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德育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艺术、文学和历史知识。

在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特别是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实施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进行研究,以探索如何在小学生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深厚的思想和道德理念,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理论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德、尚礼重义、注重家国情怀,在小学德育中,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审美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全面修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忠诚、诚实、宽容、礼仪等美德,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讲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能量,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美德情操,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社会,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许多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了迷茫。

而通过德育课程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规范,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渊源,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千年不衰。

小学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阶段,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艺术表现等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孝道、仁爱、忠诚、诚实等道德品质,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规范。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养而亲之,教而顺之”。

这句话寓意深远,强调了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子女的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仁爱”、“忠”,“诚实”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小学是学生德育的第一道阵地,对学生的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小学德育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品德培养,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小学德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具备守纪律、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良好品德。

小学德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都应积极参与其中。

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对小学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融合1.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近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给学生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解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品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道德楷模,如孔子、孟子、周公等。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研究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底蕴,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

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坚守和传承的文化精神。

二、小学德育的意义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品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德育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优秀的品格和行为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它强调孝道、礼仪、仁爱、忠诚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小学德育需要培养的品质和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这些都是小学德育应该倡导的教育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诚信和正直,强调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与小学德育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它们的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还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四、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融合实践目前,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融合实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德育教育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德育讲座、文明礼仪教育、传统文化体验营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科教育方面,一些学校还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如语文课程中传承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历史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一、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小学生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其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关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影响1.道德观念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注重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长辈,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公德心、责任心和感恩之心,提高其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

2.价值观念的指导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君臣之道、父子之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大量的故事、典籍和诗词等材料,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文化传统的教育功能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对于启发小学生的智慧、提升其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礼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资源。

1.课程设置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小学德育教育课程中,例如小学语文课中加入古诗词、经典故事,小学生活动课中加入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学校风采展示、传统文化活动周、文化艺术节等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家庭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

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比如一起品味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传统音乐和舞蹈、传授古代道德故事等,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力。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导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逐渐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而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包含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实施小学德育,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伦理和家庭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和家庭道德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念。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等传统道德观念传承给下一代。

这些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培养孝顺、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敬老尊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和师长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传统美德,孩子们被教导要恭敬对待长辈和老师,听从他们的教诲。

这种尊敬长辈和师长的传统文化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等道德观念,可以使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老师的教导,培养出礼貌、谦逊和自律的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诚实守信和尚德修业。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等道德观念,强调做人要讲诚信、言行一致。

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诺言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在德育教育中强调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守信诚实的品德,培养他们做一个守信守约的好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领域。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小学德育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关系,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影响和启示,对于提升小学生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当前小学德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影响及作用,探讨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探讨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推动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提升,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道德修养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基础,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建设美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影响,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和深度。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学校教育的综合发展和创新。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

它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道德理念、道德规范等。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小学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孝道。

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儿女有责任对父母尽孝,做到“孝敬父母,合和家风”。

如《孟子》中说:“父母之年,可不知也,一日不见,如三年之贞。

天下有不得见其亲者,谁不为之重终身哉?”小学德育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育他们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实践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纲常。

中华文化强调道德准则,主张依法办事,遵守规章制度,尊重他人,注重公德和私德。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勤奋向上的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修身养性。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格修养,主张培养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如《论语》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强调以德立身,以义行事。

小学德育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研究,培养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礼仪文化。

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心和理解,重视礼仪的表达方式。

小学德育可以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例如学习拜访师长、善待同学、关心老人、热爱家乡等都是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实现的。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对父母的孝心,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培养自律和自我约束的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这些都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希望今后能够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小学德育中。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包含着许多宝贵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重视,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德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在当前教育领域,虽然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有一定的存在,但在实际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充分。

面对当前社会快节奏发展的挑战,小学德育实施中普遍存在着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等。

