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7李清照词两首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7李清照词两首
人 教 版 语 文
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充满衣袖。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将息:保养,调养。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第二单元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 “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 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
人 教 版 语 文
创意出奇、移情于物,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清 新,音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在诗方面,表现爱国之情, 具有现实性。如《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散文 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著有文艺批评《论词》, 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后人辑有《漱玉词》。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二单元
5.了解背景
(1)醉花阴
人 教 版 语 文
豪放相互影响,丰富了宋词的词坛创作。
第二单元
说到婉约,我们自然地想到委婉、柔美的语言和意境, 想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想到“两情若是久 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缠绵,想到“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婉约派的内容大多表现的是 男女之情和个人的遭遇,偶尔也会有一些山水田园的作品。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二单元
在婉约派风格的影响下,豪放派的词人也有些婉约风 格的佳作,例如苏轼《江城子》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婉约佳句。 婉约和豪放,交织起来,编织出宋朝词坛上的两朵奇 葩,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二单元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二单元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醉花阴》)
1.吃透文本 《醉花阴》这首词写词人重阳佳节时对丈夫的思念。 上阕通过写“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的感觉, 表达了词人离愁与孤独凄凉的心情。下阕描写把酒赏菊也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第一首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的情景。

雨疏风骤,显得寂静而凉爽。

主人公昨晚醉倒在床上,浓睡不醒,身上还留着残存的酒意。

他问
卷帘幕后的人,海棠是否还保持着相同的样子,是否依然娇艳美丽。

她却告诉主人公,早已经绿肥红瘦了。

这种对比,写出了人事无常
的哀愁之情。

第二首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中感受到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他不停地寻找,四处寻觅,但仍然感到冷清荒凉。

在天气渐暖但仍
然寒冷的时候,他最难以平息内心的不安。

喝了几杯淡淡的酒,却
无法抵挡晚风的寒冷。

瞧,雁群飞过,他正伤感地想起了旧时的相识。

这两首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人情世故的无常,写出了作者
对于时光流转、感情变迁的感慨和忧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纱厨.
乍.暖

乍暖还.寒 还.是
读音 chú zhà huán hái
加点字
东篱.
堆.积

相识. 标识.
读音 lí duī shí zhì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解多义 瑞脑销金兽(动词,燃烧)
(1)销 莫道不销魂(动词,除去)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动词,熔化) 莫道不销魂(副词,不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代词,没有谁)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 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 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寥,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 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2)莫 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而卒莫消长也(副词,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人比黄花瘦(动词,表比较)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动词,比较) (3)比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动词,列在)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动词,与……相比) 寻寻觅觅(动词,寻找) 寻声暗问弹者谁(动词,沿着) (4)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形容词,平常的)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副词,不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 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 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 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该词体具有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时令
以重阳佳节反衬她独守空闺的孤寂。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 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 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夜以继日、 无休止。 “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厨、 酒、西风、黄花”等意象,烘托寂 寞孤独难耐的感受。 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空虚无聊 的心情。
时间
意象
行动
上片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整体把握 艺术特色:烘云托月,藏而不漏
下片无一菊字,却处处写菊:东篱 ——藏头(“东篱”, 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 字);把(菊花)酒——省略“菊花” 二字;暗香——菊花香 气;黄花——菊花。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 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 黄色的菊花外形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 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 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 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 和精神气质。把抽象的相思之情寄予可观可感的黄花,以花喻 人,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 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结论:常以雁抒写离愁或相思哀怨的感伤。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是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是凄婉愁苦的象征。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婚后与丈夫琴瑟和鸣,夫 唱妇随,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 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 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 漂泊,境遇极其悲苦。
创“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是北宋南宋两世之交 之说,其词被称为 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 “易安体”,词集《 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 漱玉集》。 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 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凄厉、酸楚、悲切
问题探究三
名句赏析
1、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句。 【提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 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动 作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环 境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 受 凄凉惨淡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家国之恨 孀居之悲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 湾《次北固山下》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李清照词两首比较阅读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 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代表作 家。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 安,享年七十一岁。与济南历 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母 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 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 、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夫赵明 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 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 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薄雾浓云 愁永昼, 瑞脑销金 兽。佳节 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 透。
云雾笼罩使我 整天心中充满愁闷, 兽形香炉里升起瑞 脑香的袅袅青烟。 今天又是把酒赏菊 的九九重阳节,我 玉枕孤眠,纱帐独 寝,半夜里初秋的 凉意袭人,辗转难 眠。
凄凉萧索
问:上阙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 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 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 心感觉孤独凄凉。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
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
寻寻觅觅
动作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冷冷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秋风 雁 黄花 雨 梧桐
整体把握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哀婉、凄凉、愁苦),以下 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 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延伸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了最集中最形象

的体现。可以说
全篇画龙,结句

点睛,巧妙结合
相映成辉,创设
出了“情深深,
愁浓浓”的情境。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 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 来风急?雁 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 时相识。
犹如失落了什么东 西,空落落的,我便东 寻西找,四周冷冷清清, 陡然感到无比的凄惨, 悲伤,忧郁。忽热忽冷 的时候,最难调养休息。 喝下这三两杯淡酒,又 怎能抵得住黄昏时的疾 风!只见一行大雁向南 飞去,我正伤心不已, 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 时相识的信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教学难点: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教学过程:导入: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

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

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

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二、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

明确《醉花阴》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我们在刚接触一首诗歌时,一定会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最初的感受。

这首诗歌我们已经预习了。

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

好,我们在下面自由朗读一下。

全班朗读。

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根据朗读,我们再来感知一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

(愁)根据这样的基调,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

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四、作品分析,重点品读诗歌总是以很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极丰厚的意蕴。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要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外,还得从诗句本身入手去细品诗歌情感。

品读思想情感刚才我们谈到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生:“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

(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师: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再意境特点是怎样的(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如: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

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

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

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

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

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

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接着我们来看下片。

在分析下片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

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

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我们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好,那我们就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

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

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好,明白了诗人具体的情感,那接下来,我们就再次通过朗读进入到诗人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

此时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一种女子的慵懒,娇柔。

读出她的闺怨这愁。

因相思而致的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全班再次朗读,找个别学生朗读。

《声声慢》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

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

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我们还是先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这首词卓绝千古的美。

(全班诵读)那接下来,我还是想看看同学们的感受力是如何的,请一位同学带着你的感知,将你理解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给我们大家诵读下这首词。

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愁!2、师问:都是愁,那《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你是如何感知到作者愁绪的不同呢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

接下来,我们仍要品读语言。

师问:《声声慢》与前一首《醉花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显著不同试分析。

明确:叠字运用。

尤其是首句十四个叠词。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

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

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

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

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

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

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

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

加强节奏感。

再次点到品味诗歌关键词语的重要性。

七、总结诗歌鉴赏方法学生根据这两首词的鉴赏过程,总结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知人论世,感受诗歌情感抓住意象,连缀意境,把握诗歌情感品味语言,把握诗眼(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品味诗歌情感结合情感,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妙处。

八、课堂练习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九、拓展李清照这两首词属于闺怨词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