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3套)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3套)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心: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教程:一、初读感受美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二、细读课文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3)朗读的指导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四、积累迁移(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地理位置――北京西部颐和园年代、面积自然人文景观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
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感受,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当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往常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保守作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
《颐和园》说课稿(通用11篇)

《颐和园》说课稿《颐和园》说课稿(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说课稿(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提高对园林艺术的认识;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视频等,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发现和理解颐和园的美学价值;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和宏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能够激发对园林艺术的欣赏兴趣和对自然景观的探究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园林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感受颐和园的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播放颐和园的旅游宣传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教师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
3.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描述的颐和园的美学价值,如建筑风格、山水景观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观点。
4.练习环节: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如生字词填空、段落阅读理解等,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拨和讲解。
5.拓展延伸:教师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其他相关知识,如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引导学生探究颐和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思想情感等内容,回顾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颐和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目的: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
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
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
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三篇篇一一、教材剖析:篇三教学目的:⑴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积攒柔美的语言;⑵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柔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⑶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柔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浏览、直观课件观赏、想象、心得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揭习题导入。
⑴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⑵揭习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⑶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⑴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爱哪里,想想理由。
⑵(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⑶交流自读情况;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照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爱的景点,说明理由。
(老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率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观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
(板书:美、大)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构造美。
⑴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习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⑵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用意,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颐和园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其宏伟壮丽的景色,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
2.学生分享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教师总结并补充相关知识。
-总结:“颐和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颐和园的课文,了解它的美景和背后的故事。”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分析、解读课文,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价值。
3.课堂讲解与示范:
-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展示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学生提供示范。
4.课堂实践与展示:
-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提高合作能力。
5.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树立保护文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激发关爱家园的责任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点评:“你们分析得非常到位,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颐和园的美景之中。”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描绘自己熟悉的景物。
-要求:“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你们学校景物的描述。”
(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一起看看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欢送查阅!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⑴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颐和园一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局部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根底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局部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局部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那么,到达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文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颐和园的美丽和壮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学习如何运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颐和园吗?谁知道颐和园在哪里?2.颐和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颐和园哪些美丽的景物?三、学习课文1.学习第1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1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条碧绿的绸带?2.学习第2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万寿山比作一座宝塔?3.学习第3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长廊比作一条长龙?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颐和园》,深入了解颐和园的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颐和园》这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景物?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4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苏州街比作一条小河?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1.请同学们找出第5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佛香阁比作一座大佛?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课文描绘了颐和园哪些美丽的景物?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这些比喻句有什么作用?五、课堂作业1.请同学们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篇关于颐和园的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
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
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
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
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
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