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必修1:映射的概念教案
映射的概念高中教学教案

映射的概念高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映射的概念,知道映射是一种数学关系,将一个集合的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2. 让学生掌握映射的基本性质,包括单射性、满射性和双射性。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映射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映射的定义:介绍映射的概念,解释映射是将一个集合的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2. 映射的基本性质:讲解映射的单射性、满射性和双射性,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映射的图像:介绍映射的图像表示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像理解映射的特点。
4. 映射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映射的概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映射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掌握映射的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映射的性质,让学生深入理解映射的特点。
3. 采用图像展示法,展示映射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映射的关系。
4. 采用问题驱动法,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映射的概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映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映射是将一个集合的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2. 讲解映射的基本性质,包括单射性、满射性和双射性,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介绍映射的图像表示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像理解映射的特点。
4.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映射的概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映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映射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映射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问题解答: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映射与函数的关系:介绍映射与函数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理解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 不同类型的映射:讲解线性映射、非线性映射等不同类型的映射,并分析其特点。
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2-3映射的概念 含解析 精品

2.1.4 映射的概念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映射与前面学习的集合和函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映射是两个集合中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即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对应法则)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在刚开始学习映射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映射的构成,可以选择用图形表示映射,并选择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有限集,法则尽量用语言描述,这样的表示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映射,而后再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映射.关于映射中象和原象的概念以及映射的分类和一一映射、单射、满射等概念,一般不要涉及,对于函数与映射的关系,只需强调若映射中的两个集合A和B均为非空数集时,这个映射就是函数.三维目标1.了解映射的概念,会借助图象帮助理解映射的概念.2.会根据定义判断映射.3.了解映射是函数概念的一般扩展(将数集扩展到任意元素组成的集合),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4.采用“举例——观察——比较——讨论——总结”的形式,通过实例找共性,给出映射的定义,最后进行小结,教师起到点拨和深化的作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及判断.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计思路一(情境导入)1.老师走进教室,只要环顾一下,不点名,就知道今天有没有同学缺课,缺课的同学有多少.大家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吗?(每个同学都有唯一的座位)2.为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现对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设高一年级的全体同学组成集合A,正实数集为集合B,让集合A中任一同学与其体重对应,则得到一个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课本引例)用下图来表示这个对应: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由同学们自由发挥)例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何一个公民都有唯一的身份证号码与之对应;2.