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合集下载

赏析英美经典电影,助力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赏析英美经典电影,助力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赏析英美经典电影,助力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作者:周芳来源:《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9年第09期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学习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与之沟通和交流。

然而,在当下的英语学习中,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只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只重视课本知识的识记,仅通过大量刷题来提高英语成绩。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忽略了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1. 提高中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很多传统考试体制下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旦离开“课堂”这个英语坏境,他们的英语能力就会特别差,甚至连基本的沟通交流都无法做到,这就背离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初衷。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是语言学习脱离了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而造成的。

因此,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那么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来加深高中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英美经典电影指的是英美电影当中艺术价值极高,而且包含着永恒主题和经典人物形象,能够“表现人生哲理,有深刻而合乎真与善的内容,又有美的表现形式”,历经时间考验而不衰的影片。

艺术创作虽高于生活,但是它却一定源于生活。

通关观看和赏析这些经过时间考验、得到大众肯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的影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英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现实生活场景和实例,帮助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之中了解英美传统文化,并加深对文化传统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在目标语言的环境里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语言的掌握,更有助于理解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英美经典电影教学法的应用如何通过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加深高中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呢?首先,在影片的选择方面,要挑选赋予正能量、有教育意义,且与我国主流价值观一致的影片,《飞屋环球记》《寻梦环游记》《瓦力》《疯狂动物城》等都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英美影视文化赏析

英美影视文化赏析

英美影视文化赏析八面埋伏Mindhunters——观后感《八面埋伏》这部影片这学期其实我看了两遍,所以印象很深刻,同时我自己也很喜欢这种犯罪侦查类型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莎拉(凯瑟琳·莫瑞斯 Kathryn Morris 饰)、妮可(帕翠西娅·维拉奎兹 Patricia Velasquez 饰)、卢卡斯(约翰尼·李·米勒Jonny Lee Miller 饰)等七名FBI成员在资深教官杰克·哈里斯(方·基默Val Kilmer 饰)的带领下,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FBI正在进行代号为“八面埋伏”的心理分析训练?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模拟连环杀手犯罪,由受训特工进行调查?七个年轻特工跟着两个老特工上岛受训,任务是捕捉代号为“木偶师”的虚拟杀手?这群探员业务精湛,自命不凡,与世隔绝的小岛之行对他们来说更像一个无聊难耐的假期。

但是,他们的狂妄并未持续太久。

原本看似平常的推理演习,竟然开始出现死者,所有的逃生之路被切断,众人完全孤立在小岛之上。

演习随即演变成一场精心策划的杀戮游戏,猫鼠游戏的主被动关系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他们上岛开始,意外连续发生?他们终于认识到,岛上有一个真正的连环杀手,这人已经周密安排,要杀掉他们并且他深谙每位成员的心理弱点,每每在他们做出有效判断之前棋快一招。

局中有局,套中见套,一次狙凶训练瞬间翻转成被杀手猎杀的死亡游戏,同伴之间的互相猜忌又为杀手提供了诸多的可趁之机,孤岛求生之际,FBI特工们所能依靠与信赖的似乎只有自己……他们无法向外界求援,也不敢去信任任何人?想逃避被凶手杀死的命运,。

他们只有现学现卖,利用刚刚在联邦调查局学到的心理分析技巧,揣度杀手的下一招,让自己得以活下来。

整部电影情节紧凑,不断的分析推理,让我没有时间去分神,人多一种好奇心驱使我认真的看完这部影片。

不到最后一刻是不能知晓真相的,在这之前,原以为自己已经猜对了谁才是真正的凶手,知晓了凶手杀人的规则,可是剧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电影英美文化区别

电影英美文化区别

从电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异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

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

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着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

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

1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

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

”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

激烈的社会动荡、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美文化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而电影和电视剧是学习英美文化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因为它们往往是最生动、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

影视欣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地道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中的各种细节和特点。

比如,观看英美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比如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

此外,影视作品还能够描绘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英美人民的生活、娱乐、文化和思想,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影视欣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观看电影和电视剧,学生可以学习到口语中的口音、语速、语调等细节,这有助于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来复述、总结和分析影视作品的情节和主题,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影视欣赏能够为学生打开了解和认知英美文化的大门。

在一些英美文化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的概念和思想。

但是,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地观看影视作品,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和接受英美文化中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美人民的思想与行为的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

总之,影视欣赏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英美文化和提高英语能力的途径。

学生只需要挑选一些质量较高的影视作品,并注重在观看过程中善于观察、听取和思考,就能够通过影视欣赏逐渐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文化素养。

从英文电影看西方文化

从英文电影看西方文化

从英文电影看西方文化目前通过看英文电影来提高英语水平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人们在学习电影对白中的词汇与语法结构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英文电影中所体现的英美文化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

