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用具及常用药液它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得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得药物药理作用与注射方法而形成得一种独特疗法.1、用具:使用消毒得注射器与针头。
根据使用药物得剂量大小及针刺得深度选用不同得注射器与针头。
常用得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与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她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1、止痛作用大量得临床资料与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得途径到达脊髓与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得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得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得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得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就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得防御机理有关。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外来抗原物质与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得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人体得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得调整作用。
如对消化系统得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就是双向得,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得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得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得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就是.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得压痛点;较长肌肉得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得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1.仪容仪表要整洁。
中医师应该保持整洁的衣着和仪表,给患者以专业的形象,增加患者对医师的信任。
2.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
中医师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就医需求,并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3.患者病史询问要细致入微。
中医师应当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现病史、家族病史等,以便为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4.脉诊应当准确。
中医师在进行脉诊时,应当采用正确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脉搏位置、正确的握脉力度和速度,以及细心地观察脉象的变化。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掌握病情、判断病位病性具有重要意义。
5.舌诊应当细致入微。
中医师在进行舌诊时,应当注意观察舌质、舌苔、舌体的变化,并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推断。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又一重要方法,对于确定病位病性、判断病情轻重有很大的帮助。
6.按摩手法要正确。
中医师在进行按摩治疗时,应当采用正确的手法,包括揉、捏、推、拿、推、敲等,以及适当的力度和频率。
不正确的按摩手法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7.针灸需要熟练。
中医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当熟练掌握穴位的位置和插针的深度,以及掌握适当的针刺方法和手法。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的操作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8.草药煎煮要严谨。
中医师在进行草药煎煮时,应当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和步骤,包括合理的药材比例、适当的煎煮时间和火候。
草药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的煎药操作对于草药的药效发挥至关重要。
总之,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是中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准确、规范的操作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确保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操作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用具及常用药液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1、止痛作用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
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4、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前言二、操作准则1.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遵循“健康、科学、规范、安全”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2.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在符合卫生条件的诊疗场所进行,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由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中医师进行,必要时可以有助手协助。
4.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需求进行,不得擅自操作或过度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具体操作规范1.中医四诊操作规范(1)望诊: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必要时可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细节,准确判断。
(2)闻诊: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音等声音,注意声音的变化和特点。
(3)问诊: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准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4)切诊:轻柔地触摸患者的脉搏,采用正规脉诊方法,包括尺泽、寸关、列缪等。
注意技巧和细微差别。
2.中医针灸治疗操作规范(1)望: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面色等,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2)刺:选择合适的针具,采用无菌操作,准确找到针刺穴位,严格按照经络走向和深度进行刺入。
(3)滚花:根据需要进行转动针身,增加治疗效果。
轻柔地转动针身,注意力度和速度。
(4)上下捻:根据需要进行上下捻转,增加针刺的刺激力量。
注意技巧和程度。
(5)扭转:对于一些病症需要增加刺激力量时,可以采取扭转现象,注意力度和速度。
(6)拔针:拔针时要稳定,不可过急,注意避免拔出时针尖倾斜刺伤皮肤。
3.中医药膏方制作操作规范(1)选料:根据药方要求,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草药材料,注意药材的品相和保存条件。
(2)制备:按照药方的要求,进行草药的研磨、煎煮、提取等制备工艺,严格把握时间和温度。
(3)配制:将制备好的草药和其他辅料按照药方比例进行配制,注意药材搭配和药性的相互作用。
(4)包装:将配制好的膏方按照规定的包装要求进行包装,注意密封和防潮。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一、概述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医疗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它是中医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基础,对规范中医医疗行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临床诊断操作规程1. 问诊:详细了解患者主诉、病史、家族史等情况。
2.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
3.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症状及自然界、社会环境情况。
4. 切诊:按照中医诊疗经验及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三、中医治疗技术操作规程1. 中药处方: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中药处方,并注意药物的组方、药量、煎服方法等。
2. 针灸操作:操作前应严格消毒,掌握准点穴位、插针深浅、拔针技巧等。
3. 推拿按摩:按摩力度、手法及时间应得当,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4. 气功调摄:指导患者进行气功调摄,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四、操作中的安全措施1. 患者的文明接待:保持诊所的文明秩序,规范待诊流程,避免患者因急躁、情绪失控等原因影响医疗工作。
2. 医疗器械消毒: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规程,保证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3. 药物使用安全:严格掌握药物使用剂量,监控用药情况,避免因药物过量或滥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五、责任与监督1. 中医医疗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疗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医医疗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3.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疗工作者的治疗工作,不得干扰医疗秩序。