数轴上的任何一个点都有唯一的实数与之对应;3.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个点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与之对应;4.平面上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的面积与之对应.这些都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这些对应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设计思路二(事例导入)在前一章集合的初步知识中,我们学习了元素与集合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重点研究两个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要先从我们熟悉的对应说起.出示下图(用投影仪打出一些对应关系,共5个):1.这5个图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应该能看出,各个图都反映了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元素,按照某种法则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元素与它对应.2.进一步观察,(1)(2)(4)(5)这4个图中的对应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思路三(复习导入)前面学习的集合的有关知识,包括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等,两个集合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两个集合中元素与元素的对应关系揭示的.而刚刚学过的函数y=f(x)实际上是定义域A上的元素x到值域B上的元素y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这里定义域A和值域B都必须是非空数集,如果我们把集合A和集合B扩充为任意非空集合(未必是数集),则这样的对应就未必是函数,那么这个对应又是什么呢?推进新课新知探究对于设计思路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对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若学生无法归纳,则鼓励他们讨论,只要有人说出“任一”“都有”“唯一”等关键词,都给予热情鼓励.若经讨论仍然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些关键词,则可以提示学生从上面例子的句式结构上观察,它们都有同样的句子结构:“……任何一个……都有唯一的……与之对应”.这些例子都是在说明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板书)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样的对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映射.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把刚才的板书修改完善:(板书)定义: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对于设计思路二,紧接上面问题,(1)(2)(4)(5)这4个图中的对应有什么共同特点?(用投影仪将这几个图集中在一起)类似思路一,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如果有困难,也采用思路一类似的办法,最后同样得到映射的定义.对于设计思路三,函数实际上是定义域A上的元素x到值域B上的元素y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里定义域A和值域B都必须是非空数集.如果我们把函数中定义域A和值域B扩充为任意非空集合,则这样的对应就未必是函数,我们把这样的对应称为映射(板书).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映射的定义叙述并修改完善.记忆技巧:(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整理、强调)①“任意性”:映射中的两个集合A、B可以是数集、点集或由图形等组成的任意集合,这是映射的“任意性”;②“A到B”:映射是有方向的,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往往不是同一个映射,例如A到B是求平方,B到A则是开平方,因此映射是“有序的”;③“任一”: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集合B中都存在元素和它对应,这是映射的“存在性”;④“唯一”: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集合B中都是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是映射的“唯一性”;⑤“在集合B中”:也就是说A中元素的对应元素必在集合B中,这是映射的“封闭性”.(这一点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有选择地教学)映射概念的核心就是“A中之任一对B中之唯一”,这是判断一个对应是不是映射的关键.从形式上看映射有“一对一”和“多对一”,另外,集合A中的元素必须一个不剩,集合B中元素允许剩余,而对应有“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四种情况.三句口诀:1.A中之任一对B中之唯一.2.对一是映射,对多非映射.3.A中一个不剩,B中可以多余.应用示例思路1请同学甲设计一个例题:例题下面给出的四个对应中,能构成映射的有哪些?要求:四个对应两个是映射,两个不是映射.两个映射必须分别是“一对一”和“多对一”,两个不是映射的对应必须分别体现没有符合“A中之任一”和“B中之唯一”.同学乙对同学甲编制的题目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作出回答,并分析原因,给出正确答案.思路2教师直接给出题目:(用投影仪打出一些对应关系,共4个)例1下面给出的四个对应中,能构成映射的有哪些?