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的伦理底线 文章案
《2024年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范文

《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篇一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的伦理问题愈发受到公众的关注。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责任。
本文以《南都娱乐周刊》的“周一见”事件为例,对媒介伦理进行新的思考,探讨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
二、事件回顾“周一见”事件指的是《南都娱乐周刊》在某段时间内连续报道的一系列明星绯闻事件。
其中,该周刊在报道中涉及到部分明星的隐私权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
三、媒介伦理的思考1. 尊重隐私权《南都娱乐周刊》在报道中涉及到的明星隐私权问题,是媒介伦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尊重个人隐私权,避免过度侵犯个人隐私。
虽然公众对明星的私生活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媒体在报道时应当把握好度,避免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必要的侵犯。
2. 真实性与公正性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坚持真实性与公正性的原则。
在“周一见”事件中,媒体应当对所报道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公正客观,避免片面报道或夸大事实。
3. 社会责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周一见”事件中,媒体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媒体应当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
四、改进建议1. 加强自律媒体应当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伦理规范,确保在报道过程中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2. 提高媒介素养媒介从业者应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在报道过程中,应当以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对待每一则新闻。
3. 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对违反伦理规范的媒体进行惩处,以维护良好的媒介生态。
五、结论“周一见”事件提醒我们,媒介伦理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媒体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娱乐新闻中八卦现象的伦理说

娱乐新闻中八卦现象的伦理说【摘要】娱乐新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其中八卦现象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探讨了八卦现象在娱乐新闻中的影响,道德标准与八卦新闻之间的关系,隐私权与八卦新闻的矛盾,以及道德责任与八卦媒体的关联。
我们还分析了观众心理在八卦新闻中的角色。
在文章总结了娱乐新闻中八卦现象的伦理道德问题,呼吁对八卦新闻进行深刻反思,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对娱乐新闻中八卦现象的关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伦理和道德的媒体环境。
【关键词】娱乐新闻、八卦现象、伦理、道德、影响、道德标准、隐私权、道德责任、观众心理、反思、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介绍娱乐新闻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娱乐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新闻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最新的娱乐动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娱乐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既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也能够成为人们交流的话题。
娱乐新闻以其轻松活泼的方式吸引了大批观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娱乐新闻,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喜爱的明星的最新动态,以及娱乐圈中的各种八卦新闻。
娱乐新闻不仅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消遣,也能够引发人们对娱乐行业的思考和探讨。
