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比较两首词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提问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到同中求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知人论世”为原则,与学生共同探讨两首词不同之处的成因的同时,深化理解词人作词时心境与词的意境的关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在学生对两首词的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两首词共有的意象的同与异,探究作者前后心境的差异,由此分析作者风格转变与其自身经历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作者前后心境的变化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前后不同。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识“愁”滋味——两首词共同表达的情感:愁

(二)再识“愁”不同——两首词的愁有何不同

(三)此“愁”何处是?——两首词具体意象对比

(四)“愁”之所以——两首词的愁不同的原因探究

(五)“愁”之表现——两首词愁的不同表现方式探究

(六)“愁”之展示——你笔下的愁情

(七)三读“愁”之词,总结课文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识“愁”滋味——两首词共同表达的情感:愁

◆总体对比——“愁”

1、从《醉花阴》和《声声慢》当中读出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愁”在两首词当中如何体现?

行为显愁

《醉花阴》:孤眠、把酒

《声声慢》:寻寻觅觅、淡酒、守着窗儿

心理绘愁

《醉花阴》:永昼、佳节又重阳、凉初透、销魂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伤心、怎生得黑

景与物衬愁

《醉花阴》: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黄昏、西风、黄花

《声声慢》:冷冷清清、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二)、再识“愁”不同——两首词的愁有何不同

愁字只是一个中心意象,不止是李清照,本单元其他的词作家也在词中透露了自己

的愁——柳永的离愁,辛弃疾的国愁等等。李清照的愁可以暂归为闺怨之愁,这愁在两首词的体现也有所不同。

3、两首词中的“愁”是否是同一种愁味?

《醉花阴》“佳节又重阳”,“愁”的是思愁远方的丈夫,“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伤愁

4、作者是怎样通过自身来表现这两种不同的愁滋味?

(三)、此“愁”何处是?——两首词具体意象对比

5、请同学们再次通读两首词,找出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

酒、黄花(菊花)、黄昏、风

6、将意象还原到词中,找出含有意象的词句。

A、“把酒”“淡酒”滋味异

B、一种“黄花”两种情味

C、同向“黄昏”各自愁

D、“风”过心凉谁人知

A、“把酒”“淡酒”滋味异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

《醉花阴》中的“酒”,词人是在落日的黄昏之后,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举杯浇愁愁更愁”,酒要对酌对饮才有韵味,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在酒中品尝思夫之情,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

《声声慢》中的“酒”,词人是想借酒暖身,借酒浇愁,词人生活在愁的世界里,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和心愁相比,心愁太重了,酒化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B、一种“黄花”两种情味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

《醉花阴》中, 作者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 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 见菊花, 虽“人比黄花瘦”, 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这里, 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 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

《声声慢》中,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 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 菊花枯萎凋落, 落瓣纷纷, 堆积了一地, 花都憔悴了, 丈夫不在, 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只能将自身的愁境融入花的枯萎凋落, 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相吻合了。

(四)、“愁”之所以——两首词的愁不同的原因探究

“愁”之所以

7、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她会有如此的“愁”?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声声慢》创作于靖康之难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搜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压在她的心头。

(五)、“愁”之表现——两首词的愁的不同表现方式探究

《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开篇倾忧泄愁,虽然达到了愁的高峰,但是却是闲愁。从“薄雾浓云”的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一不抹上了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点睛之笔,在“佳节又重阳”的日子里,描绘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深深表达出了她思念远方爱人和自己寂寞愁苦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写下的,表达的是作者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以“寻寻觅觅”开篇,仿佛在寻找什么失去的东西,然而却发现自己几乎失去了所有,靠山山倒,倚墙墙塌,无依无靠的她独自惶恐在破碎的山河中,“淡酒”其实不淡,只是再浓郁的酒也被愁压住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撕心的呐喊,全词嘎然而止,喊出了全篇的高潮。

两首词写法最大的不同,在于:

《醉花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然后把所有所见所闻都蒙上一层愁思,最后把自己代入其中,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愁情,这就是所谓的“有我之境”。

《声声慢》开篇到快结尾时也一直未写愁情,但字里行间无奈、迷惘、孤苦之情跃然纸上,就算最后一句也不认为这是愁,而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已经到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我之境”。

五、拓展练习

(六)、“愁”之展示——你笔下的愁情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 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

