诗词 用韵
( 韵) ( 诗 )
的分 合异同 。
爆竹声中 除 旧岁 ;
按平声 处理 。
●
们辨别平 仄带来很 大麻烦 。所以 , 近年来 , 中 的 一 ~ 东 化为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字 了 , 这就为我 显然与时代
但 了平声 处理 , 这就 是所谓 一 旧声混用 一 的 , 是它 也 让我 们知 道 了古代 四声 的 大 新 。
我同 意
这 是不够 科 学 的诗词 、 声当作 了 仄声处 理 , 一 另 处却 按 新声 当作 促急 收藏 。 ~ 个叙 述当 然 一 楹联 入声 短 声者 , 网开 为 人声 但新 声为 平声 的 汉字 , 一 按 旧 声高呼 猛烈 强 。去 声分 明哀 远道 , 在 处 则
四声 是仄声 , 只分平仄 , 不辨入声 。
= 元和韵谱 ) 一 ) 说: 平声者哀 不同了 , 在对 联创 作中 , 以 根据作 者喜 好 以 僧人神珙引述 《 可 古代
值 我们 可 以描 述 为 , 2 , 。唐 代 奖 一 3 ,一 5一 者获大
现代 汉 语拼 音 方案 ,1 二声 是 平声 , { 三声 、 现在 已无 法确切 地知道 了 一 汉语的 调 常有 人主张
( 分 》 歌 平声平道 莫低昂 , 上 声写作者 , 发生矛盾 。例如 :同 一 楹联中 两个 旧声 ( 四声法 = 诀 : 一 副 仍 明代 万 历 年 问 京师 慈 寺 僧真 空和 尚 的 派 , 与 旧声 两套 平 仄 标 准 在 同 一 联 中 不 得 副 主张懂 得
》 正文前载有 一 首 旧韵 , 平 仄 , 按 新 声确 定 联语 的 平 仄 , 新 声 者直而促。 康熙字典= 或 但 显然是 而安 , 上声者 厉 而举 , 去声 者清 而 远 , 入声 其 语音 尸 及具体的撰联实际, 或按旧声确定联语的 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