在当今社会中,娱乐新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1.2 探讨八卦现象在娱乐新闻中,八卦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产业的兴盛,八卦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八卦新闻往往具有一定的煽动性和引人注目的特点,吸引着大众的关注。
在新闻娱乐化的时代,八卦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内容形式,更是一种娱乐方式。
探讨八卦现象,不仅仅是了解娱乐新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八卦新闻往往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名誉,这就引发了道德标准与八卦新闻之间的矛盾。
八卦新闻的传播往往会对相关人员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隐私权与八卦新闻的关系。
关于媒体伦理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监督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追求新闻时效性和吸引力的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抢新闻、博眼球,不惜捏造事实、歪曲真相,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法律的严肃性。
本案例将探讨一起因虚假报道引发的媒体伦理法律纠纷。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地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当地一家知名媒体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发布了题为《惊!某中学多名学生涉嫌集体暴力,校园暴力何时休?》的报道。
报道中,媒体详细描述了事件经过,并列举了多名涉嫌施暴的学生姓名、班级等信息。
该报道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舆论热议。
然而,在舆论发酵的同时,受害学生及其家长发现报道中的事实存在严重失实。
原来,该事件中的受害者并非多名学生,而是两名;涉嫌施暴的学生也只有一名,且并非集体暴力。
更重要的是,报道中提到的学生姓名、班级等信息均与事实不符。
三、媒体伦理问题分析1. 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违背: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严格遵守真实性原则,确保报道内容与事实相符。
然而,本案例中,媒体在未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就发布了虚假报道,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2. 个人隐私权侵害:报道中提到的学生姓名、班级等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媒体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公开,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3. 名誉权侵害:报道中提到的涉嫌施暴学生,其名誉权也受到了侵害。
虽然最终证明该学生并未实施暴力行为,但报道已对该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法律案例分析1. 名誉权侵权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在本案例中,媒体发布的虚假报道侵犯了涉嫌施暴学生的名誉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隐私权侵权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浅谈娱乐新闻写作与伦理道德

浅谈娱乐新闻写作与伦理道德作者:张禄来源:《大观周刊》2012年第25期明星需要娱乐新闻增加曝光率,紧张忙碌的人们需要娱乐新闻放松自己,娱乐新闻还可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增加视听率或者发行量,因此,娱乐新闻在现在的媒体中出现的比率比较大。
但是公众对娱乐新闻的印象却并不怎么好,尤其对娱乐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很多的质疑,许多人认为娱乐新闻就是娱乐新闻工作者自说自话。
本文选取了中国浏览量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腾讯网在2011年4月22日和23日这两天的腾讯娱乐新闻作为分析的样本,试将从娱乐新闻写作的特点和新闻伦理的角度分析它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主题的选择、词语的运用和标题的制作等方面。
一、娱乐新闻的虚虚实实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1.形容词和副词的大量运用。
国内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的具体表述有很多,但是对新闻的一些基本要求是相通的,都认为新闻应该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进行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我国2009年11月27日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就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在段业辉等编著的《新闻语言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到,客观报道首先起源于西方,而“西方的客观报道包括三部分内容:(1)中立的报道立场;(2)真实的报道内容;(3)客观的报道形式。