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完善小学德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于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和家庭压力,道德观念也逐渐偏离传统,因此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挖掘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借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德,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研究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完善小学德育,还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小学德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旨在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为完善小学德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11月 呼 兰 师 专 学报 Nov第4期 Journal fo Hulan Teachers College Vol.16 No.4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德育改革研究杨 桂 琴浙江 台州 317000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当前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德育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德育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发展等方面着手转化为中小学生的自觉道德要求和道德实践中华传统美德继承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修身治国的道德理想的历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传承文明薪火的历史注重向内培育自身的心智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道德实践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个人伦理社会伦理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准则[2]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内聚力[3]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我们民族强固的凝聚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对于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四有但我们过去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问题上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从和右两个方面否定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极意义文革倾思想占上风进行猛烈批判根本谈不上继承传统美德的问题论者打着反传统的旗帜全盘复古论者主张不加区别地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文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统价值观念迅速变化的情况下拜金主义消极腐败现象如吸毒贩毒对教育工作来说步履惟艰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四有因此还要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国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转化为中小学的自觉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实践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5]本文拟就如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作一探讨 一一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整体精神为民族其二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其四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养践履其它诸如遵道贵德自强不息实事求是尊师敬贤诚实守信等都是有待我们弘扬光大的传统美德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并愈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那种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后天下之乐而乐岂因福祸趋避之虽然传统的爱国精神多与忠君和保社稷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要看到无数志士仁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我国历史上最壮美的爱国乐章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匹夫有责拼将十万头颅血的秋瑾等爱国英雄[7]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8]的风风雨雨中屡遭坎坷而不回不断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爱国主义依然是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强大动力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它强调为国家为社会的献身精神自觉地为他人为人群尽职尽责公而忘私这种国家第一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舍生取义如不计个人恩怨不徇私情整体主义思想抓住了道德修养的关键──公私之分个人与社会要坚持他人第一国家第一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始终没有解体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仁爱思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情人相信人帮助人施人以惠它提倡和为贵严责己先他人己不欲仁爱与贵和精神在历史上对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弘扬仁爱贵和精神仁者爱人民胞物与对于我们建立同情弱者帮穷济困我为人人的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强调道德责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特色强调个人在不同的人伦关系中都应当遵守相应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夫妇有情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协曾起了积极作用对于改善当今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向往理想人格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种崇高道德精神富贵不能淫能移的和爱国爱民舍身取义的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私欲提倡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挚着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有着深刻的影响的现实社会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经济人道德人传统道德中的这种追求精神境界 重视道德践履是传统美德的一个基本特点还要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有修养知统一躬行这就抓住了道德品质形成的核心问题须在修养过程中进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的警世良言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如内讼正心等 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德教传统美德教育主要体现在过程之中德教道德规范对人的教育关键在于启发人们内心的自觉修养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教修身主张把外在的道德教育与内在的道德自觉及自我品行的冶炼结合起来修身的方法正心慎独 传统美德教育还强调与的统一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一致言行脱节只是道德虚伪才能行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传统美德教育还重视与的统一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行为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行道德为人师表只有以自己的高尚道德言行来熏染学生学生才会信服真美 在长期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道德修养方法存心养性居敬穷理省察克治积善成德不同年龄不同修养层次如儿童的道德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洒扫事长之节让儿童使其在有趣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修养童蒙须知把儿童的日常行为分成言语步趋读书识字杂细事宜每项都与道德修养相连功过格就是让修养者将自己所行之事分别以考察总结自己行为的得失在修养者闲居独处通过慎独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数千年的道德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美德教育的实践经验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过去那种同计划经济高度默契的统一化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尚在孕育之中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困境青少年无所适从犯罪率居高不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德育目标的缺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尽管我们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四有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道德发展水平也必然不同来要求中小学生使目标流于空乏不能起到指导德育工作全局的作用价值目标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而且更易于流失分连德育工作本身的存在都成了问题 