分析:一个对应是不是能够构成映射,就看它能不能满足映射定义的要求,即抓住关键:A中之任一对B中之唯一.既然“A中任一”,则A中不能有多余的元素,应该一个不剩,而B中元素没有这个要求,故B中元素可以允许有多余;既然“B中唯一”,则只能是“一对一”或“多对一”,而不能是“一对多”或“多对多”.解:因为(1)(3)的对应满足映射的定义,而(2)不满足“任意性”,(4)不满足“唯一性”,所以(2)(4)不能构成映射,能构成集合A到B的映射的有:(1)(3).错误解法:本题容易在(1)(2)的判断上出现错误.(1)有两个箭头指向同一元素,易判为“不是映射”,(2)中都是一个箭头在指,所以易判为“是映射”.这时要提醒学生:对于(1),只要A 中的一个元素射出去的箭头只有一个就可以了,至于有多少个箭头指向B 中同一元素就无所谓了;对于(2),A 中不能有多余的元素,应该一个不剩,而B 中元素没有这个要求,可以允许有多余.例2 (用投影仪打出)下列对应,哪些是A 到B 的映射?(1) A={x|x≥0},B={1},对应法则f:x→y=x 0.(2) A={x|0≤x≤2},B={y|0≤y≤1},对应法则f :x→y=31x. (3) A={x|0≤x≤2},B={y|0≤y≤1},对应法则f:x→y=(x -2)2. (4) A={x|0≤x≤4},B={y|0≤y≤2},对应法则f :x→y=81x 2. 解:因为(2)(4)的对应满足映射的定义,所以能构成集合A 到B 的映射;而(1)(3)不满足“任意性”,所以(1)(3)不能构成映射.错误解法分析:判断(1)时,学生容易忽视元素0,判断(2)时,由于C≠B ,也容易发生错误,判断(3)(4)时,由于都是二对一,在求A中所有元素的对应元素组成的集合时容易出现错误,这些都要一一纠正.例3 (用投影仪打出)设集合A={x|0≤x≤1},B={y|0≤y≤1},则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表示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的是___________.分析:上图的五个图中,显然所有的x ∈A ,①③④⑤中都有y ∈B ,这一点都符合了“A中任一元素都有B中元素与之对应”,只有②中当21<x≤1时对应的,即B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所以②不是映射.④中除了元素0,A中每个元素都有两个元素与之对应,所以④也不是映射.①③⑤中每一个不同的x 都只有唯一的B中的元素y与之对应,符合了映射的定义,所以①③⑤是映射.答案:①③⑤.点评:本题是由图象的形式给出映射,由于学生对映射的图象表示还不是太熟悉,所以往往会看不懂题目表示的意思,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可结合前面学过的函数的图象来指导学生读题,指出图象上每一个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其中横坐标x就是映射中集合A中的元素,纵坐标y就是集合B中的元素,这时映射的定义就可以表示为“以集合A中的数为横坐标的点都在图象上(A中任一元素),其对应的纵坐标都属于集合B(都有B中元素与之对应),且横坐标不同时对应的纵坐标也不同(与x对应的y是唯一的).具体看图时可以看如下三个方面:①横坐标是否都在定义域内,定义域内的数是否都在图象上;②纵坐标是否都在值域内;③与x轴垂直的直线与图象的公共点是否只有一个.例4 已知集合A={1,2,3,m},(m ∈N ),B={4,7,n 4,n 2+3n},(n ∈N ),设x ∈A,y ∈B,“f:x→y=3x+1”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求m ,n 的值.分析:根据映射的定义,对于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而对应法则是“f:x→y=3x+1”,所以1→4,2→7,3→10,m→3m+1.由于对应法则是一次关系式,所以A 中不同元素对应的B 中元素也必须不同,不可能出现“多对一”的情况.而B={4,7,n 4,n 2+3n},所以10和3m+1必然等于n 4和n 2+3n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10=n 4,3m+1=n 2+3n ,或者10=n 2+3n,3m+1=n 4,继续解出m 、n ,问题就解决了.解:∵3×1+1=4 ,3×2+1=7,3×3+1=10,又∵对应法则是“f:x→y=3x+1”,∴3m+1不可能等于4、7、10,∴由⎪⎩⎪⎨⎧+=+=+⨯=,133,1013324m n n n 又m,n ∈N ,∴方程组无解. 由⎪⎩⎪⎨⎧=+⨯=++=,101333,1324n n m n 又m,n ∈N ,解得⎩⎨⎧==.5,2m n 综上所述m=5,n=2.错误解法:一种错误是没有说明这个映射不可能是多对一.因为在1→4,2→7,3→10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对应法则,m 完全有可能再和4、7、10中的某一个对应,这样需讨论的情况就太多了.所以应该先考虑对应法则,得到这个映射只能是一对一,这时就仅仅剩下两种情况讨论了.另一种错误是不讨论,这时老师可以画图,用箭头来指出有两种情况.点评:本题中,学生非常容易忽略“多对一”,并且只解第一种情况而忘记解第二种情况.所以不论学生是不是出现错误,都要强调先说明“ 3m+1不可能等于4、7、10”,再对两种可能情况分别求解,解方程组的具体过程可以简略一些.知能训练课本第42页练习1、2、3、4.解答:1.(1)因为对应法则是f :x→2x +1,所以1→3,2→5.(2)因为对应法则是g:x→21-x ,所以3→1,5→2. 两个映射f 和g 是互为逆映射.(见备课资料)2.(1)集合A 中一共有3个元素1,4,9,对应法则是“f :x→x 的平方根”,所以1→±1,4→±2,9→±3,尽管±1,±2,±3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但这是“二对一”,因而这个对应不符合映射的定义,所以这个对应不是映射.(2)集合A 中存在元素0,由于对应法则是“f :x→x 的倒数”,所以元素0在集合B 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因而这个对应不符合映射的定义,所以这个对应不是映射.(3)是映射.(4)集合A 是平面内周长为5的所有三角形组成的集合,其中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的外心,且外心都是这个平面内的点,由于对应法则为f :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所以A 中任一元素都和B 中唯一元素对应,这就符合了映射的定义,因此这个对应是映射.3.(1)根据题目中的对应法则,m→n ,a→b ,t→u ,h→i ,e→f ,i→j ,c→d ,s→t ,所以明文“mathematics”的密文为“nbuifnbujdt”.