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之比较

中西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之比较

中西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之比较作者:陶丽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摘要】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职业行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标准,也是行业自律的核心。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本文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2009年修订)》和《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1996年修订)》为例,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异同。

【关键词】《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新闻与宣传一、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本质区别对比《中标准》和《美准则》的序言部分,从宏观上把握中美新闻工作者在道德方面的不同追求。

首先,《中标准》的服务对象是“党和人民(PEOPLE)”,媒体生存的基石是“党的‘耳目喉舌’”,对新闻工作者的整体要求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同样的三项基本追求,美国的准则中则有不同体现。

与PEOPLE不同,《美准则》中提到媒体服务的对象是“公众(PUBLIC)”,媒体生存的基石是“公信力”,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则是“全面、公正、诚实的报道”。

中美两国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准和核心规范存在本质区别。

国内强调“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之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党的“耳目喉舌”。

而美国则崇尚新闻自由与媒体公信力,新闻工作者要以“全面公正的报道”为职责,以启蒙公众,增强媒体公信力。

二、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之异同1、准则结构之异同比较两国标准中都提到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国内标准的表述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而美国标准的表述是“Journalism should be honest,fair and courageous in gathering,reporting and interpreting information.(在收集、报道、解释信息时,新闻工作者应该诚实、公正、富有勇气)”。

西方新闻自律的历史演进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镜鉴

西方新闻自律的历史演进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镜鉴

新闻都是适合刊登的新闻 。” 这一箴言 自 19 8 6年 1 0月
2 l 每 天 刊 印在 报 眼 位 置 上 , 时 告 诫 该 报 工 作 人 员 5t起 : 时
要 重 视 职 业 道德 问题 。 些 作 为报 馆 内部 工 作 准 则 的 职 这 业 道 德 规 范 . 美 国 新 闻 道德 建 设 的最 初 萌 芽 。 是
维普资讯
第 6卷第 3 期
20 0 6年 5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m Na F H NA MA SME I O A I NA E H I A O L G Ot . L O U N S DA V C TO L T C N C L C L E E
之时 。 在此种情 况下, 报人普遍认 为要维护新闻 自由, 而 不危害个人与社会 的权益 . 便必须在新闻报道与意 见批
评 方 面 建 立 严 格 的 专业 标 准 。
者 自身来解决。 依靠外 力强制仅能防止新闻行业的腐败 倾 向 .真正 的职 业道德修 养还要从新 闻从业者 内部做
起。 ( ) 业 性 新 闻 道 德规 范 框 架 构 建 二 行
瑞典是新 闻最 自由的国家之一 , 也是世界上第一 个
实 行 报 业 自律 的 国 家 . 在 16 早 7 6年 就 颁 布 了 《 闻法 》 新 。
… 但 对 西 方 新 闻 自律影 响最 大 的还 是 美 国 ,8 1 , 1 4 年 霍
进入 2 0世 纪后 ,整 个 行 业性 的 新 闻 道 德 规 范 开 始
办成赢得善 良的 、 有教养 的人们嘉许 的 、 欢迎的家 庭 受 常客。”1 I 普利策则在其 17 " - 88创办 的《 邮讯报》 中提出这

自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自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v I 4 No. 0 .2 3
M a .2 ∞ r 0
自律 : 闻 职 业 道 德 建 设 的 根 本 途 径 新
谭 云 明
( 京 大 学 中 文 系 .江 苏 南 京 2 09 ) 南 10 3