第二长期以来甚至以道德的阶段性来否定优秀传统道德使道德教育泛化为一种抽象的说教割断了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及历史传统之间的联系学生最关心义与利如何防止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如制假贩假黄色作品泛滥学生对社会缺乏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发掘四有因缺乏民族传统的而成为空中楼阁而不能见诸行动人人都能背诵说起来头头是道从而也就失去了德育教育的意义德育方法不适当各学校也都有相应的德育实施细则一应俱全不分对象事实上如果把人人都应该遵守的诸如诚实利人利己先公后私的美德及公而忘私结果是基本的道德要求还没做到美德使人望而却步甚至在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常常出现一学期的道德教育德育方法的不适当还表现在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硬性灌输学生犯错误时而是采取简单的纪律处分德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忽视实际效果和长期效应忽视了品德主体自身的价值选择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模式化只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道德信条不加区别地灌输给学生[11] 第四措施不力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着重谈了目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发人深思另两名学生为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12]这些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好在升学教育制度的影响下重视智育而忽视品德教育及其它素质的培养智美德育是灵魂无形中被否定并配有专职政工教育人员以分数作为判定学生获奖评优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走向唯是举分其它各育则变成了智育的附庸这就完全背离了教育宗旨因而从学校到教师甚至家长和社会热衷于分数挂帅其不知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起码的道德素养冷酷无情那么我们民族的未来将不堪设想并呈智能化社会风气败坏歪风邪气得势要知道有许多罪犯搞不正之风者都曾是在校的学生或已经走出校门的学生啊怎么一出校门甚至还没出校门就变坏了呢事实上只重智育一手硬且德育只流于形式才造成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被动局面中小学德育改革应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真正肩负起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新人的历史责任中小学德育改革须立足于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把中华传统美德转化为中小学生的道德规范体系立足于传统而超越传统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具体说来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德教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因为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居中心位置君子达到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但它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深厚的传统唯道德论发扬其重视精神塑造和的传统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过去那种对知识教育抓得紧一手硬科技越发展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氛围德教并赋予时代新内容 借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经验传统美德教育强调与的统一知道躬行与的统一我们中小学思想品德知识灌输不可谓不多学生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缺乏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以说是怕劳动好逸恶劳有些学生见老师如同路人部分学生连起码的文明礼貌和公民道德都没有就是缺乏对学生的道德实践的指导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把外在的教育了悟及结合起来变成道德实践能力德教修身与结合起来古人在这方面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何把教师的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自身修养结合起来当然不能照搬古人如对中小学生的修身指导基本的道德要求必须做到把道德教育要求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13]小处入手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修身方法也可以创造性地改造介绍给学生慎独再如义举活动与生产劳动或而后行知或知行并举面向实际才有意义不是一次两次的心血来潮有计划的德育教学过程一节把劳动的意义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等讲了许多劳动至于是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当然非几节品德课所能解决亲自参加劳动逐渐养成勤劳的习惯德育教学难在躬行根本也在多样化具体化电影录像就能避免空洞说教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少这方面的状况急需改变就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也是能言不能行存在严重的师德如一些教师不求进取行为放荡甚至于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这样的人做教育工作者而且只会起负面影响应当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如果我们能够建成一支高文化那么中华民族的腾飞就指日可待三充实虽然传统美德在各个发展时期都有特定的含义善将永远保存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里不是说它能帮助我们医治百病而是说要找到一个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和新的道德体系的生长点不能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为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主义而且互为吸收传统美德因有共产主义道德影响而获得新的内涵如爱国主义不但是当代德育的强音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唱国歌等仍需加强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爱国情感变成一种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发掘传统美德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再如仁爱和人际和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学生与其它社会群体之间就能够做得到内化为学生道德品质自私或持强凌弱因此建立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具重要意义感情脆弱自强能力差便心恢意冷缺乏传统美德中的刚健有为缺少的功夫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教育十分必要追求精神境界的壮美画卷展现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 加强中小学生人伦价值现在的部分中小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只知索取目无师长朋友无信师生无情传统的忠仁礼信良俭有其封建糟粕但基本的人伦价值原则还要讲目前中小学生在人伦价值追求上应加强这方面的传统美德教育不爱自己的亲友缺乏同情心不理解和不关心别人的人对中小学生进行艰苦奋斗也需提上日程勤俭是传统道德中普及面最广的美德之一奢侈是最大的恶行贪图安逸盲目攀比从小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朴素节俭的作风传统美德的内容异常丰富对其进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道德教育的规律有选择地进行如对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与的内涵不完全一样义利内涵也会发生变化义有集体义也有别人义有公利如果对学生要求舍生取义不现实见利思义在获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时同学之间应当讲道义讲关心讲道德义赋予生活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历史上无数个志士仁人为国家民族利益鞠躬尽瘁今天传统美德仍将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改革中小学德育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1]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张锡生主编的1998年9月第1版下文不在一一标注[2]周中之M[6]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概括有几种说法21世纪高校德育发展的问题及应对见1999年第6期J1999年第1期J1999年第1期M1999年第3期N2000年3月1日努力培养新人.安阳师专学报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