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

合集下载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引言你是否曾经对大熊猫这种稀有而又可爱的动物有所了解?在这个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巨大冲击的时代里,对动物保护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一直是全球关注和关怀的焦点。

然而,大熊猫的保护任务仍然艰巨,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确保其生存和繁殖的稳定。

现状稀有的品种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种之一。

在野外,它们只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生存。

由于破坏森林的人类活动,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缩小,使得这一稀有的物种面临严重威胁。

濒临灭绝的威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

目前估计全球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约为1800只左右。

这个数字令人担忧,因为它表明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仍然非常脆弱。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目标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并确保它们能够自由地繁衍生息。

保护栖息地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措施。

这涉及到限制人类活动和破坏性开发,以确保大熊猫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

科学研究与监测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科学研究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行为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保护工作。

提供保护和保育教育保护和保育教育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人们可以增加对大熊猫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挑战与展望尽管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大熊猫,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大熊猫的栖息地被破坏和侵占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

此外,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相对较弱,种群数量的增长也是一个难题。

然而,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

随着大熊猫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是中国的国宝。

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也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物种。

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种珍稀动物,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大熊猫生活在海拔1,200-3,0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偶尔也食用其他植物。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据统计,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约1,864只,濒临灭绝的边缘。

大熊猫受威胁的主要因素包括:1. 栖息地破坏和丧失。

人类活动如砍伐林木、开发建设等,导致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

2. 食物来源减少。

竹子作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其生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竹林面积减少,大熊猫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

3. 人为干扰。

大熊猫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如游览观光、采集等的干扰,进而影响它们的正常活动。

4. 自然灾害。

大熊猫居住的山区容易遭受地震、山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给它们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

政府的保护措施为了挽救这种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建立了40多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70万公顷,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

2. 开展人工繁育。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地,采取人工繁育的方式,不断增加野外种群数量。

目前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已达600余只。

3. 加强执法监管。

加大对偷猎、乱砍滥伐等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的行为的执法力度,切断了非法获取大熊猫的渠道。

4. 开展公众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保护大熊猫的责任感。

5. 开展国际合作。

与其他国家开展大熊猫保护的国际合作,共享保护经验,加强力量。

这些有效措施不断推进,使得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2003年的1,114只增加到2015年的1,864只,濒危状态有所缓解。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非法狩猎,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至关重要。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竹林中,这些竹林提供了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和开垦,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减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和开垦,以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此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植树造林行动,以恢复大熊猫的栖息地。

除了保护栖息地,野生大熊猫的繁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低,为了增加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繁育计划。

在保护区内建立了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对大熊猫进行人工繁育。

通过人工授精和保育措施,成功地繁育了许多大熊猫幼崽,并将它们逐渐放归自然保护区。

除了栖息地保护和繁育计划,野生大熊猫还面临非法狩猎的威胁。

大熊猫的皮毛和其他身体部位在黑市上有很高的价值,这导致了非法狩猎的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执行,并且与其他国家合作,打击野生动物走私活动。

此外,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减少对大熊猫的需求,从而降低了非法狩猎的压力。

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野生大熊猫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疾病等因素都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工作,确保大熊猫能够在其自然栖息地中生存和繁衍。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仍然堪忧,但通过保护栖息地、繁育计划和打击非法狩猎等措施,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并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星球上繁衍生息。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DOC)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DOC)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摘要:针对我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分布、保护及管理现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了剖析,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熊猫;现状;保护1引言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濒危动物,自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其作为会徽以来,大熊猫即成为全世界保护野生生物的象征,由于长期的狩猎、农业拓垦和滥伐森林等对栖息地的破坏,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

2大熊猫分布区⑴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

行政区划包括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51’’00〃-108 ° 47’57〃,北纬28°12’00〃-34 °00’18〃之间。

