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两大实验中的疑问

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两大实验中的疑问

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两大实验中的疑问作者:王娟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21期摘要:针对教材中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什么没有加入多糖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背景和实验中的保温时间,两大实验的关系展开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关键词: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赫尔希;噬菌体;科学史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175近几年,有关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疑问,讨论声一直不断。

下面,笔者针对其中仍然存在的几个问题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1. 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中,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为什么没有设置添加多糖酶的实验组?新版必修二教材,已经对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进行了重新编写,恢复了该实验的真实面貌;并且配以简明、精确的实验插图,让学生迅速并能充分理解实验的过程及其结论。

教材对这个实验的描述大致是: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了细胞提取物;将细胞提取物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出现了S型菌;然后在细胞提取物中,分别加入蛋白酶(或RNA酶、酯酶)作为该实验的第二(三、四)组,结果细胞提取物仍然具有转化活性。

这里唯独没有提到加入荚膜多糖酶,难道是剩余少量的多糖对实验没有影响?或者是艾弗里的实验只是为了解决DNA或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没必要再对荚膜多糖进行实验?1939年,艾弗里实验室的阿洛维斯研究发现,将S型细菌破碎后得到无细胞提取液也能成功转化R型菌。

在无细胞提取液中加入酒精后,观察到糖浆状的固态沉淀物。

有文章指出是因为多糖不能用酒精沉淀,所以没有必要再进行转化检测。

而在张丽萍教授等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中明确指出:多糖提取物一般先用乙醇进行反复沉淀除去一部分极性小的杂质,再将沉淀得到的粗多糖进行脱色和去除蛋白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疑难四问解析曾小军(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由概念考查向分析说明转移是高考命题的趋势。

本文针对一些疑难或误区作进一步的探讨。

疑难1:有荚膜的S型细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无荚膜的R型细菌不能够引起上述症状,这样说来是荚膜本身有毒性造成的吗?答:很多学生误认为是荚膜本身有毒性造成的,其实不然。

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主要由水、多糖或多肽组成。

在防止噬菌体侵袭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起着重要作用。

当有荚膜的S型细菌就是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由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和消化作用,从而迅速繁殖、扩散,能引起肌体发生疾病,严重时引起死亡,这才是S型细菌有毒性的真正原因。

疑难2: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既然S型细菌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无毒性的仍能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在艾弗里的实验中,从S型活细菌提取的DNA用DNA酶处理后,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呢?答:加热到60 ℃,S型细菌解体而死亡,此时S型细菌中的DNA链断裂为100个左右的仍具有活性的游离片断,每个片段至少有20个基因,在某一片段上仍含有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即转化因子)。

因此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尽管已经死亡,但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中的DNA却具有能使R型细菌转化S型细菌的遗传效应。

这也就是转化实验中,将无毒性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原因。

如果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提取的DNA,使DNA分解为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因而不存在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当然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疑难3: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后,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吗?答:从一个细胞分离得到的包括某些基因的DNA片段被另一细胞所吸收,从而使后者具有相应于这些基因的性状,这种基因转移的方式称为转化。

转化是细菌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陕西省靖边县靖边中学生物教研组乔欣邮编:718500)正文:艾弗里的DNA转化因子实验证明了DNA是一种遗传物质,S型菌在热处理后失活主要是指蛋白质变性,DNA失活温度较高,热处理后仍有活性。

为什么DNA还具有活性?S型菌的DNA进人R型菌的体内,通过实验看到既有死亡小鼠又有存活小鼠,为什么?摘要:肺炎双球菌重组DNA 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一.S型菌体内的DNA在R型菌体内的可能的变化(推论)例题1、1943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都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

这一现象说明( BCD )A.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体现的B.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了R型细菌细胞中C.DNA是遗传物质D.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起了对照作用拓展一尝试引导:蛋白质和核酸对于高温的耐受力是不同的,在80-100℃的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双链将解开;当温度降至55℃左右时,DNA双链能够重新恢复,但蛋白质的活性却不能恢复。

将问题转移到生物选修1 PCR技术中,则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如下三点:1.DNA变性(90℃-96℃):双链DNA模板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 2.退火(复性)(40℃-65℃):系统温度降低,引物与 DNA模板结合,形成局部双链。

