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合集下载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护理课件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护理课件

2023
PART 05
护理应用
REPORTING
肺炎双球菌感染的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监测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咳嗽、 呼吸困难等症状,评估病情严
重程度。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排 痰,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
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 药等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
及不良反应。
营养支持
实验的局限性分析
1 2 3
实验材料单一 格里菲思的实验只使用了肺炎双球菌一种细菌, 无法全面反映生物界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情 况。
转化机制未完全揭示 虽然格里菲思发现了转化现象,但具体的转化机 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仍未完全揭示。
实验结论的推广受限 由于实验材料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格里菲思的实 验结论在推广到其他生物时存在一定的限制。
对后续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促进遗传学发展
01
格里菲思的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研究者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启示
02
格里菲思的实验启示我们,科学研究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
严谨设计,严格操作,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
转化机制的深入研究
03
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细菌转化机制,揭示遗传信息传
递和表达的奥秘。
2023
PART 03
实验结 果
REPORTING
转化现象的发现
01
格里菲思通过实验观察到,加热 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 混合培养时,R型细菌转化为S型 细菌的现象。
02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物质在生物 遗传和变异中的重要作用。
转化因子的确定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
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产生S型菌
如何设计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
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 直接、单独的观察各自作用
(二) 艾弗里的实验
实验过程: S型活细菌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遗传物质。
以上转化实验表明:
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蛋白质 RNA 多糖
DNA
DNA +DNA酶
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只得到 R型
只得到 只得到 既有R型,也有S型 只得到 R型 R型 R型 R型 S型
S型菌 光滑, 有荚膜,有毒,可致死
A、将R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B、将S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C、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D、将R型活菌与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R型活菌 加热杀死S型菌
一段时间后
S型活菌
细菌发生转化,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过程探究一:格里菲斯实验
1、对比A、B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无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型 2、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由于体内有S型活细菌活细菌
3、S型活细菌是怎样出现的?
活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活细菌与被加
4、什么使R型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的?
加热杀死的S型菌使活的R型菌发生了转化

这些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可见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蛋白质 DNA
染色体 主讲人:冯彦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无毒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出现了S型活细菌,这是为什么?
当煮沸杀死S型肺炎双球菌时,细胞中的DNA分子可断裂为100多个片段,每个片段上至少有20个左右的基因将这些呈游离状态的DNA分子片段注射到小鼠体内,有关基因不能进行复制和表达,因而不能产生活的S型肺炎双球菌,小鼠没有生命危险。

将R型活菌与S 型DNA分子片段混合后,当R型菌群数量增长达到高峰时,细菌会出现失去局部细胞壁的现象,此时的细菌的细胞膜表面约有30-80个能结合S型DNA分子片段的结合点,使具有转化功能的DNA分子片段(转化因子)结合在R型菌体细胞表面。

然后DNA分子片段的一条链被R型菌体细胞膜上的核酸酶分解,另一条链进入R型菌体细胞,并通过整合作用与R型菌体细胞的DNA重组。

这样,使接受S型DNA 分子片段的R型菌体,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谢谢大家
S型 活 菌
加热杀死 S型菌 R型 活 细菌
3
4

