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上海七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文字版(附答案).doc

合集下载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附试卷)(古诗文都有译文)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附试卷)(古诗文都有译文)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附试卷)(《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错位之思》的阅读理解的答案及解析(调整在答卷最后)。

《从军行》的译文、阅读理解的答案及解析,《周鼎传》、《心源亭记》的译文、阅读理解的答案及解析。

解析有题型分析、答案、解题思路等。

修正版)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题(5分)(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1分)(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2分)(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2分)(第一、二题名句默写要突破易写错的字。

①要精准记忆突破生僻难写字。

②知音识义关注同音异义词和同义异形词。

③理解性记忆要区分具体环境。

⑤留意语句出处:看清出处。

第三小题情景默写的解题方略---揣摩提示的情境,紧扣关键词。

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句子意蕴。

理解性记忆②揣摩提示语言,准确理解情境—-“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③扣关键词语,选择恰当语句。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2分)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A.朋友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贺七十学画开画展的友人,是在赞美他“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用得恰当。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的人,用不着自我宣传,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赞美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用得好。

C.“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意思“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这用在老师备课时对自己的告诫很恰当。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Word精校版)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Word精校版)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Word精校版)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卫灵公》)(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四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她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言连贯的一项是()。

(3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参考答案:1. (5分) (1)小人穷斯滥矣(2)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3)熊抱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答对一空给1分)2.(1)(2分)D (2) (3分) B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①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休谟曾言:“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就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属于被支配和奴役的地位。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数:9,满分:1501.(填空题,5分)要求填空。

(1)子曰:“君子固穷,___ 。

”(《论语・卫灵公)(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 (李清照《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 ,___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2.(单选题,2分)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3.(单选题,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 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② 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③ 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④ 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A. ③ ① ④ ②B. ③ ② ① ④C. ② ① ④ ③D. ② ③ ① ④4.(问答题,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① 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

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⑤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

2018最新试题资料-上海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8最新试题资料-上海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上海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5 c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
11题。

(18分)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越多从湖底裸露出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x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2018届上海七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文字版(附答案)

2018届上海七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文字版(附答案)

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语文试卷(2017.11)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想佳人,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3)荀子常用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劝学》中“”两句,以马喻人,说明了即便资质平平,只要坚持不懈终将成功的道理。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设置诚信考场,下列各句不适合张贴于考场之内的一句是()(2分)A.内不欺己,外不欺人B.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C.业精于勤而荒于嬉D.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

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A.唐人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押韵比较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B.唐人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C.它的特点是押韵比较自由灵活,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D.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二阅读 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1)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

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神迹般的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悍然采用了一种极端而蛮横..的方式:把所有诗歌都写出来,也即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就穷尽了过去、未来的一切诗歌——那些超越李白的诗自然也包括在内。

然而,这场“终极吟诗”完成后,当事人却发出了沮丧的喟叹: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篇从中挑选出来。

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完整版)2018年语文高考真题(上海卷)

(完整版)2018年语文高考真题(上海卷)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要求填空。

(5分)(1)子日:“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卫灵公)(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③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

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⑦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

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

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

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卷.pdf

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卷.pdf

不划算!
不过,扪心自问,很多人把气往父母、手足身上出,对于朋友却客气有礼得不得了;宁
愿得罪家人,却不愿意对朋友稍稍失礼。似乎,家人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
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就是成本效益的考虑:得罪家人,家人还是家
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得罪了朋友,朋友可能就不再是朋友,甚至变成敌人。因此,无
奴隶,情感才是受到理智的驾驭和节制!
在粗浅的程度上,生物有暖饱情欲的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出讯号,
无须再做探寻。因此,胃里塞满食物之后, 会有 “饱” 的感觉;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 “暖”
的反应。同样的道理,喜怒哀乐等情怀, 也是一种生物上的反应, 反映了生物体所面对或经
历的情境。 比较重要的, 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是生物体的宣泄之外,
现代文一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对于喜怒哀乐、 爱恨情仇等等, 历来的哲学家和一般社会大众, 无不认为是驾驭人的原
始力量。人为情感、情绪所使唤,即使是少得可怜的理性、理智,也只是居于被支配和奴役
的地位。人的 境况 ,真是可悯和可悲。
行远自迩, 先从简单的情境开始琢磨。 如果人真的是情绪的动物, 那么动物一旦受到环
境里的刺激,会直接不假修饰地表达喜怒哀乐。可是,非常奇怪,每个人都可以自问:被父
母师长责备时, 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
有多少人会直接宣
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主意“此处不留人”一言以蔽之,喜怒哀乐的逻辑,就是简单
的成本效益。对上司、主考官、指导教授发怒的成本高而效益低,因此不值得这么做,做了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 分)

2018届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2018届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要求填空。

(5分)(1)子日:“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卫灵公)(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A.B.C.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自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

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语文试卷(2017.11)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想佳人,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3)荀子常用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劝学》中“”两句,以马喻人,说明了即便资质平平,只要坚持不懈终将成功的道理。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设置诚信考场,下列各句不适合张贴于考场之内的一句是()(2分)A.内不欺己,外不欺人B.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C.业精于勤而荒于嬉D.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

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A.唐人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押韵比较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B.唐人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C.它的特点是押韵比较自由灵活,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D.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二阅读 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1)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

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神迹般的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悍然采用了一种极端而蛮横..的方式:把所有诗歌都写出来,也即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就穷尽了过去、未来的一切诗歌——那些超越李白的诗自然也包括在内。

然而,这场“终极吟诗”完成后,当事人却发出了沮丧的喟叹: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篇从中挑选出来。