(2)同上,i→j ,t→u ,s→t ,f→g ,u→v ,n→o ,y →z ,所以密文“ju jt gvooz”的明文是“it is funny”.课堂小结映射是由集合A ,集合B 和对应法则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判断一个对应是不是映射应该抓住关键:A 中之任一对B 中之唯一.A 中不能有多余的元素,应该一个不剩,而B 中元素没有这个要求,可以允许有剩余;映射只能是“一对一”或“多对一”,而不能是“一对多”或“多对多”,A 到B 的映射与B 到A 的映射往往不是同一个映射.作业1.若集合A ={0,1,2,3,4,5,6},f :x→y=x 2-4x 是从A 到B 的映射,则集合B 中至少有______________个元素.解答:因为集合A ={0,1,2,3,4,5,6},对应法则为f :x→y=x 2-4x ,所以0、4→0,1、3→-3,2→-4,5→5,6→12,而集合B 必须包含这些元素,因此B 中至少有5个元素.2.已知集合A =B ={(x ,y)|x ∈R ,y ∈R },A 到B 的映射f :(x ,y)→(x+y ,xy).(1)A 中元素(2,-3)对应于B 中哪个元素?(2)B 中元素(2,-3)与A 中哪个元素对应?解答:(1)当x =2,y =-3时,x +y =-1,xy =-6,所以A 中元素(2,-3)对应于B 中元素(-1,-6).(2)当⎩⎨⎧-==+3,2xy y x 时,得⎩⎨⎧=-=3,1y x 或⎩⎨⎧-==,1,3y x 所以B 中元素(2,-3)与A 中元素(-1,3)和(3,-1)对应.3.阅读课本第44页第12题(阅读题),找一些生活中与对应和映射有关的实例.设计感想原教材中映射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函数这一章的开始,现在苏教版教材安排在函数概念、图象、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等内容之后.因为映射的概念如果单单从非数学的日常生活方面来看,并不难以理解,但是上升到严格的数学定义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就比较深奥.所以教材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考虑到多数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降低难度,教材先让学生对函数有了初步认识,接触了部分具体的函数,在有了一定的体会后,再学习映射,同时对函数的认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循环反复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像函数这样的核心概念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灵活应用.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映射概念引入时,先从学生熟悉的对应入手,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然后再举一些数学例子,先用图形表示映射,在集合的选择上先选择了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有限集,对应法则用语言描述,对应形式上分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一”“一对一”四种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是映射,逐步归纳概括出映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映射,而后再选择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映射.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启发、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例中去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寻找共性,共同讨论映射的特点,共同举例、计算,最后进行小结,教师要起到点拨和深化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可以多采用一些日常生活的语言,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譬如为了让学生对映射可以“一对一”,也可以“多对一”,但不能“一对多”,也不能“多对多”有深刻印象,可以用“射雕”来比喻:可以“一箭一雕”“多箭一雕”但不能“一箭双雕”“一箭多雕”“多箭多雕”;为了让学生对“A 中任一元素在B 中均有唯一的一个元素与之对应,但允许B 中有一些元素没有A 中任何元素与之对应”有深刻印象,仍然可以用“射雕”来比喻:“鞘中的箭必须射完,而且箭箭中雕,但有些雕可以不是瞄准的目标”.习题详解课本第43页习题2.1(3)3.(1)单调增区间(-∞,0],单调减区间[0,+∞),最大值是1,无最小值;(2)单调减区间[-1,1],最大值是2,最小值是-2;(3)单调减区间[0,+∞),最大值是0,无最小值;(4)单调增区间(-∞,+∞),无最大值和最小值.(1) (2)(3) (4)4.因为a2+1-2a=(a-1)2≥0,所以a2+1≥2a,故f(a2+1)≤f(2a).5.(1)当a、b不全为0时,f(x)为偶函数;当a=b=0时,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2)奇函数;(3)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6.因为f(-x)=(-x)2-2|-x|-1=x2-2|x|-1=f(x),所以f(x)是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7.证明:(1)设x1<x2≤0,则f(x1)-f(x2)=-2x12+3-(-2x22+3)=2(x1+x2)(x2-x1).因为x1+x2<0且x2-x1>0,所以f(x1)<f(x2),故f(x)在(-∞,0]上是单调增函数;(2)设x1<x2≤0,则f(x1)-f(x2)=-x13+1-(-x23+1)=x23-x13=(x2-x1)(x12+x1x2+x22).因为x1<x2≤0且x1x2≥0,x12>0,x22≥0,x12+x1x2+x22>0.而x2-x1>0,所以f(x1)>f(x2),故f(x)在(-∞,0]上是单调减函数;(3)①设x 1<x 2<0,则f(x 1)-f(x 2)=213x --2+23x =3(21x 11x -)=2121)(3x x x x -. 