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名人对话”主题阅读八——李清照

“与名人对话”主题阅读八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一、初识名人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作品多写她作为少女、少妇的闺情生活,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南渡以后,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气氛。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体现出她的爱国思想。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语言清丽。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二、再读名人文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疏放、狂之意,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前来逼迫。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一醒觉来,天已大亮,昨夜之情形,却依然如梗在胸,所以一起身便问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回道:“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道出了伤春惜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自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1)点绛唇:词牌名。(2)蹴:踏。此处指荡秋千。(3)慵:懒,倦怠的样子。(4)袜刬: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5)倚门回首:靠着门回头看。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

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李清照

“一般愁字别样情” ——李清照《武陵春》《醉花阴》解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不同阶段词作的主要特点。 2、用分析意象的方法解读两首词中的“愁”,感受李清照托物言志的准确和深刻。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李清照词中各不相同的愁滋味,进而领悟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 教学重点: 准确分析“花”“舟”“酒”的意象内涵,理解作者托物而言的“志”之所在。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在不同词中的不同种哀愁。 课前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武陵春》和《醉花阴》。教师查找资料,并将《如梦令》和《声声慢》印好准备分发给学生,并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月满西楼》营造优雅气氛,此曲改编自李清照的《一剪梅》。 一、导入课堂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她就是——李清照。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能与男性作者并驾齐驱的女诗人。她以女性独有的体验与纤细敏感的艺术直觉,写出了宋代词坛的“婉约正宗”,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独标风姿。今天我们就是要来了解这位女性曲折传奇的一生,并了解她作品的独特个性。 二、初识“愁”滋味 李清照留下的词作不多,只有四五十首,相比别的大家成百上千的作品的确算少,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可以说是首首精品,篇篇绝伦。老师从中选了一些句子出来,请大家来看一看。 1、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 2、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菩萨蛮》 3、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 4、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5、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7、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8、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 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10、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 11、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蝶恋花》 12、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1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案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汇总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 《窦娥冤》 一、生字 窦(d?u)娥:剧中主人公名。 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 罪愆(qiān):罪过。 错勘(kān):判断。 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 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瀽(jiǎn)半碗:泼,倒。 苌(cháng)弘化碧。 暑气暄(xuān):指炎热。 湛(zhàn)湛青天:清明。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亢旱:大旱。亢,极。 二、词语辨析 1.怨气?冤气 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不同的是, “怨气”指怨恨之气, “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枉气。 2.分辨?分辩 “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三、文学常识 1、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为《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戏剧角色有生、旦、净、末、丑, 形式上有说、念、唱、打,元杂剧叫科、唱、白, 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作品与主角 《窦娥冤》——窦娥 《西厢记》——崔莺莺、红娘 《牡丹亭》—柳梦梅、杜丽娘、春香 《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 《长生殿》——李隆基、杨玉环 3、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凶手。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2.7李清照词两首

[文本落实]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醉花阴[注]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本词写于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意思是说秋天日长,从清晨薄雾到入暮浓云,时光难以打发,因而为之生愁。 B.“瑞脑销金兽”意思是香料在香炉中渐渐烧完了。 C.“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的“东篱”指菊圃。这里化用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设想主人公因思念而更显得憔悴的形象,属于虚写之笔。 解析:D项,本句不是虚写,应为“实写”。“虚景”可以是未来之境、已逝之境或梦境;“实景”则为实实在在的景物,实实在在的感情,实实在在的人物。 答案: D 2.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答案: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最新文档】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赏析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 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阅读练习二: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 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 2 。B 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 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仿写示例: 如梦令 昨日河洲散步,看见红白无数。试问何怪物,却道袋装弃物。禁塑,禁塑!还 我清清江渚。 答: (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2)叶和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02X年春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doc

202X年春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新学期,新目标,高一语文老师有哪些教学计划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X年春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202X年春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习惯。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夯实“双基”,强化写作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努力开发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仍带高一3、4两个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我控制能力较强,都能按要求学习,基本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作业也较认真。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仍有少部分同学学习缺少主动性。当然,这与班主任的指导思想有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一上学期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期末考试,两班与级均分差两分多,高分学生略显不足,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力求合格率达、优秀率、提高率都有明显提高。努力拓宽语文知识面,扎实深化语基底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写一手较好的钢笔字;写好议论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材分析 必修3 1、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感受与共鸣,质疑解难,启迪与想象。