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2)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引发众人关注。

可想而知,“清华附小”“小学生”“大数据”等要素的组合,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艳羡,获得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

师生家长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毕竟,认认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

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第二,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一教育行为是否合适?换言之,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3)先看第一个问题,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

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4)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

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5)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其要义在于“选”。

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选”的功夫需要在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中获得。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

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归”字,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6)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小学生使用大数据会不会为时尚早?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

“诗可以兴”,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将诗教作为成人教育的开端。

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

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

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

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7)传统诗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倡。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对知识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强调相当充分,而在感性启发方面则似有不足。

语言文字的隔阂固然是导致“感动”能力衰退的一个因素,情感上的疏离却更为关键。

伟大的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诗词又是对人类个体感思与共通情怀的高度凝练。

想要获得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首先应该让自己能够“被感动”,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切体会诗词的精妙所在与诗人的魅力所在。

从古典诗词中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感性认识,与诗词内外岁岁枯荣的自然生命发生共鸣,当从娃娃抓起。

(8)小说《诗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和细腻敏感的地球诗人最终达成了和解:诗人表达了对伟大的技术文明的由衷赞叹,天外来客则承认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技术方法与古典诗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根本差异——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

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3.第①段加点词语“蛮横”在文中指的是(2分)4.对第②段画线句问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明确回答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这一行为荒唐。

B.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提领下文,为后文展开具体论述做铺垫。

C.三个设问,委婉表达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不合理。

D.三问句总领全文,引出对“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本质的论述。

5.第○6段开头“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是个过渡句,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过渡的。

(3 分)6.下列对“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本质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是技术,诗词是艺术。

B.大数据纯客观,诗词纯主观。

C.大数据碎片化,诗词是整体。

D.大数据贵求全,诗词贵在选。

7.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5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怒安老屋陆幸生①拐进衣庄街,过小云台街,走到澧溪路尽头,我再向路人打探:东大街在哪儿?被问男子一脸不屑:侬已经在东大街了,还问东大街?再看那男子身后门牌,已是东大街 23 号,而街道对面,却是澧溪路的号码。

我糊涂了,怎么一条路“享用”两个路名。

再问:东大街双号在哪里?回答:这排房子后面就是。

大概是看我一脸的迷惘,那男子干脆说道:从这间破房子穿过去,就到了。

②我要找的是周浦东大街 48 号,或 60 号,傅雷故居。

③我是有准备的,百年前的东大街,如今一定是小街了,没料到的是窄巴的东大街还要被澧溪路像“主航道”一样地隔在两边,单双号是“不相见”的。

澧溪路至此,只见几间人去屋空的房子,临街门窗大敞,里面一片杂乱。

我在网上查了,此地本已列入拆迁规划,有人提出,傅雷故居在此,故而停了。

前面的肮脏纷乱,大抵就是前番“议论”的“刚性结果”。

拆是不拆了,但“傅雷博物馆”也没有建起来。

④我从无人的破房中穿堂而过,出后门,眼前俨然一栋老屋,孤独地伫立在断垣残壁的中央,一派清冷。

有资料说:周浦镇东大街“48 号”曹家厅,即傅雷 4 岁随母亲从下沙王楼迁出后至 12 岁的居住处,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悬山灰瓦顶。

如今两扇木门锁着,墙上是一块浅棕色大理石的“傅雷故居”铭牌。

门口挡着一辆做小生意带棚的黄鱼车,显然此地很久没有人来了。

○5傅雷故居没有标明门牌号码。

旁边倒是有个 48 号,然木门关闭。

也许,是不同的瞻仰者,留下了相异的记忆。

如今,傅雷的故事,大概真的只留在不尽相同的记忆文本里了。

○61908 年出生的傅雷,在周浦生活了八年。

对于周浦的童年,傅雷用了惨淡的八个字:只见愁容,不闻笑声。

傅雷 4 岁时,父亲蒙冤入狱,不久弃世。

母亲为营救丈夫四处奔走,无暇照料孩子,傅雷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病相继死去,只傅雷侥幸存活家破人亡仅剩一子的悲哀境遇,使得母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傅雷身上。

○7幼年傅雷不喜读书,学堂老师找到他家,责备母亲管教不严。

晚上俟傅雷睡熟,母亲跪在丈夫灵牌前痛哭,儿子的逃学让她万念俱灰:不如我们母子都随丈夫一起去罢她找出一块很结实的土布,把熟睡的儿子捆绑起来。

傅雷惊醒,他猜到母亲的疯狂念头声泪俱下地求饶,绝望的母亲继续把他拖向离家不远的水塘。

直到邻居把母亲推倒,才救出傅雷。

傅雷后来说,母亲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自己一生都不会忘记。

○8傅聪回忆说,傅雷童年时由寡母带大,住浦东乡下,孤独寂寞,偶尔看到窗外,春天时有一只蝴蝶飞来,已是最美的回忆了。

12 岁的傅雷,到上海徐汇公学读书。

母亲孤身在周浦住了 24 年,直到 1936 年去世。

傅雷从法国留学归来,1932 年与朱梅馥结婚。

从时间上看,傅雷与朱梅馥夫妇应该共同来过周浦老家,看望年迈的孤身母亲。

文载:她亲见傅雷在寡母那近于暴力的重磅式期望下的残缺童年,她原谅他所有的暴戾与乖张。

○9傅敏说母亲“像菩萨”,“非常善良,非常浩荡..”。

儿子用浩荡来形容无边无涯的母爱,其实也含有她对丈夫无穷无尽的包容。

傅雷的坏脾气和他的才华一样闻名,一样令人“闻风丧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