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讲义电子教案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子教案及讲义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基本概念,了解其重要性,以及认识不同类型的自动装置。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基本原理和结构;3. 熟悉常见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类型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定义和作用;2.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基本原理;3.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结构类型;4. 常见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应用案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结构;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应用实例;3. 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兴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基本概念的理解;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知识掌握;3. 课程报告: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六、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分类;2. 掌握各种自动装置的功能和特点;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自动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按功能分类的自动装置:如保护装置、控制装置、测量装置等;2. 按工作原理分类的自动装置:如电磁式、电子式、固态式等;3. 按应用领域分类的自动装置:如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设备、分布式能源等;4. 各种自动装置的功能和特点分析;5. 不同类型自动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介绍各种自动装置的分类及其特点;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自动装置在实际电力系统中的应用;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各类自动装置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分类的理解;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各种自动装置功能和特点的记忆;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类型自动装置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2. 实验二:测定弹簧常数3. 实验三:测定光的折射率4. 实验四:测定电路的欧姆定律5. 实验五:测定声音的速度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重力计、弹簧测力计、折射率计、电路测试仪、声速测量仪等。
2. 教学软件: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大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利用重力计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其大小为9.8m/s²。
实验步骤:1) 调节重力计,使其指针指向零位。
2) 将重力计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稳定。
3) 释放重力计,记录下落时间t。
4) 利用公式g = 2h/t²计算重力加速度。
数据处理:g = 2h/t²二、实验二:测定弹簧常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弹簧常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弹簧常数k是指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比例常数。
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稳定。
2) 挂上已知质量的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3) 计算弹簧常数k = F/x,其中x为物体的形变量。
数据处理:k = F/x三、实验三:测定光的折射率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利用折射率计测定光的折射率的方法。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率n是指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正弦比。
实验步骤:1) 将折射率计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稳定。
2) 将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调整折射率计的光源和检测器位置,使光线垂直入射。
3) 记录入射角i和折射角r,计算折射率n = sin(i)/sin(r)。
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教案章节:第一章实验基本原理与操作课时:2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4.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2. 示范: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方法和技巧。
3. 练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电源、导线、开关等。
3. 实验教案:编写详细的实验教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大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3. 演示: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方法和技巧。
4. 练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数据分析准确性、结论合理性等。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了解其对实验原理和操作的理解程度。