是否可能与R型菌的DNA交叉互换(重组DNA)3.延伸(68℃-75℃):在Taq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从引物的5′端→3′端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课本必修2转化实验没强调)。

再结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引导解释其实质是外源DNA分子一旦找到它的内源同源体,这两个分子就可进行遗传交换了。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肺炎双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对肺炎双球菌进行转化实验,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实验。

通过该实验,科学家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为研究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十分特殊。

它的DNA分子相对较小,大约只有两百万个碱基对,而且这些碱基对比人类基因组的碱基数量少了几个数量级。

由于肺炎双球菌缺少复杂的DNA修复机制,因此在随机突变的情况下,其基因组的变异率较高。

因此,在对其进行转化实验时,要比其他微生物更加小心谨慎。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指将外源DNA序列导入到其细胞内,以期望在其DNA序列中引入特定的基因或突变。

这项实验对外源DNA的质量和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一般来说,使用的外源DNA应该是高质量的、纯净的、线性的DNA序列,并且需要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如酶切、纯化等。

同时,导入的DNA量也需要适当控制,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转化实验中,有效将外源DNA导入到肺炎双球菌的细胞中是关键步骤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研究人员通常采用交叉产生(conjugation)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将肺炎双球菌和另一种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进行接触,使它们之间发生基因交换。

在交叉产生的过程中,小的DNA碎片被转移到大的细胞内,从而实现了外源DNA的导入。

一旦成功导入外源DNA,研究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验证。

验证的方法既可以是理化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切分析、DNA测序,也可以是生化和细胞学方法。

通过这些验证实验,研究人员可以确认导入的外源基因已经集成到了肺炎双球菌自身的DNA序列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

总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对于深入研究其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为肺炎等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谨慎选择外源DNA,严格控制DNA 量,有效导入外源DNA,并进行验证实验。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看法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看法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看法S1305班梁伟静Griffith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菌。

实验表明,S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型活菌转化产生S型菌,但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Griffith并未做出回答。

1944年美国的Avery等人在Griffith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体外转化实验。

他们从S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射人小白鼠体内,结果只有注射S型菌DNA和R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这是一部分R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将R 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实际转化因子就是DNA,但是当时并没有提出DNA这个名词,Griffith证明了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没有得出蛋白质与遗传物质的关系,Avery证实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不论是什么实验,都要求存在合理性,科学性,严密性,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就体现了这几点。

首先,Griffith在得出S型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的结论的过程中,他做了三对对比实验,正是三对对比实验共同得出了S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的结论。

而之后Avery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包含了四对对比实验,从而得出了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当时因为技术的原因,DNA的提纯度并没有很高,因此还会有人质疑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但后来DNA的提纯度已经接近百分百,证明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DNA是遗传物质并且转化率和DNA的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率越高。

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说基础说考点说案列说实验说习题遗传与进化31DNA是主

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说基础说考点说案列说实验说习题遗传与进化31DNA是主

跟踪训练 1 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 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 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思路分析:在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实验 的思路是设法将 DNA、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 DNA 和蛋白 质的作用,故实验设计和分析都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找出 实验中的自变量,再分析对应的因变量。
对比项目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实验
采用直接分离法,即真正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
DNA 与蛋 将 S 型细菌的 DNA 与其 记法分别标记 DNA 和
白质分开的 他成分分离,然后用每种 蛋白质进行实验以实
不 方式
同 点
对照原则
单一成分与 R 型细菌混 合,做体外转化实验 相互对照
现单独观察它们各自 的作用 自身对照
(3)在格里菲思所做实验基础上,艾弗里设计了肺炎双球 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如下图所示 )。在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 关 键 的 思 路 是 , 首 先 从 ________ , 然 后 ________ , 观 察 ________。
(4)艾弗里所做的实验中,设置 1~5 组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 。5、6 组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
化因子”
是遗传物质
用加热杀死的 S 型细 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 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
实发生了转化
将物质提纯分离 后,直接地、单独 地观察某种物质 在实验中所起的
作用
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 (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 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 伸; (3)两实验都是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 原则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关于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中第一节“DNA 是要紧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涉及“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学生总是提出下列的疑问:(1)杀死的S型细菌什么缘故可不能使小鼠死亡,而加入R型细菌之后小鼠就死亡了?(2)什么缘故能发生转化,是将R型细菌杀死变成S型细菌的?依旧两者的遗传物质进行融合后表现出S型细菌的特点?有没有可能是R型细菌突变而来?(3)S型细菌的DNA非要用R型细菌当宿主细胞吗,它如何不能用小鼠体内的细胞当宿主细胞来进行增殖?关于这些问题,专门多教师在回答时也仍是底气不足的,以下是笔者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汇总后所得,以供同行参考。

