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合集下载

1.3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1.3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质量与太阳相约的 恒星的演化: (1)主序 星 (2)红巨星 (3) 行星状星云 (位于中
央的核心会冷却成白矮 星)
质量比较大的恒星, 核心的温度可以将氦燃点, 合成更重的元素(如氧和 碳)。这些核聚变的过程并 不太稳定,令恒星产生脉 动,吹出恒星风,将外壳 拋开,又或者核心的温度 无法再合成更重的元素, 成为行星状星云。 失去外壳的核心会冷却下 来并开始变暗,成为白矮 星,并持续冷却及变暗而 成为黑矮星。
大爆炸理论 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大爆炸宇宙产生示意图
时刻 (大爆炸 后的)
0.01秒
温度(宇宙 温度下降
到)
10×1011K
密 度(宇宙密 度下降到水密
度的倍数)
宇宙内容物
3.8x109
光子、电子、正电子、中微子、反中微子和少量 质子及中子,它们都处在热平衡中
0.12秒
宇 1.1宙0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 索的精神。
重点
• 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 • 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难点
• 大爆炸宇宙论。 • 恒星的一生演化过程。
一、恒星的一生
恒星是指宇宙中靠核聚变产生的能量 而自身能发热发光的星体。过去天文学家 以为恒星的位置是永恒不变的,以此为名。 但事实上。恒星也会按照一定的轨迹,围 绕着其所属的星系的中心而旋转。
稳定的太阳 光照 安全的运行轨道
特殊天体
日地距离适中
自身物 质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
地球内外温度变化
宇宙的起源假说之一: 起初,宇宙很小,几乎只有不足原子核大小 的一个点,称为“奇点”,但其中包含极大的热能 量,直到最后奇点中容纳不下这样的热量,发生 了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 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 中的各种物质、能源、空间及时间。 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 宙图景理论。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三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七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1)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一章第三节资料漫谈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何谓宇宙?《淮南子·齐俗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宇宙即指空间和时间。

如果承认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那么就应当承认,我们的宇宙——总星系也是有起源和演化的。

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从爱因斯坦在1917年发表的《对广义相对论的宇宙考察》一文中提出宇宙空间体积有限但没有边界的宇宙静态模型开始的。

20世纪初,宇宙的无限性理论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还是哲学上的含义,都已成为定论。

人们默认了这样一种宇宙结构图式:宇宙空间是欧几里得几何的三维无限空间,无限多天体就分布在无限的空间之中。

爱因斯坦运用广义相对论大胆提出了和上述宇宙模型背道而驰的新模型。

他放弃了无限空间的概念,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他主张宇宙从它的空间广延来说是一个闭合的连续区,好象一个鸡蛋壳。

这个连续区的体积是有限的,是一个弯曲的封闭体,因此没有边界,天体就分布在这个封闭体里。

爱因斯坦的假说和推论,开创了宇宙学理论的新篇章,由此又产生了多种宇宙模型。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了星系退行速度和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证明了宇宙正在膨胀。

1948年,美籍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把基本粒子的研究成果同宇宙膨胀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地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论,并且预言了大爆炸以后辐射达到热平衡状态,必定残存着背景辐射。

这一预言在1964年由美国的彭齐斯和威尔逊所证实。

以后,还陆续地提出了另外一些宇宙演化模型。

但在现代宇宙学中,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有影响的还是大爆炸宇宙论。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由于目前还不知的某种物理原因,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事件。

起始时,宇宙的温度极高,达150亿度,相当于目前太阳中心温度的1000倍;密度极大,约为水的1014倍,相当于1立方厘米质量达1亿吨;体积极小,任意两点可以靠得任意近;物质由中子组成。

大爆炸后形成“原始火球”,物质四散飞出,宇宙不断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物质成份也随之变化。