具体分布状况如表1和图1所示。

1* 片拝h药分林匡 M色田-As,f 'A {上也1 U *叮十1 > t 1 U、叱*111,1 fj FlUj <1J 1 0 21C孑T対€ 曲 * d 肖号沁J* ♦=» V 寸匸J TT丿U J rsc Me F韵匕,士且U - f円Ars F R MHF 闭峪毛工出城r戸9? 淖■ 1I、X 04 r人:丑.严小、* 丄梃心、7/-卞左、兀-7^ ■命 * >代知辛乍、7-U證.牴& r・.Q 1 1詐4, Jtib r Tt i■也 r i 也、工盘,十■-?Tii且圣、,-rr1次冲-4工tl K < j - lijk. r仙:J F、i!ii , J -'A E A R j r I f韵r It ,」,戌i-'d、IVf卄;hr斗 1 M J <上古咅U、il1心 1 斗亠u卡图1中国大熊猫分布图3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取得的主要成就胡锦矗,胡杰.大熊猫研究与进展[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 24(13): 253-257.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十分重视。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大熊猫,是人们熟知且爱戴的珍稀动物之一。

它们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亚高山区,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一员。

本文将从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和保护现状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约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

研究表明,它们是从肉食性熊科动物演化而来的。

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大熊猫逐渐由肉食性变成以竹子为主食的植食性动物,适应了高海拔环境的特殊生态需求。

大熊猫的形态特征也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它们拥有圆胖的身体和灰白色的毛皮,黑色的眼圈和肥厚的黑白皮肤,这使得它们在竹林中具有良好的保护色。

二、大熊猫的保护现状目前,大熊猫是中国和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濒危物种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栖息地的丧失,大熊猫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中国成立了一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野外观测站,用于保护和监测大熊猫的生境和数量。

这些保护区和观测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控制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于非法狩猎和盗猎的打击力度,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了对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

此外,大熊猫保护自然界基金会、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也积极投入到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

他们通过开展科研和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于大熊猫保护的意识,增强了社会的参与度。

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大熊猫的生存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给大熊猫的存活和繁殖造成了困难。

其次,大熊猫的种群过于单一,缺乏基因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这使得大熊猫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

因此,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加强大熊猫的种群保护和管理,确保其能够持续繁衍和生存。

总结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和世界自然保护的重要对象,其进化历程和保护现状备受关注。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摘要】: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被誉为“中国国宝”。

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

由于大熊猫存在繁殖困难,所以对大熊猫的保护及物种的延续,有很大的困难。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大熊猫,大熊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在大熊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字】:大熊猫保护;成绩;问题;阶段措施;对策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大熊猫俨然成为物种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国作为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由于大熊猫存在繁殖困难,所以对大熊猫的保护及物种的延续,有很大的困难。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大熊猫,大熊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在大熊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取得的主要成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动物保护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扭转了大熊猫数量急剧减少的趋势,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的数量目前,国家为了保护大熊猫,在国内建立55个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王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甘肃陇南文县白水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文县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武都裕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迭部多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阿夏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彭州白水河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崇州鞍子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宁陕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插岗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黑水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成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国内大龄熊猫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其数量、生存环境、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目前情况的分析,旨在加强人们对熊猫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1. 引言熊猫作为中国珍稀动物的代表,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度。

然而,随着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国内大龄熊猫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报告将对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2. 数量分析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大龄熊猫的数量已经显著减少。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2019年国内大龄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相较于10年前的2744只,减少了32%。

这一数据凸显了国内大龄熊猫的数量下降趋势。

3. 生存环境分析大龄熊猫的生存环境也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熊猫的自然栖息地被迫不断缩小。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熊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资源匮乏和灾害频发。

4. 健康状况分析国内大龄熊猫的健康状况也值得关注。

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熊猫常常面临食物不足、疾病传播等问题。

研究表明,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熊猫的食物链受损,从而影响它们的生育能力和体质健康。

5. 保护建议面对国内大龄熊猫现状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熊猫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 加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力度,限制开发和砍伐活动;- 积极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增加熊猫的生存空间;- 强化监测和保护研究工作,及时掌握熊猫数量和生态状况的变化;- 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 推动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熊猫种群。

