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增收问题与农村送礼风俗关系的思考--以信阳市罗山县为例

合集下载

订单式的农业帮助罗山群众脱贫致富

订单式的农业帮助罗山群众脱贫致富

订单式的农业帮助罗山群众脱贫致

说到瓜蒌你认识吗?什么是瓜蒌可能很多人都表示没有见过或者听过,但是说药瓜或者吊瓜可能有些朋友就知道了,原来是它啊。

8月9日,村民陈文荣在查看瓜蒌长势
因为瓜蒌在市面上比较少见,而且瓜蒌的根茎都是中药材,一年栽种,可连续收益5年至7年,所以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田堰村陈湾组村民就看准这里的商机,开始种植瓜蒌,没想到最后竟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陈文荣是当地依靠瓜蒌种植脱贫致富的典型。

因为两个女儿在上大学,他曾是村里出名的困难户。

2016年,在村里的动员扶持下,陈文荣家里的7亩地全部种植瓜蒌,每亩地纯收入达到2100元。

据介绍,2016年罗山县田堰村共引导帮扶20
户贫困户种植瓜蒌100亩,平均每户增收5000元。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发挥当地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农场+贫困户+种植户”等模式,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保障和农资供应,进行订单式农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几点建议

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几点建议

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几点建议第一篇: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几点建议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几点建议上洋镇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荔枝和西瓜,粮食作物是水稻。

但近几年来却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特别是荔枝,在2004年最低收购价竟然只有0.5元/斤,已跌破成本价0.7元。

果农辛苦了一年,虽然增产,却不增收,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

在这里面,虽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有许多原因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的。

现就上洋镇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如何解决增产增收的问题。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提高效益在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努力改善农产品内在质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意发挥资源、科技、市场和人才优势,贯彻宜果则果、宜粮则粮、效益优先的原则。

在具体品种上,引导农民瞄准市场变化,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

如西瓜在上洋就应该推广黑美人系列品种,坚决淘汰“金钟冠龙”等旧品种。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比如荔枝,可以开发一些加工产品,如荔枝干、荔枝酒、荔枝罐头等。

重点扶持一些有规模、有水平、有带动能力的种植大户,大力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立足于本地实际和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

集中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狠抓不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如上洋的“双肩玉荷包”荔枝,是优良的中熟品种,果大、色泽鲜红、肉嫩多汁、风味绝佳,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上洋典型的特色农业,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品牌。

同时也要打响上洋的西瓜品牌,让品牌创造更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搞好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生产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并使这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进而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使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广大农民,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具有经营规模大、购销网络多、市场信息灵的优势,向生产者反馈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协助农民引进优质品种,帮助农户发展生产。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农民增收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了解目前农民增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农民增收的调研。

下面是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为河南省某县的农民,共有100名调查对象。

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涵盖了农民的种植业、畜牧业、农村旅游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农业种植。

70%的农民表示种植业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种植业中,水稻、小麦、玉米是农民主要种植的作物。

然而,种植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量波动较大、市场不稳定等,导致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民期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指导。

此外,畜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调研结果显示,20%的农民在养殖业中有一定的收入。

猪、羊和鸡是农民主要养殖的家禽家畜。

然而,部分农民反映,饲养成本较高,养殖技术不够成熟,导致养殖效益不高。

调研发现,农民对于养殖技术的学习需求较大,希望能够得到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此外,调研还发现,农村旅游也是农民增收的一种新途径。

近年来,农村旅游发展迅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有10%的农民通过提供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服务获得收入。

然而,有关农村旅游的知识和管理经验还相对较少,导致农民在开展农村旅游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农业种植、畜牧业和农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市场监测和预测,为农民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业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黄淮四市农民增收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黄淮四市农民增收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黄淮四市农民增收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四市地处黄淮经济带,拥有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农村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

黄淮四市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目前四市的农民收入都处在全省较靠后的位置,成为我省农民收入的“木桶短板”,因此,对黄淮四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提升河南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淮四市农民收入现状及与全省、经济发达市比较2009年黄淮四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68.3元,比上年增加314.9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3%。