要 : 强职 业道 德 建 设 , 从 他 律和 自律 两 万面 着 手 , 一定 条 件 下 他 律 可 产 生 立 竿 见 影 皓 效 果 , 加 可 在 然
而其 局 限 性也 是 显 而易 见 的。道 德 规 范 的他 律 性 只 有 转换 为道 德 主体 的 自擘 , 才有 道德 意 义 可言 由干 闻 职 业 的特 殊性 . 强 自律应 是 其 职 业道 德建 设 的根 率途 径 。 加 强 自律 即要 在 内心 中建 立 正 确 的道 德 法 庭 , 加 并 具 有 正确 的判 能力 等 。 而强亿 道 德 教 育 、 论 修养 等 是 加 强 自律 的 必要 条 件 , 此 同时 还 要 澄 清 一 些认 识 理 与
是一个很 严重 的职业道 德问题 。 马 克 思 主 义期 与某 些 特 定 的 职 业 中 , 可 以 产 生 立 竿 见 是 影 的 效 果 的 , 以使 行 业 不 正 之 风 在 法 律 规 可
范 的调 节下 好转 。然 而 , 我们 应该 看到 , 他律 在 职 业 道 德 建 设 中 的 局 限 性 也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他律所 能达到 的最高境 界 , 是道德 主体形 成一种 道德 义务 , 使其 因畏惧 道 德 舆论 的谴 责 或 法 律 的 制 裁 而 遵 循 道 德 规 范 。 就 这 种 外 在 的 约 束 力 而 言 , 会 对 个 人 的 道 德 要求 , 社 理 性对 欲望 的道德 把握 , 停 留在 道德 主体 自 还

英美新闻自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英美新闻自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英美新闻自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杨爱玲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48
【摘要】美国是施行新闻自律较早的国家,而英目的媒介则拥有较高的自律水平与较为完善的自律机制,堪为世界的榜样。

对英关新闻自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新闻自律的实质,同时,这对完善我国媒体的道德自律体系也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总页数】1页(P35-35)
【作者】杨爱玲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英美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践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卢峰
2.英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启示 [J], 朱粲
3.英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启示 [J], 朱粲;
4.英美媒体对中国特色流行词汇翻译变化及启示 [J], 朱江霖; 张萍; 徐尧; 解立夫
5.论英美合同法的精神及其对中国民法典合同编的启示 [J], 刘承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新闻自由思潮理论虽然不像西方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已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关新闻自由的讨论却也是由来已久。

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在标榜本国新闻“绝对自由”的同时,不断指责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不自由。

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好新闻自由的“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标签: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新闻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虽然有关新闻自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闻自由是指媒体人搜集、发布、传播、出版新闻的自由。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

”[1]从广义上看,新闻自由也应当包括公众的言论自由。

由此可见,新闻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试从分析当今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新闻自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发展新闻自由的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一、新闻自由的缘起新闻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

而禁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2] 。

《论出版自由》的出版标志着新闻自由思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

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

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

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

”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

”[3]201同时,新闻传播面向大众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只与新闻工作者关系密切,也与大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浅析新闻职业道德实现的“自律”与“他律”

浅析新闻职业道德实现的“自律”与“他律”

NEWS WORLD 新闻论坛选择进入新闻行业成为一名职业采编人员,是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开端,同时也是其作为职业道德主体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起点。

有选择必然会有动机,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新闻采编人员不仅在主观上接受职业道德规范的观念,而且能够在行动上践履其准则呢?其背后就是新闻道德实现的动力机制。

一般来讲,有需求就会有动力。

从新闻采编人员的角度出发,相较于群体而言,由于个体需求的多样性造成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做的是要在特殊性中寻找共同性,求同存异,以促进形成良好的动力机制。

一、自律:从职业个体出发(一)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需求及角色认知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来讲,新闻媒介组织是其最亲近的活动环境,也是其选择职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

所以,媒介组织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设定自身的目标及具体规范,要重视组织本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让身处其中的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感受到专业上的“成就感”。

提及记者的“职业角色”,我们常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新闻巨人普利策也曾将记者比作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瞭望者”。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价值多元化、技术的易得性以及整个新闻传播环境和社会大系统的复杂化等因素,新闻采编人员容易出现对自身职业角色意识的削弱、混乱以及缺失,从而导致职业道德失去往日的约束力。

从这个角度讲,加强职业个体的身份认同是极其重要的。

在如今职业新闻和非职业新闻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媒介组织,还是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在新闻专业素养方面强调职业新闻传播与非职业新闻传播个体的区别,以更高的素质和标准来要求新闻采编人员,从而在专业性方面让职业采编人员得到其身份的认可。

以我国“记者证”的发放和审核为例。

在我国,“记者证”是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依法统一印制并核发的,是新闻记者职务身份的有效证明,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