因为x 1x 2>0,x 1-x 2<0,所以f(x 1)<f(x 2),故f(x)在(-∞,0)上是单调增函数; ②设0<x 3<x 4,则f(x 3)-f(x 4)=4343)(3x x x x -.由0<x 3<x 4,得x 3x 4>0,x 3-x 4<0,所以f(x 3)<f(x 4),故f(x)在(0,+∞)上是单调增函数.综上所述,f(x)在(-∞,0)和(0,+∞)上是单调增函数;(4)①设0<x 1<x 2≤1,则f(x 1)-f(x 2)=x 1+11x -x 2-21x =x 1-x 2+2112x x x x -=(x 1-x 2)·21121x x x x x -. 因为0<x 1<x 2≤1,所以0<x 1x 2<1,x 1x 2-1<0.而x 1-x 2<0,所以f(x 1)>f(x 2),故f(x)在(0,1]上是单调减函数;②设1≤x 3<x 4,则f(x 3)-f(x 4)=(x 3-x 4)·43431x x x x -.因为1≤x 3<x 4,所以x 3x 4>1,x 3x 4-1>0.而x 3-x 4<0,所以f(x 3)<f(x 4),故f(x)在[1,+∞)上是单调增函数.综上所述,f(x)在(0,1]上是单调减函数,在[1,+∞)上是单调增函数.8.因为B ={-1,3,5},f :x→2x -1,要组成A 到B 的映射,只要A 中的任一元素在对应法则f 下的对应元素都在B 中即可.而0→1,2→3,3→5,所以集合A 只要是{0,2,3}的非空子集就可以了.本题答案不唯一,共有7个.9.因为f(x)是偶函数,所以f(-x)=f(x),即x 2-mx+1=x 2+mx+1恒成立,所以m=0.10.因为f(x)是R 上的奇函数,所以f(0)=f(-0)=-f(0),所以f(0)=0.又因为x >0时,f(x)=1,所以x <0时,-x >0,f(-x)=1,f(x)=-f(-x)=-1.综上所述,f(x)=⎪⎩⎪⎨⎧<-=>.0,1,0,0,0,1x x x11.函数的单调增区间是(-∞,+∞),图象如图所示.13.略.。
映射的概念高中教学教案

映射的概念高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映射的概念,掌握映射的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映射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映射的定义:介绍映射的概念,解释映射的数学表达方式。
2. 映射的性质:介绍映射的单射、满射和双射的概念,解释它们的数学表达方式。
3. 映射的表示方法:介绍图示法和函数表示法,讲解它们的区别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映射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2. 难点:映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映射的概念。
2. 利用实例讲解映射的性质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集合的元素映射到另一个集合。
2. 讲解映射的定义:解释映射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映射的数学表达方式。
3. 讲解映射的性质:介绍单射、满射和双射的概念,解释它们的数学表达方式。
4. 实例分析:利用实例讲解映射的性质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映射概念的理解、性质的掌握和表示方法的运用。
2. 评价方法:a) 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评估学生对映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
b) 测验: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测试学生对映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c)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3. 评价标准:a) 映射概念理解:能够准确描述映射的定义,区分不同类型的映射。
b) 性质掌握:能够判断给定的映射是否具有单射、满射或双射性质,并给出理由。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映射的概念

映射的概念1、映射的概念:设A,B 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使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B 中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样的单值对应叫做集合A 到集合B 的 _______,记作_______2、对应与映射,映射与函数的关系_______ 二、例题分析:例1、如图所示的对应中,哪些是A 到B 的映射?例2、在下列集合A 到集合B 的对应中是映射的是( )A:*N B A ==,对应法则:|3|:-→x x fB:}1,0{,==B R A ,对应法则:⎩⎨⎧<≥→)0(0)0(1:x x x f C:R B A ==,对应法则:x x f ±→: D:Q B Z A ==,,对应法则::f 取倒数例3、已知映射},|),{(,:R y R x y x B A B A f ∈∈==→,:f A 中的元素),(y x 对应B 中的元素为)134,123(-++-y x y xa 1a 2 a 3 a 4b 1 b 2 b 3 b 4 a 1 a 2 a 3 a 4 b 1 b 2 b 3 b 4 a 2 a 1 a 3 a 4 b 1 b 2 b 3 b 4a 2a 1b 1 b 2 b 3 b 4 a 2a 1b 1 b 2a 2 a 1 a 3 a 4b 1 b 2(1) (2)(3)(4)(5) (6)求A 中元素(1,2)与B 中的哪个元素对应? A 中哪些元素与B 中元素(1,2)对应?例4、①集合{1,2,3,4},{5,6}A B ==,则A 到B 的不同映射有_______个。
②集合}1,0,1{},,,{-==N c b a M ,映射NM f →:满足0)()()(=++c f b f a f ,那么映射N M f →:的个数是_______个。
练习若B={-1,3,5},试找出一个集合A ,使得:21f x x →-是A 到B 的映射。
映射的概念教学设计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与演示相结合
引入映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引出映射的概念,帮助 学生理解其背景和意义。