一、背景介绍肺炎链球菌有具多糖荚膜的致病菌S型细菌(Smooth,因菌落外观光滑)和非致病菌R型细菌(Rough,因菌落外观粗糙)。

细菌是否具有产生荚膜的能力以及产生荚膜的类型称为“遗传特性”。

S型细菌通过突变能够产生R突变体,反之亦然,只是突变总是涉及丢失或获得产生一个特定类型荚膜的能力。

格里菲斯对肺炎球菌的致病情形做了研究。

当他把热处理的S细菌(Ⅲ-S型)与活的R细菌(Ⅱ-R型)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体中时,尽管这两种细菌本身都不是致死的,然而小鼠依旧死亡了。

更重要的是,从注射了这类混合物而死亡的小鼠身上分离得到S型菌,是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Ⅲ-S型)相同的类型,因此这些S细菌不可能是通过这些特定的R细菌突变而来的。

二、相关问题说明问题(1)的说明:1933年,阿洛维将Ⅱ-R型细菌和Ⅲ-S型细菌的无细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细胞、细胞碎片、荚膜分子都通过离心和过滤从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养皿上仍长出了Ⅲ-S型细菌。

这否认了R型细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

而是S型细菌细胞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同时它的化学本质依旧未知的。

人教版必修二里关于格里菲斯所做的实验的结论也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定含有某种促成将R型细菌转化形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而那个活性物质叫做“转化因子”,后来被证实那个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DNA。

素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常见问题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素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常见问题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常见问题1. 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是一回事吗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旧教材将本实验称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新教材则标以“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实际上,1944年艾弗里发表的文章中采用的名称为“ pneumococcal types”,翻译为“肺炎球菌类型”),因此,“肺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指同一种细菌。

目前,在人类医学上多称其为“肺炎链球菌”或“肺炎球菌”2,而在引起动物疾病方面仍存在“肺炎双球菌”的叫法。

肺炎双球菌的名称由来是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菌体呈矛头状、常成双排列。

显微镜下的肺炎球菌2. S型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机理是什么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肺炎是导致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主要的致病因素就是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 Pneumococcus)。

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壁上的一层多糖荚膜有关,该多糖荚膜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可使其逃避人体吞噬细胞的破坏,从而迅速增殖,且引起肺泡组织发生变化,致使人类发病或死亡。

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可生长形成表面光滑的菌落,因此被称为S型(Smoh一词字首)。

而另一类不致病的R型肺炎链球菌不具备荚膜,可以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摧毁,因此不会导致机体发生疾病,在培养基上会形成表面粗糙的菌落,被称为R型( Rough一词字首)。

除了表面光滑与粗糙区别之外,S型细菌菌落更大,易与R型菌落区分。

3. S型细菌向R型细菌转移的DNA仅仅是荚膜合成相关基因吗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斯错把经过加热的S型菌液当成注射液佐剂,连同未加热的R型菌液混合后注射给小鼠,发现小鼠患败血症死去,并在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细菌,证实S型细菌具有使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0世纪40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弗里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数学中的“筛法”,依次提取S型细菌无细胞提取液中的蛋白质、脂类、多糖、DNA、RNA等,最后发现将DNA去除后的提取液无法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通过DNA酶(可以降解DNA的酶)处理这种提取液,最终证实了引起细菌转化的因素来自S型细菌的D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了几点质疑。

笔者在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后,针对各个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疑问很有意义和代表性,现将学生质疑和笔者解答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