以上即是《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的内容,希望中医医疗人员和患者能够共同遵守,让中医医疗工作更加规范、安全、有效。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准确的中医诊断是决定中医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而规范的操作技术则是保证中医诊疗质量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等病征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在进行望诊时,医生应首先向病人询问病情,然后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包括颜色、潮红或苍白程度等。
接着观察舌苔和舌质,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使用灯光照亮病人的口腔,仔细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以及舌质的形态,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最后可以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眼睛,包括眼底、眼神等来进一步判断病情。
二、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切取患者脉搏的状态来判断病情。
在切诊时,医生应先向病人询问病情,再给病人解释即将切取脉搏的过程,脉搏切取时可以选择左侧腕部大动脉或者右侧腕部大动脉。
切取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将三指放在患者脉搏部位上,用适当的力度按压,以感知脉搏的快慢、滑数和有无力度。
在切取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手部位置和力度,以避免影响切诊的准确性。
三、听诊听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仔细观察和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和心音来判断病情。
在听诊时,医生应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规律、深浅,有无气喘等症状,然后使用听诊器仔细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和心音。
在听取呼吸声时,应将听诊器的听头尽量紧贴患者的胸部或背部,并调整适当的音量。
在听取心音时,可以选择听取心尖部或胸骨左缘等位置,并调整音量和角度来获取清晰的心音。
听诊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呼吸声对患者的影响,避免弄乱患者的呼吸节律。
四、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进行问诊时,医生应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患者敞开心扉,主动提供病情信息。
医生应重点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家族史,包括病症的发展过程、病症的特点、影响病情的因素等。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阳江市中医医院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 (1)毫针刺法 (2)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3)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4)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5)眼针技术操作规范 (6)手针技术操作规范 (7)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8)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 (13)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14)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5)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19)穴位注射法 (20)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22)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24)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 (27)电针技术操作规范 (35)针刺麻醉疗法 (37)口唇针疗法 (38)浮针疗法 (39)二、灸类疗法技术 (45)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46)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47)悬灸技术操作规范 (49)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5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52)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53)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6)三、刮痧疗法技术 (58)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59)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60)放痧技术操作规范 (61)四、拔罐疗法技术 (63)留罐技术操作规范 (64)闪罐技术操作规范 (65)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66)针罐技术操作规范 (67)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67)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69)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70)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72)针刀技术操作流程 (73)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5)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76)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77)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78)冷敷技术操作规范 (80)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81)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82)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83)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5)理筋技术操作规范 (86)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89)正骨技术操作规范 (91)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 (92)石膏固定术操作规范 (94)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 (96)牵引技术操作规范 (97)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101)九、肛肠类技术 (105)枯痔技术操作规范 (106)痔结扎技术操作规范 (107)挂线疗法操作规范 (108)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范 (110)十、其他类技术 (112)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范 (113)经穴磁疗法操作规范 (114)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范 (115)脐疗技术操作规范 (116)割治疗法操作规范 (117)一、针刺疗法技术毫针刺法操作规范一、适应症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引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中医学中独特的诊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影响了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了规范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以下操作规范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方案适用于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包括经络穴位诊疗、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
三、操作规范1.器械与场所准备(1)确保使用的针灸针、推拿仪器等器械洁净无损,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2)保证诊疗场所安全、环境舒适,准备必要的灯光、温度和音乐等。
(3)提供适当的诊疗床椅,以便患者就诊时能够舒适地躺卧或坐姿。
2.問診與初診(1)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病史、症状及不适情况。
(2)依据中医问诊四诊合参的原则,进行舌诊、脉诊、面诊和问诊。
(3)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或技术。
3.穴位定位与针灸操作(1)准确找寻经络穴位并进行标记,确保穴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按照穴位刺激方法的要求,采用适当的刺激手法和角度进行针刺。
(3)遵循针灸操作规范,确认针刺深度和力度,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留针时间和取针方式。
4.推拿操作(1)了解推拿的基本手法和操作要点,保证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推拿手法和力度,保证患者的舒适感。
(3)结合推拿操作,配合针灸、热敷等其他治疗手段,提高疗效。
5.中药熏蒸操作(1)准备好中药材料,确保其质量和新鲜度,避免患者对中药过敏或中毒。