定义与性质讲解
详细讲解映射的定义、性质及相关术语,如域、陪域、像、原像 等,辅以图形或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举例说明
列举不同类型的映射例子,如函数、变换等,让学生感受映射的 广泛应用。
映射的概念教学设计
目录
• 引入概念 • 映射的性质 • 映射的运算 • 映射的应用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引入概念
生活中的映射现象
01
02
03
镜子中的倒影
当我们站在镜子前,镜子 中的倒影和我们的动作保 持一致,形成了一种一一 对应的关系。
电影放映
电影放映机将影片上的图 像投射到屏幕上,形成了 一种图像到图像的映射关 系。
04 映射的应用
在数学中的应用
1 2
函数
映射是数学中函数的基础概念,通过映射可以定 义函数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进而研究函数的性质 和图像。
变换
映射可以描述数学中的变换关系,如平移、旋转 、缩放等变换都可以通过映射来实现。
3
拓扑学
在拓扑学中,映射是研究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基本 工具,如连续映射、同胚映射等都是拓扑学中的 重要概念。
地图导航
地图上的点和实际地理位 置的对应关系,也是一种 映射现象。
数学中的映射定义
集合间的对应关系
在数学中,映射是指两个集合之间的 一种对应关系,其中一个集合中的每 个元素都能在另一个集合中找到唯一 对应的元素。
映射的表示方法
映射的性质
包括单射、满射和双射等,分别对应 不同的元素对应关系和集合性质。
高中数学映射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映射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映射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映射的定义和性质、映射的合成和逆映射、映射在几何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活动设计、练习题等。
教学流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映射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映射,并举例说明。
二、概念理解(15分钟)
1. 讲解映射的定义和符号表示,让学生掌握映射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映射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映射的基本性质。
三、运用能力培养(20分钟)
1.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映射题目,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映射的知识解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映射的合成和逆映射的讨论和解题。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讲解映射在几何中的应用,如平移、旋转等。
2. 给学生一些实例题目,帮助学生了解映射在几何中的具体应用。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对映射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映射的相关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映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映射的教案

高中数学映射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映射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如何判断一个给定关系是否为映射。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映射的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映射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判断一个给定关系是否为映射。
3. 应用映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映射和函数的区别。
2. 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映射。
教学准备:1. 教师备好教材、教具和课件。
2. 学生预先学习相关知识。
3. 教师准备案例题目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并告诉学生今天将学习数学映射的内容。
二、讲解映射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5分钟)1. 教师讲解映射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映射的概念。
2. 教师通过示例说明映射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映射的理解。
三、判断关系是否为映射(15分钟)1. 教师讲解判断一个给定关系是否为映射的方法。
2. 教师通过案例指导学生如何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映射。
四、应用映射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映射的概念解决问题。
2.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几道与映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映射的概念进行复习。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习题作业,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数学映射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进行讲解,通过案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映射的概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映射的判定方法和应用技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映射的教案(高中加强版)