6. 结论国内大龄熊猫的现状令人担忧,数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健康状况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熊猫种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研究和监测、加强教育宣传。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国内大龄熊猫能够在未来长期生存和繁衍。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野生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它们生活在中国中西部
地区的山区和森林中。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大约只有1864只左右,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地。

它们主要面临以下几种威胁:
1. 栖息地的破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开垦、建设、公路和能源开发项目正在破坏大熊猫的栖息地。

2. 疾病:大熊猫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犬瘟热和疟疾。

3. 竞争和中毒:野生大熊猫和人类之间的竞争,以及毒素和污染
物的影响也会危害大熊猫的健康和生存。

为了保护野生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成立保护区:中国政府根据大熊猫的分布,划定了一系列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2. 知识普及: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大熊猫保护的
知识,加强人们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

3. 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大熊猫的习性和生态,进一步
指导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4. 繁育和放归:中国政府通过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努力,成功
地实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和放归,大幅增加了野生大熊猫的数量。

5. 限制人类活动:针对保护区内的各种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总之,野生大熊猫是中国的珍稀物种之一,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让它们能够继续繁衍生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现状摘要:针对我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分布、保护及管理现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了剖析,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熊猫;现状;保护1 引言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濒危动物,自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其作为会徽以来,大熊猫即成为全世界保护野生生物的象征,由于长期的狩猎、农业拓垦和滥伐森林等对栖息地的破坏,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

2 大熊猫分布区[1]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

行政区划包括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51′′00″-108°47′57″,北纬28°12′00″-34°00′18″之间。

具体分布状况如表1和图1所示。

图1 中国大熊猫分布图3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取得的主要成就胡锦矗,胡杰.大熊猫研究与进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4(13): 253~257.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十分重视。

早在1962年就确定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于1963年建立了四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70年代又增加了九个。

为了掌握大熊猫现状和变化情况,进一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林业部在70年代和80年代曾两次组织大规模专项调查,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开展了为期十年的大熊猫合作研究和保护,共同编制了《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MOFandWWF1989b)。

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 目前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约2304991公顷,其中四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774392公顷 , 约占6.98%; 陕西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347864公顷,占15.09%;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82735公顷, 约占793%。

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约57102 公顷,其中四川省约 339629公顷,约占9.62%;陕西省约 258667公顷,约占 30.18%;甘肃省258806公顷, 约占30.20%。

以下所采取的举措,对大熊猫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是于1998年开始分期实行的天然林禁伐令。

这是一项由中央政府颁布的法令,用来阻止对森林的继续破坏,所有有野生大熊猫分布的地区,都包括在天然林禁伐令作用的范围之内。

天然林禁伐令的实施,遏止了大熊猫栖息地继续被大规模破坏的趋势。

虽然在天然林禁伐令颁布之后,仍有少量地区偷砍森林,但在强度和规模上则大不如以前。

另外两项重要的举措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它们也都是由中央政府主持实施的重大项目。

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恢复中国的森林资源和环境质量。

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都处于这两项工程范围之内。

这两项工程的实施,使得大熊猫栖息地得到很好的恢复,其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1998年可谓是大熊猫保护的一个转折年,随着天然林禁伐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逐步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被继续破坏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而且其栖息地得到恢复,质量也得以提高。

四川、甘肃、陕西省依靠国家投入和项目合作,在管理体系、本底资源调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综合能力建设、保护宣传教育、大熊猫资源救护与监测、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3.1 我国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是以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线,与自然保护区和圈养繁殖研究基地相结合,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管理体系[2],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国家林业局为全国大熊猫保护管理行政机构,在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内设中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办公室,专职负责全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四川、陕西、甘肃3省林业厅负责其省内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3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设有专人具体负责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大熊猫分布地(市、自治州)、县两级野生动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

目前四川、陕西甘肃3省16个地区(市、自治州)45个大熊猫分布县(市、区)都设有专职野生动物管理机构。

至2005年底,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已达56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36个,市级3个,县级2个;同时在四川卧龙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成都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殖研究基地,在陕西楼观台建立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在北京动物园设立了大熊猫研究中心;目前,全国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人员达3000多人[2]。