二、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教案章节:第二章力学实验课时:2学时教学目标:1.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使用力学实验仪器,如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教学内容:1. 力学实验基本原理2. 力学实验操作步骤3. 力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4. 力学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力学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讲义教案模板(精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与新课内容相关的 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教师点评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学 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
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 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
。
列出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教 学进度、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
方面的安排。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01
02
03
讲述知识点
系统、全面地阐述课程内 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 念和原理。
讲解实例
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 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提 高学习兴趣。
传授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 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和效率。
回顾本课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步骤,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易错点 。
布置课后作业
针对本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 复习和巩固。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达成度
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等方面。
教学内容适切性
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 匹配。
讲义教案模板(精选)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与开发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课程背景及意义
01
阐述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发展现 状及趋势,说明本课程开设的必 要性。
02
分析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 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作用,以及对 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
讲义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2)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2)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3)针对教学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
3.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案例分析(1)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3)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重点知识;(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某学科某年级某版本教材;2. 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3. 实物教具:如实验器材、模型等。
专题讲义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XXXX专题》二、授课对象:XXX年级XXX班三、授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XXXX专题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XXXX专题的核心内容、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
2. 教学难点:XXXX专题的理论深度、实践操作和跨学科知识。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XXXX专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XXXX专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1. 介绍XXXX专题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分析XXXX专题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知识。
三、关键技术与应用1. 详细讲解XXXX专题的关键技术,如XXX、XXX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XXXX专题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四、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1.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XXX实验、XXX设计等。
2.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深入了解XXXX专题。
2.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XXX作业。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九、教学反思: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针对教学难点,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讲义教案: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含答案)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答案在最后)[学习目标] 1.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
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3.操作步骤取小桶并编号→分装彩球→混合彩球→随机取球→放回原小桶→重复实验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
(2)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代表的是显、隐性性状数量比:显性∶隐性≈3∶1。
