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分析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导入的器材(生鸡蛋、烧杯、清水、盐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激发情趣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三、揭示课题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五、研读课文,探寻方法1、明确论点,分析结构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分析问题,探寻方法提问:作者围绕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举了哪些事例?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讨论: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格物致知精神?六、拓展延伸,体验反思老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后,提问:你还能举一些“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例子吗?七、课堂小结,练习检测八、布置作业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丁肇中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论证结构: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分析问题:(从三个方面分析)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提出希望)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2【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格物致知”这一古代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文章通过讲述古代圣贤追求真理的故事,强调了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儒家学说和道德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和观念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同时,学生对故事性的文章较为感兴趣,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圣贤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了解古代圣贤追求真理的过程和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真理、崇尚道德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体会古代圣贤的精神品质。
2.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儒家学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圣贤的精神风貌。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古代儒家学说和道德观念,准备相关讲解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文章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4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4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设计示例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3)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①简答“格物致知”。
明确: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
②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略)(5)课后作业(略)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篇二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彷徨páng huáng2、解释下列词语。
(1)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2)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认识到其对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分析“格物致知”的含义,解释其对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3. 探讨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提高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含义和应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含义,阐述其对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3.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深入理解和思考“格物致知”的精神。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讨论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应用到实际中。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相关经典著作,为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资料,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理解和思考。
3. 案例库:建立一个包含各类案例的库,方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以及其在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准备:1. 备课:深入学习“格物致知”的相关知识,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一章: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与起源1.1 讲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其内涵和实质。
1.2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的起源,包括古代中国的哲学背景。
1.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探究方法与实践技能2.1 介绍常用的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2 教授实践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
2.3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和实践技能解决问题。
第三章:培养批判性思维3.1 讲解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3.2 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巧,如分析、评估、推理等。
3.3 提供案例和练习,让学生练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第四章: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4.1 介绍有效的学习策略,如阅读、笔记、复习等。
4.2 教授时间管理技巧,如制定计划、优先级排序、避免拖延等。
4.3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时间管理技巧。
第五章: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5.1 讲解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2 教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如设定目标、自我评估、主动探索等。
5.3 进行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实践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六章:实践中的应用科学实验6.1 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原则。
6.2 教授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规范。
6.3 安排实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第七章:理性探究与社会问题7.1 探讨理性探究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7.2 分析社会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7.3 进行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问题敏感度和解决能力。
第八章:跨学科学习与创新思维8.1 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2 教授如何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8.3 通过项目研究和创意工作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第九章:格物致知与个人成长9.1 讨论格物致知精神如何影响个人成长和发展。
9.2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格物致知是指通过观察、实践来探究事物的本质,以达到真知灼见。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格物致知”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和实际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格物致知”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格物致知”的基本原理。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复杂的论证结构: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中的逻辑链条和论证层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结合实际生活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将“格物致知”精神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具体指导。
举例:针对“格物致知”的哲学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或者“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实事求是”。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抽象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阐述这一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探索”等词语,需要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其他语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却不会做研究。
12.第12自然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验为例,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总结全文,进一步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再次强调论点,同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七、写作特点
本文洋溢着作者对当今的中国学生的深切期望,在字里行间,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一个科学家的睿智和平实。文章简短精悍,语言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摆事实与讲道理穿插进行。列举事例时,又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对比鲜明。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引出观点后,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运用自然,恰到好处。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8.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索。
9.第8自然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地观察。
10.第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默读全文,思考: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当今的世界环境?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见解。
四、课文精读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在此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指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第4自然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探究外物,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
7.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八、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必不可少的。
14.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地探索。
五、探究升华
像法布尔关注昆虫一样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就会成为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现和成功,都是通过探究和实践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和开拓精神,成为一个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六、文章脉络
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王阳明的画像,丁肇中的获奖答辞。
板
书
设
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授课
时数
总1课时
学期总
课时
课型
新授
第课时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的格物致知精神。
能力目标
1.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知识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计
教学
后记
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通案
个案
一、新课导入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了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用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这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