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

合集下载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主要围绕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展开,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58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1. 第5章:认识天气现象,了解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天气特点。

2. 第6章:探索光的传播,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3. 第7章:了解水的特性,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浮力等现象。

4. 第8章:探索简单机械,了解杠杆、轮轴等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传播、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自然现象,探索光的传播和水的特性,了解简单机械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卡片、放大镜、镜子、透明塑料杯、冰块、热水、浮力实验器材、杠杆、轮轴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尺子、透明塑料杯、冰块、热水、浮力实验器材、杠杆、轮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天气预报卡片,让幼儿分享自己了解的天气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认识天气现象:讲解不同天气的特点,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

(2)探索光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3)了解水的特性:进行水的三态变化、浮力实验,让幼儿观察和记录。

(4)探索简单机械:讲解杠杆、轮轴的原理,进行实验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现象:晴天、阴天、雨天2.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3. 水的特性:三态变化、浮力4. 简单机械:杠杆、轮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画出自己喜欢的天气现象。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画出相应的天气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针对不同幼儿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

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

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到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空气的力量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力量,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感受到空气的力量。

2. 第六章:水的神奇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和水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感受到水的神奇。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通过观察身边的现象,发现科学的奥秘。

2. 实验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3. 讨论法:让幼儿通过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空气实验器材、水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2.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步骤:1. 第五章:空气的力量(1) 引入: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

(2) 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空气的力量。

(3) 观察:让幼儿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思考。

(4) 总结: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 第六章:水的神奇(1) 引入: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

(2) 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水的神奇。

(3) 观察:让幼儿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思考。

(4) 总结: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六、第七章:太阳的力量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太阳的重要性以及太阳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到太阳的力量。

(1) 引入: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太阳的存在和作用。

(2) 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太阳光下的影子变化。

(3) 观察:让幼儿在户外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

(4) 总结:让幼儿表达自己在实验和观察中的发现和感受。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附反思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附反思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3.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2. 培养幼儿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3. 培养幼儿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重点: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实物(如种子、发芽的豆苗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植物能生长?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结合实物,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教师示范如何进行观察,引导幼儿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观察植物,记录观察结果;(2)幼儿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内容:(1)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3)植物的生长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观察方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如天气变化、动物行为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发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板书设计的清晰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优质教案附反思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优质教案附反思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优质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1. 章节一:认识自然界(第3节:我们身边的事物)2. 章节二: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有趣的影子)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发现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表达等社会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影子是由光照射产生的现象。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描述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影子卡片、实物(如玩具、水果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组织幼儿在教室内观察不同物体的影子。

(2)引导幼儿用手电筒照射实物,观察影子的变化。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影子卡片,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影子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用光照射,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变化。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理解影子是由光照射产生的现象。

4. 影子画创作(10分钟)(1)教师分发画纸、彩笔等材料,引导幼儿创作影子画。

(2)幼儿在画纸上描绘影子的轮廓,并用水彩笔上色。

5. 分享与展示(5分钟)(1)组织幼儿将自己的影子画展示给大家。

(2)引导幼儿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身边的科学——有趣的影子》2. 内容:(1)影子是由光照射产生的现象。

(2)影子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充分观察、体验了影子现象,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认知和探究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我们身边的科学》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如水的浮力、光的反射、声音的传播等,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重点:观察、实践、探索,培养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实验盒、镜子、声音传播装置等)、教学课件、示范材料。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科学现象,如浮力现象,让幼儿观察并提问。

2. 讲解与探索(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浮力、光的反射、声音传播等科学现象。

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探索,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幼儿跟随教师一起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幼儿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各小组分享实践探索的成果,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们身边的科学》2. 内容:浮力、光的反射、声音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一盆花,记录一周内花的变化。

(2)与家长一起探讨:为什么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反射出物体?2. 答案:(1)花的变化:花瓣张开、闭合,叶子生长等。

(2)因为镜子表面光滑,能够反射阳光,使物体在镜子中形成清晰的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浮力、光的反射、声音的传播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我们身边的科学”。

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 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磁铁、气球、塑料瓶、水、沙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放大镜、磁铁、气球、塑料瓶、水、沙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中的物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放大镜下的物体,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教师演示磁铁吸铁、气球摩擦起电等现象,让幼儿感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塑料瓶中的水、沙子混合物的分层现象,探讨其中的科学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身边的科学2. 板书内容:(1)放大镜原理(2)磁铁吸铁(3)气球摩擦起电(4)塑料瓶中的水、沙子混合物分层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个你认为是科学现象的例子,并描述它。

