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油气分布与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

(2)山间盆地
位于造山带内部或多个造山带之间。沉积 组合主要为冲积、河流、湖相及浅海相。 (3)弧前盆地
位于岛弧与海沟之间,沉积主要来自岩浆
岛弧的碎屑物。可沉积含火山灰的深水细浊积
岩和浅水粗浊积岩,陆棚砂岩和三角洲砂岩。
近岛弧~侧为脆性断裂,发育正断层。
(4)残留洋盆
当洋壳板块消减未期,陆壳板块发生碰撞, 碰撞缝合线走向上结合的时间不一致,使部分地 带残存老洋盆。盆地沉积往往与前陆盆地叠合成 为油气勘探目标层系,具有一定的潜力。
第四节 含油气盆地的发展及其在垂向 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含油气盆地的发展史,包括沉积史和构造 史。控制盆地发展的因素基本上有两个: ①盆地的下沉作用; ②盆地周围或一侧、两侧陆地的上升作用。 如没有盆地的下陷作用,沉积物的填充即
会停止,并将会搬运到其它较远的地方。
如没有周围陆地的上升作用,沉积物就会没
及地层圈闭。
(2)内陆拗陷盆地
位于克拉通内,平面上近圆形,剖面上为 碟状。构造较简单,主要为长垣隆起和穹窿。 地温梯度较低,在剖面的最下部和最上部及局 部边缘为非海相地层,中部发育典型的浅海碳 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可大可小。 (3)大陆边缘盆地 位于离散型板块边缘,下部为裂谷期陆相 沉积,上部为向海推进的陆相或浅海相陆源碎 屑,碳酸盐岩三角洲水下扇。演化经历了内陆 裂谷、陆内裂谷、窄大西洋、大西洋4个阶段。
•基底性质决定着盆地形态和沉积盖层构造。
(1)由结晶岩系形成基底的盆地:
①其性质一般是刚性的,构造活动性较小,盖
层褶皱和断裂不太剧烈;
②多位于地台之上,一般规模较大,多为园形;
③沉积盖层厚度一般较小(2000-4000米);
④基底时代一般较老,最老者为前寒武纪(如华 北地区); ⑤盖层时代以古生代为主,也有中生代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石油地质学课程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含油气性和主要受控因素

含油气性和主要受控因素

含油气性和主要受控因素
1、沉积时所处的构造位置
一般陆块边缘或邻近裂陷区,陆内斜坡低地。

2、海侵的规模:规模大,有利于烃源岩发育。

3、海侵持续的时间:时间长,有利于烃源岩发育。

平均含油气性/km2随盆地的规模和沉降幅度的增大而有规律增加。

一般沉积速率:<10m/my为贫油区,30-50m/my 为富油区。

若沉积厚度达3000-4000m乃至更大,含油气率会迅速增大,储集体一般为集中型,多数巨型含油气区即如此。

4.早期裂陷阶段的时间长短和盆地内部分化状况
这决定烃源岩区和油气聚集区的分布和发育。

此类盆地油气主要聚集在由基底隆升所形成的大穹窿、披覆构造、地层圈闭中。

5.后期改造的程度
多种改造形式(含深埋叠合改造)。

6.保存条件
主要指上覆地层存在与否及厚度、区域盖层(特别是膏盐层)发育状况。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

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

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

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

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

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气族群互相转化,因此,掌握油气藏的演化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
深 度 (m) <1220 1220-3050 大油田所占储量 (%) 5.1 79.0 大气田所占储量 (%) 25.7 96.8 46.1
3050-3660 3660-4270
>4270
8.1 7.6
0.2
25.0
1.9 1.3
石油主要分布在1200-3000m的深度范围
天然气分布范围较宽,但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 随着深层油气勘探的进展,深层所占的比例在增加
47.3
45
38.4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合计
东部尚处于盆地勘探的中期,新思路和新技术的出现, 可以保持储量平稳增长。
我国石油资源探明情况
25 20 15 10 5 0
(%)
20.5 12.3 5
塔里木 准噶尔
14.9 14.3
西 部 地 区 探 明 率
柴达木 鄂尔多斯 西部总计
西部整体探明程度为14.3%,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 储量高速增长。
大于10万km2盆地 1-10万km2的盆地
西部造山带挤压型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吐哈盆地 柴达木盆地
中部克拉通过渡型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第四节 全球及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一、全球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几乎100%分布于沉积盆地中
全球约600个沉积盆地,已有160个盆地产出 了工业石油。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1)坳陷型裂谷盆地: 储层发育,规模大, 分布广泛、稳定,成 熟度高。 主要发育大型河流-三 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储集层以河流相砂体和 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2)断陷型裂谷盆地:
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集体成因类型多。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
岩系”,又称结晶基底。 但有些含油气盆地不是以古老结晶变质岩系为基底,
而是某一古老沉积岩系为“基底”,此时可称为“基础”。 但习惯上也称为基底。
• 基底的时代 从我国含油气盆地基底分析: 最古老的盆地基底 为 前震旦系 最年轻的盆地基底 为 下第三系
结晶基底 基底
盆地的盖层 盖层是覆盖于盆地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层。 盖层的形成:一个沉积盆地总是经历了多次下降和上升周 期性构造运动,盆地由开始下降到上升结束为一个周期对应地 形成了由粗到细再到粗的旋回性沉积岩系。一个沉积旋回,对 应地有一套生、储、盖组合。因此,一个含油气盆地可以迭置 有不同时期的一系列生、储、盖组合。 含油气盆地的基底、盖层和边界共同组成了一个沉积盆地。
第一节 油气田及其类型
一、概述:
1.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元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 有油气藏的总和。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 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2.注意:石油地质学上的油气田和我们通常说的大庆油田、 长庆油田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经济、地理上的概念。
3.“油气田”的概念的地质含义:
(二)盆地构造单元分级及与聚油单元的对应关系
沉积盆地 一级单元(坳陷、隆起区,斜坡区)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区
亚一级(凹陷、凸起)
二级构造带(背斜带、长垣、斜坡带)
油气聚集带
三级局部构造(背斜、穹窿、鼻状构造) 油气田(含油气藏)
四级圈闭构造
油气藏
四川盆地构造区域划分图
串西坳陷带:通江凹陷、成都凹陷、雅安斜坡 川中隆起带:威远—龙女寺隆起、南充—营山斜坡、自流井凹陷 川东南坳褶带:川东高褶带、川南低褶带、赤水凹褶带
2.有利的油气聚带是:
1)生油凹陷邻近区的长期继承性隆起、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最有利,其特点:离油源近、储层发育、圈闭形成早(大庆 长垣)。