体内有 S型活细菌
+
S型 死细菌
存在“转化因子”
[实验设计]寻找转化因子:
在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哪些物质?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但究竟哪一个才是转化因子呢?
二、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体外转化实验
R型细菌 S型菌的DNA
【实验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体内)实验】
பைடு நூலகம்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不死亡。
4.将无毒性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 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过程探究1]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
步骤
1 2
方 法
R型活菌
现象
活 死 活
结论
R型活菌无毒 S型活菌有毒
加热杀死的S型菌无毒
染色体=DNA+蛋白质
染色质
染色体 蛋白质
DNA分子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S型菌落(光滑)
肺炎双球菌
S型:菌落表面光滑,有荚 膜,有毒性。
R型: 菌落表面粗糙,没
有荚膜,无毒性。
R型菌落(粗糙)
【实验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体内)实验】
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不死亡。
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患败血 症死亡。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3.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实验”的 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注射R型细菌后,小鼠不死亡 B.注射S型细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 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C.注射S型细菌及加热处理的R型细菌后, 小鼠死亡,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D.注射R型菌及热处理的S型菌后,小鼠死 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02
目录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格里菲斯(Griffith) 1928年发现的。
什么 是肺炎双球菌?
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 是一种病原菌,存在着光滑型(Smooth简称S 型)和粗糙型 (Rough简称R型) 两种不同类型。
实验材料:
R型和S型菌株 S型菌 R型菌
1
其中光滑型的菌株产生荚膜,有 毒,在人体内它导致肺炎,在小 鼠体中它导致败血症,并使小鼠 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
2
粗糙型的菌株不产生荚膜,无毒, 在人或动物体内不会导致病害, 其菌落是粗糙的。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过程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 小鼠不死亡。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实验表明:
由此说明RNA、脂类、蛋白质、荚膜多糖和用DNA酶处理的DNA均不引起
1
转化,而DNA却能引起转化。如果用DNA酶处理DNA后,则转化作用丧失

2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是转化因子。
01
02
影响R型菌转化的因素:
供体细胞DNA浓度。浓度越高, 转化率越高。
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亲缘关 系越近,转化越容易。
[实验设计]寻找转化因子:
01
02
关键思路:
把各种化合物分开, 单独观察,确定唯一 变量 。
设计方法:
把由S型细菌中分离, 提取出的各种成分, 单独作用于R型细菌。
艾弗里的实验:
DNA
蛋白质和活菌混合培养才 出现了S型活细菌, 这是一部分 R型菌 转化产生有毒的、 有荚膜的S型活细菌。
三、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说课)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说课)