从黄淮四市收入构成来看:(1)家庭经营纯收入2309.2元,占纯收入的55.4%。

其中:农业纯收入2029.8元,占纯收入的48.7%;非农产业纯收入279.4元,占纯收入的6.7%。

(2)工资性收入1642.1元,占纯收入的39.4%。

其中:本地从业收入333.1元,占纯收入的8%;外出从业收入1148.6元,占纯收入的27.6%。

(3)转移性收入186.1元,占纯收入的4.5%。

(4)财产性收入为30.8元,占纯收入的0.7%。

详见表1:表1:2009年黄淮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及构成表单位:元、%(一)黄淮四市农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2009年,黄淮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68.3元,比全省4807元少638.7元,为全省的86.7%。

黄淮四市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1)工资性收入中在本地从业收入较少,外出从业收入较高。

2009年,黄淮四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642.1元,比全省高20.1元,所占纯收入的比重比全省高5.7个百分点。

其中:人均在本地从业收入为333.1元,比全省少306.7元,仅为全省的52.1%,所占纯收入的比重比全省低5.3个百分点;人均外出从业收入1148.6元,比全省高339.7元,所占纯收入的比重比全省高10.7个百分点。

(2)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明显较低。

红色热土幸福来

红色热土幸福来

红色热土幸福来作者:丁浩史笑妍徐洋洋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1年第12期11月20日,立冬后的清晨凉意袭人,在河南省罗山县朱堂乡刘楼村河缘来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清洗车间、盐蛋腌制区、包装区等区域几条流水线正在紧张地作业。

工人们正忙着挑选、清洗、腌制、打包、装盒……“今年5月份,在乡里的支持带动下,我们建起这个扶贫车间,每月能生产60万~80万枚鸭蛋,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的订单,产品供不应求。

不仅能帮助乡亲们增加收入,还能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一举多得。

”公司负责人石教寿一边忙着清点已经打包好的咸鸭蛋礼盒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以前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儿,也没法出去打工,生活很困难。

多亏政府的好政策,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块钱。

脱了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幸福着呢!”正在河缘来扶贫车间干活的村民李冬梅感慨地告诉记者。

河缘来扶贫车间只是罗山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罗山县是革命老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罗山县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革新,以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为统领,举全县之力,吹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结号,唱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旋律。

该县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卫生县城”“ 全国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

罗山县创新机制,推动责任落实,成立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指挥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指挥部,县处级领导躬身入局察实情,乡村干部扑下身子扎实干,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脱贫、苦干实干固成果。

“我们着力以‘严’‘实’工作作风,促进责任落实落地,提升帮扶工作成效。

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精神,践行‘13710’工作机制,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送礼中的乡俗“潜规则”

送礼中的乡俗“潜规则”
记者询问了 5 位 30 岁左右人对礼俗的了解状 况。只有 1 位家在农村的对当地礼俗有所了解,其 他人无论家在农村还是城市,知之甚少,遇到朋友、 同事有事就是送钱。
“在武功一带,过去参加婚庆送礼时,要搭红。” 李步云介绍,亲友参加婚礼时,因其他礼不能摆到 明处,便要把一条宽约 8 寸、长约 1 丈的红布披到 新郎肩上。搭红是个象征,告诉众人他来贺礼了。 娘家客人的红还要先搭。如今,搭红的少了,直接 送自行车、电动车、洗衣机、摩托车等。遇到亲友 丧事,过去晚辈要送吃桌,上有馍和菜,装到箱子 里送去。2 个盘,每盘 4 碗菜,包括油炸食品,也
郝教授说,去年春节,从不收礼或给晚辈 派发红包的自己,因为家中下一辈有了新生儿, 为了补贴年轻夫妻的奶粉钱,包了 1000 元红包, “真需要帮忙的时候,送上的才是礼。”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送礼的 起源其实是互助,是提供对方所需,而不是看 谁的礼品更贵。”“在乡土时代的田园社会中, 人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 了礼尚往来的传统。”可见,送礼源于实际需求。
还是好,按照当地礼俗送礼,会给人留下有知识、懂礼貌、
尊重人的好印象。
“我曾闹出过笑话,因为我外婆去世时,是由我母
亲和小姨送的供品,我舅去世时,我以为还是由我们负责,
又送去了供品。舅家人说,这不是你干的事,人家有女儿,
你还够不上资格,轮不到你。大家把我买的点心分着吃
了。”郭廼光认为,讲礼俗很有必要,实际上也是社会
民 俗 专 家、 陕 西 省 社 会 科 学院研究员孙立新认为,其中 原因之一,是人们送礼时,不 大讲究礼俗。
2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送鞋,祝愿夫妻生活和谐”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修改版]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修改版]

