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复习
初中小说复习教案

初中小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的定义、特点、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小说的定义和特点2. 小说的结构和要素3. 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4. 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5. 文学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2. 提问:小说与故事、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有何不同?二、小说的结构和要素(10分钟)1. 复习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 讲解小说的重要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3. 举例分析一篇小说的结构及其要素。
三、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10分钟)1. 讲解人物塑造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 分析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个性。
3. 讲解情节安排的技巧:悬念、转折、高潮等。
4. 分析一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紧凑和合理性。
四、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10分钟)1. 讲解如何理解小说主题: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入手。
2. 分析一篇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寓意。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文学作品欣赏(15分钟)1. 选取一篇优秀的小说,让学生仔细阅读。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语言、情节、人物等方面的特点。
3. 讨论:你觉得这篇小说的优点在哪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说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2. 布置作业:选取一篇小说,分析其结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主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2024届高考复习系列:小说阅读第一课+小说的基础知识及阅读方法+课件

考情分析:
4.题型分值。(1)新高考:两道选择题各占3分,分别从理 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方面进行考查,均设置选择不正 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分别为(4+6)或(6+6),设问指 向非常具体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总分16— 18分)(2)旧高考(全国卷):一道选择题占3分,从理 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通常设置选 择不正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各占6分,设问指向非常具体 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总分15分)
考情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素养方向。
(1)知识构建。全面考查学生对小说文体的认识能力 ,兼顾小说各个要素。如对人物心理、人物塑造手法的 分析,对情节安排、语句意蕴的鉴赏,对创意构思、艺 术手法的探究。
考情分析:
3.素养方向。
(2)思维发展。注重“去模式化”,重点考查学生形象 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2023新课标II卷材料节选 自沈从文的代表作《长河》,节选部分描写萝卜溪社戏 的盛况,情节集中,富于民俗趣味,需要考生有较强的 形象思维能力。
2024小说阅读第一课
小说的阅读方法
目录
CONTENTS
1
走进高考
2 小说的基础知识
3 考场小说阅读方法
4
真题精讲
01 走进高考
高考中的小说题命题有什么特点?
考情分析:
1.价值引领。 从选材上看,注重立德树人,侧重弘扬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精神,注重劳动教育、审美教育。 如2023全国乙卷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体 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2023新课标I卷 陈村的小说《给儿子》,传递年轻人要经受劳动洗礼的 道理。
第二步——带题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复习:小说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概述本文档旨在为中考考生提供关于小说阅读方面的专题复指导。
通过阅读小说,考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重要性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阅读小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其理解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中考中,小说阅读是重要的考点之一,掌握相关技巧和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复方法1. 选择合适的小说阅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小说,并根据时间合理安排阅读进度。
2. 理解故事情节:仔细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特别关注主要事件、转折点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3. 分析文学技巧:研究分析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语言表达和叙事结构,理解剧情发展的逻辑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4. 总结主题和思想:思考小说的主题、主要思想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通过总结主题和思想,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5. 多维度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理解故事情节,还要注意解读隐含的意义、寓意和象征。
注意事项- 每次阅读小说前,可以先了解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 阅读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记录重要情节、人物特点和其他关键信息。
- 多读优秀的小说作品,通过模仿和参考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结通过对小说的深入阅读,中考考生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拓宽视野以及增长知识。
复习小说阅读时,选择合适的小说、理解情节、分析文学技巧、总结主题和思想,注意多维度的阅读。
同时,也要注意掌握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提前了解背景知识、做好笔记、多读优秀作品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的基本概念: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叙述情节、描绘环境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创作。
2. 小说的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动机和情感变化。
3. 小说的情节理解: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高潮。
4. 小说环境的描写: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理解环境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5. 小说主题的探讨: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小说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写作指导法: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作业,检查学生对小说阅读技巧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小说阅读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
2. 第二节课: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技巧。
3. 第三节课: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高潮。
4. 第四节课: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5. 第五节课: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六、教学资源:1. 小说文本:选择适合复习的小说文本,如经典名著和现代小说。
2. 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籍,供教师查阅和参考。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小说阅读材料和分析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
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分析;2.教学难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段小说开头或者有趣的情节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课堂导入(10分钟)3.教学中心(25分钟)a.结构分析:教师通过示范分析一本小说的结构,包括:开头、承接、高潮和结尾部分。
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寻找这些部分的内容,分析结构对整个故事的作用。
b.人物分析:教师示范分析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描写和与故事发展的关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留意人物的形象描写和行为表现,从而深入了解人物。
c.情节分析:教师示范分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包括:起因、过程和结果。
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分析故事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4.练习与应用(20分钟)a.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本小说,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和情节,并写出相关的观察和分析;b.学生互相交换分析结果,进行研讨和分享;c.教师提供五到六个小说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技巧进行解答,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5.总结与反馈(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馈,回顾本次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并激发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和自我提升的决心。
四、教学资源:1.小说教材或选择性小说摘录2.小组分工讨论表格3.练习题集五、教学评价:1.学生小组讨论小说结构、人物和情节的质量;2.学生对练习题的答案正确率;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课件44张