也求抛砖引玉,获得更好的解答。

1.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和活的R型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且其后代仍是有毒性的S型。

格里菲思推论:在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一种“转化因子”,促使R型转化为S 型,且这种转化可遗传。

1.1 质疑一:是S型复活还是R型被转化?学生的质疑:为什么是R型被转化,而不是加热杀死的S型复活呢?笔者的分析解答: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主要是对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不太了解。

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才具有生理活性,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性),且该过程不可逆。

所以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失活,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可以高温下酶失活为例)。

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也就是说热杀死的S型是不可能复活的。

当笔者作出上边的解释后,有学生立即又提出了下面的质疑。

1.2 质疑二:加热杀死的S型的DNA为什么没被破坏还可以发挥转化作用?学生的质疑: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了,失去了生理功能。

那为什么热杀死的S型的DNA还有作用呢?笔者的分析解答: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和上一个问题的原因相似,主要是对DNA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不太了解。

DNA是由两条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间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加热会使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解开成单链,称为DNA 变性。

但和蛋白质变性不同的是,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又可以重新形成双链,称为DNA复性。

所以,加热杀死的S菌的DNA还是有作用的。

1.3 质疑三: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整个DNA,还是DNA片段?学生的质疑:发挥转化作用的到底是S型菌的整个DNA,还是DNA片段?笔者的分析解答:这个问题涉及的是DNA分子变性、复性、以及基因的有关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常用的DNA变性方法主要是热变性方法和碱变性方法。

热变性使用得十分广泛,但是高温可能引起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得到长短不一的单链DNA。

而碱变性方法则没有这个缺点,在pH为11.3时,全部氢键都被淘汰,DNA完全变成单链的变性DNA。

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叫做基因,它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S菌的DNA上具有与荚膜形成有关的片段(基因),加热杀死S菌时,S型菌的DNA 可能因高温引起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得到长短不一的单链DNA。

所以加热杀死S 菌的时候,会得到与荚膜形成有关的DNA片段。

该片段与R菌DNA整合后,使得其也可以形成荚膜,即转变为S型。

1.4 质疑四:S菌的DNA将R菌转化,还是S菌的DNA直接控制合成了S菌?在本节教学中,笔者补充了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

学生在知道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细胞后,利用其所带的遗传信息控制合成了新的烟草花叶病毒的知识后,对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又提出了新的质疑。

学生的质疑:为什么是S型菌的DNA转化了R型,而不是S型菌的DNA像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细胞后直接控制合成了S菌?笔者的分析解答:学生发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对病毒的结构和复制、细菌的结构和繁殖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清晰,不能区分这两种生物的特征。

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子代病毒是通过病毒核酸(遗传物质)在宿主细胞中控制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组装而成。

而细菌是细胞结构生物,细胞通过分裂实现增殖,也就是说新细胞只能来自于细胞的分裂,而不可能来自于其他细胞直接合成。

所以该实验中应该是S型菌的DNA转化了R型菌,而不是像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那样直接控制合成了S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为了弄清转化因子是什么,分离提取了S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已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艾弗里还发现:如果用DNA酶处理S型菌的DNA,使DNA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2.1 质疑一:如果在S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能否被转化为R型?学生的质疑:如果在S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是不是也能整合R菌的DNA,从而被转化为R型?笔者的分析解答:由于缺乏相应的微生物知识,对R型细菌转化的具体生理过程不清楚,很容易认为在S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也能整合R菌的DNA,从而被转化为R型。

R型细菌之所以能整合S型菌的有关DNA片段,转化为S型,与其自身的结构和特性有关。

R型活菌在对数期后期内处于“感受态”(细菌能从环境中摄取DNA进行转化的状态,称感受态(competence)。

对于感受态本质的解释,有人认为处于感受态的受体菌局部失去了细胞壁,使外源DNA能顺利经膜进入菌体,称局部原生质体假说。

也有人认为是受体细胞表面出现了一直能结合DNA并使之进入细胞的酶,称酶受体假说)。

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自溶,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当DNA片段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相结合,随后其中一条链被细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产生的能量协助把另一条单链推进受体细胞(该过程称为DNA的结合和摄取)。