它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电影台词、电影故事本身以及电影画面等都向观众传达各种文化信息。

因此,通过观看英语电影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等是非常重要的,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又是学好语言的保证。

但目前具体解析电影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现象的文献却不多。

因此本人收集了一些英文影片的语言,从中分析了一些英美文化现象,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一、英文电影中体现的英美风俗习惯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而电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的最直观、最生动的综合反映。

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可以让我们切实地体会语言的寓意与魅力。

我们来看一下影片《阿甘正传》,其中阿甘的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这句经典语言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但这里为什么用巧克力而不用其他事物作比喻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美国的风俗习惯。

因为在美国巧克力通常有十二块或二十四块,每个都有不同的包装和口味、形状和颜色,以前没有标志,只能拆开放在嘴里,品尝了之后才知道个中滋味。

二、英文电影中体现的英美思维方式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很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

以下是电影《西雅图不眠夜》中的一个片段,具体是男主角山姆不幸丧妻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电台播音员玛莎诉说心中无限悲痛的一段精彩对白。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
英文影视欣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历史背景。

通过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发展。

观看《林肯》这部关于美国历史的
电影,学生可以了解到美国内战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解放黑奴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观看,学
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

英文影视欣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艺术和文学成就。

英美国家以其丰富的艺
术和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观看英美的电影作品,学生可以欣赏到优秀的导演、编剧和演
员的表现艺术。

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的美国电影,学生可以欣赏到其精彩的剧
情和出色的演技。

通过观看这样的电影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艺术和文学
成就。

英文影视欣赏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观看英文
影视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英美文化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艺术和文学成就,以及流行文
化和娱乐产业。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美文
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构建起他们的英美文化认知。

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应当重视英文影视
欣赏的重要性,通过观看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拓宽视野,提高语言能力,丰富文化素
养。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

英文影视欣赏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英语影视欣赏在现今日益国际化的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影视欣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口语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下面将从学生英美文化认知建构这一角度探讨英文影视欣赏的重要性。

英文影视欣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

电影和电视剧一般都包含大量的文化元素,如不同国度的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等。

而这些文化元素往往是用英语来表现的。

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欣赏,学生可以获得更为真实的英美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知,更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英文影视欣赏还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

在欣赏专业英语电影和电视剧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听到一些高难度的单词和词组,也可以接触到各种语音和语调,尤其是在欣赏美剧时。

此外,英文影视欣赏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通过对电视剧剧本的解读,学生能够把英语学习的知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英文影视欣赏,学生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下的英语词汇的应用。

英语中有许多拥有丰富含义的词汇,尤其是在文化背景下,这些词汇往往有特殊的含义。

比如在英美文化中,还有各种专业词汇,如法律、医学、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术语,而这些词汇在英语电影电视剧中也会得到使用。

因此,在学习和欣赏英语影视剧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词汇、短语的分析和了解,依靠多读、多看电视剧积累丰富的词汇,培养英语语感。

综上,英文影视欣赏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及阅读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也起到了了解英美文化的功效,它是学生英语习得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水平,而且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更是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英语的重要因素。

因此,学校应该将英文影视欣赏纳入英语教学计划中,并在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英文影视欣赏的学习效果。

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摘要】本文以英美经典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及其与英美文学的联系。

通过对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进行探讨,揭示了对女性形象的不同观点和解读。

结论部分总结了英美经典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英美文学的影响,探讨了女性形象在文学与电影中的共通之处。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部分为整个文章提供了引导和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学与电影中的演变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对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学与电影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形象、英美经典电影、英美文学、审美标准、演变、影响、共通之处、解读、塑造、价值观、联系、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女性形象在英美经典电影及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当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英美经典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对女性的观念和价值观,探讨女性形象在文化传承中的演变和影响力。

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是多维的,既有强大和独立的女性形象,也有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形象。

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女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定位。

1.2 研究意义研究英美经典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的性别观念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往往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反映了影视行业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偏好。

通过对女性形象在英美经典电影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影片背后隐藏的性别观念和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文学作品塑造了具有深刻内涵和复杂性的女性角色。

研究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电影鉴赏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实用的英美文化和风俗。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

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

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

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

一、从恐怖电影中看人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现代人来说,看恐怖电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实,恐怖影片并不那么肤浅特别是经典的恐怖影片,我们还能从它们那种特别的符码演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文化。

恐怖影片提供的其实是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

如恐怖影片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以及相互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在《惊声尖叫》中,一件件凶杀案不断发生,可是女主人公绝对没有想到原来变态的杀手竟是自己的男朋友。

影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现代人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审视。