第三节恒星的起源和演化课件

第三节恒星的起源和演化课件

星团:许多恒星集中分 布在一个较小的空间, 彼此具有物理联系的恒 星集团。
变星Leabharlann 有些恒星的光度在短时期内会发生明显的、 特别是周期性的变化,这样的恒星叫变星。
•脉动变星
恒星体积发生周期性膨胀或 收缩引起的光度变化。
•新星 •超新星
亮度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 几天)突然剧增,然后缓慢 减弱的一类变星。
爆发规模更大的变星,亮度的 增幅为新星的数百至数千倍。
主序星阶段
开始核反应,发射可见光。恒星的特 点取决于恒星的质量。
巨星阶段 死亡阶段
恒星中心区域的核反应停止,外层的 氢开始核反应,恒星膨胀。
核反应完全中止,恒星迅速坍缩 。依质 量不同,演化为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恒星演化过程示意图
质量对主序星的影响
影响恒星温度的高低
质量大的恒星参加核反应的物质多,产生的能量大, 故光度大,温度高。
1
9
7
5



星 爆
鹅 座 新






1992年天鹅座新星的爆发
超新星 爆发
超新星1987A爆发前后
1987A遗迹 (1994.2)
赫罗图
不同的恒星类型
主序星 恒星的光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红巨星
温度较低,但光度较同温度的 主序星大,说明该星体积很大
超巨星 温度高低不一,但光度都 较大,说明其体积均很大
作用下收缩



星云碎裂


继续收缩

为原恒星

开始核反应
进入主序阶段
猎户座红巨星
太阳的未来
太阳成为红巨星后的地球景观

恒星的一生

恒星的一生

→ ←






N

G

C
星 云
6 3
0
2
星际气体 主序星 红巨星 白矮星 超新星 中子星 黑洞
↑狐狸座哑铃星云
白矮星塌缩至大于太 阳质量1.4倍時,外围 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 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 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 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 星状星云,而剩下的核 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变成黑矮星。
当超新星爆发后,核心仍 大于太阳的三倍,即使中 子星也不能接受,便会变 成黑洞。根据广义相对论 物质的存在会影响时间和 空间,物质可令时空扭曲 引力必将所有物质挤压成 一点叫「奇点」。黑洞也 有消失的一刻,正反物质 一入一出,黑洞的质量下 降,慢慢消失,天文学家 称之为蒸发。
超新星 中子星 黑洞
黑洞不断吸收星系,一 面互相合并,100京年 后,包括银河系在內, 所有星系都将被黑洞 所吞噬
1998 哈勃望远镜发現圆盘环绕这巨大黑洞 (质量达三亿个太阳)的黑洞,而围绕它的是椭 圆星系NGC7052。
黑洞
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 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 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 黑洞的。但是如 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 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
5、宇宙中还有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恒星。经天 文学家研究证实:相当于太阳质量1_.4_4倍_到_2_倍
的恒星,进入晚年期后,体积会急剧变大,形 成_超_红_巨_星,然后爆发成为_超_新_星_。
6、在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是
A、铂
B、白矮星
C、黑矮星
D、中子星
( D)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讲义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讲义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讲义当我们仰望星空,那些闪烁的繁星总是令人着迷。

但你是否想过,这些恒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而整个宇宙又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演化的?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恒星一生和宇宙演化的奇妙之旅。

恒星的诞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源于巨大的星云。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庞大云团,它们在宇宙中广泛存在。

在某些条件下,星云内部会发生引力坍缩。

这就好比一堆沙子,在没有外界干扰时,它们松散地堆积着,但当有某种力量让它们开始向中心聚集,就会逐渐形成一个紧密的核心。

在引力的作用下,星云物质不断向中心坠落,核心的密度和温度不断升高。

当核心的温度达到约1500 万摄氏度时,氢核聚变反应被点燃,一颗恒星就此诞生。

刚刚诞生的恒星被称为原恒星,它还处于不断的调整和成长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恒星会通过强烈的恒星风将周围残留的物质吹散,形成一个美丽的恒星形成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恒星进入主序星阶段。

这是恒星一生中最稳定、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在主序星阶段,恒星内部的氢通过核聚变持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维持着恒星的光芒和热度。