”因此,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报道不偏不倚的立场,应该少用形容词、副词等主观倾向性比较明显的词语。
但是,在娱乐新闻中,形容词、副词却非常常见,在收集到的2天腾讯娱乐新闻中,没有一篇报道不用形容词。
这些主观倾向明显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可以使得文章不那么生硬,提高了可读性,也使文章充满人情味和趣味性,更容易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但是这些词的运用,却属于记者的主观猜测或合理想象,并不符合事实,尤其,记者给一些明星贴的标签容易使读者对该明星的印象片面化。
如《黄海波新广告大片曝光胡须LOOK受剩女热》这篇报道中,提到“黄海波的胡须LOOK造型尽显大气、稳重、睿智的男人风范”,暂且不说“受剩女热”是否有确切的调查依据来说明或者具体出自谁之口,对黄海波的写真造型更是连用几个形容词大嘉赞美,娱乐新闻中常见的形容词还有“气质美女”、“辣妈”、“迷人微笑”、“明星范”等等。
传播伦理小论文-浅析我国娱乐新闻报道中的失德报道

传播伦理学论文题目:浅析我国娱乐新闻传播中的失德报道学号:姓名:班级:专业:学院:入学时间:指导教师:日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娱乐新闻行业目前存在的制作低俗新闻、挖掘隐私招惹官司以及娱乐新闻从业人员丧失职业道德等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杨丽娟事件”、“黄宗泽家被偷拍”等传播案例,探究娱乐新闻媒体失德报道现象成因,结合传播伦理学知识论述如何有效利用相关对策来防治目前我国娱乐新闻行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传播伦理;娱乐新闻传播;失德报道目录1.引言 (4)2.娱乐新闻传播的定义和概述 (4)2.1新闻伦理传播定义 (4)2.2娱乐新闻传播定义 (4)3.我国娱乐新闻传播中的失德报道 (5)3.1娱乐新闻媒体失德现象分析 (5)3.1.1发布低俗新闻 (5)3.1.2挖掘隐私媒体惹官司 (5)3.1.3媒体人员失德行为 (6)3.2娱乐新闻媒体失德报道现象成因分析 (7)3.2.1经济原因 (7)3.2.2职业道德缺失 (7)3.3防治娱乐新闻失德报道对策分析 (7)3.3.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娱乐新闻法制化建设 (7)3.3.2加强娱乐新闻传播伦理教育 (8)4.总结 (8)1.引言近年来,娱乐新闻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仿佛跳进了“星、性、腥’’的怪圈,“八卦’’之风愈演愈烈,名人隐私频频见报,各大报纸的娱乐版充斥着低级趣味,特别是在“艳照门" 等典型娱乐圈丑闻事件出现之后,给受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娱乐新闻也迎来了优化发展的契机。
因此,深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2.娱乐新闻传播的定义和概述2.1新闻伦理传播定义在我国,新闻伦理研究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较为系统的新闻伦理研究才开始出现。
关于新闻伦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十九世纪中期至五四运动前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一些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又受了近代西方文明影响或熏陶的政治家、思想家、报业活动家,在他们论述报纸的文章中,开始有片段文字明确提到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体现出报人对“品行"有较高的要求。
《2024年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范文

《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篇一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新闻媒体不仅要关注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要重视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近年来,媒介伦理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南都娱乐周刊》的“周一见”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本文旨在分析该事件中媒介伦理的体现,并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媒介伦理建设。
二、事件回顾《南都娱乐周刊》的“周一见”事件指的是该杂志在某段时间内连续报道了一系列关于某明星的绯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这些报道不仅涉及个人隐私,还对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
由于报道过程中存在不实信息和侵犯隐私的现象,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媒介伦理的广泛思考。