2009年10月15日,修订后的新版《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施行。

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的关系

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的关系

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的关系2019-09-20⼀、新闻专业主义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便⼠报产⽣并逐步发展,其中⽴、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活的新闻理念。

报⼈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活的⾼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

这⼀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

从⽽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形成⼀种缺乏⾃觉的职业意识,或是⼀种偏离本来⾯⽬的⾏业利⽤。

⽽⾃觉以新闻为职业,并运⽤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逐步完善新闻专业主义,那是19世纪末独⽴报刊时期才有的历史事实。

19世纪70年代,美国独⽴报刊兴盛⽽促使雇佣专职记者逐渐涌现,直⾄80~90年代,记者已成为⼀个社会职业,以尊重事实、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开启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雏形。

⼆、美国独⽴报刊与社会责任理论独⽴报刊在美国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呈现出的“职业化报刊样式”和“新闻信息模式”,为西⽅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提供了切实可⾏的摹本,也为西⽅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提供了⼀条清晰的路径。

美国独⽴报刊是⼀个复杂的新闻现象:新闻专业理念已成为他们的职业道德理想、新闻报道、写作和编辑的⾏为准则。

1947年,以美国芝加哥⼤学校长哈钦斯为⾸的新闻⾃由委员会出版了名为《⾃由和负责⼈的报刊――关于⼤众传播系统:报纸、⼴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总报告》的⼩册⼦,对美国新闻⾃由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进⾏了调查分析,对受到垄断报刊威胁的新闻⾃由提出了⼀系列的新观点,形成了报刊的新理论的基本框架。

到1956年施拉姆等多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书中西奥多·彼得森[U1]写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以“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命名的新理论得到了确认。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众传播媒介在享有⾃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尽责,否则,政府就应该加以⼲预。

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准则比较【论文】

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准则比较【论文】

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准则比较摘要:新闻道德准则是一个行业专业化的标志,也是公众对行业评价的参照标准。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传媒内部往往都会存在不同的新闻职业规范。

本文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2009年修订)》和《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1996年修订)》为例,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异同,同时希望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对以后相关准则的制定提出意见。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自律自律主要是通过从业者在新闻活动中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产生作用,是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然,它不能解决新闻行业内所有的标准,只是涉及道德层面和新闻业务管理层面的问题。

近、现代新闻传媒业首先兴起于西方国家,由于美国在新闻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较为稳定,相较于其他国家,更成熟和规范,并且中美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呈现的区别显而易见。

因此,本文将以美国于1996年修订的《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美准则》)为例,与《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2009年修订)》(以下简称《中标准》)作对比,剖析两者在新闻道德上的不同追求。

1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宏观对比首先,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上看,各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也渗透着各国新闻业的理念与价值观。

中国新闻业的指导思想是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新闻行业反映得淋漓尽致,所以在《中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而中国新闻业的指导理念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

并且《中准则》展现了中国新闻业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前提。

相反,由于美国是一个宪政民主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意识形态,但是其主流政治思想可以追溯到《独立宣言》中,即追求民主与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教育给成绩。

相对软件设备来说,硬件设备虽然更新换代的周期相对很长,但也要做到精心维护及时更新,使教学在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开展。

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了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不代表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作为这些设备、方法和手段的操作者,教师能否把他们完美结合,运用自如,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而且教学方法、手段本身也在更新换代,现在看来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一定的时期就可能失去效用,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学设备、知识体系等等都发生了改变,对于应用性很强的《电子新闻采编》课程来说更是如此。

教学对于一名专职教师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当为之努力付出,不断探索。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充分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

相对来讲《电子新闻采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它涉及到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作为教师要坚持学习、认真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认识体系和创新能力。

其次,谦虚谨慎,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尤其具有高水平的相关学科教师的课,然后从中总结经验、弥补个人不足,把领导和同事们的建议作为自己教学水平提高的宝贵财富。

再次,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力求课堂以学生为本、丰富多彩。

做到不断了解学生们的心声,收集大量的和课堂相关的知识和材料备好每一节课。

始终树立“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想方设法搞好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作者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教研组教师)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胡忠青肖志峰西方新闻自律的观念是伴随着报业的实践和影响力产生的,当十九世纪西方报业自由化、商业化大规模发展之时,也正是黄色新闻泛滥、社会伦理被颠覆之时。

