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三 火把节之歌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十三-火把节之歌

十三-火把节之歌

十三火把节之歌王充闾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2、学习文中随时空转换,逐渐铺展、延伸,融进自己的感受推向高潮,带出主题的写法。

3、体会在历史的风习和时代的风尚中融合的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重点:火把节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的融合随时空转换,逐渐铺展、延伸,融进自己的感受推向高潮,带出主题的写法难点:火把节蕴含的精神因素及独特的乡土文化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诵读体会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从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每个民族还有自己的独特节日----火把节-----课题2、图片展示,直观了解火把节,激发学习兴趣。

3、题解:“歌”的意思?歌,歌颂的意思。

ppt介绍火把节来历二、整体感知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圈点勾画生字新词、精彩和疑难之处,交流尝试释疑。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疑难问题及不理解的地方。

二)自读反馈1、朗读课文。

自荐读喜欢的段落、轮读、指名读课文。

点评,提示生字词ppt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提示3、提问(相机解决)三、理清思路1、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概括。

交流,点评,提示2、默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概括段意。

交流,讨论,点拨四、诵读课文,感受火把节盛况,了解火把节意义。

精彩之处多诵读几遍。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五、小结:学习本节课收获;教师概述要点,表扬学习积极认真的学生。

六、课后朗读课文,积累词句,想一想,文中是怎样写火把节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理解揣摩探究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

2、回顾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二、研读理解1、文中在具体叙述火把节现场纪实之前,用了5段文字写与火把节有关的内容,仔细读课文,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点拨2、6--11段是写火把节现场实况,朗读这几段。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火把节之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火把节之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火把节之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火把节之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火把节》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

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二、成果展示1、认读词语:蒿枝犄角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人声鼎沸兴高采烈2、形近字:寨()矫()跤()赛()娇()狡()塞()骄()寒()3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4、听写词语:披毡山寨嫉妒5、理解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火把节之歌》教案设计

《火把节之歌》教案设计

《火把节之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2.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尊重民族传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难点】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学习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火的民族和火的历史。

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火是彝族人忠贞不渝的灵魂。

火把之乡升腾的是圣火,燃烧的是激情。

第二部分(3节—5节)彝族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点明火在彝族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火把节的来历。

第三部分(6-11节)作者正好赶上了凉山彝族的火把节,观看并参与了火把节盛大的活动,感受到了火把节的热闹与激情。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读了课文,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活动?明确:彝家女儿的舞蹈表演;彝族姑娘的选美比赛;摔跤、赛马、斗牛、斗羊;高唱火把节祝歌。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火”在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明确:①火是圣物,它能够净化一切。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火把节的由来、时间、庆祝方式等相关知识。

学会欣赏火把节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火把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火把节的历史渊源、庆祝活动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火把节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火把节背后的文化意义,避免表面化的了解。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火把节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火把节的盛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体验火把节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火把节的热闹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5 分钟)教师介绍火把节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参与民族。

讲述火把节的由来传说,如英雄战胜恶魔、祈求丰收等。

3、多媒体展示(10 分钟)展示火把节的相关图片,包括人们手持火把、盛装跳舞、篝火晚会等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火把节的热闹氛围。

同时,播放火把节的音乐,让学生在视听中进一步体会。

4、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火把节的庆祝活动有哪些特点?火把节反映了当地人民怎样的生活愿望和情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角色扮演(10 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舞者、鼓手等,模拟火把节的庆祝场景进行表演。

人教版《火把节之歌》教案

人教版《火把节之歌》教案

人教版《火把节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记忆《火把节之歌》的歌词。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和意义,知道它是中国彝族的传统文化节日。

(3)学会简单的彝族舞蹈步伐,体验彝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模仿、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舞蹈表现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火把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彝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火把节之歌》的歌词内容和节奏。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和意义,体验彝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2. 教学难点:(1)学会彝族舞蹈步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深入理解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对彝族文化有较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火把节之歌》的歌词和旋律,了解火把节的来历和习俗。

(2)准备火把节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准备彝族舞蹈的音乐和步伐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火把节之歌》的歌词,了解火把节的基本知识。

