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双球菌R型与S型的转化属才基因重组吗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二同步学典: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Word版含答案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R型细菌是导致小鼠患肺炎的病原体B.肺炎链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C.肺炎链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D.粗糙型(R型)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菌株2、格里菲斯在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只有在小鼠体内才能转化成功,他用灭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物在培养基中体外培养时,总是无法得到转化现象,而艾弗里在培养基中加了一定量的抗R型菌株的抗体就在体外成功重复了转化现象。
关于以上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小鼠体内的某种物质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物质是“转化因子”B.抗R型菌株的抗体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抗体是“转化因子”C.S型细菌对小鼠免疫力的抵抗力更强,转化生成的S型在与R型的竞争中占优势D.未加抗R抗体的混合物培养基中S型的DNA不会进入R型细菌,无法发生转化3、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对加入培养基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进行不同处理后,再接种R型细菌,处理方法及培养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A.本实验的自变量控制利用了“加法原理”B.实验①和⑤说明DNA酶使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C.实验①和⑤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实验①〜⑤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的是( )A.实验一B.实验二C.实验三D.实验一和实验三5、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6、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新产生的噬菌体中( )A.DNA中含有35SB.蛋白质中含35SC.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35SD.蛋白质和DNA中都不含35S7、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多数有放射性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保温时间的长短不影响实验结果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叶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8、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放射性S元素P元素A 全部无全部32S 全部31PB 全部有全部35S 多数32S,少数31PC 少数有全部32S 少数32S,多数31PD 全部有全部35S 少数32S,多数31PA.AB.BC.CD.D9、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进行了以下3 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 标记的细菌, 经过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3 个实验中放射性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10、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相关强度或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C.图丙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D.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11、一个T2噬菌体的DNA双链被32P标记其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转化为...

6.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转化为S型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B.属于基因重组
C.被杀死的S型菌DNA仍保持了活性D.R型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解答解:A、R转化为S型菌原理是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R转化为S型菌原理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被杀死的S型菌DNA仍保持了活性,C正确;
D、由于发生了基因重组,R型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的相互转化

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的相互转化肺炎双球菌是一种菌体矛头状、常成双排列球形细菌,可使人患肺炎,也可使老鼠得败血症而死亡。
肺炎双球菌有多种不同的菌株,有英膜者是致病性的,它的菌落表面光滑(smooth),所以称S型;有的不形成荚膜,无致病性,菌落外观粗糙(rough),故称 R型.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分别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和DNA醉,S型肺炎双球菌的RNA、蛋白质、多糖英膜等与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 才能使部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并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在学习到这个知识点时,有学生提出:既然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够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 型肺炎双球菌,那么R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否使 S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R型肺炎双球菌?能否转化,我们应首先了解转化的原理。
受体菌接受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就称为转化。
两种细菌之间是否可以转化取决于两种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转化率。
在细菌中,肠杆菌科的一些菌种很难转化,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外来的DNA难以掺入到细胞中,另一方面还由于在受体菌内常存在可降解线性DNA的核酸酶。
如果用CaCI2处理E.。
氏可以使之发生低频率转化。
研究发现能够转化的受体菌必须处于感受态,亦即受体菌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处于感受态的受体菌其细胞膜上有一种感受因子(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 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以让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对不同的细菌而言,其每个细胞上可与DNA结合的位点数是不同的。
转化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1)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衰面的特定位点结合;(2)在结合位点上的DNA被核酸内切陶分解,形成分子量较小的 DNA片段;(3)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被另一个核酸能切除,剩下的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4)来自供体的单链DNA片段在细胞内与受体细胞拟核DNA 的同源区段配对,接着受体DNA相应的单链片段被切除,并被外来的单链DNA交换、整合、取代,形成一个杂合DNA区段;(5)受体菌DNA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获得了供体菌基因,另一个未获得;(6)受体菌进行细胞分裂,一个子细胞获得供体菌基因,另一个未获得。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2019·浙江4月选考)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解析甲组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B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 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错误。
2.[2017·全国卷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答案C解析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中,并在其细胞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T2噬菌体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在宿主细胞内,T2噬菌体以自身D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含32P 的脱氧核苷酸等)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因此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含的核酸是RNA,T2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DNA,故两者的核酸类型不同,增殖过程不完全相同,D错误。