三、媒介伦理的体现在“周一见”事件中,媒介伦理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周一见”事件中,部分报道存在不实信息,损害了当事人的权益,违背了媒介伦理的真实性原则。
2. 尊重隐私权:新闻报道应尊重个人隐私权,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周一见”事件中,部分报道涉及当事人的私人生活,侵犯了其隐私权。
3. 公正性原则:新闻媒体应公正地对待所有当事人,避免偏袒或歧视。
在“周一见”事件中,部分报道存在对当事人的不公正评价和偏见。
四、加强媒介伦理建设的措施针对“周一见”事件中暴露出的媒介伦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媒介伦理建设:1. 强化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新闻媒体的伦理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2. 提高媒体素养:新闻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遵循媒介伦理的原则。
3. 强化自律机制:新闻媒体应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对报道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避免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等行为。
4. 公众监督:鼓励公众对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对违反媒介伦理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娱乐不能越界_新闻应有规范

娱乐不能越界新闻应有规范-从“窦唯事件”看娱乐新闻报道的失范-----------------------------------------------------------------------------------陈力丹2006-07-25 12:44:35.0本文作者:陈力丹刘宁洁5月11日早晨,我已经走到门口,准备到京西宾馆参加中国科技部的好新闻评奖会,电话铃把我从门口拉回到房里的电话机旁。
北京《法制晚报》的一位女记者电话采访,要求谈谈昨天发生在新京报社的窦唯烧汽车事件。
我不知道窦唯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简要地介绍了情况,我马上得出自己的判断: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这个事情起因在于《新京报》的报道,人不到被逼无奈的份儿上,不会这样用刑事犯案来冒险的。
《新京报》的报道肯定侵犯了窦唯某方面的名誉权,而且较为过分。
这类事情早晚会发生,因为我国传媒娱乐新闻报道的水平普遍低下,违反职业规范的做法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传媒与被报道者矛盾早晚会激化,不发生在这个报社,也会发生在那个频道,没有发生的窦唯身上,也会发生李唯、王唯身上。
而且我估计《新京报》在报上不会做自我批评,而会突出窦唯如何违法。
在评科技好新闻的会上,我谈起早上知道的这件事情,与会的专家们有的也听说了,观点与我的一致。
傍晚回家看到报纸,果然,《新京报》的表现不出我的所料。
其他北京的报纸报道了这件事情,均没有说出具体的报纸名称,报道的基调也是主要显现窦唯如何违法。
以新闻真实为追求目标的报纸,对于报道中的十分清晰的重要因素“Who”故意含糊其词,令人感受到一种同行相护的潜规则。
从4月初开始,北京的各新闻媒体娱乐版开始追逐、炒作歌手窦唯与两任妻子的感情纠葛。
5月10日窦唯独自去《新京报》报社欲寻记者当面对质未果、窦唯点燃报社门前一编辑汽车后被警察带走,北京的市民媒体竞相报道,字里行间,有意无意地把窦唯描绘成一个“孤独、落寞、精神有问题的纵火犯”;而与市民报纸报道和言论相对应,一些娱乐明星相继发表看法,网友激烈为窦唯辩护。
新闻媒体领域媒体伦理演讲稿

新闻媒体领域媒体伦理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将就新闻媒体领域的媒体伦理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些想法。
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传播工具,承担着报道真实、客观事实的责任,对于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伦理问题是新闻媒体的核心问题之一。
新闻媒体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递新闻事件,更在于将事实真相传递给社会公众。
然而,在媒体报道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伦理难题。
如何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公众的隐私权和尊严成为了新闻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该遵守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原则。
不论报道的是政治事件、社会新闻还是娱乐八卦,我们都应该坚守真实客观的底线。
只有确保事实真实、客观准确,才能有效地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其次,新闻媒体应该严格尊重个人隐私权和尊严。
在报道中,我们要注重平衡报道与公众隐私的关系。
不应对个人进行无端曝光,特别是关乎个人尊严和家庭隐私的问题。
媒体在报道中应该尽量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并在需要报道个人隐私时要注意与当事人进行充分协商。
此外,新闻报道中关于敏感事件的信息披露也是需要谨慎处理的。
对于社会影响深远的事件,我们应该在正视问题的同时,切实尊重受众的感受。
