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4、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 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
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
5、具体说来,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具备 哪些素质?
4、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 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 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 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 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 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 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 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中心思想
本文由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 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依据,论证了格 物致知的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 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 贡献。
结构梳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引论(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论(阐 明道理)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1】王阳明的事例; 【2】种竹子的实验; 【3】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2、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实验精 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1】科学发展的历史;
【2】实验的过程;
【3】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 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的弱点。
3、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 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 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 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丁 肇 中
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 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 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理清思路
➢ 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旁批六:“这里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写议论文时,一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 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 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 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 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文体知识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道理论证,通过讲出……的道理/引用……的名言,论证了……的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 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
•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 “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 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 知,知识、认识。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知识拓展
演讲词
演讲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
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
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
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
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
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
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
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
生共鸣。
知识拓展
演讲词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 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可以用来交 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 张,提出号召倡议等。演讲词具有 针对性、鲜明性、条理性、通俗性、 感情性等特征,可分为叙事型、说 理型、抒情型三类。
课文详解
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 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
举例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明朝大理论家王 论证传统教育不 阳明“格“竹子 是真正的“格物 的,头痛失败。 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 实验的过程……
竹子性质。
有计划的探测。
作用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服力。
论述 角度
反面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面临研究 工作束手无策
作者在美国的学 习经历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 形象生动,更 具说服力。
反面
以埋头读书应 对……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 反面
动,更具说服力。
课文脉络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知识拓展
演讲词
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 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 筒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通俗性: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的语言 要个性化;要说自已的话。 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 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 用形象化的语言,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打 动听众。富有感召力。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实践观察、深入思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理的认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王阳明如何通过格物致知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以及爱因斯坦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相对论。
-古今中外典型人物的格物致知精神:教师应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探究,突出格物致知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举例:
在讲解朱熹的观点时,可以引用《四书集注》中“格物者,穷理也;致知者,知至也”的原文,解释“穷理”即是通过实践和观察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知至”则是达到真理的认识。
举例:
针对抽象概念理解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如科学家通过不断实验和观察发现自然规律,这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对于生活结合难点,可以让学生分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讨论如何运用“格物致知”来解决问题。在比较分析难点上,教师可以设计表格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地对比不同人物的格物致知实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难题的情况?”(如找到学习方法、解决朋友矛盾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格物致知精神的奥秘。
4.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朱熹《四书集注》中“格物致知”的阐释: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详细讲解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读,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原⽂ 我⾮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特别荣誉奖。
我⽗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的,我受的教育的⼀部分是传统教育,⼀部分是西⽅教育。
缅怀我的⽗亲,我写了《怀念》这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接触到不少中国学⽣,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家谈谈学习⾃然科学的中国学⽣应该怎样了解⾃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的《⼤学》⾥这样说:⼀个⼈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是适应⼀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学》本⾝就说,格物致知的⽬的,是使⼈能达到诚意、正⼼、修⾝、齐家、治国的⽥地,从⽽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家都知道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天王阳明要依照《⼤学》的指⽰,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的⽵⼦。
于是他搬了⼀条凳⼦坐在院⼦⾥,⾯对着⽵⼦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宣告失败。
这位先⽣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真理是“圣⼈”从内⼼领悟的。
圣⼈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般⼈。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逻辑 严密
思路 清晰
强调: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析读课文
学生活动三:析一析
liyongqiang
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些材料来加以印证,让演讲 更有说服力呢?
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材料,并分析它们在文中 所起的作用。
第2段
第3段
学生活动四:谈一谈
丁肇中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 讲,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发表这篇演讲的用意的。
背景资料: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 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 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 学,接受西方的教育,1976年经过他多年的 实验,发现了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 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 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 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引用《大学》中的
引用《大学》介
内容,指出“格物致知” 绍传统教育中“格物
的基本意思,承接“传 致知”的目的,解释
统教育”,引出“格物 其真正意义被埋没的
致知”的话题。
原因。
列举 事例
王阳明“格”竹 做实验了解竹子
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
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 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中国学生事例 作者亲身经验
增强
自己求学பைடு நூலகம்代的经历具有 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演讲 效果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 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教学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
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
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
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76年发现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3.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