3.2大熊猫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大熊猫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3.3 执法体系日益健全在完善立法的工作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体系日益健全。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被依法赋予了行政执法权,并设立了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保护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市(县)野生动物管理站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体系。

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也不断壮大,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及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建立了相应层次的森林公安,基层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区也都普遍建立了林业公安派出所,依法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

在大熊猫分布的三省,绝大部分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还加挂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牌子,行使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职能,大熊猫保护执法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体系。

3.4 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02年6月止,全国分布有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40处,总面积2175780公顷, 区内生活有大熊猫986只,约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61.78%;有大熊猫栖息地1043332公顷, 约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45.26%;有大熊猫潜在栖息地203186公顷,约占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的 23.71%。

这些大熊猫保护区分布于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大小相岭和秦岭山系,构成了一个保护网络, 在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发挥了作用[3]。

3.5 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建国以来,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1999—2003年组织了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为今后加强大熊猫的保护和管理奠定了基础。

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在大熊猫人工繁殖、疾病防治、大熊猫放归野外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特别是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已较好地掌握大熊猫饲养、疾病防治、人工授精、育幼等关键技术。

3.6 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得到加强利用国家工程建设资金及国际合作项目资金,各省狠抓了大熊猫保护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

与此同时,为了给保护大熊猫项目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省围绕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开展了长期的宣传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也加强了与周边社区群众的联系,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并且在扶持社区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7 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受区位、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保护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较低。

为了扭转这一不良局面,国家林业局和地方各级林业部门开展了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人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的业务水平。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员培训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学历教育、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监测技术培训等在大熊猫分布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搞得有声有色。

通过培训,起到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等作用。

目前,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也已在10余个自然保护区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4.1 投入不足, 保护和管理资金匮乏从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实施情况看, 由于资金到位较少,各省规划的大熊猫保护管理站和大熊猫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分布区内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

同时,由于保护区和林业基层单位事业费缺乏,导致日常巡护、监测、执法、宣传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保护管理队伍不稳定。

4.2 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设滞后, 潜在栖息地未受到重视由于对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建设资金投入较少或滞后,加之大熊猫保护区外围经济开发活动频繁,大熊猫分布区内栖息地面积部分逐渐萎缩, 特别是大、小相岭的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有些生境孤岛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阻遏了大熊猫的活动与群体间交流。

此外,除动物保护站兼管少数潜在栖息地的保护外,目前没有任何专门机构对潜在栖息地进行保护,也没有详细的保护计划,几乎未进行过专门调查或研究。

直觉告诉我们,潜在栖息地正受到破坏,但破坏到什么程度,目前还缺乏相关信息。

另外,新建和即将建立的部分大熊猫保护区目前尚未纳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中,影响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建设[4]。

4.3 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大熊猫栖息地保存相对较好的地区,也是老、少、边、穷地区。

长期以来,这些地区由于交通、通讯、能源不发达,当地群众开发意识落后等原因,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和规模受到较大的限制,自然环境保护相对较好。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受到启发,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利用,使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关系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5]。

5 保护对策5.1 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础上,再新建、扩建和完善一批自然保护区与保护站,形成科学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对大熊猫野外种群和栖息地就地实行严格保护。

改变目前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虽然面积较大,但保护的栖息地比重不高,布局不合理,建设水平低,难以形成保护区网络的状况。

5.2 大熊猫野外种群恢复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栖息地范围逐渐萎缩和破碎化。

因此,恢复和扩大大熊猫栖息地规模,提高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增加栖息地生境多样性已是当务之。

根据大熊猫分布区、在栖息地和可食竹资源现状,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工程项目,对曾经属于大熊猫栖息地但由于大熊猫可食竹开花枯死等原因导致栖息地至今尚未恢复地区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封禁恢复, 使这部分地区重新恢复到可供大熊猫栖息的环境水平[6]。

5.3 加强大熊猫基础科学研究,尽快改善现有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革新科研管理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