不宜以过度的刺激和炒作手法来提高点击率,而应该注重信息的传递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媒体伦理问题还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择。
新闻媒体在选择报道的时候,应该审慎选择并坚守公共利益。
不应流于娱乐化和消极化的报道,要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分析与批评。
新闻媒体应当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及时披露重大事故和事件,为社会提供准确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新闻媒体在面对伦理问题时,应该建立健全的道德标准与评价体系。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严守从业规范,向社会传达正能量。
同时,需要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伦理意识和道德素养。
总结起来,新闻媒体在职责履行过程中,应该注重坚守真实客观的底线,尊重个人隐私与尊严,谨慎处理敏感信息的披露,审慎选择报道内容,并建立健全的道德标准与评价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例中,张的家人陈婷与小 孩都属于非自愿公众人物,所 以他们的隐私受保护程度是高 于自愿公众人物的。在这个案 例中,张艺谋及其家人的隐私 都局部地受到了媒体侵犯。但 为何没有引来公众的强烈反感 呢?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参考 美国对于名人的部分隐私能被 新闻报道的理由。即判断该部 分隐私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 否属于公众的合理兴趣
从明星自身价值冲突看“汪章恋”
欧洲人权法院的法官曾表述过 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公 众人物能够合理期待自己的私 生活不受媒体的侵犯,则他对 私人空间的权利就优先于他人 的言论或新闻自由。”
八分钟告白
汪峰提到对媒体的抱怨:“想 象有一天媒体和新 闻工作者们 把你我也可以当作人看待,不要 把我们当作怪物和工具,不要用 恶意对待真情……我想象有一天 你我以及所有成为公众人物的爱 可以不被指责污蔑,能得到大家 真诚的祝福……我想象有一天早 上醒来你我看到的头版头条不再 是我们躲避着与我们生命无关的 那些窥探者的消息,而是爱与宽 容……”
戴安娜车祸事件
1997年8月31日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 下午,英 国王妃戴安娜与其男友、埃及亿万富翁之子多迪 ·法耶兹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圣托贝度假一周后 回到巴黎。午夜过后,他们在巴黎里茨饭店用完 晚餐后准备前往多迪在巴黎16区的私人住宅。为 摆脱7名骑摩托车的摄影记者的追逐,他们乘坐的 奔280SE3.5型豪华轿车时速高达150公里以上。 31日凌晨约零时30分,汽车行至巴黎市中心塞纳 河畔的阿尔玛桥下公路隧道时突然失去控制,撞 在隧道中央的一根分界水泥柱上,汽车被完全撞 坏,多迪和司机当场身亡,戴安娜与她的保镖身负 重伤,被送进医院抢救。追踪戴安娜的7名摄影记 者随即被警方拘留。凌晨4时,戴安娜因胸部大出 血在医院逝世,年仅36岁。
新闻价值
所谓新闻价值,简言之看它的 公开是否对社会和公共利益有 意义有进步作用。
"超生"的社会话题,有关社会 公平正义,所以即便这部份隐 私被报道,那也符合公众的知 情权范围。
娱乐报道的底线:行使新闻自由权以不侵害明星的基本隐私和 人格尊严为前提,所谓“新闻报道止于隐私开始之处”;但同 时,对于明星关涉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隐私应给予克减,以接 受舆论监督,满足公众知情权。
汪峰最早是通过微博平台 向外界发布离婚声明,是 主动自发的行为,目的暂 且不下结论,但至少他的 行为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 他已离婚的事实,这个举 动对媒体的暗示作用巨大 ,媒体事后将焦点汇聚到 他的婚恋史上时,他又显 得不胜其扰,因为这些报 道揭开了汪峰才华之外的 另一面,花心而薄情。
汪章恋对于汪峰名气的提升是 无庸置疑的,他在媒体的高曝 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首先是广告代言增多,身价倍 增,演唱会上座率更高,在推 出新专辑的当口,他不需要花 钱甚至不用刻意宣传,已经让 发片信息最大范围地传播开来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有多少?
这个案例中,公众的知情权>明星的隐私权 新闻自由的权力之一是为人们公开发表见解提供场所,并满足大众知 情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
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人格权。是权利主体对不愿为人知的
“私隐”之利益的追求。 美国学者Charles Fried曾说:“没有隐私权,人就失去了成其为人的 重要要素。” 美国法官丹尼尔·史威德尔的观点:“献身公共事业,其私人生活殆 无法与其所从事之事业分开者,则该权利(隐私权)也不存在。”
在中国,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宪法保 护,主要对住宅、身体、通信隐私权进行了较为明确的 规定,对其它隐私权没有规定,更没有公众人物隐私权 的概念,所以我国有关隐私权的立法是比较原则和单薄 的。正因为立法单薄,所以遇到这样的新闻案例,更多 的是依靠媒体人自身的伦理道德来拿捏报道尺度。
