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广西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

合集下载

南美白对虾“四池一罐”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示范点案例分析

南美白对虾“四池一罐”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示范点案例分析

南美白对虾“四池一罐”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示范点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处理的现状与问题 (5)2.1 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处理的现状 (6)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三、“四池一罐”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介绍 (8)3.1 模式概述 (10)3.2 各池功能与设计 (10)3.3 模式优势分析 (12)四、“四池一罐”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的实施流程 (13)4.1 养殖尾水的收集与预处理 (14)4.2 污水处理环节 (15)4.3 污泥处理环节 (16)4.4 水质提升与回用环节 (17)4.5 模式的持续优化与升级 (18)五、示范点案例分析 (19)5.1 示范点基本情况介绍 (21)5.2 模式应用效果评估 (22)5.3 成功经验总结 (23)5.4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4)六、结论与展望 (25)6.1 研究结论 (26)6.2 未来展望 (26)6.3 实际应用前景分析 (28)一、内容概述本案例分析旨在探讨南美白对虾在“四池一罐”养殖模式下的尾水处理示范点的实际应用与效果。

将简要介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背景及重要性,阐述“四池一罐”养殖模式的结构、原理和特点,包括养殖池、过滤池、曝气池和调节池的功能划分以及尾水处理罐的核心作用。

案例分析将重点关注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流程、技术要点以及取得的成效,包括水质改善、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还将分析示范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例如技术难点、成本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等。

通过总结示范点的经验教训,为类似养殖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该案例分析旨在促进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养殖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尾水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广西畜牧业掀起“微生物革命”生态养殖走出“广西模式”

广西畜牧业掀起“微生物革命”生态养殖走出“广西模式”

广西畜牧业掀起“微生物革命”生态养殖走出“广西模式”隆冬时节,地处南国的广西依然惠风和畅,树绿花红。

行走在乡野田间,金黄的稻茬田、明净的小池塘、村头伫立的古樟树、白墙黛瓦的三合院,如一幅幅画卷映入眼帘,让人心生悠悠乡愁。

图:微生物高架网床鸡满笼,猪满圈,牛满栏。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中,由于畜禽养殖收益较高,养殖业成为广西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

为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广西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大力推广以“微生物”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模式,有效破解了规模化养殖中粪污难处理、抗生素滥用、饲料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安全等难题,最终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生态养殖目标。

一场养殖方式的“微生物革命”在八桂大地逐浪展开,让广西养殖业的转型升级走在了全国前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认为,生态养殖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特征,可从根本上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广西模式”。

“微生物+”,被动治污转向主动环保广西是我国畜牧业大区,水牛、奶水牛存栏量全国第一、黄羽肉鸡饲养量全国第二、生猪出栏量全国第八,肉牛、肉羊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随着规模化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种养结合平衡被打破,畜禽粪污难处理的问题日益突出。

“其实这不只是困扰广西畜牧业做强的难题,也是阻碍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蒋和生说。

全国各地都在寻找解决畜禽粪污处理的对策,建沼气池实现资源化利用是主流,但投入成本太高;发酵床简单方便,但圈舍温度过高,尤其不适宜南方地区;有的地方迫于无奈就把养殖场搬到山里,但这是污染源的转移,并没解决问题。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立足于全区中小型养殖场居多的实际,探索出了以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利用为核心,涵盖“微生物+固液分流”“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饲草料”等多个层次的生态养殖模式。

不懈奋斗三十载 默默耕耘鱼水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30年巡礼

不懈奋斗三十载 默默耕耘鱼水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30年巡礼

CHONGQING FISHERIES不懈奋斗三十载默默耕耘鱼水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30年巡礼202庙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之年,恰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成立30周年。

水产总站成立后的30年,是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发展壮大的30年,是全体水产技术推广人辛勤耕耘、砥砺奋进的30年,也是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与时俱进、成绩斐然的30年。

30年来,总站伴着中国渔业同步发展,在经历几次机构调整后,不断壮大,特别是2001年《中国水产》杂志社整建制并入总站、2016年与中国水产学会合署办公,机构队伍和职能任务得到明显加强和拓展,既给总站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也为总站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空间。