在此种情况下,报人普遍认为要维护新闻自由而不危害个人与社会的权益,便必须在新闻报道与意见批评方面建立严格的专业标准。

瑞典是新闻最自由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报业自律的国家,早在1766年就颁布了《新闻法》。

在美国,1841年,霍勒斯格里利在其新创办的《纽约论坛报》的发刊启事中宣称:该报的办报方针是“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和促进他们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权益”,这些作为报馆内部工作准则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的最初萌芽。

进入二十世纪后,整个行业性的新闻道德规范开始出现。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建人和首任院长沃尔特威廉主持制订了《记者守则》,首次提出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新闻道德规范。

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在其年会上通过了由《纽约环球报》创办人赖特执笔的《新闻界信条》,紧接着,全美各新闻职业团体也纷纷制订出各自的职业道德规范,其中以1934年美国记者公会通过的《记者道德律》最为著名。

这些行业性的新闻道德规范的问世,标志着美国新闻道德建设规范框架的基本确立,也为以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新闻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镜鉴。

著名报人普利策堪称新闻职业道德理论建设的先驱,他在长期办报实践中意识到报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新闻强大的社会功能,力图将新闻业引向专业化的道路。

1904年他在《北美评论》上发表《新闻学院》一文在强调专业化理想同时提出了报业服务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思想。

1929年沃特李普曼出版了《道德前言》一书。

他再次将专业化与新闻道德结合起来。

而最终成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理论核心的是“社会责任论”。

它于1947年春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首倡。

它强调报道新闻必须正确而有意义。

如若报业不自动履行它的社会责任,社会团体及政府应强迫其担负责任。

社会责任论问世后,西方新闻自律的道德信条获得了理论上的支撑,新闻行业开始构建较为完善的新闻自律体系。

第一,建立新闻评议会。

新闻道德信条无论多么详尽与完整,却并不是完全强制性的措施,个人理解千差万别,要使之发挥真正的功效,必须设立专门的新闻道德督察机构和人员来解读。

新闻评议会正是这样一种机构,它最早产生于本世纪初的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如瑞典成立于1916年的报业荣誉法庭,1953年建立的英国报业总评议会和1973年美国的全国新闻评议会。

第二,督察员或道德顾问制度。

为加强自律工作,西方许多新闻媒介还尝试在媒介内部设置专职的督察员或道德顾问,1967年,美国《路易斯维尔信使报》开始雇佣一名监督申诉专员,是全美第一家设置督察员的报社。

第三,新闻媒介评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时代》杂志就开辟《报界》专栏,专门发表检讨新闻媒介及其活动的文章,至六十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新闻媒介评论运动,他们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发表他们所属的报社不敢发表的敏感消息的园地。

第四,新闻道德教育与新闻道德问题研究的加强。

以美国为例,1977年,全美200多个新闻及传播课程中只有68个有新闻道德科目,但至90年代初,美国高校新闻院系中50%以上均开设新闻伦今传媒教育理学课程。

此外,新闻道德问题研讨会日趋增多,专门研究新闻道德问题的学术研究中心也应运而生,使新闻道德研究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

从新闻事业的实践角度来考察,我国新闻事业进入现代化发展轨道仅仅是近十几年来的事,计划经济体制中建立的一套已不能完全解决目前的众多难题,从西方新闻自律的成果中汲取经验,对完善我国媒体的道德自律体系很有必要。

当然,西方自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让我们引以为戒。

(一)重视自己的新闻道德理论建设西方新闻自律的发展告诉我们,新闻道德建设若没有理论的支撑,就好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持久发展。

因此,理论建设是我们所要强调的首要问题。

理论的研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西方的社会责任论尽管已为大多数新闻业者接收,但也并非完美无瑕,目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理论建设需要加快步伐,在借鉴西方而不是照搬西方的基础上,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基础。

第一,弄清目前新闻职业道德危机的现状。

西方新闻自由及其社会责任的讨论其实也就是关于“传媒自由及其限度”的讨论。

在我国,普遍认为传媒市场化以后的经济创收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身份,是传媒道德问题的根源所在。