当单链进入受体菌细胞后,便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重组。

再通过受体菌DNA复制、细胞分裂,而表现出转化的性状,于是就由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出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

而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所以在S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不能被转化为R型。

当然S型菌在自然状态下或人工的诱变下发生基因突变,S型菌可能突变为R型,但不是转化。

2.2 质疑二:艾弗里的第三组实验(加DNA水解物)为什么没能排除人们对其实验的怀疑?学生的质疑:艾弗里在第三组实验(加DNA水解物)中,用DNA酶处理提取的DNA,然后加入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培养基中未出现S型。

这个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不能排除人们对提取的DNA中含有0.02%的蛋白质起到了转化因子(遗传物质)的作用的怀疑?笔者的分析解答:这个推理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没错,但是实际上,当时情况要复杂的多。

当时人们对艾弗里实验结果表示怀疑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艾弗里的实验并非无懈可击,人们发现他的第一个实验中的DNA纯度不够,关键性的实验证据出现了问题,由此证据得到的推论自然会被人们怀疑。

尽管艾弗里的第三个实验能做出一些解释,但是人们仍然可以认为是DNA和蛋白质共同作用完成细菌的转化,或者蛋白质也参与了细菌的转化过程,即无法完全排除蛋白质可能起了作用的怀疑。

另一方面:艾弗里由实验推论得到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遗传改变的物质,这个观点与当时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艾弗里的实验结果,这一点从他一生的遭遇就可以看出。

自1930年起,几乎每年艾弗里都因发现肺炎双球菌的抗原特异性取决于其多糖荚膜而获诺贝尔奖提名,但由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抗原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不相信艾弗里的结果,怀疑其结果是因为多糖掺杂了蛋白质杂质导致的。

在1946年以前,艾弗里有4次进入了第二轮名单,即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其工作做了书面评价,但是评价的结果都认为他的发现不值得获奖。

1946年起,开始有人在提名艾弗里时提到他对遗传物质的研究。

当时研究核酸的两个权威──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化学教授艾纳•哈马斯登和他的前学生,细胞研究与遗传学教授托布真•卡佩森。

这两个人都相信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遗传物质,而且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知道很难除去DNA中的蛋白质杂质,从而不相信艾弗里的实验结果。

1946年,由哈马斯登对艾弗里的实验做了简短的书面评价,他对艾弗里的结果持批评态度,认为艾弗里的DNA是被蛋白质杂质污染了,蛋白质才是转化因子。

接下来的几年,有一些实验室用其他实验证实了艾弗里的结论,艾弗里的发现已获得了独立验证。

1952年,艾弗里再次进入了诺贝尔奖第二轮提名名单,由细菌学教授伯恩特•马尔姆格伦对之做了书面评价。

马尔姆格伦综述了这几年来的有关研究,认为蛋白质不太可能是转化因子。

但是他的结论却是,要把DNA 作为转化因子仍然缺乏最后的证据,因此认为艾弗里的发现目前不值得获奖。

从这些历史可以看出,由于艾弗里当时的研究结果和当时的主流思想、权威理论相反,所以一直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无价值的。

所以,他的结论被人们怀疑也就“理所当然”。

在解答学生的这个质疑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一些情感教育:一、科学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吹毛求疵”中不断前进的;二、科学研究中还需要自信,需要坚持自己的思想,需要怀疑的态度;三、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艾弗里的成果虽然当时未被人肯定,他未得到应有的荣誉,但他仍然热衷于自己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终为世人敬仰。

有的人获得诺贝尔奖,是为自己增辉,有的人获奖,却是为诺贝尔奖增辉。

艾弗里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应该是诺贝尔奖的遗憾,而不是艾弗里的遗憾。

学生的这些质疑,有的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的解释清楚,需要我们深入教材,吃透教材。

高中教材和教参中的知识要解决这些问题,显得非常的有限,这就促进了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提高,需要教师作一名学者,而不是教书匠。

另外,学生的质疑是他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同时这种敢于质疑、大胆设想的精神,也是新课程要求的学生探究活动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多加鼓励和引导。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