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公众希望通过 新闻媒介尽量了解张艺谋的部分隐私 ,比如究竟生了几个孩子,是否超生 ,以对其进行必要的社会监督,同时 满足自身对名人私生活的好奇心,而 张艺谋身为公众人物却为了保持自身 的生活安宁,努力防止自己的隐私被 外界知晓,这就是他迟迟不肯出来公 布实情的原因。最终媒体在没获得张 允许的情况下追踪拍摄他家人达半年 之久,在有图有真相的压力下,张被 迫出来接受了计生委的调查,并发道 歉声明。
从媒体报道权看“逼停”王菲事件
媒体把握底线不当,在实现知情权过程 中加害新闻主体,反而受到公众谴责的 案例。 “时速130咪”、“逼停”等戏剧化的 描写来炫耀图片的得来不易 拍摄离婚后王菲回京的照片,虽然无 关社会公共利益,但肯定属于公众的合 理兴趣范畴,此时记者为了发稿需求而 不惜侵犯明星生命权,即便拍到照片也 遭到公众的唾弃。这就属于行使报道权 过程中方式手段运用的尺度不当,导致 三者的关系没有平衡好
因为媒体对他之前多段婚恋生活进 行了全面起底,使得汪峰在这段新恋 情中不被看好不受祝福,但身为明星 的他无法以侵犯隐私权来控告媒体, 面对高关注度下的私人生活被侵扰, 只能用这种告白方式来表达一下内心 的怨忿与无奈。 诚如美国传媒评论家吉夫·格林菲 德描述的一样:“在新闻媒介看来, 对每一个处在公共事业下的人来说, 他的隐私,他的嗜好,他的尊严也都 随之不存在了。”
从公众知情权看张艺谋超生案
道歉还是警告
2013年12月1日晚间,张艺谋工作室在微博上发表了“致媒体 与公众的一封公开信”,承认了“张艺谋与妻子陈婷的确育有 两子一女,愿意接受无锡市滨湖区计生委的调查……”但同时 在声明中也表 示“身为公众人士,张艺谋认可媒体行使正当 舆论监督的权利,但是上述不实言论已严重干扰到张艺谋家人 的正常生活,更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于谣言的始作 俑者,我们正在收集和整理相关证据,并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 任的权利。”
演员成名要靠绯闻加演技
但汪峰的案例恰恰典型地反映了身为公众人 物的明星自身的价值冲突: 一方面他们需要新闻媒体给予足够的关注, 以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甚至有时会通过自 媒体的主动发布来吸引眼球,增加自己的“ 曝光率”。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媒体过多地干预其私 人生活,给其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的一种矛盾心态,使明星 在对待新闻 媒体对自己的隐私进行曝光时往往采取双重 标准:需要扩大影响度时允许甚至鼓励媒体 对自己的隐私进行报道,希望减少干扰时反 对媒体公开自己的隐私。
娱乐新闻的伦理底线
娱乐媒体如何把握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新闻伦理的平衡。
明星需要曝光,半推半就让渡隐私权;群众爱看,媒体爱登从 而达成媒体、公众与明星三方心领神会互相妥协互相理解的共 赢局面。 底线是什么?生命权。
可以“新闻逼视”,可以“新闻审判”,只要不“逼死”。美 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曾提醒过:“你首先 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
新闻自由作用巨大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有句名言:“假如让我在有政府而无报 纸,与有报纸而无政府之间作一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 者。” 荷兰法学家斯宾诺沙也曾经说过:“自由判断之权愈受限制, 我们离人类的天性愈远,因此政府愈变得暴虐。”
新闻伦理很重要
另一边,美国的约翰·赫尔顿也说:“如果新闻工作一旦丧失 道德价值,它即刻会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任 何存在的理由。” 娱乐新闻由于报道题材时常涉及明星隐私、偷拍手段,经常会 遭遇媒体报道权、名人隐私权及公众知情权三者的冲突,新闻 伦理的话题尤为凸显。
媒体的报道权、公众知情权、明星隐私权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只有高尚的理想、最严 谨追求真理的热情、最正直的丰富 知识,以及最真诚的道德 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 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
他在微博上与章子怡互动,后来还充满娱乐精神地将新专辑发 布 与“让汪峰上头条”这样一个网私的同时,更多应该享受 这场媒体与网民的狂欢。
娱乐报道合谐发展的最佳案例
汪峰的案例中,媒体对明星恋情的曝光属于正常尺度,即便 偷拍也都止步于公共场合,也没有拍到什么特别见不得人的画 面,整体笔调是幸福欢乐着的,适当满足了公众的合理兴趣, 即对明星感情生活的窥探欲;同时明星本人在事件中也大面积 斩获了名与利,对事业是促进着的,所以最终结果是明星体谅 了媒体的偷拍行为,对这种部分让渡隐私权的曝光也开始半推 半就起来,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总之群众爱看,媒体爱登, 我们一切照旧!这种媒体、公众与明星三方心领神会互相妥协 互相理解的共赢局面,是娱乐报道合谐发展的最佳案例。
2013年,法国八卦杂志《Closer》偷拍并刊登凯特王妃在度假 期间的半裸照,被英国王室告上 了法庭,虽然当期杂志十分 畅销,但由于王室拿黛安娜王妃的例子作比,唤起了公众对媒 体报道伦理底线的拷问,最后法国法院判决禁止杂志继续刊登 英国凯特王妃休假时被偷拍的半裸照片。并让出版商在24小 时之内交出偷拍照片的原件。 这两起事件说明:媒体在实现公众知情权过程中,如果方式不 当,没有把握好伦理底线,反而会失去知情权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