任务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每个桶中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彩球的含义:两种彩球分别模拟含有显性、隐性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且F1产生的两种配子数量相等。
2.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提示不符合;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雌雄配子形成和随机结合的过程。
4.为什么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抓取?提示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5.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Dd∶dd=1∶2∶1,但有位同学抓取了4次,结果是DD∶Dd=2∶2,这是不是说明实验设计有问题?提示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Dd∶dd=1∶2∶1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模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盛放彩球的容器最好为圆柱形小桶或其他圆柱形容器,以便摇动时彩球能够充分混匀。
(2)彩球的规格、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的误差。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实验讲义大全—18时间、距离与速度之间关系的测量 教案设计

2020高中物理竞赛实验讲义苏州中学竞赛讲义18时间、距离与速度之间关系的测量【实验原理】当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知道它相对于参考点处于什么位置,知道它运动有多快和朝哪个方向运动,并知道它怎样加速(改变运动的速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素。
如图2-1所示的声波定位搜索装置(即运动传感器)原理图,可根据物体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脉冲来测定物体的位置。
当物体运动时,其位置的改变可以每秒钟测量很多次。
瞬间到瞬间的位置改变可以表示为速度(米/秒)。
瞬间到瞬间的速度改变可以表示为加速度(米/秒2)。
物体在某个特定时间的位置可以标绘在图表上。
你也可以绘出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时间的图表。
图表是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数学表示。
因此,知道如何解释一个位置、速度或加速度-时间的图表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实验中,你将实时(即运动正在发生时)描绘一个图表。
【实验内容】1.软件使用(1)打开桌面上的Data Studio软件,选择运动实验1或2,图表显示文件将被打开.(2)单击图表使之活动.实验中,在用鼠标左键单击“启动”方框按钮的同时即可开始运动,计算机将开始自动采样,采样时间已设定为10s, 且每次测量结果将以不同颜色表示. 超出10s, 数据记录将自动停止.(3)将图表左边竖直菜单中的“表格”用鼠标拖至数据栏中的相应位置,即可获得该次实验的数据.(4)数据记录过程可重复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努力调整你的运动,使你的运动曲线与已存在于图表中的曲线相匹配.2.研究运动物体位置—时间的关系(运动实验1)利用身体的走动模拟出位置—时间图线,鼠标单击并围绕图表中最好的位置-时间曲线的中间部分拉出一个矩形,点击“拟合”方框按钮,获得最佳拟合直线的斜率及误差.3.研究运动物体速度—时间的关系(运动实验2)用移动书本的方法模拟出速度—时间图线, 检查运动曲线与图表中已存在的曲线的匹配程度.【数据与结果】把实验结果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固定化及酒精发酵酵母菌(yeast)是一类单细胞真菌。
一般呈圆形、卵圆形、圆柱形,其菌落呈乳白色或红色,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
酵母菌多数为腐生,专性或兼性好氧,广泛生长在偏酸性的潮湿的含糖环境中,例如水果、蔬菜、蜜饯的内部和表面以及在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
酵母菌在有氧环境下将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主要用于馒头、面包等食品发酵;在工业上,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单糖吸入细胞内,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体内酶的作用,把单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此作用即酒精发酵。
C6H12O6(葡萄糖)→2 C2H5OH(酒精)+2 CO2↑在酿酒酵母酒精发酵的生产和应用中,由于细胞破碎和酶纯化等操作往往导致酶活性和稳定性都受影响,从而降低产酒精效率。
而利用细胞固定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方法主要有三种:载体结合法,交联法和包埋法,其中固定包埋法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
包埋法就是将微生物细胞均匀地包埋在多孔的水不溶性的紧密结构中,细胞中的酶处于活化状态,因而活性高,活力耐久。
目前,利用聚乙烯醇(PV A)—海藻酸盐是包埋法中比较高效的一种,这种方法以PV A-海藻酸钠作为混合溶胶,将酵母细胞固定起来进行酒精发酵,不仅可以使细胞浓度增加,而且可以多次使用,减少了酵母培养增殖所消耗的糖分;操作简单、过程迅速、颗粒不粘连、颗粒强度大大提高,且增加了颗粒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因此可实现连续化生产,提高酒精生产效率。
【实验一】一、酵母菌的分离与培养一、【实验目的】学习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酵母菌。
二、【实验原理】大多数酵母菌为腐生,其生活最适pH值为4.5~6,常见于含糖分较高的环境中,例如果园土、菜地土及果皮等植物表面。
酵母菌生长迅速,在液体培养基中比霉菌生长得快。
利用酵母菌喜欢酸性环境的特点,用酸性液体培养基获得酵母菌的培养液(这样做的好处是酸性培养条件则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上用划线法分离纯化出酵母菌。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实验材料:成熟葡萄试剂:0.1%吕氏(Loeffier)美蓝染液配制方法:A 液:美蓝(methylene blue, 又名甲烯蓝)0.3 g, 95%乙醇30 ml;B 液:0.0l% KOH l00ml。
混合A 液和B 液即成,根据需要可配制成稀释美蓝液。
2、培养基:(1)乳酸豆芽葡萄糖培养液(300 ml):豆芽(60 g)、葡萄糖(6 g), pH 值4.5。
配制方法:1)先将豆芽称60 g加蒸馏水300 ml,煮沸半小时,用纱布过滤,补足蒸馏水量至250 ml左右,制成20%的豆芽汁;2)加入葡萄糖,用乳酸调pH值至4.5左右,然后加蒸馏水定容至300 ml;3)分装9 ml于小试管中,高压蒸汽灭菌于,115 ℃,20 min。
(2)YPG培养基(500 ml):酵母膏(5 g)、蛋白胨(10 g)、葡萄糖(10 g)、琼脂(10 g)、pH值6.5~6.8。