(2)用磁铁在户外寻找可以被磁铁吸住的物品,记录下来。

2. 答案:(1)示例:冰箱里的冰块融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科学现象。

(2)示例:户外找到的铁钉、螺丝等可以被磁铁吸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让幼儿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作业中的表现,引导幼儿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可以开展科学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身边的科学”。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和现象,让他们了解和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2. 帮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科学现象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难点:让幼儿理解简单的科学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磁铁、气球、纸杯、电池、小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份观察记录表、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放大镜、磁铁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气球为例,讲解气体膨胀的原理。

以电池和小灯泡为例,讲解简单的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用放大镜观察纸杯上的小孔,记录观察结果。

用磁铁吸起铁钉,感受磁铁的吸引力。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5. 游戏环节(10分钟)教师组织“科学猜谜”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放大镜、磁铁等物品,旁边标注名称和作用。

2. 用箭头连接气球、电池、小灯泡等,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电器,画出它们的电路图,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电路图可根据实际情况绘制,解释原理时,可简单说明电流如何使电器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探索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幼儿在理解科学原理方面存在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与同伴分享交流。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如光的反射、水的浮力、空气的存在等,以及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简单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镜子、气球、硬币、水、杯子、纸船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放大镜下的物体,发现物体变大了。

(2)教师拿出镜子,让幼儿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样子,引出光的反射现象。

2. 例题讲解(15分钟)(1)光的反射:教师通过镜子反射光,让幼儿观察光的传播路径,讲解光的反射原理。

(2)水的浮力:教师将纸船放在水面上,让幼儿观察纸船浮在水面的现象,讲解水的浮力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气球和硬币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硬币在不同位置的光影变化。

(2)让幼儿将纸船放在水面上,观察不同形状的纸船浮力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1. 光的反射原理2. 水的浮力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物体,找出有光的反射现象的物体,并画下来。

答案:例如镜子、光滑的桌面、金属制品等。

2. 作业题目:用纸制作不同形状的船只,观察它们的浮力情况,并记录下来。

答案:例如圆形船只浮力最大,三角形船只浮力最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幼儿了解了身边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引导幼儿在家中寻找其他科学现象,进行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
设计意图:孩子都有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当我带孩子们去玩滑滑梯时,常常有孩子说:“老师,滑滑梯有电,我不敢玩。

”就在前几天,我在帮女孩子梳头时,有细心的孩子发现姜远情的头发“飞”起来了,都围上来看。

我就想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静电并对静电现象产生兴趣。

一、活动目标:1、知道静电的存在,初步了解静电。

2、对静电现象产生探索的兴趣。

3、了解静电的益处,以及带来的危害。

二、活动准备塑料尺、塑料笔、塑料梳子、吸管、碎纸片、自制纸娃娃、箩筐和ppt 三、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1、经验回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帮姜远情梳头发的时候,她的头发怎么会飞起来的吗?”2、出示道具引起幼儿兴趣,教师:“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这是什么材料做的?今天我要表演一个魔术,小朋友们仔细看”。

3、魔术表演教师边念咒语边表演魔术——用塑料尺吸小纸片(二)幼儿操作1、幼儿自主探索静电的产生教师:“桌上有许多碎纸片,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箩筐,选一个工具用魔法去收拾干净。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幼儿“你的魔法是怎么产生的?”2、交流探讨请个别幼儿演示操作过程,并请他们讲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述操作过程。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让工具有魔法了?”——摩擦3、教师小结教师:因为摩擦产生了魔法,这种魔法就是静电。

静电是由于物品相互摩擦产生,其实你的工具不是有魔法,而是有静电。

静电可以吸小东西,所以碎纸片才能被吸起来,姜远情的头发在梳头的时候才会飞起来。

(三)了解静电教师播放ppt ppt1-3: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如静电印花机等。

ppt4-6:静电的危害,如静电引起火灾等。

师生小结: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静电就像空气一样,它看不见摸不着。

却经常和小朋友开玩笑,小朋友手拉手的时候会“触电”、脱衣服的时候会有“兹拉兹拉”的声音。

(四)游戏:纸娃娃站起来教师:“桌子上还有许多纸娃娃和小工具,请你用今天学到的本领,选一个工具让纸娃娃站起来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