(2)与人物的关系:展现人物某种性格;表 现人物心理和情感;丰富人物形象
(3)对主题而言:丰富和深化主题
(4)对读者而言: 引起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
2、开头情节的作用:
(1)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开 门见山,为后面的情节展开铺垫;交代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线索,贯穿全文
表述形式力求一直,简明(什么人+事件) 分层阅读习惯:学会从时间节点、地点变 换对象转换 事件发展 线索等角度分层
2、线索:单线和双线(反复出现的某个人、某 物、作者的情感、事件 空间 时间)
暗线:未直接描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故事 情节是隐藏的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
1、中间某一情节的作用
(1)与其他情节的关系: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结构严谨,构思精巧);与前面或后 面的情节呼应(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 晰,结构紧凑)或对比。线索,贯穿全文。
(3)情节角度:推动XX情节发展(为下文XX情节 展开做铺垫)
(4)主题角度:深化(表达、揭示)作品主题。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 风情。
1、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 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 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 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 起盹来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
【小说】历史、诗化小说
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小说 】
新高考I卷:陈村《给儿子》
【小说】书信、知青小说【
新高考Ⅱ卷:沈从文《社戏》(节选) 小说 】
提示:近三年新课标卷命题素材均以小说为主,侧重国内名家的文本,还未 出现外国小说,其中有些作者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选文作者。
14
(2) 隐性关联:阅读材料与试题材料有关联
2021——2023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一览表
卷别 2023新高考I卷 2023新高考II卷
篇目 《给儿子》 《社 戏 (节选)》
作者 陈村 沈从文
2023全国甲卷 2023全国乙卷 2022新高考I卷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江上》
作品简要分析。
全国甲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 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2020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 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
考查对小说情节安 排及其作用的分析 能力。
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考查筛选并概括文
全国乙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信息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的整体阅读
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经历一段我们不曾经历 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 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 间之中,摒除了喧哗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哀,了解自己 在永恒时光中小小的位置。
小说阅读有问题 想说爱你不容易
1.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 2.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 3.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课件

5、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 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 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 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事情E 节
知识点3: 小说考题主 要命题方向
C
知识点6: 小说中的人
物形F 象
知识点1:走近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和具体 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
知识点1: 走进小说
A
知识点4: 小说中的环
境D描写
知识点2: 小说的考点
B
知识点5: 小说中的故
事情E 节
知识点3: 小说考题主 要命题方向
C
知识点6: 小说中的人
物形F 象
知识点2:小说的考点
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 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 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 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复习课程目标及重难点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2.小说的情节结构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等(一)故事情节的把握?1.把握故事情节?(1)常见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例子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例子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例子:?(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例子?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2.鉴赏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即: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补充: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
?3.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书法家》)?解题技巧?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着,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表达形式: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解题角度?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三)·环境?常见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补充: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象征暗示作用。
?⑦对比烘托,也叫比衬。
?⑧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⑨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四)·主题?解题模式:?(1)梳理文章结构。
(2)概括内容主旨。
(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
面包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她突然醒来。
两点半。
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
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
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
寂静无声。
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
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
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
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表针指着两点半。
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
她打开灯。
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
深夜。
两点半。
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
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
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
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
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
每天晚上如此。
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
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
”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
”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
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
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
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
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
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
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
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
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
”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
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
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
大概没什么事。
”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
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
“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
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
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
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
“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
“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
这肯定是檐槽之故。
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
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
”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
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
大概就是檐槽吧。
”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
“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
”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
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
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
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
”她说着离开了餐桌。
“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
你多吃一片吧。
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
他没有摔跟头。
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
”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
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
你多吃吧,吃吧!”?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
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1)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
1分?2)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
1分?3)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
1分?4)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1分?2.文中的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答:第1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
2分?第2句,与第1句内容上重复,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第3句,动作描写。
“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
体现了丈夫矛盾心理。
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
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
3分?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答: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
?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言。
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
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