2、表达与交流 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安排的专题分别是: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3、口语交际:讨论 4、梳理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5、名著导读:《红楼梦》《高老头》。 必修4 1、阅读与鉴赏: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 2、表达与交流: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安排的专题分别是: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学习辩证分析。 3、口语交际:辩论 4、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5、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朱光潜的谈美。 五、具体实施 1、狠抓背诵默写和基础训练,注重课内外结合,立足训练提高,面向高考,以练为主,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认真抓好课前三分钟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3、狠抓背诵默写,实行在规定时间内人人过关的方法,务求背诵默写无缺漏。 4、狠抓课堂纪律,提高上课质量。 5、努力钻研教材和专业知识,认真备课,讲求上课质量,务求不虚掷课内时光。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拼音版-诗歌_古 词风韵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拼音版作者:李清照朝代:宋朝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原文:【孤雁儿】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拼音版:【gūyàn ér 】shìrén zuòméi c í,xiàbǐbiàn sú。yǔshìzuòyīpiān ,nǎi zhīqián yán b úwàng ěr 。téng chuáng zhǐzhàng cháo mián qǐ,shuōbújìn 、wújiāsī。chén xiāng duàn xùyùlúhán ,bàn wǒqíng hu ái rúshuǐ。díshēng sān nòng ,méi xīn jīng pò,duōshǎo y óu chūn yì。xiǎo fēng shūyǔxiāo xiāo dì,yòu cuīxià、qiān háng lèi 。chuīxiāo rén qùyùlóu kōng ,cháng duàn yǔshu ítóng yǐ?yīzhīshédé,rén jiān tiān shàng ,méi gèrén k ān jì。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李清照的诗词大全李清照的代表作写过的诗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庆清朝·禁幄低张》《声声慢·寻寻觅觅》《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添字丑奴

(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即“喜悦”、“惊险”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交融的。 让我们再来总观该词,词语“常记”表达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词人仍然是在青年时写作该小令;第二,词人是在很多年后的中老年时期写作了该词。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无非是写郊游的开心快乐以及归程的惊险刺激;倘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情况包容的含义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似乎还应该包括“青年时欢乐是欢乐,惊险刺激也仍然是欢乐”,因为中老年的李清照饱受战乱和丧夫之苦,心情自然是极度凄凉,人也就衰弱;故即使想率性有所作为也提不起精神来,去冒险掠奇寻赏新鲜味就更没有胆量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常记”坐实而落在中老年李清照的脑瓜和视野中似乎更为觉得合理些。即一旦上述第二种情况的设想果真成立,该曲词作所包藏的意蕴就有了三层:①欢乐;②惊险;③凄切。 要说明的是以“凄切”来烛照该词,不但不会大杀“欢乐”的风景,而且还会使“欢乐”更显得可贵无比。也即以“欢乐”去写“凄凉”,李清照南渡后的“凄凉”几至极点。正因为“欢乐”不再,“凄凉”就满心满怀。常常追忆“欢乐”,只能惹动“凄凉”更转为“凄惨”。 李清照《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高一语文备课组长总结

北师大万宁附中2014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总结 年级:高一学科:语文组长:王莲日期:2015.07.07 2014-2015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8位教师(王闻香中途请产假)在教科室,教务处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课堂少教多学”思想,积极参加、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现将本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课组进行思想动员。 开学初,高一语文组每位老师在参加组内备课会时,认真分析了上学期的高一段语文期末考试成绩,了解了高一各班级的差异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不断的学习、讨论、交流,备课组全体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我们对语文教改有了这三个方面的打算: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让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在这些方面我们投入了不少精力。

二、坚持育人砺志,扎实做好教学工作。 全组成员能够比较认真参加学校及备课组的活动,踏踏实实的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找差距、找原因、订措施,争取下一步的工作有所进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组成员,都能认真备课,开学时每位老师都制定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我们特意强调了备课环节中的学情分析及教后感,一学期下来,各位老师都在努力地实施。都在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职场运用能力,而且在备课中能注意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并能充分控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文以载道”“课以载业”。另外,我们每位老师都能认真上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因材施教,突出兴趣激发,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配合文化建设,开展师生多样活动。 这学期以来,我组将语文课堂教学及拓展性教学、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开展了多项活动,以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职场性、社会性、人文性的大语文。 1、在开学初我们在高一年级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承办了学校的“读书月”活动。 2、我组本学期举办了“我是妈妈好帮手”、“父亲,我想对您说……”征文比赛。 3、我们积极开展组内互助,尽量每人每学期开出一节公开课活动。如:马清华老师开出组内观摩课《李清照词两首》,李盼盼、陈仕芩等老师在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李清照作品专练

