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护理课件

2023
PART 05
护理应用
REPORTING
肺炎双球菌感染的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监测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咳嗽、 呼吸困难等症状,评估病情严
重程度。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排 痰,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
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 药等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
及不良反应。
营养支持
实验的局限性分析
1 2 3
实验材料单一 格里菲思的实验只使用了肺炎双球菌一种细菌, 无法全面反映生物界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情 况。
转化机制未完全揭示 虽然格里菲思发现了转化现象,但具体的转化机 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仍未完全揭示。
实验结论的推广受限 由于实验材料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格里菲思的实 验结论在推广到其他生物时存在一定的限制。
对后续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促进遗传学发展
01
格里菲思的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研究者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启示
02
格里菲思的实验启示我们,科学研究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
严谨设计,严格操作,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
转化机制的深入研究
03
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细菌转化机制,揭示遗传信息传
递和表达的奥秘。
2023
PART 03
实验结 果
REPORTING
转化现象的发现
01
格里菲思通过实验观察到,加热 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 混合培养时,R型细菌转化为S型 细菌的现象。
02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物质在生物 遗传和变异中的重要作用。
转化因子的确定
MXT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或多糖?(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提示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其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转化实质为“基因重组”。
1.(广东高考)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细菌的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①R型蛋白质R型②R型荚膜多糖R型③R型DNA R型、S型④R型DNA(经DNA酶处理)R型A.①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实验过程中,①组加入的蛋白质和②组加入的荚膜多糖不能促进R型细菌的转化,说明二者不是转化因子,A错误;③组加入的DNA能促进R型细菌的转化,④组加入的经DNA酶处理的DNA不能促进R型细菌转化,说明DNA 是转化因子,C正确;B、D均不能得到证明。
答案 C2.科学家为探究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
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产生S型菌
如何设计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
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 直接、单独的观察各自作用
(二) 艾弗里的实验
实验过程: S型活细菌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遗传物质。
以上转化实验表明:
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蛋白质 RNA 多糖
DNA
DNA +DNA酶
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只得到 R型
只得到 只得到 既有R型,也有S型 只得到 R型 R型 R型 R型 S型
S型菌 光滑, 有荚膜,有毒,可致死
A、将R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B、将S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C、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一段时间后
D、将R型活菌与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R型活菌 加热杀死S型菌
一段时间后
S型活菌
细菌发生转化,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过程探究一:格里菲斯实验
1、对比A、B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无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型 2、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由于体内有S型活细菌活细菌
3、S型活细菌是怎样出现的?
活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活细菌与被加
4、什么使R型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的?
加热杀死的S型菌使活的R型菌发生了转化
•
这些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可见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蛋白质 DNA
染色体 主讲人:冯彦侠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艾弗里
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 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首 先是艾弗里,而艾弗里的实验又 是在格里菲思的实验基础上进行 的。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材料:小白鼠、 2种肺炎双球菌
R型细菌: 表面粗糙 不具多糖荚膜 无毒性
S型细菌: 表面光滑 具多糖荚膜 有毒性
第四组
想一想
1.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吗?
可能是蛋白质、DNA,也可能是其他物质。
2.如果要确定究竟是哪种物质起转化作用,最关键的步 骤是什么? 需要将蛋白质、DNA和其他物质分离开,提纯和鉴定, 并单独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加入 S型菌的蛋白质或S 型菌的荚膜多糖
只长R型菌
R型菌
R型菌的培养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 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认识到DNA的基本结构,即
由于对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所以主导的观点 仍然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资料: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 DNA组成的。
练习题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①将无毒的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的S型 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 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R型活细 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 败血症死亡。
B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练习题
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 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
C 理由不包括( )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嘿,朋友!你知道格里菲斯的实验吗?这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事儿。
格里菲斯啊,他搞的这个实验是关于细菌的。
他就像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敢探险家。
实验里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一种叫光滑型(S 型),一种叫粗糙型(R 型)。
S 型的家伙带着荚膜,就好像穿着一层厚厚的铠甲,特别厉害,能让小鼠生病甚至死亡;而 R 型的呢,没有这层铠甲,对小鼠没啥威胁。
格里菲斯先给小鼠注射了 S 型菌,小鼠很快就不行啦,这不是很明显嘛,S 型菌凶猛得很!然后他又给小鼠注射了 R 型菌,嘿,小鼠活蹦乱跳的,一点事儿没有。