《第六感》不仅是一部悬念手法运用非常到位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整部片子也在探讨沟通的重要性。

片中科尔惊恐的眼神不知道让多少观众心生怜爱!当儿童心理学医生迈克鼓励科尔正视鬼魂,甚至努力和鬼魂沟通后,科尔才从内心的巨大恐惧中走出来。

这部电影费尽心机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一点,要想驾驭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只有依靠沟通,无论是医生与病人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生者和死者之间……人和人之间无法彼此沟通了解,那么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

在《第六感》的片尾,迈克对着睡梦中的妻子倾吐了对她的爱和思念,把全剧的气氛从恐怖拉入了脉脉的温情中,感人至深。

看过《七宗罪》的观众可能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那个变态杀手,他的所作所为其实体现了一个个体倾向。

他杀了七个人,因为他们分别犯了基督教中傲慢、嫉妒、暴怒、贪婪等七种罪行,他把自己看成是被神选中来人间执行某种公义的使者。

再如《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的超人生存哲学和史达琳的普通人生存哲学之间的交锋。

史达琳同情弱者,甚至因为不忍听到羔羊的哀鸣而企图挽救它们的生命。

但是,这个社会注定是一个汰弱留强的社会,不仅仅是羔羊,就连是人也处于战争、霸权、金钱关系,的挤压威胁当中,就像是野牛比尔疯狂的残害年轻女孩只为做一件人皮衣服一样。

弱者所谓的生命价值究竟在哪里?史达琳的生命哲学与汉尼拔的超人哲学相比是如此软弱,简直不攻自破。

在《沉默的羔羊》续集《汉尼拔》当中,这种超人哲学的赞美就更加明显了。

可以说,《汉尼拔》具有浓厚的西方反社会主义文明倾向,它是对普通人生活价值的彻底颠覆。

也许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我们不会像汉尼拔那样极端,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大白鲨》、《狂蟒之灾》都是以人和自然的冲突为主题。

一直以来,人类把自己当作是自然的主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比自己弱小的其他种群的利益甚至剥夺它们的生命。

以上所列恐怖片,则深刻的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关系。

通过换位表现,我们看到单个的人在鲨鱼、蟒蛇面前都显的那么无力与无助。

影片昭示的哲理是相当深刻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与其他物种一样平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和其他物种和平相处,共生互利,实现生态的平衡。

二、从社会伦理片中看当代青年的反叛意识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反战示威、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那个世界让人眼花缭乱、高歌猛进、青春激昂,同时又略带迷惑和彷徨。

怀抱乌托邦理想的青年在爱、和平、平等的旗号下,借助的致幻效果,企望以他们的青春来构筑一个全新的理想世界。

在价值观上,“60、70年代产生了特有的宝瓶座时代既轻松的一代的伦理道德,被一种关注人们如何回答的体验,如何与特人相处的更具存在主义思想的方式所取代。

存在而不是拥有是年轻一代哲学的组成部分。

”当然,首先要了解自我、形成自我、体验自我。

于是,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嬉皮运动和贯穿整个60、70年代的青年反叛热潮。

50年代的故事片《无因的反叛》中,穿红夹克的詹姆士·迪恩以他的不羁成为一代美国青年的青春偶像,但影片在文体青年的议题上并没有走得太远。

但年轻的反叛是温和的,只是离家出走,寻找一种异于家庭关系的更为坦诚和理想的人际关系。

到60年代,这样一批问题少年已经成长为青年,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该怎么做。

在美国电影《逍遥骑士》中,成了告别父辈价吸值观的一个姿态,在极富象征意义的交易之后--这种不合法、不合作的手段是他们迥异于父辈的生存方式,他们踏上了寻梦之旅。

在制造的迷幻中,怀揣乌托邦理想的骑士们对宗教、性、国家观念进行反思,成为迷幻的60年代青年拒绝权威和对个人自由新时代近似那个认同的最广泛的象征。

但也许是少年意气,又是反叛会走极端,而出口会变得越来越窄。

由亨特·汤普森的1972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拉斯维加斯的恐惧和憎恨》是1965年汤普森的真实经历。

电影中青少年们对越战的态度,也是通过药物作用下丰富夸张的联想来表现的,一次次孩童式的玩闹和恶作剧玩世不恭的呈现了另类的美国梦。

这是对新教伦理下的美国梦的反叛和质疑,但反叛行为同时也宣泄了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和憎恨。

作为90年代保守主义回潮的代表《阿甘正传》在对美国战后历史的回顾中设置了表明其立场的一组人物对比:智障的阿甘和“老运动员”珍妮,反叛青年成为一个大智若愚的虚构人物的陪衬。