映射的概念与应用(高中加强版)教案章节:一、映射的定义与特性教学目标:1. 理解映射的概念及其数学定义。
2. 掌握映射的基本特性,包括单射、满射和双射。
教学内容:1. 映射的定义:介绍映射的概念,解释映射是如何将一个集合的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2. 映射的特性:讲解映射的单射性、满射性和双射性,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教学活动:1. 引入映射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映射的定义和作用。
2.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映射的特性,引导学生总结出映射的单射性、满射性和双射性的定义。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和比较不同映射的特性,并分享彼此的发现。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映射的定义和特性的理解程度。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映射的概念和特性解决相关问题。
教案章节:二、线性映射与矩阵教学目标:1. 理解线性映射的概念及其与矩阵的关系。
2. 学会通过矩阵来表示线性映射,并掌握矩阵的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1. 线性映射的定义:介绍线性映射的概念,解释线性映射是如何将一个线性空间映射到另一个线性空间。
2. 矩阵与线性映射:讲解矩阵如何表示线性映射,解释矩阵的运算规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线性空间的概念,为学生介绍线性映射的定义。
2.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线性映射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映射的特点。
3. 讲解矩阵与线性映射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矩阵来表示线性映射。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和比较不同线性映射的矩阵表示,并分享彼此的发现。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线性映射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线性映射的概念和矩阵的运算规则解决相关问题。
教案章节:三、映射的图像与性质教学目标:1. 学会绘制映射的图像,理解图像与映射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映射的基本性质,包括连续性、可积性和可微性等。
教学内容:1. 映射的图像:介绍如何绘制映射的图像,解释图像与映射性质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必修1:映射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映射的概念,掌握象、原象等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数学应用的观点,培养学习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来源:学.科.网Z.X.X.K]
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一些对应的例子:(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来源:学科网]
①看电影时,电影票与座位之间存在者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对任意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一点A与此相对应[来源:学,科,网]
③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A 都有唯一的有序数对(x, y)和它对应
2、函数的概念
本节我们将学习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
二、讲解新课:
看下面的例子:设A,B分别是两个集合,为简明起见,设A,B分别是两个有限集[来源:学+科+网]
0 30
0 45
0 60
0 902
1
2
2 2
3
9 4 1
1 -1
2 -2
3 -3
3
-3
2
-2
1
-1
1
4
9
1
2
3
1
2
3
4
5
6
(1)(2)
(3)(4)
开平方求正弦
求平方
乘以2
A A
A
A
B B
B
B
1
说明:(2)(3)(4)这三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对于左边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
元素,在右边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B
:
A
f→象、原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B
a∈
∈,,如果元素a和元
A
b
素b对应,则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关键字词:(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整理、强调)
①“A到B”:映射是有方向的,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往往不是同一个映射,A到B是求平方,B到A则是开平方,因此映射是有序的;
②“任一”:就是说对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集合B中都有元素和它对应,这是映射的存在性;
③“唯一”: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集合B中都是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是映射的唯一性;
④“在集合B中”:也就是说A中元素的象必在集合B中,这是映射的封闭性.