第一篇: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年=月==日)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

我到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农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乡镇、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

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

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

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

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

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

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

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

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对罗山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对罗山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对罗山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导语:同志们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罗山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结合罗山县情,我有一些简单的认识,今天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共享。

一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二是如何理解“三化”协调发展;三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四是罗山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一、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态。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的形态。

要想达到这个形态,传统的技术条件、装备水平、管理理念是不行的。

它是利用现代化发展理念、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物质条件、现代化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功能、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它有两个手段:一是用现代化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一个是思想理念层面的。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六化”的基本特征:1.科学化。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原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2.市场化。

传统农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

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源泉。

3.产业化。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

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

现代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了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细 形态的农业 生产 方式 ,创造 出高 科技 、高收入 的农业 ,就 一定会 吸引 青年 扎根农卞 寸 ,使农村成 为真正大 有 可 为的广阔天 地。四是精 细形态 的农
业 ,在 交通方 便、风光秀 丽的 地区 ,
术结构 ;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
物技 术、有机技 术为导 向 ,以工程技 术 为辅的综合 型农业技术 路线。在综 合发展 中突 出重点 ,抓住 农业技术创
代 。以计算机多 媒体 技术 、光纤 和通 信 卫星技术 为特征的信 息化浪 潮正在 席卷全球 。同样 ,现代信 息技 术也正 在 向农业领 域渗透 ,形成信 息农业。 信 息农业 的基本特征 可概括 为 :农业 基 础装备信 息化 、农业 技术操 作全面 自动 化、农业 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总之 ,中原是个农业大省 ,中原 的农业发展 既面 临着机遇 ,又 要应对 挑战 ,只有 不断更 新农业 推厂理念 , 改进农业 推广体 制 ,加强农业 推广策 略的研 究 ,加强农业 推厂 教育 ,研究 农业现 代化的发 展趋势 ,扬长避 短 , 才能创 造条件 ,大 力发展 智力农业 、 精细农 业、信息 农业 、生 态农业 等 , 全面提 高中原农 业的 生产 水平 ,促进 中原经 济的全面 发展 ,从 而使中原 农 业尽快走上新型现代化的道路 。
攀比思 想等因素 的影响 ,农村 送礼 的 初衷 已经 异化 ,正在 演化 为非理性 人 情消费 。不仅造成 了农村 的社会风 气 不正 ,更 令人担忧 的是 ,影响了农 民 生产 劳动的积极 性。农 民辛苦一年 , 地区 ,过 去不能 生产新鲜 的蔬菜 ,目 前 已经 用水栽法 解决 了问题。三是 发 展中 国家在工业 化过程 中 ,如果 采用
坚 持 以 基 层农 业 技 术 人 员 的 知 识 技 能 、作风 素质 的建设工 作为主 ,探 索
新 向高新技术 方向发展 的突破点 , 积 极稳 妥地推进农 业技术创 新和农业产 业化 。
( 二 )大 力发展 精细 农业 。采 用 精细形态生产方 式的原 因:一是土地 、 水 、能源等 自然资源 日益匮乏 ,为了
术 人员的素 质提高和 能力建设 工作。 保 障农业推 广信息 的及时披露和 对新 型、 重要 的农业 生产技术 的及时推广 , 在 多项措施 的综合保 障下才能保 证农 业 推厂工作 的顺利完 成以及农业 生产 及 时有 效的开展 。
河南农业 2 0 1 4年第 6期 ( 上)
பைடு நூலகம்
提 高基 层农业 推广工作 人员修养 的长 效途径 和完善 机制 ,以保 证技术人 员 能将推广工作落 实到位 。 加强对农 村劳动 力的人才培 养力
度 ,坚 持紧抓 农村基层 、农业一 线技
有 效地利用 各种有 限资源 ,只能 采取 四大 密集 一 技 术 密集 、劳 力密 集、 资 金密集和 生态密集 的手段 。二 是运
只要 稍加装备 、经营 ,就 可以成 为观 光农业和休 闲农业 中心 。 ( 三 )信 息农业 方兴 未艾 ,当代 世界 正在由 工业 化时 期进 入信 息化时
专业技 术队伍 ,使他们能够 迅速适应 新时期 市场经济 发展和农业 发展对农 业推广 技术 队伍 的要求 。政 府部 门应 积极贯 彻落 实加 强乡镇等 地区农业技 术推厂 机构建设 和改革 方面的精神 ,
的提高 ,农 村行礼之风 也愈刮愈 烈 ,
( 四 )为了更好 地开展农业 推广 工作 ,就必 须积极落 实农业技术 人员 深化教 育相关制 度。目前 ,部 分农业
二 、现 代农 业 的发展 趋势
( 一 )目前 ,中原在运 用高新技 术改造 传统农业 的技术路线 方面 ,必
技术人 员的知识 结构 老化 、观念 较为 陈旧 ,技术 落后 ,已经无法适应 现代 农 业生产 过程中对 创新型 、实用性技 术的要 求 ,这也导 致了农业 推广工作 开展 困难 。因此 ,需 要加强对 农业推