(2)穿着轻松舒适的服装,便于舞蹈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播放《火把节之歌》的音乐,引导学生跟着节奏拍手。

(2)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火把节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新歌:(1)教师教授《火把节之歌》的歌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记忆。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火把节的舞蹈步伐,让学生在舞蹈中体验彝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3. 深入了解火把节:(1)教师展示火把节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火把节的来历和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火把节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表演《火把节之歌》,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舞蹈表现力。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火把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把节的由来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彝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把节的由来和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火把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火把节的热闹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对火把节有什么了解?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火把节的课文——《火把节》。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停顿。

(3)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精读课文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火把节是怎么来的?火把节有什么意义?(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找出描写火把节热闹场景的句子,体会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彝族人民的喜悦之情。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2)让学生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服饰、饮食、音乐等。

(3)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作文,要求写出节日的由来、意义和庆祝方式。

总结全文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全文,强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布置作业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3)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参加过的传统节日的作文,要求写出节日的氛围和自己的感受。

初一语文上第13课火把节之歌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一语文上第13课火把节之歌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一语文上第13课火把节之歌教案【学习目标】1.指点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先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领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非常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重难点】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重点)2.引导先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领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非常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多数民族之一,次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

火把节是彝族最浩大的传统节日,普通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彼此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

火把节普通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浩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浩大的节日气氛吧!二、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 寻觅(ì) 攒聚(cuán)涅槃(pán) 翱翔(á) 氛围(fēn)亢奋(àng) 禁忌祈祷全神贯注按部就班按部就班2.解释词语。

心仪:心中敬慕。

攒聚:紧紧地聚集在一同。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

描述留意力高度集中。

按部就班:指恪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描述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

按部就班:原意是指按照分段布局的需求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必然的条理、步骤做事。

3.说说课文次要讲了些甚么?明确:次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合作探求(一)全体感知1.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简介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上“选美”——火把节的狂欢场面——举行火把节的重要意义。

火把节之歌教案

火把节之歌教案

火把节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火把节的起源和意义;2.学习火把节的相关歌曲;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火把节的起源和意义火把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滇池地区的傣族。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傣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点燃火把,跳舞庆祝。

火把节是傣族人民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节日,也是展示傣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火把节的相关歌曲1.《火把节之歌》火把节,火把节,傣族人民的节日。

火把高高举起,跳起欢快的舞蹈。

火把节,火把节,傣族人民的节日。

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火把节,火把节。

2.《傣家山歌》傣家山歌唱起来,欢快的旋律飘荡在山间。

傣家山歌唱起来,让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

傣家山歌唱起来,祈求丰收,祈求平安。

傣家山歌唱起来,让我们共同庆祝火把节。

合唱练习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歌曲进行练习;2.合唱练习:将各小组练习的歌曲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3.整体练习:将所有学生一起练习歌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火把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火把节的文化背景;2.听唱法:通过播放歌曲,让学生听歌、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3.合唱法:通过分组练习和整体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评估1.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讲解火把节的起源和意义,测试学生对火把节文化的理解;2.学生的歌唱能力:通过合唱练习,测试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合唱效果;3.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分组练习和整体练习,测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介绍了火把节的起源和意义,以及相关歌曲的学习和合唱练习。

但是,教学内容还可以更加丰富,例如可以加入火把节的舞蹈教学等;2.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讲解法、听唱法和合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3.教学评估:本教案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歌唱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但是还可以加入其他评估指标,例如学生的表现和自我评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火把节之歌
一.走进作者
王充闾,笔名: 汪聪,男,1935年2月5日出生于辽宁盘锦。

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二.知识备查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头帕.()宰.()鸡
矫.()健摔跤.()
熊.()猫披毡.()
嫉妒
..( ) 彝.()族
四.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分为多少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五.细节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为了欢度火把节,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
六.讨论交流
你知道火把节还有哪些活动,跟同学交流。

答案:
三、pà zǎi jiǎo jiāo xióng zhān jídù yí
四、第一部分:节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火把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火把节的来历。

五、1.彩衣头帕、披毡花包、赶赴盛会
2.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3.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六、除秽、斗鸡、斗羊、朵洛荷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