我们的太阳就是一颗处于主序星阶段的恒星,它已经稳定地燃烧了约 50 亿年,并且还将继续这样燃烧约 50 亿年。

然而,恒星内部的氢燃料并非无穷无尽。

当氢燃料逐渐耗尽,恒星的核心开始收缩,温度进一步升高。

这时,恒星内部的氦会被点燃,发生氦核聚变反应,恒星进入红巨星阶段。

红巨星的体积会变得非常巨大,表面温度相对较低,呈现出红色。

在这个阶段,恒星的外层物质会不断向外膨胀,甚至可能吞噬附近的行星。

当恒星内部的氦也消耗殆尽后,恒星的命运会因其质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于质量较小的恒星,比如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经历了红巨星阶段后,它的外层物质会逐渐飘散形成行星状星云,而核心则会收缩形成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极高,体积很小,但依然会散发出微弱的光芒。

而对于质量较大的恒星,它们的结局则更加壮观和剧烈。

在核心收缩到一定程度后,会引发一场极其猛烈的超新星爆发。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宇宙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_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宇宙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_1

第一章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1.恒星的光谱型用过酒精灯的同学会发现火焰的颜色是蓝色,焰心的颜色是红色。

加热化学物品的时候,老师会要求你把试管的底部靠近蓝色的火焰,因为那里最热。

可见物体在燃烧时发出的光可以反映物体当时的温度。

夜空中的恒星也呈现各种的颜色,有红色、白色、蓝色等等。

通过观察这些色彩(天文学上称之为恒星的光谱型)我们便可以了解恒星的表面温度了。

2.恒星的大小、质量和寿命恒星之中,超巨星的体积最大。

其半径可以达到几百到几千倍的太阳半径。

例如参宿四的半径是太阳半径的370倍。

心宿二的半径是太阳的230倍。

白矮星比太阳更小,如天狼星的伴星的半径只有1/333太阳半径。

中子星的半径仅有15千米左右。

已知质量最大的恒星是R136a1,大约是太阳的265倍。

心宿二的质量是太阳的50倍,大角星是太阳的10倍。

从统计来看,大多数恒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0.5到5倍。

恒星的寿命取决于质量,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参宿七的质量是太阳的10倍,寿命约2000万年。

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现在大约已过了45亿年,所以太图4.2 恒星演化各阶段的示意图 3.原恒星和主序星猎户座大星云内有着数量极其丰富的星际物质,许多恒星在星云中诞生了。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假如一颗星能够积累起0.08倍太阳质量的物质,那么它的表4-1 恒星的光谱型内部就可以产生“氢聚变为氦”的核聚变,成为恒星。

生命初期的恒星被称为“原恒星”。

若原恒星将它周围附近的星际物质吸收干净后,原恒星就晋级为“主序星”了。

说起主序星,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个概念——赫罗图。

赫罗图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及由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分别于1911年和1913年各自独立提出的。

后来的研究发现,这张图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工具,因此把这样一张图以当时两位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赫罗图。