N0NG YE Z ONG HE NG
赫 冀瞎嫩 赫l 溉 麓 慧 | 麓 黧 褡 蒙的 | 着
— ~
以信 阳市 罗山县为例
罗 山县委 党校 张云崧
信 阳是农业 大市 ,罗 山县自古就 有 “ 江淮宝地、鱼 米之 乡、北国江南 、 江南 北国 ”的美 称 ,土地构 成比例大 致为五山一水四分 田 ,有 l 9个乡镇 , 3 0 3个 村 ( 居 )委 会。在 罗 山农 村 ,
广队伍 ,尤其是农业 技术人 员的思想 素质 、专业 技术 方面的学 习和培训l , 尽快建 立其一支 高素质 、战斗力强 的
须注意 到我 国农业 技术结构 的现状和 农村经 济的条件 ,技术路线 的执行应 能促进 技术结构 的优化 。在 技术结构 上 ,我们应 建立 多元复合 型的农业技
用精细形态 的生产 方式 ,可 以在 过去
不 能或很难 从事农业 生产的土地 或空 间进行 生产。例如 ,干旱缺水 、山地 陡坡 、盐渍 滩涂乃 至沼泽荒漠 地区 , 都 可 以用水栽法 转变为生产 基地。水 栽法不 用土地 ,而 是用营养 液 ,在控 制环境 的条件下 进行生产 。这 样 ,不 但延长 了生产季 节 ,也扩大 了生产的 空 间。中东一些 炎热、干 旱、缺水的
生 活水平不 断提高 。但 随着生活 水平
意味,自身短时间内无力筹办体面的 “ 大事 ” ,就借助众 人的 力量来办 ,
以解燃 眉之急。后来 随着经济 社会的 发 展 ,送礼 已成为一种 情感的表 达和 传递 ,邻里 乡亲 、亲朋 好友 家中有事 时都要去 看看 ,随上 一份礼 ,表 达一 份心意 ,中国人常说 的礼轻情 意重正 是此意。 如今 , 受传统习俗 、 盲从 心理 、
波及面越来 越广 ,数 额不断增 长 ,花 样 不断翻新 ,大有一发 不可收 拾的迹 象 ,让人们应 接不 暇 ,疲于应付。 在 过 去 物 质 条 件 极 端 贫 乏 的 时 代 ,送礼有 “ 一方有 需八方支 援 ”的
农 民重人 情 ,当地人讲 究礼 尚往 来 , 比之省 内其 他地区 ,对传 统文化风 俗 更 为坚守 , 人 和人之 间的联 系也 更为 紧 密。如本地农 村 ,把 同一个姓 的称 为 “ 自家屋 的 ”。近年 来 ,在县 委、 县政府 的正确引领下 , 农 民逐渐富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