30年来,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部相关司局的指导帮助下,在有关部门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总站团结带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三农”工作大局和渔业中心工作,坚持以促进渔业科技进步和服务渔业发展为己任,切实履行《农业技术推广法》赋予的公益性职能,为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顾总结过去30年,特别是“十三五”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对于研究谋划做好“十四五”工作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1牢牢把掘推广体系改革机遇,推进五级体系建设发展,推广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斯增强,履职能力不斷提升有力贯彻落实1993年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2019年《农业农村部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在改革中稳中求进。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省、地、县、乡”五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17万个,实有人员2.98万人,形成了1个国家级、36个省级、307个市级、1882个县级、9480个乡级(区域站151个,乡镇站932S)的五级联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成示范基地3000余个,实验室近200时,培训教室约150时,增强了资源养护、产业融合、质量安全等方面职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引智基地申报材料一、基地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位于青岛市即墨市鳌山卫镇海滨区。

地处黄海之滨的鳌山湾湾畔,位于青岛市东北43公里,即墨市东部20公里处。

鳌山湾西起鳌山卫镇,东至田横镇、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开口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宽11公里,湾口初水深10米,海岸线长达183公里,水源充足,污染源少,拥有理想的亲虾培育、育苗、养成等天然条件,适宜对虾养殖的水面1300公顷,海滩面积约8333公顷,24处岛屿、17处礁岩均适宜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生长。

“中心”的筹建始于2002年,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心”占地50亩,另有实验水面50亩,主要设施包括:品种选育室、苗种扩繁室、家系保种平台、性状测试池、饵料室、锅炉房、变配电室、泵房、高位水池、沙滤池、传达室等,建有配套的水、电、气、保障系统、生物标记、选育种研究等专业实验室。

“中心”的建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市人民政府无偿划拨了建设用地并提供了前期建设费用,农业部批准建设了“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项目。

近几年来,“中心”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培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并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在沿海地区的示范推广养殖,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高度认同。

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广到海、淡水多个养殖品种的育种研究中。

作为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中心”已接待了多批省、部领导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挪威、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专家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二、基地承担课题情况基地建成以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中国对虾的遗传改良技术”(项目编号:2003AA603021),为保持和加强中国对虾优良性状,建立并完善80个以上家系或个体的分子标志技术等研究内容,在育种技术方面,除采用了群体选育技术外,开始规模化培育家系,开展家系内和家系间的顺序选育。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苗种培育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苗种培育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苗种培育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姓名、单位、职务/职称、参与编制标准分工情况)等1.任务来源为规范克氏原螯虾的苗种培育养技术,促进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2年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2)1903号),将《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苗种培育技术规范》广西地方标准的编制任务,下达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完成,实施期限从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

2.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负责编制。

3.主要起草人主要起草人包括陆专灵、唐章生、王大鹏、黄黎明、郭忠宝、黎铭、肖俊、罗帮、黄彬胜、卢智发、侯树鉴、张讯潮、余艳玲,具体信息和责任分工如下: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我国很多省市把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来抓,重点扶持和推广克氏原螯虾产业。

目前,克氏原螯虾在我国的21个省、市和自治区均有分布。

据统计,2022年,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2184.63万亩,产量239万吨,产业总产值3448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748.38亿元,同比增加11.35%。

大力发展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对推动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振兴乡村和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克氏原螯虾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广西克氏原螯虾产业起步晚,苗种培育技术落后,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本地化种苗供应严重不足和优质苗种奇缺仍是制约我区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制定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苗种培育技术规范对促进我区稻虾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三)主要起草过程2022年8月,编制单位成立了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组成的课题组,陆专灵为负责人,主要完成人还有唐章生、王大鹏、黄黎明、郭忠宝、黎铭、肖俊、罗帮、黄彬胜、卢智发、侯树鉴、张讯潮、余艳玲。

海南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南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沈铭辉;王永波;梁松;周永灿【摘要】笔者走访调研了海南省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海南省南海热带鱼类、对虾、罗非鱼、热带观赏鱼等水产苗种协会,各市县省级苗种生产龙头企业、育苗大场等,结合各场近年来的生产销售状况,总结分析了海南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5年海南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建议.【期刊名称】《热带生物学报》【年(卷),期】2016(007)002【总页数】6页(P171-176)【关键词】水产苗种;发展现状;发展对策;海南【作者】沈铭辉;王永波;梁松;周永灿【作者单位】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口570203;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口570203;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口570203;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16.4中央把“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确定为国家性战略、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水产种业是现代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水质优良,是我国发展热带水产苗种产业的黄金区域,发展好现代水产种业,提高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对促进水产业发展,建设现代渔业,提高渔业效益,促进渔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经过十几年水产苗种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南省水产苗种产业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还存在规划滞后、场地限制、种质退化、病害频发、市场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到我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打造海南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品牌,提升我省热带水产苗种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受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委托,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和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的部分学者对我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为我省热带水产苗种产业发展提供对策。