第八章-油气分布及控制因素

第八章-油气分布及控制因素

8. 天然气产量
亿立方米 800 700 600 500 302.7 400 300 200 100 0 2001
774.9
693.1
584.5 499.6 326.3 341.3 398.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份
天然气产量在世界排位稳步提高,2008年排在第8位; 至2008年底,全国天然气累计产出9400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
探井井数
井数(口)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 0 0 8 年份 1425 1471 2159 2196 2214 2863 2592 3308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
5. 石油储量
世界油气产量回顾
世界油气产量呈平行上升
40
石油产量 天然气产量
4
39.3亿吨
3
天然气年产量(万亿立方米)
石油年产量(亿吨)
30
20
3.07万 亿立方米
2
10
1
0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0
世界油气年产量增长图
中国油气产量回顾
中国油气产量非平行上升
第一节 油气资源及在时间上的分布
油气勘探程序(三个阶段)
区域勘探阶段(概查和普查) 圈闭预探阶段(预探准备和拟定预探井) 油田祥探阶段(详探准备和详探布井)
预期对应的油气资源量划分为五级
推测资源量(V):原地资源量减去地质储量和潜在资源量的 差值。 潜在资源量(IV):采用圈闭法估算的资源量。 预测储量(III): 利用容积法进行概率统计所估算的储量。 控制储量(II): 打评价井后计算的储量。 探明储量(I):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 获得效益的可靠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油气分布与控制因素
(Chapter8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and manipulative factor)
学时:4 学时
基本内容:
①油气在时空上的分布。

②含油气盆地中控制油气分布的因素。

教学重点:
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油气分布
一、在层位上的分布(时间上)
从震旦到第四系都有分布,石油多数集中在中新生代,占89~92%,只有8~11%分布在古生代。

天然气中新生代占73.3~84%,古生代占16~26.3%。

二、在空间上的分布
平面上:油气集中分布在现代地壳中相对活动的,长期以沉降为主的地区。

深度上:集中在<3000m范围内,占储量95%以上,50%集中在大约1600m左右。

三、天然气的分布较石油广泛
第二节控制油气分布的因素(重点)
一、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是大型油气区的成盆基础,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生油地质环境)
二、沉积体系、沉积相带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
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油气分布:
(一)油源条件:三角洲体系能形成巨大体系的母岩。

1.具大量有机质:
2.具转化条件:
3.具排烃条件:
(二)储集条件:三角洲区分布多种良好的储集砂体和有机生储盖组合。

1.砂体类型多,储集条件好
2.具互层、指状交叉等有利生集盖组合
(三)圈闭条件:具多种类型的有效圈闭
1.岩性油气藏发育:
2.也可形成构造油气藏:
3.有效性好:
(四)盖层条件
三、长期继承性古隆起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不整合对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性:
(一)长期的风化剥蚀使孔隙性增强
(二)不整合常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
(三)联系生油岩和储集岩的桥梁
(四)不整合面常是大范围的沉积间断,岩相突变界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遮挡面,形成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

(五)不整合对油气的破坏不大
四、生、储、盖、运、圈、保诸条件在时空上的有机匹配,是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关键
主要参考书或建议阅读的书籍:
①张厚福等编《石油地质学》第九章,1999,石油工业出版社
②陈荣书主编《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第九章,1994,中国地质大出版社
③1986,地质出版社
④张厚福、张万选主编《石油地质学》第十章,1989,石油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