(2)了解中药熏蒸的操作步骤和要点,选择合适的熏蒸器具和熏蒸时间。
(3)在操作中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熏蒸过程中出现烫伤或中毒的情况。
(4)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和熏蒸方法。
四、质量控制(1)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的医师资格证书。
(2)定期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规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阳江市中医医院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 (1)毫针刺法 (2)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3)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4)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5)眼针技术操作规范 (6)手针技术操作规范 (7)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8)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 (13)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15)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6)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19)穴位注射法 (21)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22)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24)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 (27)电针技术操作规范 (38)针刺麻醉疗法 (40)口唇针疗法 (41)浮针疗法 (42)二、灸类疗法技术 (48)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49)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50)悬灸技术操作规范 (52)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53)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55)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56)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9)三、刮痧疗法技术 (61)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62)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63)放痧技术操作规范 (64)四、拔罐疗法技术 (66)留罐技术操作规范 (67)闪罐技术操作规范 (68)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69)针罐技术操作规范 (70)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70)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72)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73)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75)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8)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79)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80)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1)冷敷技术操作规范 (83)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84)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85)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86)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8)理筋技术操作规范 (89)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92)正骨技术操作规范 (94)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 (95)石膏固定术操作规范 (97)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 (99)牵引技术操作规范 (100)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104)九、肛肠类技术 (108)枯痔技术操作规范 (109)挂线疗法操作规范 (111)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范 (113)十、其他类技术 (115)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范 (116)经穴磁疗法操作规范 (117)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范 (118)脐疗技术操作规范 (119)割治疗法操作规范 (120)一、针刺疗法技术毫针刺法操作规范一、适应症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
二、禁忌症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刺,故称左手为"押手"。
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
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位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
若用徐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
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四、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
对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
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过清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受压。
对此症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更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及适应症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二、操作方法【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1)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2)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
捻转持续约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
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耳针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及适应症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操作方法【物品准备】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1、选穴方法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2、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核对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6)一般留置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0.5%碘伏,预防感染。
(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
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一、概述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二、操作方法·穴位定位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取穴原则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操作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三、适应症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
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
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四、注意事项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眼针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眼针是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1、针具选择29号直径0.34毫米、长15毫米即0.5寸的不锈钢针2、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3、消毒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针具消毒;在针刺部位用75%乙醇消毒。
4、操作方法(1)眼部经区的定位眼部经区的划分法,应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作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载经瞳孔中心作一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然后将眼区分成4个象限,在将每一象限划分为2个相等区,这8个相等区就是经区。
(2)取穴方法①循经取穴:看眼各经区,在于症状相符合的有血管形色变化部位取穴。
②看眼取穴:不管什么病,只在眼球区血管变化最明显的经区取穴。
③三焦取穴(部位取穴):如头部、上肢、胸腔疾病取上焦穴;上腹部、胸背部及其内容脏器的疾病取中焦穴;腰骶部、小腹部和生殖、泌尿系统及下肢病取下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