实验材料
01
02
03
肺炎双球菌菌株
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菌株, 如光滑型(S型)和粗糙 型(R型)。
培养基
用于培养肺炎双球菌的培 养基,如肉汤培养基或琼 脂培养基。
实验动物
如小白鼠,用于测试不同 菌株的致病性。
实验方法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培养
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菌株。
转化实验
将S型菌株与R型菌株混合,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实验结论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通过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与无活性的R型细菌混合,成功转化 为了有毒性的S型细菌,进一步证实了DNA的遗传作用。
该实验还揭示了DNA的转化机制,为后续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 定了基础。
实验的意义和应用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对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 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该实验为后来的基因克隆和基因工程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了生物 技术的快速发展。
此外,该实验还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菌性疾病的传播 和防治。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肺炎双球菌的 转化机制,探索其他参与转化 的因子和作用机制。
将该实验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 其他微生物和细胞类型的转化 研究,以拓展我们对遗传和转 化的认识。
护。
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室的 通风良好,以防气体中毒等意外
事件的发生。
在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意外事件, 应立即停止实验,采取适当的急 救措施,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
报告。
THANKS FOR WATCHING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验结果体外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项目s型细菌各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实验原则体外培养基在小鼠体内培养细菌艾弗里及其同事格里菲思实验者体外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项目核心讲透巧妙选用r型和s型两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联系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巧妙构思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实验结论体外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项目实验目的都是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延伸实验设计都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2
2.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1)大肠杆菌
32
P
噬菌体
32
P 标记的噬菌体
(2)侵染细菌:
3.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 是________,即 DNA 是遗传物质。 (2)含 35S 的噬菌体 普通大肠杆菌
存在 32P
3.DNA
• 4.R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 • (1)实验材料 •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组 成是蛋白质和RNA。 • (2)实验过程及结果
例: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 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 生转换。 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 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 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并 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 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
【好题练熟】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随后,其他科学家也相继对这种细菌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其具有多种形态和类型。
肺炎双球菌的特性
肺炎双球菌有多种形 态,包括荚膜、无荚 膜和粗糙型等。
无荚膜型肺炎双球菌 的抵抗力较弱,容易 在环境中消亡。
荚膜型肺炎双球菌的 抵抗力较强,可在环 境中存活较长时间。
实验前的理论背景
在实验之前,科学家们已经知 道细菌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遗 传物质传递给其他细菌。
伦理审查的重要性
该实验引发的伦理问题突显了对涉及动物和人体的实验进行伦理审 查的重要性,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并遵循伦理原则。
跨学科研究的价值
该实验展示了生物学与化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价值,为后续跨学科 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医学和农业的影响
这一发现对医学和农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疾病诊断、预防和 治疗以及农作物育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04 实验的影响与意义
对生物学的贡献
1 2 3
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 一发现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揭示了基因和遗传病的本质
05 实验的争议与后续研究
实验的争议
实验伦理问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涉及到活体动物实验,引发了关于实 验伦理的争议。批评者认为该实验对动物造成了不必要的 痛苦和伤害。
实验方法的质疑
有学者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实验 结果可能受到污染或操作误差的影响,导致实验结论不可 靠。
转化机制的争议
尽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转移,但关于转 化机制的细节存在争议。例如,关于转化因子的性质和作 用方式仍需进一步研究。
后续研究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实验① A.蛋白质
B.实验②
C.实验③D.实验④ D源自提取不到有活性的物质4.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内可以提取到有活性的( )。 B.蛋白质和 DNA C.DNA 5.下列有关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 6.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发生转化的细菌和含转化因子的细菌分别是( )。 A.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 C.S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 A.随细菌解体而消失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 DNA 中 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A.①② B.③④ B.R 型细菌和 R 型细菌 D.S 型细菌和 R 型细菌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 DNA 中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②DNA 是遗传物质 C.①④ D.②③ 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B.都是核糖核酸
7.用噬菌体侵染含大量的 3H 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
8.下列各项中,不能通过细菌转化实验证实的是( )。 ④在不含 DNA 的生物体内,RNA 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35 32
课堂反馈: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的结论是( )。 A.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DNA 是遗传物质 B.DNA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广东 A 卷)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 DNA 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3. (江苏)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 a、b 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 不同。下列 4 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实验结果 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a 型 TMV 感染植物 b 型 TMV 感染植物 组合病毒(a 型 TMV 的蛋白质+b 型 TMV 的 RNA) 感染植物 组合病毒(b 型 TMV 的蛋白质+a 型 TMV 的 RNA) 感染植物 病斑 类型 ① ② ③ ④ a型 b型 b型 a型 病斑中分离出 的病毒类型 a型 b型 a型 a型 B.诱发 DNA 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基础回顾(看书自行填写以下内容) 1.格里菲斯实验(体内转化) ①向小鼠注射 R 型活细菌,小鼠 ②向小鼠注射 S 型活细菌,小鼠 ③向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 ④向小鼠注射 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小鼠 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 ①○ R +○ S 的 DNA→? ②○ R +○ S 的蛋白质→? ③○ R +○ S 的糖类→? ④○ R +○ S 的无机物→? ⑤○ R +○ S 的 DNA+DNA 酶→? 思考:1.格里菲斯实验能否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2. 艾弗里实验设计思路是 3. 艾弗里实验说明促使转化完成的物质是 4. 该实验能否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否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基础回顾(自行完成) 1.噬菌体的组成物质 2.病毒有 种核酸, ,遗传物质是 种核苷酸, 种碱基, 生活方式 种五碳糖,遗传物质是 ; ; ; , 且从死鼠中分离得到了 S 型活细菌。
3.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以作为 在细胞工程中可以作为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
,因为其具有




5.如何彻底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分离? 6.能用 C 标记噬菌体吗? 7.噬菌体增殖过程中需要的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酶和 ATP 均需要 模版由 提供。 提供,
14
8.该实验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吗?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 9.用 P 标记噬菌体的 DNA,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为什么上清液也会有少量放射性? 用 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为什么沉淀物中也会有放射性? 10.如何获得放射性的噬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