2014年上半年,笔者调研走访全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等涉渔科研单位,海南对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海南观赏鱼协会等行业协会,海南昌江南疆、海尚、海壹、昌盛、恒昌、卜蜂、意源、晨海、青利、定大等水产苗种生产龙头企业,以座谈的形式,调查交流我省水产苗种发展遇到的问题、对策、各涉渔单位的下一步计划等,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我省水产苗种产业现状,对制约我省水产苗种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总结。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案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案

体重 -1.80 -0.69 1.22 1.29 0.09 1.34 0.25 -0.22 0.71 -1.38 -0.95 0.45 0.67 -0.32 0.89
抗WSSV 12.4 8.8 1.8 -3.6 1.4 -4.2 -0.6 0.5 -1.8 -0.3 -0.3 -5.1 -9.9 -8.3 -18.8
- 0.00345 0k.A02s,0ss9 - k0A.00d,4ss5
k0A.0s0s4,ss5
k0A.0d1d8,s1s
- 0.0390
0 kA s,dd kA d,dd kA ss ,dd kA dd ,dd

uˆ s
=
uˆ d
uˆ ss
uˆ dd
X' y
10 5 4 2 +2 1 1 1 1 2 +1
+Atlantic cod, +Atlantic halibut
10个以上种类近30个育种项目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领域发展及现状
育种技术
水产良种
当前的育种物种 遗传育种典范
生产性能,%(与 1940年比)

300


200
挪威大西洋鲑 罗非鱼
W1-4 荷包鲤1 -4
Y1-4 元江鲤 1-4
F4
G1-2 雌核发育纯系
F5
F5
2系杂交和纯系自交
F6
技术路线: 家系选育、系间杂交 雌核发育、横交固定
建鲤品种
问题: 1、连续自交和杂交。 2、慢、长的过程? 3、发展的可持续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学科发展规划
高级育种技术---理论系统

十年磨一剑,广东海洋大学主持选育的新品种南美白对虾“兴海一号

十年磨一剑,广东海洋大学主持选育的新品种南美白对虾“兴海一号
'兴海1号'已选育到第九代,该品 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殖 成活率高、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适 合在我国多种养殖环境条件下采用多 种模式进行养殖。该品种是我校迄今 培育出的第一个对虾新品种,标志着 我校水产育种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
平。” “兴海1号”是我校与企业产学
研合作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今 天(9月149 )在徐闻角尾——中国大 陆的最南端,湛江市国兴水产科技有 限公司对虾种业基地举行南美白对虾
________ 行业盘点^^
參会人员参观基地
十年磨一剑,广东海洋大学主持选育的新品种 南美白对虾“兴海一号汀即将推向市场
■《当代水产》陈莉莉文/图[微信公众号:tsfish]
2019年9月14B,广东海洋大学 在湛江市国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对虾 种业基地,召开南美白对虾“兴海一 号”新品种成果转化现场会。出席此 次会议人员有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处副 处长伍彬、项目科科长吴勇,广东海 洋大学叶富良教授、刘建勇教授、温 崇庆教授、栗志民教授及研究生团 队,湛江市对虾苗种协会会长彭树 锋,国兴对虾种业基地总经理林松、 技术人员及湛江几个繁育场的有关代
促藻利素
促藻利素
培藻专用增效剂
•低温培藻.吧水 •强力诱导激活廣类细犯分
裂和増殖 •完全代替复硝酚钠,安全
“'兴海一号'获批后,受到业 界、养殖户、同行、省、市水产际推 广部门,特别是校友的关注。但转眼间 近两年过去了,成愍励化? 如何将新品种推向市场?我认为,指导 思想应该要低调一点,针对国内亲虾市 场出现的问题,把工作脚后,再逐步 推向市场! ”
刘教授向大家说明新品种获批后开展的
工作: 首先是选址,基地选在湛江市
表“兴海1号”科技 成果转化现场会上发表讲话,其中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