生物 小题狂刷09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新

小题狂刷09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刷基础1.下列叙述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A.T2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合成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B.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后并整合到染色体上,随受体细胞稳定遗传C.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霍氏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D.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 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最终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答案】D【解析】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最终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只能得出S型菌中有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因子,此实验并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2.某实验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乙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子代有放射性,乙组子代没有放射性B.甲组子代没有放射性,乙组子代有放射性C.甲、乙两组子代都有放射性D.该实验能证明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答案】C3.下列事实中,不能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A.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答案】B【解析】A、C、D选项中的实验均证明了DNA或RNA是遗传物质。
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没有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
4.有关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都实现了蛋白质和DNA的分离B.两者的实验对象都是原核生物C.两者都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两者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A5.以下有关探索遗传物质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若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的DNA,会使小鼠死亡B.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繁殖所需要的原料、ATP、酶、场所均由细菌提供C.同位素标记技术是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方法之一D.欲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可以将其放入含有32P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答案】B【解析】单独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DNA,小鼠体内不会产生S型活细菌,小鼠不会死亡,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即所需要的原料、ATP、酶、场所均由细菌提供,B 正确;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的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技术,C 错误;噬菌体是细菌病毒,营寄生生活,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所以只能利用活细胞来培养噬菌体,D错误。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跟踪练(含解析)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如图为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结果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组处理改为S型菌与DNA酶混合,则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B.若B组处理改为用射线照射过的活R型菌,则实验结果为小鼠存活C.若C组小鼠处理后一段时间再施加A组处理,则实验结果为小鼠存活D.若D组处理改为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则小鼠死亡的时间可能提前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肺炎双球菌胞内物质进行如下处理后,接种到培养有R型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不可能得到S型菌落的一组是( )组别将S型菌的胞内物质进行如下处理A 与蛋白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加热65℃,冷却至常温B 与DNA酶混合一段时间后,加热65℃,冷却至常温C 加热65℃后与DNA酶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冷却至常温D 加热65℃后与蛋白酶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冷却至常温A. AB. BC. CD. D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A.将R型菌和S型菌的DNA用同位素进行标记B.将活的R型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培养C.将活的R型菌和死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D.从S型菌中抽提出各种物质并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4.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没有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没有放射性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重组病毒所繁殖病毒的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株系,而不是提供蛋白质的株系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的噬菌体记为甲组,32P标记的噬菌体记为乙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甲组中保温时间延长不会显著提高上清液放射性强度B.保温时间长短会影响乙组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C.细菌体内既有DNA也有RNA,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乙组实验中充分搅拌并不能提高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6.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肺炎双球菌R型与S型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吗

肺炎双球菌R型与S型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吗作者:韩军来源:《中学生物学》2010年第03期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培养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结果同时出现了R型和S型细菌。
之所以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一起,并且得到了表达。
再结合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给出的基因重组的概念,即是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这样,不禁使人产生一个疑问:R型和s型细菌都不可能进行有性生殖,那它们的转化还属于基因重组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先全面地认识一下“基因重组”。
1自然界的基因重组1.1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1)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
这是高中生物重点讲述的内容,主要表现是,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及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
它是导致同种生物多样性的最主要原因。
(2)准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