这就好比一个全副武装的战士能打败敌人,而一个手无寸铁的平民没办法造成威胁,对吧?可接下来就神奇啦!格里菲斯把加热杀死的 S 型菌注射给小鼠,想着这都死了的细菌总不能兴风作浪了吧?结果小鼠好好的,活得可自在了。
这是不是让你觉得有点意外?但是!最惊人的还在后面。
他把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和活的 R 型菌一起注射给小鼠,你猜怎么着?小鼠竟然死了!而且从死了的小鼠体内还能分离出活的 S 型菌。
这就好比是一堆零件,本来单独放着都没啥用,可凑到一起居然组装成了一台超级厉害的机器。
格里菲斯从这个实验得出了啥结论呢?他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转化因子”。
这东西就像是魔法药水,能让原本无害的 R 型菌变成厉害的 S 型菌。
这可不是一般的发现啊,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你想想,要是没有格里菲斯的这个实验,咱们对细菌的了解能有现在这么深入吗?他的实验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微生物世界的一扇重要大门。
咱们得感谢他的探索精神和聪明才智,不是吗?所以说,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发现,结论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让我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首先 ,DNA 分子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 .变性通俗点说就是性质改变 ,跟蛋白质 的变性意思差不多 .但是 DNA 不同 ,它又可以复性 ,就是恢复原本性质 . 而变性复性主要通过加热 ,使双链解开 ,再温度恢复 ,使原本解开的双链又重新聚 合.所以,你看书上说 ,"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当然细菌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就不 可逆地变性了 .但是 DNA 也通过将双链解开变性 .再将其和R 型细菌混合,那么,在细菌进行裂殖时,R 型细菌的DNA 也会解开, 那么,再降温的时候 ,就有可能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 DNA 聚合,这样的话,形成 的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示出双链 DNA 就会有一条链是 S 型的,另一条链是 R 型 的. 因此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达出致病基因 .是的,可以发生。
如 S 型菌是获得了 R 型菌的 D N A ,并且整合到了自己的 DNA 上,这就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啊。
不要以为重组就只是减数分裂时发生的。
无荚膜的 R 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 “感受态因子 ”位点,保证了 S 型细菌的DNA 可以进入。
S 型细菌有荚膜,无 “感受态因子 ”位点,不能作为受体菌直接培养而 发生转化。
那么 S 型细菌有可能变成 R 型细菌吗 ?当然有!转化之所以会发生:一、因为R 型与S 型的DNA 可以同源区段配对, 形成 R 型和 S 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 二、无荚膜的 R 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 保证了 S 型的 DNA 可以进入。
反之则 不会发生:S 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 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 R 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 不会发生转化 (转化本 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
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 包括被 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说课)

实验材料
01
02
03
肺炎双球菌菌株
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菌株, 如光滑型(S型)和粗糙 型(R型)。
培养基
用于培养肺炎双球菌的培 养基,如肉汤培养基或琼 脂培养基。
实验动物
如小白鼠,用于测试不同 菌株的致病性。
实验方法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培养
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菌株。
转化实验
将S型菌株与R型菌株混合,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实验结论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通过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与无活性的R型细菌混合,成功转化 为了有毒性的S型细菌,进一步证实了DNA的遗传作用。
该实验还揭示了DNA的转化机制,为后续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 定了基础。
实验的意义和应用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对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 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该实验为后来的基因克隆和基因工程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了生物 技术的快速发展。
此外,该实验还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菌性疾病的传播 和防治。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肺炎双球菌的 转化机制,探索其他参与转化 的因子和作用机制。
将该实验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 其他微生物和细胞类型的转化 研究,以拓展我们对遗传和转 化的认识。
护。
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室的 通风良好,以防气体中毒等意外
事件的发生。
在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意外事件, 应立即停止实验,采取适当的急 救措施,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
报告。
THANKS FOR WATCHING
高中生物《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S 型:光滑
R 型:粗糙
菌落
C组
小鼠存活
D组
小鼠死亡
为什么D组混合注射小鼠却死亡, 小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体内有毒性的S型活菌使小鼠死亡。
有毒性的S型活菌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体内R型活菌转变成了S型活菌。
是什么使R型活菌转变成了S型活菌?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促使R型活菌发 生了转化。
结论:加已热经杀被死加的热杀S型死细的S菌型中细含菌有中“,必转然化含因有子”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一、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1)S型细菌:
(2)R型细菌:
•菌体有荚膜 •菌落光滑 •有毒性能够使人患 肺炎或使小鼠患败 血病。
•菌体无荚膜 • 菌落粗糙 •无毒性
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
A组
小鼠死亡
B组
小鼠存活
A组和B组的结果分别说明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DNA分子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变性通俗点说就是性质改变,跟蛋白质的变性意思差不多.但是DNA不同,它又可以复性,就是恢复原本性质.
而变性复性主要通过加热,使双链解开,再温度恢复,使原本解开的双链又重新聚合.
所以,你看书上说,"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当然细菌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就不可逆地变性了.但是DNA也通过将双链解开变性.
再将其和R型细菌混合,那么,在细菌进行裂殖时,R型细菌的DNA也会解开,
那么,再降温的时候,就有可能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聚合,这样的话,形成的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示出双链DNA就会有一条链是S型的,另一条链是R型的.
因此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达出致病基因.
是的,可以发生。
如S型菌是获得了R型菌的DNA,并且整合到了自己的DNA 上,这就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啊。
不要以为重组就只是减数分裂时发生的。
无荚膜的R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因子”位点,保证了S型细菌的DNA 可以进入。
S型细菌有荚膜,无“感受态因子”位点,不能作为受体菌直接培养而发生转化。
那么S型细菌有可能变成R型细菌吗?当然有!