配制方法:1)称取酵母膏5 g,蛋白胨10 g,葡萄糖10 g,放入500 ml烧杯中,然后加入400 ml蒸馏水;2)使用HCl及NaOH调整pH值6.5~6.8,加蒸馏水定容至500 ml,再放入琼脂10 g;3)装入三角瓶,塞上棉塞,用报纸包扎瓶口。
高压蒸汽灭菌,于115 ℃,20 min,冷却至50-55℃左右时倒入无菌平皿。
3、器材烧杯、玻璃棒、三角瓶、培养皿、试管、吸管、移液枪、漏斗、纱布、瓷缸、接种环、刮铲、载玻片、显微镜、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锅、载玻片、盖玻片四、【实验步骤】1、富集培养(第1天):取葡萄皮于90 ml无菌水,放置于摇床150 rpm,摇晃5 min,取出后稍静置。
用无菌枪头吸取上清液1 ml接入9 ml的乳酸豆芽葡萄糖培养液中,同时做一个不接菌液的空白对照管一起培养。
置28~30℃培养箱中培养20-24小时(第2,3天)。
2、观察:用无菌操作法取少许菌液置于载玻片中央的0.l%美蓝染色液中,混匀后加盖玻片制成水浸片,先用低倍镜后换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生殖情况。
活酵母菌可使美蓝还原,从而使菌体不着色,用此方法可判断酵母菌的死活。
(第2天)水一碘液浸片的观察:在载玻片中央加一小滴革兰氏染色用碘液,然后在其上加3小滴水,取少许酵母菌液放在水一碘液中混匀,盖上盖玻片。
3、镜检:取少许富集的菌液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第2天)4、菌液稀释:用无菌枪头吸取0.5 ml富集菌液,加入装有4.5 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几次,让菌液混合均匀,稀释成10-1稀释液。
再用1 ml无菌枪头,吸取10-1稀释液0.5 ml,移入装有4.5 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混匀,即成10-2稀释液。
同样做法再一次,做成10-3稀释液。
5、倒平板培养(第2天):倒YPG培养基平板,凝固待用。
用无菌枪头分别吸取10-2、10-3浓度的稀释液0.1 ml于YPG平板上,用涂布棒将菌液在平板上涂抹均匀。
平放桌面30 min,使菌液渗透入培养基内,然后将平板倒转,置28~30 ℃再培养24 h或稍长(过长则霉菌长出)(第3,4天)。
6、纯化:从长有单菌落的平板中选取典型的酵母菌菌落,用接种环挑取一环的酵母菌,在YPG平板中采用划线分离法分离酵母菌。
并同时制片做纯度检查。
若不纯,应进一步挑取该菌落采用划线分离,直至获得纯培养体为止。
涂片镜检,菌落观察。
(第4,5天)7、菌种保藏:将分离的酵母菌转接于YPG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待长好后置于冰箱内4 ℃下保存。
(第4,5天)五、【注意事项】1、美兰染色浓度和时间严格掌握;2、平板培养时间不宜过长,过长则霉菌长出。
六、【思考题】1、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2、说明观察到的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浓度和作用时间对死活细胞数的影响。
【实验二】二、发酵菌株的筛选一、【实验目的】学习用显色剂及杜氏小管判断各分离酵母菌的发酵能力。
二、【实验原理】TTC(2,3,5一氯化苯基四氮哇)是一种显色剂,它对酵母的代谢产物发生呈色反应,通过它可以判断酵母中呼吸酶活力的大小,即酵母产酒精能力的高低。
在一定培养基上培养的酵母菌落上覆盖一层TTC显色剂后会显不同颜色,产酒精能力强的酵母菌落成深红色,次之为粉红色。
酵母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会产生CO2,根据杜氏小管中产气多少可以间接判断酵母发酵能力的强弱。
三、【实验材料】A、培养基TTC上层培养基:TTC 0.05 g、葡萄糖0.5 g、琼脂1.5 g、水l00 ml:TTC下层培养基:YPG琼脂。
乳酸豆芽葡萄糖培养液(300 ml):豆芽(60 g)、葡萄糖(6 g),乳酸调pH值至4.5。
B、器材平皿、试管、杜氏小管、接种针四、【实验步骤】(l)酵母菌一级筛——TTC法:将分离得到的各菌株依次接入TTC下层培养基的平皿中,每个平板接8~10株(第4天),培养24 h(第5天),长出菌落然后倒入TTC上层培养基,30 ℃下保温(阴暗处)2~3 h。
比较各菌株间的颜色深浅,颜色深的菌株呼吸酶活力强,有较强的产酒精能力。
选取原始平板中对应的颜色较深的10~20株菌,作为二级筛的出发菌株。
(2)酵母菌二级筛——杜氏小管观察法选取上述显色较深的酵母菌落(同时接种一颜色较浅的菌落作为对照),挑取一接种环接入乳酸豆芽葡萄糖培养液中,同时试管内倒置一杜氏小管(第5天),培养24 h后(第6天),观察杜氏管中产气情况。
打开棉塞,嗅闻是否有酒精气味。
记录产气及酒精气味情况,并于显色情况进行比较。
根据杜氏小管中产气多少分为5个等级:(1)“++++”表示杜氏小管中充满气体;(2)“+++”表示杜氏小管中充满3/4气体;(3)“++”表示杜氏小管中充满1/2气体;(4)“+’’表示杜氏小管中充满l/4气体;(5)“一”表示杜氏小管中没有气体。
五、【注意事项】1、TTC法筛选要注意避光;2、放置杜氏小管时,注意把杜氏小管中的气体排干净,不要残留气体。
六、【思考题】1、列表并对比分析酵母菌落显色深浅与杜氏小管中产气多少之间的关系。
2、使用显色指示剂进行酵母初筛有哪些好处?【实验三】三、发酵菌株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学习酵母菌的鉴定方法,熟悉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微生物鉴定。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鉴定是科研及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可以通过菌落形态、细胞形态、生化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定。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A、DNA提取需要配置的试剂高盐的TE buffer终浓度配制50 ml10 mM Tris.Cl, pH 8.0 0.5 ml(1M 母液)0.1 mM EDTA, pH 8.0 0.01 ml(0.5M 母液)1 M NaCl 1.8 g室温可保存几年CTAB提取液终浓度配制200 ml2%(W/V) CTAB 4 g100 mM Tris.Cl, pH8.0 20 ml(1 M 母液)20 mM EDTA, pH8.0 8 ml(0.5M 母液)1.4 M NaCl 10.22 g室温可保存几年10×CTAB/NaCl溶液(10%CTAB/0.7 M NaCl)在80 ml H2O中溶解4.1 g NaCl,缓慢加入10 g CTAB,同时加热并搅拌。
如果需要,可加热至65℃溶解。
定容至100 ml。
其它化学试剂:异丙醇、乙醇、液氮、Taq酶、dNTPs、引物。
B、仪器移液枪(10、100、1000μl),0.2 ml PCR管,枪头,2 ml eppendorf管,饭盒。
四、【实验步骤】1.形态学鉴定:(第7天)A.菌落形态观察按普通微生物实验指导书观察所分离的真菌菌落特征。
B. 细胞形态学观察按普通微生物实验指导书简单制片法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并绘制细胞形态图。
2.分子生物学鉴定:(1)酵母DNA的提取(CTAB法提取真菌基因组DNA)(第7,8天)1)取少量酵母菌落连同部分培养基一起放入研钵中,加入液氮粉碎,然后加入800 μl 2% 65℃保温的2×CTAB抽提液,混匀,65℃保温30~60 min。
2)加入800 μl的氯仿/异戊醇(24:1),轻缓颠倒混匀,10000 r/min,离心5 min。
3)取上清(约600 μl),加入1/10体积(约60 μl)的65℃的CTAB/NaCl溶液,颠倒混匀。
4)用等体积(约600 μl)的氯仿/异戊醇(24:1)抽提,10000 r/min,离心5 min。
5)取上清(约450 μl),加入0.8 V的异丙醇沉淀核酸,颠倒混匀,(如沉淀可见,继续做下步,否则,-20℃保温10~20 min)。
6)4℃,12000 r/min,离心1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