珍妮吸食迷幻药后,站在阳台的椅子上,想要纵身跳下,却因缺乏勇气而蜷缩着抽泣。

如何面对虚无,影片所给的答案充满着强烈的挫败感,既无勇气永远沉溺,也无能力绝然回头。

这样的一种反思,带着因果报应般的清算:挥霍之后必是偿还,代价是HIV、健康乃至生命。

大树庇护下的静静的墓碑,像是一种安抚,也为60年代的青春划上了一个句点。

随着80年代之后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药物文化中的精英的和理想主义色彩逐渐减退,逃避和单纯追求感官刺激成为药物文化的主要内容。

各种违禁的或者不违禁的药物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用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疼痛,制造快感,在这一背景下的青年反叛行为又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景。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吗要做?我选择不选择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有,还要什么理由?”这是《猜火车》中的一段著名台词。

伴随着PFproject音乐出现的这段标志性的独白,详细地罗列了这个时代的各种主流的消费品以及与之相伴的消费理念,价值标准,然后用把这一切统统都否定掉了。

足够的颠覆与反叛是这部电影成了透视90年代的英美青年亚文化绝佳范本。

90年代的叛逆青年已经不再像60年代的前辈那样,信仰万物有灵论,重视精神的力量,那样富有宗教色彩,希望通过冥想与自我和世界联系。

他们用制造的快感在各个锐舞派对上挥洒自己的青春,更加注重自我的快感。

他们有更加清醒的拒绝和更加理性的选择。

“我选择不选择生活”,从反抗的本质而言,90年代的青年反叛与60年代的青年“反文化运动”,在内在精神特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差别是90年代的青年反叛却是更加的沉沦和颓废,并且是决然的选择此种方式为目的,而非手段,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指望这个世界还能变得更美好。

《猜火车》中马克的伙伴冲着苏格兰的天空大喊:“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

”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以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这个无奈的世界。

这是一群后现代的愤怒青年。

反叛犹如走钢丝,很精彩很刺激,然而也很容易跌倒受伤。

电影在给我们体验青少年的激情的同时,也把部分的伤痛展现给另外我们。

而道路究竟在哪里呢?60年代的一代绝大多数重复了父辈的道路,过着安逸的中产生活。

虽然也不乏危机,如《美国美人》也还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因此成为新一代他们的儿子或者孙子反抗的对象。

90年代的反叛新人类,似乎还未到总结的时候。

但在电影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回归的迹象。

《猜火车》中马克痛苦的戒毒,以他的方式重回主流社会。

大桥上他奔向象征新生活的桥的另一边。

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故事。

首先,木兰的性格被窜改,为的是体现美国的文化价值理念。

木兰从军的原因,更多的是“荣耀家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她是追求自我实现、光耀门庭的美国新女性。

她在征兵时出面劝阻父亲,在饭桌上大声抗议,连夜替父从军,有勇有谋的对抗单于、保护皇上,为自己的“女儿身”辩护,最后不受功名爵禄以及毫不避讳“男女有别”地拥抱皇上和伙伴:这一切都显示出她勇敢聪慧,敢作敢为,不拘小节的个性。

这些都足以说明她的性格带有浓厚的美国自由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色彩,而她先后两次自省和自问,对内心真实想法的执著探索和多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则是典型的美国现代新女性的行事作风。

其次,影片在情节上安排木兰女儿身份提前报漏,着意体现西方女权主义思想。

木兰在行军中就暴露了身份显著了增加了她为自己女儿身份捍卫辩白的戏份,并让其以女儿身份来力挽狂澜,救九王之尊的皇上于危难之中,以充分体现“巾帼更胜须眉”的女权意识。

此外,影片中还处处渗透着西方现代元素,例如祖先神灵们开会时阅读报纸《北京军事记》,木兰应功回家后神灵们开PARTY庆祝,敲打架子鼓,和着摇滚乐,跳DISCO;蟋蟀的翅膀被上发条变成闹钟,她改写军令状在纸上跳跃活像打字机;木兰的早餐是稀饭配鸡蛋和香肠,她洗澡时毛巾上居然有心形图案;木须龙用近代才出现的牙膏与牙刷刷牙;李翔将军和木兰与单于格斗时出现拳击的动作等等,这些西方文化元素无不渗透在影片中。

三、从爱情片中看人性的阶级性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点影片《泰坦尼克号》采用旁白倒叙的格式,大跨度的回忆了一段发生在1912年大背景之下的惨烈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在巨轮的险情下展示贫富差距,它的灾难性题材和对人性、阶级性的刻画,极具世俗特点。

剧中的男主角不再是高大威猛,而是孱弱普通。

女主角的行动有点叛逆,形象却温婉可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