指出:根据定义,(2)(3)(4)这三个对应都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注意到其中(2)(4)是一对一,(3)是多对一
思考:(1)为什么不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回答:对于(1),在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两个元素与之相对应,因此,(1)不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思考:如果从对应来说,什么样的对应才是一个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是映射但一对多显然不是映射
辨析:[来源:学科网]
①任意性:映射中的两个集合A,B可以是数集、点集或由图形组成的集合等;
②有序性:映射是有方向的,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往往不是同一个
映射;
③存在性:映射中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它的象;
④唯一性:映射中集合A的任一元素在集合B中的象是唯一的;
⑤封闭性:映射中集合A的任一元素的象都必须是B中的元素,不要求B中
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即A中元素的象集是B的子集.[来
源:]
映射三要素:集合A、B以及对应法则f,缺一不可;
三、例题讲解
例1 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映射?有没有对应法则?
a e a e a e
b f b f b f
c g c g c g
d d (是) (不是) (是) 是映射的有对应法则,对应法则是用图形表示出来的 例2下列各组映射是否同一映射?[来源:] [来源:]
a e a e d e
b f b f b f
c g c g c g[来源:学科网]
例3判断下列两个对应是否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
(1)设A={1,2,3,4},B={3,4,5,6,7,8,9},对应法则12:+→x x f (2)设}1,0{,*==B N A ,对应法则得的余数除以2:x x f →
(3)N A =,}2,1,0{=B ,除所得的余数被3:x x f →[来源:学科网ZXXK]
(4)设}4
1
,31,21,1{},4,3,2,1{==Y X 取倒数x x f →:
(5)N B N x x x A =∈>=},,2|{,的最大质数小于x x f →: 四、练习:
1.设A={1,2,3,4},B={3,4,5,6,7,8,9},集合A 中的元素x 按照对应法则“乘2加1”和集合B 中的元素2x+1对应.这个对应是不是映射?(是)
2.设A=N*,B={0,1},集合A 中的元素x 按照对应法则“x 除以2得的余数”和集合B 中的元素对应.这个对应是不是映射?(不是(A 中没有象))
3.A=Z ,B=N*,集合A 中的元素x 按照对应法则“求绝对值”和集合B 中的元素对应.这个对应是不是映射? (是)
4.A={0,1,2,4},B={0,1,4,9,64},集合A 中的元素x 按照对应法则“f :a τ b=(a -1)2”和集合B 中的元素对应.这个对应是不是映射? (是)
5.在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中,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 )B 中的某一个元素b 的原象可能不止一个;(B )A 中的某一个元素a 的象可能不止一个(C )A 中的两个不同元素所对应的象必不相同; (D )B 中的两个不同元素的原象可能相同 6.下面哪一个说法正确?
(A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与B ,都可以建立一个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 (B )对于两个无限集合A 与B ,一定不能建立一个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
(C )如果集合A 中只有一个元素,B 为任一非空集合,那么从集合A 到集合B
只能建立一个映射
(D )如果集合B 只有一个元素,A 为任一非空集合,则从集合A 到集合B 只
能建立一个映射 7.集合A=N ,B={m|m=1212+-n n ,n ∈N},f :x →y=1
21
2+-x x ,x ∈A ,y ∈B.请计算在f 作用下,象
119,13
11
的原象分别是多少.(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