较之以前的单一的舆论引导者的身份,传媒经济创收者的身份以及以受众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使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了许多,而这种转变恰好迎合了受众的世俗化倾向,传媒与世俗共同解构了传统道德,这是当代传媒受批评最为严厉之处。

第二,解决原则与规范的知识合法性与现实合理性问题。

西方的社会责任论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便是这个问题,因此,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才会对西方传媒伦理做出这样一种分析:“传媒伦理的研究常常遵循这样的模式一一最后退到以法律作为惟一可靠的指导”。

我国当前的传媒伦理研究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办法就是新闻道德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的诉求层面,还必须解决其可操作性。

第三,新闻道德的理论研究应当从哲学的深度去挖掘,避免道德中心主义的误区。

从宏观的角度看,在传媒领域并不存在单纯的道德问题,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新闻道德解决所有问题,要论证新闻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合理性,还需要从整个社会道德的其它理论中探寻源头,理清脉络。

(二)建立有效的新闻道德监督评价机制第一,新闻行业评议会的镜鉴。

我国目前虽已有统一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及相关法规、文件通知,但在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体制上却并不完善。

在我国,监督管理新闻工作者主要是由新闻主管部门、新闻单位自身、记协等来完成,而社会大众的监督只能靠向这些机构举报来完成,监督手段缺乏,监督渠道单一、难以对新闻行业形成有效的约束。

西方的行业评议会制度正是针对这一情况而设立,无论是欧美日等传统西方国家还是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新闻行业评议组织,他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道德的发展,有不少合理的元素值得我们借鉴。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许多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走向没落,如美国。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据认为是新闻评议会仅有讨论、调查与发布决议的权利,没有强制执行之权利。

而瑞典、印度等国的评议会却是在不影响其独立性的前提下依公法而建,具有公法上的强制力,从而运行较为成功。

因此,我国在尝试对新闻工作者组织的改革或建立类似组织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来自法律上的配套支持。

第二,专业的媒体批评与监督阵地。

在我国,也有新闻专业类刊物,但发表的绝大多数文章是就新闻事业和新闻业务进行探讨、交流,几乎没有对新闻工作进行认真、严肃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批评。

中国缺少以批评、监督新闻业为宗旨的报刊及专栏,而来自民间的网络论坛及大众的口头批评,则显得既不规范又没有权威性。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目前环境可能还不允许我们创建以评论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为天职的刊物出现,但或许可以从基本的专栏或者节目做起,逐渐产生更大的影响。

举一个小的例子来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报刊都没有专门的纠错板块或机制,即便像《南方周末》“有错即改”这样的固定栏目也是凤毛麟角。

事情虽小,但也表现出一种态度,若能从纠错机制入手,逐步扩展,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探索。

(三)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美国传播学者、心理学家劳伦斯考尔伯格在潜心研究了新闻道德行为的内在因素后,提出了新闻道德意识的七种境界,即把新闻道德意识由低向高分成七个层次,以期揭示出新闻从业人员道德行为的内因。

其中第七种境界,即最高层次的内在意识,职业道德原则已融合于个人,处于这一境界自然是最理想的人。

很显然,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尽力使新闻从业者都成为属于第七境界的人,将职业道德的原则内化到人的心理中去。

无论是监督、评议还是惩罚等等道德规范的强制力量,无非起到一种修枝剪叶的功效,只有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才是从根做起,夯实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根基。

新闻伦理道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尚较短,且主要集中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范畴,内容更为宽广的新闻伦理学教育仍然相对薄弱。

因此,我们不但要继续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成为所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还必须立足社会传播环境及传媒业的现实,借鉴西方新闻教育界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尽快构建起既与国际接轨、又强调中国特色的新闻伦理道德教育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①李瞻著:《新闻道德》,台北:三民书局。

1982年增订初版②埃德温埃默里著:《美国新闻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版③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编:《新闻职业道德》,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④蓝鸿文等编:《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⑤黄瑚:《美国新闻道德建设及其理论基础》,载《新闻大学》,5年冬(作者单位: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华中科技大学)今1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