李清照作品专练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①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②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注释】①此词很难确切系年,当作于丈夫赵明诚重新出仕,而李清照自己仍独自留居青州时,夫妻二人曾有过短暂的离别。②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首三句,词人由春景落笔,既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亦是怀春之情已动的流露。 B.上片末两句,貌似直露,实则含蓄,传递出词人对丈夫矢志不渝的情意。 C.词的下片选取了闺中生活的三个典型细节,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 D.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深切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2.“柳眼梅腮”一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解答】(1)B.“矢志不渝的情意”错,这里是表达的是别后相思和失落之感。 (2)“柳眼梅腮”,以拟人之笔,细腻地描摹出她对万物复苏的审美情感。“柳眼”,是说杨柳初生的嫩叶象人刚刚张开的睡眼;“梅腮”则创造性地刻画出早梅花发时的生动意象。梅在落叶果树中是花发最早的一种,它的花先叶开放,又往往两朵齐出,或呈淡红,或呈粉白,用少女的双腮,此处运用比喻,写出春的生机,可谓一字传神。但如此大好春光,自己却独处深闺,词人在这里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寡与对丈夫的思念。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

如梦令李清照精全阅读

如梦令综合练习李清照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答案】C.“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有误。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故选C。 二、诗歌鉴赏 阅读《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诗歌内容和链接评价,应填写在①②两处的一项是() (链接评价)梁启超在评价李清照的①这首词时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其中,“苏辛”指的是豪放派词人②和辛弃疾。 A.①《如梦令》②苏辙B.①《渔家傲》②苏轼 C.①《如梦令》②苏轼D.①《渔家傲》②苏辙 2.在《渔家傲》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如梦令》中“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又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而《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 1.B 2.试题分析:《渔家傲》一词写梦中海天相接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

2020年春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2020年春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习惯。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夯实“双基”,强化写作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努力开发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仍带高一3、4两个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我 控制能力较强,都能按要求学习,基本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作业也较认真。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仍有少部分同学学习缺少主 动性。当然,这与班主任的指导思想有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一 上学期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期末考试,两班与级 均分差两分多,高分学生略显不足,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力求合格率达、优秀率、提高率都有明显提高。努力拓宽语文知识面,扎实深化语基底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求每 一个学生都能写一手较好的钢笔字;写好议论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 学欣赏能力。 四、教材分析 必修3 1、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感受与共鸣,质疑解难,启迪与想象。 2、表达与交流

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安排的专题分别是: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3、口语交际:讨论 4、梳理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语文 学习的自我评价。 5、名著导读:《红楼梦》《高老头》。 必修4 1、阅读与鉴赏: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 学论文。 2、表达与交流: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安排的专题分别是: 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学习辩证分析。 3、口语交际:辩论 4、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5、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朱光潜的谈美。 五、具体实施 1、狠抓背诵默写和基础训练,注重课内外结合,立足训练提高,面向高考,以练为主,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认真抓好课前三分钟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3、狠抓背诵默写,实行在规定时间内人人过关的方法,务求背 诵默写无缺漏。 4、狠抓课堂纪律,提高上课质量。 5、努力钻研教材和专业知识,认真备课,讲求上课质量,务求 不虚掷课内时光。 6、注重语基的训练与指导,重视语法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 语文层次。

《孤雁儿》李清照宋词赏析

《孤雁儿》李清照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因为此词有序言,也被后人称为《孤雁儿;并序》。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原文】 孤雁儿①(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②,说不尽无佳思③。沈香断续玉炉寒④,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⑤,梅心惊破⑥,多少春情意⑦。 小风疏雨萧萧地⑧,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⑨,肠断与谁同倚⑩。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⑪。 【注释】 ①孤雁儿:《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无名氏《御

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②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③佳思:好心情。 ④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⑤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⑥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⑦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⑧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⑨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⑩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⑪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赏析】 此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

(完整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历年中考鉴赏试题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题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3)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4)“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酣睡。 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3.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答: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5.“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6.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7.“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8.在细雨潇潇,风湿猛烈的暮春季节,词人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词人会产生这样的心情?答:苦闷伤感;以花自喻,由花的凋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易逝。 9.这首词通过对爱花惜花行为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词人的怎样情怀? 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既有爱花惜花的情感,又有对春光流逝的眷恋和红颜易老的感伤。 10.诗人爱花惜花的行为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试问“卷帘人”。 11.理解性背诵。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运用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12.选择题。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