准有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有性生殖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导致低频率重组。
常见于某些真菌,主要现象有菌丝联结、形成异核体、核融合、体细胞交换与单倍体等,从而形成极个别具有新性状的单倍体杂合子。
1.2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1)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再经复制使其变成一个转化子。
它是同种或异种菌株间存在的普遍现象。
(2)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的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现象在原核生物中较普遍。
它是低等生物进化中,产生新基因组合的重要方式。
(3)接合:供体菌通过菌毛与受体菌相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遗传性状的现象。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首先 ,DNA 分子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 .变性通俗点说就是性质改变 ,跟蛋白质 的变性意思差不多 .但是 DNA 不同 ,它又可以复性 ,就是恢复原本性质 . 而变性复性主要通过加热 ,使双链解开 ,再温度恢复 ,使原本解开的双链又重新聚 合.所以,你看书上说 ,"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当然细菌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就不 可逆地变性了 .但是 DNA 也通过将双链解开变性 .再将其和R 型细菌混合,那么,在细菌进行裂殖时,R 型细菌的DNA 也会解开, 那么,再降温的时候 ,就有可能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 DNA 聚合,这样的话,形成 的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示出双链 DNA 就会有一条链是 S 型的,另一条链是 R 型 的. 因此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达出致病基因 .是的,可以发生。
如 S 型菌是获得了 R 型菌的 D N A ,并且整合到了自己的 DNA 上,这就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啊。
不要以为重组就只是减数分裂时发生的。
无荚膜的 R 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 “感受态因子 ”位点,保证了 S 型细菌的DNA 可以进入。
S 型细菌有荚膜,无 “感受态因子 ”位点,不能作为受体菌直接培养而 发生转化。
那么 S 型细菌有可能变成 R 型细菌吗 ?当然有!转化之所以会发生:一、因为R 型与S 型的DNA 可以同源区段配对, 形成 R 型和 S 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 二、无荚膜的 R 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 保证了 S 型的 DNA 可以进入。
反之则 不会发生:S 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 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 R 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 不会发生转化 (转化本 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
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 包括被 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
( )使 B 毒蛋白基因只在容易被害虫侵染组织 4 t 器官中特异表达 , 或者只在发育的某个阶段 , 或受伤 时表达 , 称为降压法 , 即降低对昆虫 的选择压力 , 以降 低抗性昆虫出现的频率。
图 6 利 用 交配的 方法获得 纯合 的转 基 因鼠过程 示 意
施? ’
第 2 第 3期 6卷 2l 0 0年
中学生 物学
M ide S h o ilg d l c o l B oo y
Vo.6 No3 1 . 2
2 0 01
文件 编号 : 0 3—7 8 (0 0 0 10 5 6 2 1 )3—0 0 0 6—0 2
肺炎双球菌R型与S型的界的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在 长期进化过程 中, 经过 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它体现在同种生物之间和有 定关系的不 同种生物之间。但 随着科学水平 的提 高, 人们 已能超越生物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 的基因重
一
( )转导 : 2 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的噬菌体为 媒介 , 把供体细胞 D 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 , N 通过
数量加 以密切监测 , 以便跟踪 了解抗性昆虫 的产生频 率。如果产生抗性昆虫的频率很高 , 那么最终可能会 需要效力更强的苏云杆菌原毒素 , 甚至需克隆其他的
杀虫基 因来转化植物。针对以上问题 , 人们采取 了一 些措施 , 主要 包括 以下 5点 : . ( )分离新的 B 毒蛋白基 因。 1 t 抗虫基 因越多 , 可 供选择 的范围就越广。 ()对 B 毒蛋 白基 因进行分子改造 , 2 t 提高其表
交换与整合 , 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
象。 转导现象在原核生物 中较普遍 。 它是低等生物进 化 中 , 生新 基 因组合 的重 要 方式 。 产 ( )接合 : 3 供体菌通过菌毛与受体菌相接触 , 前
者 传递不 同长度 的单链 D A给后 者 ,并 在后 者 细胞 N
组, 按人们的意愿来实现多数生物在 自然界所不能完
韩 军 ( 苏省靖 江高级 中学 江苏泰 州 24 0 ) 江 15 0
艾弗里在证明 D 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有这 N ( )有性生殖 中的基因重组。 1 这是高中生物重点
样一个实验 : 在培养 R型肺炎双球菌 的培养基中 , 加 入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 A N ,结果同时出现了 R型和 S型细菌 。之 所 以有部 分 R型细 菌转 化 为 S型细菌 , t
( )用不 同表达水平来控制。用 B 毒蛋 白基 因 5 t 表达量很高的植物以杀死任何可能产生抗性 的昆虫 , 或用低致死量的转基 因植物抑制昆虫生长 , 以利于其
他天敌对其捕食。 , 同时 , 在大 田里种植转基 因抗虫作物时 , 还可以
考 虑 以下措施 : .
解析 : 人们需要对大田种植转基因作物后的昆虫
11 真核 生物 的基 因重组 .
殖方式, 可使 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 合, 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导致低频率重组。常见于 某些真菌 , 主要现象有菌丝联结 、 形成异核体 、 核融 合、 体细胞交换与单倍体等 , 从而形成极个别具有新 性状的单倍体杂合子。
1 原核 生物 的基 因重组 . 2
( )转化 : 1 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 D A片段 , N 通过交换 , 把它整合到 自己的基因组 中, 再经复制使
P A‘ :
鼠
B‘ 同一 品
转基因鼠’
+ l
F: c( I 未 因鼠)
达量。如使用高效表达启动子 , 或者使用植物偏爱密 码子 ,或者对不同来源的 B 毒蛋 白基因进行人工拼 t
再结合人教版必修 2 第五章第一节 , 给出的基因 重组 的概念 , 即是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过程 中, 控制 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这样 , 不禁使人产生一 个疑问: R型和 s 型细菌都不可能进行有性生殖 , 那 它们的转化还属于基因重组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
就需 要先 全面 地认识 一下 “ 因重组 ” 基 。 l 自然 界的基 因重 组
成 的基 因重组 。
21 原 生质体 融合 导致基 因重组 .
中进行双链化 , 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 、 整合 ,
通过人为方法 , 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细胞 的原 生质体发生融合 , 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 , 以产生 同时 带有双亲性状的 、 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 的过程 , 称为 原生质体融合 。
( )轮换法 : 1 抗虫基 因作物与化学杀虫剂交替使 用, 使毒素基因表达产物对昆虫的选择压力间断 ( )避护法 : 2 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混播 , 使 抗虫 昆虫 品系难 以发 展 ; , . ( )淘汰法 : 3 在昆虫抗性产生以前 , 汰此种抗 淘
虫作物 。
其变成一个转化子。 它是 同种或异种菌株间存在的普
接 和重组 。
( 基因鼠)D 转
( )同时使用两个 以上的 B 毒蛋白基因转化农 3 t
( 1 1)
(卜 卜)
(r 卜)
作物,或将 B 毒蛋白基因与其他抗虫基 因联合进行 t
转基 因。
厂 —— 丁 ] _
(十 十)
1 :
(I 1)
: 1
E( 合 的转 基 因 鼠) G( 合 的转 基 因 鼠 ) H( 转基 因 鼠 ) 纯 杂 未
是因为 s 型细菌 的 D A与 R型细菌的 D A整合到 N N 了一起 , 得 到 了表 达 。 并且
讲述的内容 , 主要表现是, 在减数分裂时 , 同源染色体 间的交叉互换及非 同源染色体间的 自由组合。 它是导
致 同种生物多样性 的最主要原因。 一 ( )准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 2 准有性生殖是一 种类似于有性生殖 , 比有性生殖更为原始的一种生 但
22 各 种人 工育种 中体现 基 因重 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