转化之所以会发生:
一、因为R型与S型的DNA可以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形成R型和S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R型直接变成S型);
二、无荚膜的R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保证了S型的DNA可以进入。
反之则不会发生:S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R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不会发生转化(转化本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包括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
四、S型可以变成R型吗?当然可以!产荚膜细菌由于有黏液物质,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黏液状,称光滑型—S型(smooth);无荚膜细菌由于无黏液物质,菌落表面干燥、粗糙,称粗糙型—R型(rough)。
自然状态下通过基因
突变来完成,不是转化。
人工方法是诱变,物理、化学方法都行,变过来的还能再变回.
关于"一个细菌只能诱导机体产生一种抗体.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的问题:抗原与抗体的关系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细菌只能诱导机体产生一种抗体,但如果细菌变异了,那机体也会相应产生对应的抗体。
.从微生物学角度
(1)肺炎双球菌的结构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原核生物。
由于核区中的DNA分子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用它作实验材料易于单独观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2)何为荚膜?其作用怎样?
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
其化学成分随细菌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多数细菌的荚膜成分为多糖,如肺炎双球菌。
荚膜的形成受遗传物质(基因)控制。
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同时荚膜还能储留水分能抗干燥,对保护细菌有作用。
荚膜本身无毒性,但在机体内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消化,并能抑制体内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使细菌易在体内大量繁殖致病。
细菌若失去荚膜,致病力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何为菌落?菌落是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形成的一种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2.从分类学角度
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的;另一种是S型细菌,具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
R型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
3.从免疫学角度
(1)为何S型细菌会致病,而R型细菌不能致病?
当细菌进入人或动物体后,由于免疫效应,都要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加以消灭。
由于S 型细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能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
而R型细菌无荚膜,则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机体患病。
(2)同是一种S型的肺炎双球菌,为何使人患肺炎,而小鼠患白血病?
肺炎双球菌都会使人或小鼠患肺炎,由于小鼠抵抗力差而细菌毒力较强,可并发败血症。
(3)何谓加热杀“死”?
这里加热的温度一般为60℃左右,目的使蛋白质变性,细菌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降低,但抗原的特性仍然存在。
(4)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其细胞中的DNA是否变性?
由于DNA具有相对稳定性,当DNA溶液加热到沸点时,其氢键断裂,双螺旋解体,但若将其缓慢冷却,分离的单链就可部分得以重聚,恢复双螺旋结构。
4.从遗传学角度
(1)何为转化?其实质是什么?影响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转化作用是指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或RNA),而表现出后者的某些遗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转化的实质是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
因此,转化作用可以看成广义上的基因重组。
影响转化的因素有:①供体细胞DNA的纯度。
DNA越纯,转化率就越高。
②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转化越容易。
③受体菌状态。
只有处于感受态的受体菌才能被转化。
(2)R型肺炎双球菌如何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
加热灭活的S型细菌遗留下各个DNA片段,其中包括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这些片段从S 细菌中释放出来,并且在后继的培养中被一些R型细菌所摄取,进入R型细菌的细胞中,以同源重组的置换方式,整合进入R型细菌的基因组中,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可见,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内含有两种DNA(R型和S型)。
5.从实验学角度
(1)实验构思该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什么?
从活的S型细菌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并观察其后代是否有S型细菌出现。
(2)实验过程
(3)实验对照分析
在体内转化实验中,①②③之间形成相互对照,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
在体外转化实验中,该实验所研究的实验因素为DNA,故用DNA处理的①组为实验组,而蛋白质或多糖虽然是实验所实施的处理因素,但与实验因素(DNA)无关,故①②③组之间形成条件对照,其中①组为实验组,②③组为对照组;而①组和④组之间形成空白对照,其中①组为实验组,④为对照组。
(4)实验结论利用该实验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在体外转化实验中,用S型的蛋白质与R型细菌混合后,培养基中未出现S型菌落,说明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例1.(原创)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是的()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
B.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C.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D.S型细菌数量从0开始是由于R型细菌突变的结果
解析:本题以经典实验为素材,综合考查R型和S型细菌的特点及细菌发生转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作进一步思考。
R型细菌的数量与小鼠免疫力有关,S型细菌的产生是由于R型细菌转化的结果,而非基因突变所致。
答案为D。
例2(原创)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了以下几组: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设计的关键是将细菌的各组分分离开来分别进行实验
B.①②③组之间形成条件对照,其中①②组为对照组,③组为实验组
C.③和④组之间形成空白对照,其中③组为实验组,④为对照组
D.实验成功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
解析:该实验所研究的实验因素为DNA,故用DNA处理的③组为实验组,而蛋白质或多糖虽然是实验所实施的处理因素,但与实验因素(DNA)无关,故①②③组之间形成条件对照,①、②组均为③组的对照组;而③组(实验组)和④组(对照组)之间形成空白对照。
该实验也为蛋白质或多糖创造了参与转化的机会,但由于它们未能实现转化,故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