赫罗图是恒星的光谱类型与光度的关系图,赫罗图的纵轴是光度(或绝对星等),横轴是光谱类型(或恒星的表面温度),从左向右递减。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1.3-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1.3-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共26张PPT)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地心说”的集大成者是希腊 科学家_托_勒_密。“地心说”的核心 是地球是宇宙的_中_心_,太阳和其 他天体都是_绕_着_地_球_转_动的___。
2.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_哥_白尼_ 建立了_“日_心_说_”宇宙体系学说,核 心是:太阳是宇宙的_中_心_,地球 和行星是绕_太_阳_转动的。
阳质量 1.44倍到2倍 的恒星,进
入晚年期后,体积会急剧变大,形成
_ 超红_巨_星_,然后爆发成为_超_新_星_。
6.在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是 ( D )
A、铂
B.白矮星
C、黑矮星 D.中子星
思考:
了解了恒星一生的演化之 后,你对宇宙有了什么新认识。
宇宙也像恒星一样,也有 诞生,成长,死亡的时候。
1.太阳最终将变成 ( B )
A.红巨星 B.白矮星
C.超新星 D.中子星或黑洞
2.比太阳更大的恒星最终将演化成
( D)
A、红巨星 B.白矮星
C.超新星 D.中子星或黑洞
3.进人成年的太阳大约可以稳 定100亿年,再过_50_亿_年,太 阳将进入晚年期,太阳将逐渐 演化成_红_巨_星。它将再活跃10 亿年,然后成为一颗_白_矮_星 ,
大约再过50亿年,太阳核心部分的“燃料” 用光后,就会猛地又收缩一下。这一来,温度 再次猛增,使外层原来没有烧过的“燃料”也 “烧”起来了。此时,太阳会猛烈地膨胀,成 为一颗“红巨星”。
太阳会胀得很大,太阳能把水星和金星都 “吞掉”。地球轨道恰好在这个胀大了的太阳 表面的位置。这时的地球即使不被炽热的太阳 “吞掉”,也会被烤得熔为一团熔岩。但与此 同时,也会有其他小行星变得适合人类居住, 也许那就是人类未来的避难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恒星的一生
恒星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质 量差异也不大(相对于其他物理参 数而言),可谓大同小异。但是, 它们存在的形式,却是五花八门和 复杂多样的。
1、单星:单个存在的恒星。 2、双星:成双成对存在的恒星。 3、星团:恒星集团。
双星数量:在已知恒星中,双星约占三分之一。
天狼星A及B
双星分为:
光学双星:在天球上位置很靠近,但实际在视线方向上相距 很远,并无物理上的联系,这类双星又叫视双星或假双星。
3、在赫罗图的左下方的 恒星,它们的温度相当高, 但光度却很小,这表明它 们的体积很小。这些小而 热的恒星叫白矮星。最先 发现的一颗白矮星视天狼 伴星,其半径只及太阳半 径的0.75% 。
大部份恒星都是主序星,太阳也不例外, 银河系中大多数是M型的主序星,类似太阳的G型则比较少.
一旦恒星离开主序,将快速地死亡。 恒星一生大约有90%的時間在主序阶段,所以所 见90%的恒星为稳定的主序星。 恒星停留在主序带的时间长短依质量而定。恒星 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球状星团
疏散星团
1、变星 2、新星 3、超新星
大多数恒星的光度视稳定的,短时期内几乎没有变化, 太阳就属于这一类恒星。有些恒星的光度在短时期内会 发生明显的、特别周期性的变化。变化的周期,长的可 达几年到十几年,短的只有几日甚至几小时。这样的恒 星成为变星。银河系已发现的变星约有2万多颗。
按其成因,变星可以分为食变星、脉动变星和爆发 变星。
星团:在恒星世界中,还有许多恒星集中分布在一个 较小的空间,彼此有物理联系,形成一个稠密的恒星集团, 叫做星团。
例如:金牛座的昴星团(俗称“七姐妹”,事实上肉 眼只见到六颗),一簇小星密集在月轮大小的天区内,比 头等明星更引人瞩目。其实,它的成员多达280余个,天 文上称疏散星团。
最庞大的星团由数十万颗恒星聚集而成,它们呈球对 称状分布,因而被成为球状星团。例如,全天最亮的球状 星团为半人马座ω。
物理双星:两个子星空间距离接近,由于相互吸引而相互绕 转,是真正的双星。
全天最明亮的天狼星就是一颗双星。它的伴星光度很小, 肉眼不可见。
