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2.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两首词的情感把握。

3.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意境理解。

2.两首词的情感变化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对李清照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梦令》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如梦令》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如梦令》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如梦令》。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如梦令》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声声慢》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声声慢》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声声慢》。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课后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在课堂讲解中,教师注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4、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一.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 易安体 ",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整体感知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上片:秋凉情景下片: 重九感怀【课堂探究】1、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美,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二、过程和方法先知其人,再品其诗。

先整体感知,再细细品味,通过炼字炼句和意象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人不同生活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诗风,感诗人所感。

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炼字炼句及意象分析法,品味诗词的语言,体会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李是婉约词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易安的《李清照词两首》。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1.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3.doc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3.doc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咅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

屮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吋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屮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111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白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 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整体把握,初步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结合课下注释,试粗略说出你对词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懂词的大意,并简单概括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撰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二首》的鉴赏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学生需要从词作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深入挖掘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
2.选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鉴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心得,共同交流成长。
3.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体现李清照词作的情感特色,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词作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正处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悟词作之美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多读李清照的词作,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词作鉴赏、创作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的现代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补充,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目,如:“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这是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揣摩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设想】鉴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两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1、简介作者(学生读课文题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

词集有《漱玉词》。

2、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复习)(读或背)《如梦令》和《武陵春》。

3、介绍李清照人生遭遇和前后不同风格上面这两首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一首相对轻松、活泼,一首相对愁绪满怀,比较沉重。

)这是为什么?这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结婚后与嫁给赵明诚,与丈夫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但也开始有丈夫在外做官、自己独守空家的孤独和寂寞;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后来受过骗,坐过牢,没有子嗣,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学习新课,感受经典。

(一)学习《醉花阴》1、初读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二、新课导入
三、诵读感悟
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新课导入
请大家欣赏歌曲《菊花台》,歌词中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家可能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铺满皇宫的菊花象征着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所以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

“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三、诵读感悟首先请同学们听名家诵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和断句,请大家自由诵读,我们齐读一遍,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
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
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李清照的生平:
1、父李格非工于词章,苏轼门生,又在朝中为官,官职不低;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善文学。

所以少女时期的她衣食丰厚,无虑无忧;
2、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右丞相;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故此时新婚燕尔的她嫁得才俊,缠绵婉柔;
3、不久,丈夫就因为求学、为官等原因长时间在外,李清照饱尝甜蜜的相思之苦,此时和丈夫感情很深厚、新婚长别的李清照觉得夫觅封侯,相思成愁;
4、公元1127年,金破汴京,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四十多岁的她无奈经历了金强宋弱,避乱江南;
5、李清照在南渡初期,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后赵明诚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此时她满腹才情、一腔报国热血却不得不经历夫去国破,凄寂晚年;
6、丈夫死后李清照孤身流离在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

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所以人们评价婉约词宗,一生多舛。

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 《醉花阴》中的黄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
语。

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写于晚期。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1)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2)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

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
《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
《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总结: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

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明确: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
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

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

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五、课堂小结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

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六、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梅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