有的双星的子星本身也是一对双星。例如,半人马座a (南门二)实际是一颗三合星。它由A、B、C三星组成,其 中A和B是一对双星,二者又同C星结成双星。按目前的位置, C星比A、B二星更接近我们,它就是现在的比邻星。
脉冲星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家发现的一种新型变星,它 有规律地发出射电脉冲讯号,所以取名为脉冲星。脉冲地周 期很短,最长为4.3秒,最短的只有0.0016秒,而且十分稳 定。后来,科学家认定,它是人们早已预言的中子星。中子 星是由中子组成的恒星。那些质量和体积特别巨大的恒星, 在其演化的最后阶段会发生爆炸,这就是超新星爆发,如果 它们留下的“残骸”的质量足够大(1.4—3.2倍太阳质量), 它就会“一落千丈”地坍缩为中子星,如果超过这个限度, 中子也会坍缩,形成所谓黑洞。
恒星世界地一个奇妙特征是:巨星与矮星在体积 上地差异,犹如动物世界中大象与蝼蚁地差异;然而, 它们的质量却“不相上下”。可想而知,恒星的密度 也存在着惊人的差异:巨星十分稀薄,白矮星则非常 致密,其中心的密度是水的100万—1000万倍。
脉冲星和中子星
强调:脉冲星就是中子星,“脉冲星”是指天体辐射 的表现形式;“中子星”则表明这种恒星的物理实质。
什么叫食双星?
若双星绕转的轨道平面平行于视线方向,还会周期 性的相互掩蔽,从而发生亮度变化,叫食双星,又叫食 变星,几何变星。最著名的、也是最早被发现的食变星 是英仙座β(中名:大陵五),有魔星之称。该星平时 的亮度约为2.2等,当伴星掩蔽主星时,在4小时50分钟 内,亮度减为3.4等;然后,经过同样的时间,迅即又恢 复到原来的亮度。它的变光周期为2日20时49分,变化 十状星云
1、巨星:温度不高,光度却很大,体积很大。
2、超巨星:温度更低,光度更大,体积巨大,是
恒星世界中的“超级巨人”。
3、白矮星:温度相当高,光度很小,体积很小,
密度相当大。
白矮星為小質量恆星 的死亡方式。在紅巨 星階段,氣體層散發 後,剩下的散發淡光 的鐵核,這就是白矮 星。白矮星溫度很 高,質量也大,一立 方厘米約為十個人的 質量,大小如同地 球。
食变星又叫几何变星。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又叫物理变星。
脉动变星是恒星的体积发生周期性膨胀和收缩而引起 光度的变化:膨胀时光度变大,收缩时光度变小。已知银 河系内的脉动变星有一万多颗,约占其变星总数的一半。
爆发变星是星体爆发现象而引起光度的变化。它又可 以分为新星和超新星。
爆发新星中,亮度在很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天)突 然剧增,然后缓慢减弱的恒星叫新星。在爆发过程中,新 星虽然释放大量的能量和损耗一部分质量,但以后仍作为 一颗恒星而继续存在。
2、有些恒星情况殊异。集 中在右上方的,它们的温 度不高,光度却很大,说 明它们的体积很大,因而 增加了发光面积。这部分 叫红巨星,体积更大的叫 超巨星。目前已知的最大 恒星视仙王座VV,其半径 约为太阳半径的1600倍, 体积超过太阳的40亿倍。 巨星和超巨星在恒星中所 占比例不到1%。
1、大多数(90%以上)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方至右 下方的一条窄带上,这条窄带叫做主星序,位于主星序 上的恒星,则被称为主序星。可见,大多数恒星的光度, 决定于它们的温度,温度越高,其光度越大。
爆发规模特别大的变星叫超新星,其光度变幅超过17 个星等,即亮度可突然增强到原来的几千万倍甚至近万万 倍。这是恒星“临终前的回光返照”。经过这样爆发之后, 超新星只留下一个致密的残核,而不再是通常意义的恒星 了。银河系里已发现170余颗新星和4颗超新星。
我国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所记录的“天关客星” (天关即金牛座ξ),是最著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它的 遗迹不断扩散,形成著名的蟹状星云。
白矮星最後會因 能量散失(主要是光)而 變為暗淡無光的黑矮 星。
恒星世界也分“巨人”和“侏儒”,他们的大小十分 悬殊。然而,恒星的大小是无法直接测定的,即使在最强 有力的望远镜视场里,恒星也不分大小,都是一个光点。 它们的体积大小,具体反映在恒星的光谱型(或温度)和 光度(或绝对星等)的关系上。
20世纪初,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 素,不约而同地创制了恒星地光谱型和光度的坐标关系图, 简称光谱—光度图,通常也叫赫罗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